走進信息世界手抄報,走進魯迅還是走近魯迅

時間:2023-11-13 21:42:4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大家好,關于走進信息世界手抄報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走進魯迅還是走近魯迅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

  1. 走進西部手抄報內容
  2. 走進魯迅還是走近魯迅***是哪個班手抄報的題***急
  3. 二年級手抄報走近科學怎樣寫字

一、走進西部手抄報內容

一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動因世紀之交的1999年,黨中央啟動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五年多來,西部大開發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學術界及政府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意義、作用等方面對此做出了回答,明確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

認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直接關系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系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審時度勢、總攬全局,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決策。對西部大開發的歷史動因問題,我們想做幾點補充說明。

第一,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最主要原因是經濟原因。正如公開資料所顯示,西部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1.4%。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3,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改革開放至今,沿海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地區也在加速發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條件,東西部的差距仍在擴大。

東西部經濟差距不僅在經濟上制約了東南沿海的發展,而且誘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動蕩不安。

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西部國有企業的大量破產、兼并,國有企業職工大量下崗,成為中國社會最突出的問題。

群體聚集事件時有發生,不解決這個問題已經不行了。

另一方面,西部巨額的社會需要與因購買力極低而導致的極有限的市場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東南地區產品的內銷。

因此,不論是為了東部的再發展,還是為了縮小差距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必須進行西部大開發。

第二,社會原因。中國的改革開放富了東南地區,在西部資源、能源、勞動力廉價供應的基礎上,東部地區先富了起來。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和西部一直在補貼東部的發展,就是讓窮人補貼富人,當然是富人越富,窮人越窮(林毅夫,2004)。

“窮則思變”,一方面西部的社會秩序開始不穩定,另一方面西部人大批涌入東部,給東部的社會穩定也帶來一定的影響。

于是在經濟差異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文明的極大差異。

各類違法犯罪案件的制造者基本出于西部或其他窮困區,而富裕的東部不斷涌現出貪官污吏,東西社會文明差距不斷拉大,嚴重影響到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

但文明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倉廩實則知禮節”,所以必須讓西部貧困落后地區富起來。

第三,環境原因。眾所周知,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洪澇災害、沙塵暴為主要特征的環境問題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重大制約因素,尤其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遭受著更為嚴重的危害。

經研究,人們發現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而惡化的原因在于過度開發。

過度開發的原因一是因為窮,二是因為科技不發達。西部老百姓只有通過對自然礦產資源和能源的大規模的初級開發來獲取利益,既沒有能力沒有技術也沒有意識去改善已受破壞的環境問題。

當洪水、沙塵暴時不時襲擊首都北京、武漢等中國的重要城市時,國家意識到必須盡快解決環境問題。

西部地區無力自行解決,只有中央政府來解決。

就環境問題而言,西部大開發的確是一項大戰略。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總的戰略目標就是,“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面貌,顯著地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努力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區”?!吧酱ㄐ忝馈币辉~被廣泛運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大規模推進,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個問題。第四,全國的協調發展和政策的延續性。20世紀80年代,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以后,鄧小平針對中國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就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一個大局,就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就是,當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這個“一定時期”究竟指什么時期?鄧小平同志認為在世紀之交。我們認為,“一定時期”有兩層含義:一是東部地區已經實現了“先富起來”的目標,這個目標在20世紀末可以說是實現了;二是東西差距拉大到這種程度,西部后富地區已經無力再支持東部地區的發展,而且已經嚴重影響到先富地區的繼續發展,這個條件基本也具備了,到了西部地區開始“后富”的時候了。1999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就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1999年9月22日,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999年11月15日至17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著重指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梢钥闯?,西部大開發戰略一方面是中國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中央新一代集體對以往正確決策的堅持和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偉大意義是不容置疑的,之所以要實施這項百年戰略工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對這項偉大戰略的歷史意義,西部人的體會尤為深切。在此我們不再重復那些眾所周知的文字了,簡單地做以上幾點說明。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五年的成就回顧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從1999年6月19日江澤民同志在西安向全國發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號召開始的,到2004年6月19日為五周年。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真正實施是從2000年開始,到2004年12月為五年時間。1999年處于戰略的宣傳和醞釀期,國家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和規劃尚未正式出臺。2004年就有許多關于西部大開發五周年回顧的文章、紀念活動。國家也召開了西部大開發五周年座談會,充分肯定了五年來的成績,并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溫家寶同志就西部大開發的成績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總結:“經濟增長速度加快。2000~2004年,西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長速度。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特色產業發展開始起步,財政收入逐年增長,經濟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A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五年間,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陸續新開工60個重大建設工程,投資總規模約8500億元。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通信網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油路到縣、送電到鄉、廣播電視到村、人畜飲水、沼氣利用、節水灌溉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西部退耕還林7350多萬畝,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萬畝,退牧還草1.9億畝。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峽庫區國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江河源頭生態保護等重點工程全面展開,取得明顯成效。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萍俭w制創新不斷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增強??蒲谢睾透呒夹g產業化示范項目建設取得初步成果。重點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和學科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義務教育得到加強,7000多所中小學危房得到改造。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國家支持建設260所貧困縣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取得進展。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訓工作逐步展開。西部大開發促進了其他地區的發展。西部地區重點工程建設所需的設備、技術等,很多來自于東部和中部地區,有效地擴大了這些地區的市場空間,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就業崗位。同時,西部地區還輸出大量能源、原材料等資源,保證了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睖丶覍殻骸堕_拓創新扎實工作不斷開創西部大開發的新局面》,2005年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西部大開發五年來取得的成就,使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西部地區人民看到了西部發展的希望和前景,進一步增強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確定的重點任務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是符合實際的。但這些成就中有哪些是真正由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所帶來的?或者說西部大開發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西部發展?這是一個很難衡量的問題。因為即使沒有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各省市區的政府和百姓也在努力工作,力圖取得發展,每年也有經濟增長。我們認為,戰略政策帶來的具體的改善和增長即使可以準確地計算出來,但不是最主要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最主要的功績,應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營造了濃厚的發展氛圍。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五年來,通過中央和地方各項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以及大面積的宣傳,在西部、全國乃至全球營造了一種開發態勢。政府對西部開發的高度關注和各方面的支持、企業和老百姓對西部開發所寄予的希望、各地投資者在西部尋找商機的熱情、學術界對西部開發的深入研究……均向社會透露出“西部要開發”的信息。這種信息非常重要,它改變著政府官員、老百姓和各類投資者的觀念,引導資源、資金、人才、信息等逐步向西部地區流動,同時也鼓舞著西部的人民。自古以來做萬事均是氣勢先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一個人的發展一樣,如果缺乏熱情、信念和志向,即使外部條件再豐厚,成事也很困難。因此我們認為西部大開發五年來最大的功績是激發起了人們開發西部的熱情,給予了西部人民新的希望。第二,為西部地區大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西部開發的前五年屬于戰略實施的起步階段,我們不可能指望在五年時間里就明顯看見這項世紀工程的成效。一個地區的發展,首先要具備發展所需的基本條件,如果這些條件滿足了,發展才有了可能。根據經濟學原理,發展的條件無非是資源、資金、環境、技術和人才。當年,改革開放給予了東部地區大量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沿海交通的便利及基礎設施建設給其提供了最基本的環境條件,價格管制條件下西部地區為其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能源和資源,技術引進,“孔雀東南飛”給其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改革開放政策給開發者創造了信心和勇氣。在諸多條件下,東部人先富了起來。那么西部地區要發展,同樣需要這些條件。國家財政支持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逐漸奠定了西部大發展的資金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職能轉變、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等,都在為西部地區今后的大發展創造著條件。目前,我們不能說大發展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了,但至少在逐漸積累著各種基礎,比起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前的1999年,無論從哪一方面說,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都有了很大的長進,這些長進就表現在那些統計數字里,正如眾人所總結的那樣,取得了重要進展。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五大工程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部的面貌。盡管前文說西部大開發的前五年主要是為大發展創造條件,但通過五大工程及各項發展措施的推進,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西部地區的面貌。這五年來,西部12個省市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基本上都超過了歷史水平,并且連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通過生態環境工程的實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讓人能夠切身感受到的變化:西部地區老百姓的收入有所提高,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企業的發展狀況也比較良好。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道路、通信設施、城市環境,鄉村郵路、通電、電視電話等,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改善。五年累計,西部地區陸續開工建設60項重點工程,新增公路通車里程9.1萬公里,新建鐵路鋪軌4066.5公里,建成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22個,縣際公路工程總里程達4.6萬公里,102萬貧困人口實行了生態移民,解決了969個無電鄉通電問題,7000多所中小學危房得到改造,東部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這些成績為西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西部大開發五年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與新矛盾所謂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就是指那些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前沒有、戰略實施以來才出現的情況、問題和矛盾。當然,西部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許多以往的舊問題、舊矛盾依然存在,比如外商投資總量小、缺乏支柱產業、東西部差距大、投資環境差、效率不高、人才流失嚴重、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產業結構不合理、信息化城市化工業化程度低、科技轉化率小、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等,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前就存在這些問題,雖然通過戰略實施,在有些方面有所改進,但并未完全改善,而在某些方面沒有改進甚至有所加劇。這些都是經濟學家一直在研究的問題。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探討這些問題和矛盾如何去解決。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懷疑與反懷疑。黨中央和國務院確定西部大開發是一項百年工程、偉大的戰略,既然是戰略,就不是可以朝令夕改的,盡管如此,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仍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個別經濟學家從經濟學研究的角度,認為投資于西部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按照經濟學原理,顯然同等資金投入東部的效率和效益都要比投入到西部高得多,因此對西部大開發持懷疑態度或保留意見。其實這是一個沒有必要再討論的問題,也不是一個短期的經濟學問題,國家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原因及其意義在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持懷疑態度的人只能說是沒有充分理解黨中央的戰略意圖。還有人懷疑今后國家會放松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持力度。這種擔心和懷疑也是可以釋懷的。首先,國家從一開始對西部大開發的態度和立場就是堅定不移的,成立了西部開發辦公室,2000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發〔2000〕33號),2001年制定了《關于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制定了《西部開發總體規劃》,對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意義、支持力度等做了明確表示。這說明國家是從戰略高度上來看待西部大開發的,絕非是“政績工程”。2003年9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新一屆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指出,要堅定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向前進。會議要求,要切實加強對西部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對重大政策措施的調查研究。保持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根據形勢發展變化,調整和完善有關政策措施。中央如此,西部各省市區也均在制定切實加快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可以說,步子一直沒有停下。在2005年3月5日的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依然強調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持力度不會降低。這充分說明,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持并未改變,西部的人們沒有必要擔心什么。2004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東西互動的兩個輪子”,東北一下子“變成”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后的內地經濟“第四增長極”。部分專家學者及政府公務員等對東北振興的熱情瞬間高漲,甚至個別學者在公開場合提出:西部大開發是一種不經濟的行為。加之西部大開發政策效應在短期內不明顯,于是乎“國家現在淡化西部大開發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東風壓倒了西部大開發的西風”、“中央政策變化太快了”之類的議論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給人們帶來許多不解。東北老工業基地因體制等種種原因出現困難,確實急需改革重振,但這并未動搖西部大開發這項世紀戰略和百年工程。首先,國家提出的是“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一個“等”字表明除東北外西部地區的老工業基地同樣存在振興的問題。一句話,凡“老工業基地”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其次,溫家寶總理提出的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東西互動的兩個輪子”,西部大開發并未被輕視,說它們是“兩個輪子”,是從東西部經濟互動發展的角度而言,當初江澤民同志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時,其中就包含著東部不是坐等西部發展,而是同時互動發展。再次,西部地區經濟不發達,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原因正是老工業基地太多,體制等弊端重重,所以,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振興西部老工業基地”。2001年魏杰教授等專家就指出,西部老工業不是放棄的問題,而是需要改造升級。最后,無論是東北振興,還是西部大開發,都是國家從長遠大局出發,對相對落后地區的扶持,后進并不影響先進,先進帶動后進,這正是黨和國家“三步走”戰略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之一。第二,一段時間,一些人曾經產生過這樣的誤解:“西部大開發就是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具體講就是退耕還林還草?!闭\然,生態環境建設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任務,但不是全部。西部的生態環境確需改善,而且應當加緊改善。但西部大開發的整體目標是包括修復生態在內的西部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西部人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在于發展西部經濟,從而形成全國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局面。生態環境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但只是西部開發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甚至只是西部大開發的序幕而已。第三,“老調新彈”——輸血與造血的爭論。如前所述,有人認為東部地區的資金回報率遠高于西部地區,因此,西部大開發是一種不經濟的行為。這種說法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正確的,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與東部無法相比,投資回報率較低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也很難吸引資金,這正如常說的“窮的越窮、富的越富”。國家正是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從全國發展大局出發,才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資金、優惠政策等來提高西部地區的投資回報率,盡管從純經濟學角度來看是一種不經濟的行為,但這種“不經濟”的行為能夠帶來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西部大開發又是一種經濟行為。西部大開發在其初始階段主要是政府行為而不是民間行為,這是因為西部地區自身固然必須提升“造血”功能,但造血功能如何去提升?它也是有很多條件的,其中在初期還是需要大量輸血的。一個窮人再有能力,但沒有資金,他就不可能有創業的機會?!拜斞逼鋵嵕褪窃趧撛煳鞑康貐^能夠自身“造血”的基本條件,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第四,環境成本轉移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化,國內外的部分企業可能會利用東西部經濟實力上的落差,將部分環境污染大、能耗高的產業引入西部,從而加重西部的生態環境惡化。東西部地區傳統的發展模式正在上演“環境成本轉移”的一幕(彭海珍、任榮明,2004)。西部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西部大開放,以西部豐富的資源、能源和廉價勞動力優勢及政策優惠吸引東部及國外企業投資,在這個過程中,根據有關法規或發展規劃,在相對發達的東部或國外無法立項或發展已經飽和的一些項目,紛紛到西部地區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這與西部落后的經濟基礎不能為更高級的產業項目提供基本條件也有一定關系。要發展,就要開放引資,但相對容易引進的卻是產業鏈上的低層次項目,環境成本大、能耗高,這是需要解決的新矛盾。綠色GDP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解決這種矛盾的思路,也就是說,在西部立項,必須充分考慮環境成本,發展綠色經濟即開發與環境治理必須同時并舉。這樣一來,對原計劃投資于西部的企業來說無疑增加了成本和難度,會部分抵消其對西部地區的投資熱情。我們認為,環境成本必須考慮,因而在其他優惠政策上或投資軟環境上就應當加重分量,以補償投資西部的企業應付出的環境成本。這樣既防止了環境成本的西移,又保護了投入西部資金的積極性。第五,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是西部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人們來說,最主要的是經濟發展,人們的思路基本上是在經濟發展層面上的,這五年來的任務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工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任何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初期,必然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從而導致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從另一方面講,只有經濟發展了,西部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了,發展精神文明及社會文化事業才比較容易推進。在落后地區率先提倡文明,就得靠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對國家對社會的高度理解和寬容,這一點恐怕只有少數人能做到。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中國要走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即“四位一體”的發展道路,把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社會和諧這四個問題融為一體,在這樣的層面上來構建中國現代化的格局。這是中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一個大局。從現實來看,西部社會和諧的狀況到底如何?連續在西部暴發的幾個重大事件,比如重慶萬溝區數千人的聚集事件、“10·27”大規模群眾聚集事件、陜西銅川陳家山的166位礦工兄弟遇難事件等等。這些連續暴發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部社會的不和諧問題,反映了在經濟高增長過程當中,西部地區社會的失序和社會的失衡。和諧社會在西部到底怎么構架?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問題。我們認為,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應當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公平與效率并重”的原則,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兼顧社會各階層的正當權益。逐漸建立起和諧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不能顧了一頭放了一頭:既不能為了經濟發展放棄社會的和諧,也不能放慢發展的腳步。第六,對國家政策支持的正確應用問題。好政策應當得到正確的理解和充分的應用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許多有利于西部的政策、規定,客觀地講,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促進了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但仍有好多政策未得到正確合理地運用,包括國家的資金支持,也有未正確使用的情況。一些地方政府、企業和官員,面對大批財政投入不知所措,僅僅按照現有的所謂制度或辦法予以分割;面對中央全新的西部開發政策,而不知如何使用政策,讓政策發揮出最大的效用。對此,一方面需要提高人們對政策的理解、運用力,另一方面要強化人們對財政投入的科學使用。我們認為,中央應加強對政策的全程系統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政策評估體系,對每一項政策從建立到最后結果進行審查,各級地方政府也應當加大如何利用政策的研究與實踐,并不斷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官員經濟管理的素質,使用好財政支持。四西部大開發五年來的經驗與反思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五年來,積累了不少發展經驗,最主要的有以下幾點:第一,西部地區要發展,必須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東部地方開發一樣,沒有政策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實踐證明,西部大開發前五年主要是政策推動效應比較明顯,如果沒有諸多的特殊政策,也就無所謂“西部大開發”了。第二,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基礎設施建設是西部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民間流傳一句“要想富,先修路”的至理名言,也表明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西部大開發五年來明顯的成績,就是認準了基礎設施建設先行這個道理。第三,政府職能必須轉變。好政策需要好的服務,投資商、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西部地方政府迅速轉變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管理型轉變,政府真正承擔起市場經濟中的服務者和宏觀管理者的角色,這五年來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應當歸功于西部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及地方官員素質的逐步提高。第四,實施生態環境工程,創建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區。這不僅僅在硬環境上改善了投資環境,也避免了西部地區繼續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有利于創建可持續發展機制。第五,重視“三農”問題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經驗之一。農民、農村、農業問題一直是制約西部經濟發展及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障礙,西部大開發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關注弱勢群體的政策,且得到了較為有效的實施,使長期以來的“三農”問題得到緩解,為農業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工業和城市發展創造了條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企業、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實施等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具體經驗,這些經驗將在本書以下相關章節分別做介紹,在此不再多講。五年來,西部地區所發生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成績是比較大的,但畢竟是戰略實施的第一個五年,尚屬初期,許多老問題和老困難依舊存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貧困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西部地區的貧困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表現如下:首先,西部貧困化表現為相對貧困化。相對貧困化的表現是西部存在多重二元經濟結構:第一重是東西部落差的二元結構,西部自身的發展與進步是毋庸置疑的。但與東部經濟發展的水平與速度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呈剪刀差,剪刀口愈張愈大,這是典型的相對貧困化的表現。第二重是西部各省區自己的中心城市與邊遠的貧困地區之間的落差,第三重是各城市內部的高收入人群與貧困人口之間的差距及西部鄉村人口中的兩極分化問題。其次,西部貧困化的另一種表現是西部各省區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城市貧困人口群體和鄉村貧困地區,這是絕對貧困化表現。再次,關于農村貧困化問題,呈現得更為復雜

二、走進魯迅還是走近魯迅***是哪個班手抄報的題***急

走進魯迅的世界/作品或者走近魯迅魯迅前面可以加點帽子,就是修辭啦,好聽點的,顯得很有文化那種

三、二年級手抄報走近科學怎樣寫字

1、二年級的孩子如果要進行手抄報走進科學,那么我們在寫字方面的話,可以寫一些有關于科學的一些事情,比如為什么會有地球?

2、為什么人會眨眼睛這之類的,我們都可以當做一些科學原理填在我們的手抄報當中,當做素材。的

關于走進信息世界手抄報,走進魯迅還是走近魯迅的介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