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花拌飯
時間:2024-07-22 16:03:5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先不要過早做結論!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都是成長的一種表現。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寶貝毫無自我意識,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丁丁媽媽在后臺留言,丁丁1歲8個月,最近開始動不動就打人,而且下手還很重,打完之后媽媽假裝疼得直哭,丁丁卻沒有半點悔意。丁丁媽媽表示很擔心,孩子怎么這么冷漠啊,我都疼成那樣了,他還不來關心???你說孩子這樣打人,出去還不是闖禍,不合群,還會被別的小朋友排斥,長大之后會不會變成暴力犯,走上犯罪的道路?。?br />
看完了丁丁媽媽的留言,我十分理解她的心情和擔憂。當媽不就這樣嗎,孩子的一點點小事會加上自己的想象無限放大,還動不動就扯上“未來”。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的問題還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真的是“動不動就打人”嗎?詢問了丁丁媽媽,丁丁最近一次打人行為是在丁丁看動畫片的時候,媽媽喊他去洗臉刷牙,丁丁說“不要不要”,在媽媽過去抱他的時候,他回手就給媽媽甩了一個巴掌。
要我說,這就不能說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啦。人家電視看得好好的,你非要打斷,孩子當然不樂意了,甩巴掌也許只是表達不樂意,沒有大人想得那么嚴重。
丁丁媽媽又說了,“可我喊他去洗臉刷牙是為了他好呀,都快十點了,他該洗漱完去睡覺了,睡晚了會影響長身體的。”我禁不住笑出聲來,安撫道:“親,你說的那些孩子根本不知道啊,他哪里有時間觀念呀,他只知道動畫片看得好好的,媽媽非不讓看,心里很不爽。”
丁丁媽媽理解了,但她繼續問:“那我疼得直哭,他怎么一點關心沒表示啊,他怎么那么冷漠啊?”我說:“孩子把你這個干擾他看電視的‘搗亂分子’趕走,就忙著看電視了,哪里顧得上你在干什么呀!”
聽了我的解釋,丁丁媽媽才打消了對孩子的擔憂。
孩子打人有原因,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扣上“動不動就打人”的帽子!
1.七八個月的孩子打人,只是在練習肌肉力量。
手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講過,這里還要再次強調。
嬰兒對外界世界的探索,由嘴巴來開始,手是能力和范圍的拓展。從只會揮舞小手的新生兒,發育到能自行控制手的活動,小嬰兒克服了許多困難,多了許多嘗試。從開始吃手,到能揮動手去“打人”,這絕對是可喜可賀的進步!
當然,“打人”仍然是不好的行為。打人的行為不對,打人背后的需求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滿足。既然你的“打”是為了練習肌肉力量,那我就給你準備合理的東西去打。大鼓小鼓架子鼓拍拍鼓,嬰兒玩具里很多可以拍拍打打的,給孩子準備好,盡情讓孩子來練習吧!不僅可以練習肌肉力量,孩子感受到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下手的輕重發出的聲音也不同,這是很好的觸覺刺激訓練和聽覺學習。
2.一歲多孩子打人,是自我意識在發展。
媽媽們咨詢“一歲多的孩子打人”這個問題,我首先做的,依然是恭喜恭喜?。?/p>
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發展,不再是任由人擺布的小嬰兒啦,這也是巨大的進步!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長的說法或者做法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表示不愿意。“打人”和說“不要”都是具體表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不只是不樂意時會打人,在渴了、累了、餓了、病了、身體有不舒服的地方也會打人。沒有可打的人,自己也會揮動手臂,無目的亂打。有時也沒有具體原因,就是懷著一種玩的心理去試探,打完人,看看其他人什么反應。這些,都是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這階段的孩子對打人的行為沒有任何道德色彩,他們不知道打人是錯誤的行為,這時就需要家長給孩子打人的行為定性——打人不對,然后就要告訴孩子如何才是對的,最正確的引導方法是示范。
告訴孩子在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念,如果孩子不喜歡別人玩他的玩具而打人,家長可以跟孩子示范表達反對的動作。爸媽多次的引導,孩子自然會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并且也會模仿家長正確的表達方式。有些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打人的行為,很大的原因是跟父母沒有及時引導有關。
3.兩歲的孩子打人,是情緒的表達
兩歲的孩子打人,我依然要恭喜!孩子物權意識在逐步建立,打人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兩歲左右孩子開始建立物權意識,會慢慢學習認識“你的”、“我的”和“他的”,加上孩子還處在“自我中心”階段,他們不僅會認為“我的”是我的,而且還把我身邊的、我看到的、我喜歡的等都認為是“我的”。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當然不樂意了,爭搶玩具也最容易在這個階段出現。他們常常通過打人表達情緒,興奮了會打人,憤怒了也會打人。他們興奮時打人行為的背后,是想引起他人的關注,目的是告訴對方“我很高興”,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冒犯了他人。而當他們憤怒時打人,是想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打人是錯誤的行為;其次要鼓勵孩子通過語言表達情緒,而不是手的打人的動作,“我很高興”、“我不喜歡你這樣做”都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否則如果家長只是阻止而沒能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他們只感受到挫折而不能明白父母為何那樣做,繼而打人的行為可能會再犯。
4.三歲的孩子打人,是缺乏安全感或模仿
我們知道,0-3歲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通過打人彰顯自己的強大。他們打人后,看到對方表現出的恐懼和害怕,他們心里會覺得踏實些。
不要這個階段孩子的打人行為賦予那么多的道德色彩,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打人行為背后的需求。家長學著解讀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從而幫助孩子成長。
當孩子由于這種原因打人,家長不要輕易責罵或毆打孩子,而是通過正確的引導,否則會家長孩子的心理創傷。
還有一種原因,也可能是孩子在模仿,模仿對象可能是父母、家人、電視電影或者其他小朋友。因為他人的行為,該孩子帶來誤導,他們會認為打人或者打架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父母需要更多的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經常打罵孩子?是否給孩子起了壞榜樣?是否讓孩子看了太多的暴力電視?孩子的玩伴中有沒有喜歡打人的?找到了原因,家長再幫助孩子糾正。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