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03 00:24:57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不要跟小朋友說不要,她聽不見不字??梢栽诔燥埖臅r候大人之間聊天,說別的小朋友有這樣的問題,被大孩子給揍得很厲害(或動物咬傷),比如把牙齒打掉了,全身都是血等。孩子最愛偷聽大人說話了。先嚇住他,見效了,再疏導他,告訴他別人打你應該怎樣,也不能別人打自己也不敢反應。
謝邀!
家有“暴脾氣”的寶寶,估計會是大多數家長們最想說的話題了,特別是接近三歲的寶寶,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欲望都更加強烈,在情感的表達上也變得更加突出了。
說個我身邊的例子吧,閨蜜有個困擾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和先生都是溫順和善的良人,怎么就交配出了屬地雷的孩子,一點就炸?每次她談到此處總是一臉想要把娃塞回去重生一遍的不甘心,除了安慰她孩子是來增加家庭人口類型多樣性的,我還本著專業精神跟她列舉了孩子發脾氣的無數種可能:表達能力不足、秩序敏感期、渴望關注、感到挫敗、缺乏規則、情緒周期等等,她一一對照后她表示理解,但是依然無法接受這個暴走娃娃的暴脾氣。
?無論你不哭泣還是發脾氣,我都愛你。盡管很多家長已經嘗試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并開始用共情等正面管教的方式應對孩子的脾氣,但是在大部分家長的眼里,發脾氣仍然意味著任性、胡鬧、不懂事、被慣壞了……總之對家長來說它是負面的、是令人沮喪的、是亟待解決的,這或許就是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最大的障礙。我們一定要明確,接納不僅是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技巧,更重要是疏導我們的困惑,換個角度看情緒,它確實沒有那么糟糕。
?發脾氣是健康的階段表現
人類的大腦有三個管家——理智腦,情緒腦和自主神經腦,對于外界刺激,情緒腦往往比理智腦反應迅速。而對于3歲前的寶貝來說,情緒腦處于絕對的統治地位,10歲以前情緒腦仍然更為強勢,一般要到20~25歲以后理智腦中控制情緒調節的前額皮質才會完全發育成熟。對于情緒腦主導的孩子來說,發脾氣是健康的情感宣泄手段,大腦發育正常的孩子都是有情緒的,從不表露情緒的“乖孩子”往往是在憋著自己的情緒,這對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來說反而是危險的信號。
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曾指出:8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我國古代中醫智慧也提到“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應該適當“縱容”孩子的一點小脾氣。
?發脾氣是一種信任
有一次,小區樓下的媽媽們聚在一起吐槽孩子的壞脾氣,其中有個媽媽說的話讓大家都沉默了,她說“真羨慕你們的孩子會沖你們發脾氣,一年前我把孩子打‘乖’了,這一年他一次脾氣都沒有沖我發過,也很少交流,你們可能覺得我瘋了,但我真的太希望他再發發脾氣?!蔽覀兂聊且驗?,當孩子不再對我們表露情緒,這很可能意味著,他也不再愛我們了。
很多媽媽跟我抱怨,孩子在公開場合老老實實,在家里就是典型的“窩里橫”,如果孩子的“橫”不是特別嚴重,我倒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一個連自己的窩都不敢有一點點“橫”的孩子一定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對父母是不抱信任的,對自己是否被愛是懷疑的,他覺得只有乖才值得被愛,這恐怕就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發脾氣從來沒有無理取鬧
同事家的兒子一直是個還蠻乖巧的孩子,最近也開始一言不合就鬧脾氣,前幾天逛商場的時候,孩子手里的冰激凌掉到了地上,瞬間就炸毛大哭,媽媽用共情安撫他“我知道冰激凌掉了你很不高興,你還想吃對嗎?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好嗎?”趕緊給他又買了一個,塞到孩子手里,結果被一把甩到地上,媽媽極力克制自己想要暴走的沖動,繼續通過轉移注意力安撫他“你看那邊的小火車多好玩啊,想不想試一下”,還是不靈!孩子越溝通越兇,甚至滾到地上撒潑,家長完全搞不清孩子到底想怎么樣!結果就把孩子一頓胖揍。
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少見,但孩子還真不是無理取鬧,冰激凌掉了或許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炸彈其實早就已經埋下,就像前段時間深夜逆行被交警攔下崩潰大哭的男子,讓他崩潰的不是被交警罰,而是積壓在身上的壓力突然爆發了,孩子也是一樣,讓他發脾氣的不是冰激凌而可能是最近家長缺失的陪伴、無理的冤枉或者草率的敷衍,他們只是借著冰激凌在抗訴不滿,打了孩子,孩子此刻可能因為害怕而止住了脾氣,但是它不會消失,或許下一次糖果掉地上的時候它就會再次爆炸。
?壓抑和指責
“你再哭鬧,我就不要你了”
“真正的男子漢是不會哭鼻子的,好孩子是不會發脾氣的“
家長用威脅孩子或者用標簽綁架孩子,讓他們覺得被搶了玩具感到委屈是不對的,輸掉了比賽感到沮喪是不對的,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感到生氣是不對的,因為恐懼和討好的心理讓他們有情緒也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壓抑就是在不斷地否定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也逐漸否定自己,壓抑真我,維護自己的完美形象,一味去討好父母。
但是不把生活的陰暗情緒慢慢緩釋出來,終有一天它會長成一只反噬孩子的怪獸。學霸吳某某,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完美孩子“,報送北大,GRE成績全球排名前5%,拿到波士頓offer,同學中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任何缺點,然而就是這個“完美”的孩子精心策劃,手段極其殘忍地弒殺了自己感情很好的母親,在逃期間,他詐騙、嫖娼極近墮落。壓抑到底的人生就像彈簧一樣觸底反彈,他用最極端的方式撕掉了自己的完美面具。
?忽視情緒,回避問題
小岑搶了別人的玩具,對方家長又把玩具搶了回去,孩子因此哭鬧不止,媽媽看到了覺得是自己的孩子不對,就任由孩子哭鬧而和其他家長繼續閑聊,她說“讓他自己哭一哭就好了,長長記性”。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向父母發出尋求幫助的信號,他們不知道要怎么辦,所以哭鬧,媽媽此刻卻無視孩子的需要,回避孩子面臨的困境,孩子不知道怎么錯了,不知道要怎么做,能長什么記性呢?他記住的只是“媽媽不愛我了”。
?理性訓導,大講道理
“寶貝,你這樣做不對的,媽媽告訴你…”
“比賽總有輸贏,這次輸了沒關系,但發脾氣就是你不對了...”
這些話乍一看其實都沒錯,但是說錯了場合就變成了低情商的表現。盧梭也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用成人的思維和語言方式和學齡前的孩子講道理,幾乎等于對牛彈琴。此外,在氣頭上,任何人都聽不進大道理,試圖通過講道理緩解暴脾氣通常是姿態很好效果很差,溝通的質量70%由情緒決定,30%需要有道理,但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需要家長看到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而不是通過講道理把他先推到了對立面。
?無條件地接納情緒
這里的無條件接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承認情緒是無法消滅的。
貝爾·格里爾斯在《荒野求生》中說:
有時候,負面情緒會突然排山倒海地洶涌而至,似乎要把你湮沒,試圖阻擋這些情緒反而會讓你備受煎熬,正確的做法是,坦然接受這些情緒所攜帶的能量,利用它來強化求生的決心。
情緒這條大黑狗是殺不死的,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和它相處,活在它之上。
第二,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給孩子一點空間和時間去適當地哭泣胡鬧,我們不用去阻止,而是靜靜地陪伴或者擁抱他們,給他們哭鬧的自由和思考的空間,等他們發泄完,自然會平靜下來,并慢慢意識到哭鬧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允許”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在父母面前表達情緒是安全的,讓他們知道“我有情緒,但我依然足夠好,我值得被愛”。
?引導合理地表達情緒
允許孩子發脾氣,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任性妄為,甚至肆意破壞。孩子的情緒比語言發展要快,他們的情緒困在小小的身體里,不會說話或者詞不達意,只能訴諸于最直接的發脾氣,我們理解這種原始的方式,但是孩子們需要引導進化,學會用合理的方式紓解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詞“覺知”,當孩子覺知到自己的情緒,情緒就被紓解了一大半。當孩子突然爆發脾氣的時候,尤其在公眾場合,最好先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又安全的環境,讓他先脫離旁人圍觀的尷尬環境,降低他的羞恥感和憤怒感有助于他恢復平靜,讓他更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等他稍加平復,我們再引導或者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失敗了,你現在感到很沮喪對嗎?”,“可以和媽媽說分享你現在的感受嗎?”
我們還要給孩子介紹更多元的排解情緒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跑步追逐、互打拳擊,或者來一場枕頭大戰,各種運動或者健康的娛樂方式都是發泄情緒的手段。
?預防和減少發脾氣的幾率
情緒就像一個一邊注水一邊防水的泳池,除了釋放也要減少注入,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平時多給予孩子足夠的眼神關注、擁抱輕吻以及陪玩,把容易引誘孩子的危險物品都收起來減少不必要的沖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提供一些選擇,讓他們的自尊得以發展,培養他們的能力感,讓他們體驗成功和挫折,豐富他們的生活,孩子發脾氣的概率就會隨著他們的認知發展和經驗積累得到改善。
孩子發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大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決定我們對他的態度,影響我們對他做出的行為,進而激發他的情緒。對待孩子的脾氣,有一個辦法是通用的,那就是保持耐心,很多時候不是耐心沒用,而是我們的耐心還遠遠不夠。
歡迎關注公眾號“旺寶家”,這里有海量的早教資源免費下載,還可以跟旺寶爹媽一起聊聊育兒那些事兒哦~孩子脾氣暴躁不順心就發飆哭鬧的原因:
1.溺愛
2.家長無底線
3.學習母親
本質是沒有習得與年齡相符的情緒發泄方式,以及對發脾氣哭鬧的情緒發泄方式的效果深信不疑。
重點說一下“學習母親”這一點,因為在3歲前的孩子,其形成自我性格特點的重要參照對象就是母親,如果母親在此時期是暴躁易怒的狀態,孩子就會把這種性格特點內化為自己。
至于為什么重點強調是“母親”,因為3歲前的孩子扔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共生的,并在逐步走出這個認知過程的(這是3歲前孩子的主要成長任務)
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治本,了解本質問題只是治標。
是不是感覺有點反過來了?
因為要讓孩子學習新的情緒宣泄方式,并且對此深信不疑,這會相對簡單很多。
但如果我們一邊教孩子這些新發泄方式,而又繼續溺愛孩子、無底線容許他的要挾、或者媽媽一邊教孩子要好好說話又一邊自己很暴躁(說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必然是更改不了的。
從心理學上說,三四歲的孩子正處于第一反叛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逐漸從“我”轉為看到外部世界,會意識到自我和非我的區別,同時也會發現外界事物不會以他自己為轉移。
于是,他開始不斷地從家人身上找答案。具體表現為喜歡對媽媽的話說“不”,大人不讓干的事偏要去嘗試,一不順心就哭鬧,脾氣急躁等。
這時候父母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做到以下幾點:
1,對孩子耐心細心,用心傾聽孩子的話
2,對有些原則的事堅持原則,孩子哭鬧只抱著他表示理解,但哭泣停止后還是要告訴他,剛剛他的要求是無理要求。
3,帶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
四五歲的孩子性格調皮好動,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發脾氣,主要原因是愿望得不到滿足,比如想玩的東西卻不是自己的,別的孩子又不讓玩;吃糖貪多,父母偏偏不讓多吃;好奇一切,敢于急于嘗試,卻常常受父母的約束限制……?
再者,孩子被過度保護時,失去了相對應有的自由時空,孩子也會因壓抑感而暴躁不安。或者,父母忙碌時孩子感到沒有人關注自己時,也會發脾氣表示他們的不滿。?
另外,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習慣對孩子進行身體暴力或語言虐待,久而久之,孩子在認為自己做得有理卻受委屈時就會模仿大人的“發脾氣”處理問題的方式——“以牙還牙”、以暴還暴。?
那么,為人父母該怎樣教育??
首先,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傳統的家庭教育總以為“棍棒底下才能教育出好孩子”,而事實證明無視孩子內心需要的嚴厲教育,更容易培養出“巨嬰”或“憤青”。所以,父母在面對不合理的問題時必須學會克制自己的脾氣,冷靜地面對、處理問題,絕不可訓天罵地,甚而采取肢體暴力,以防孩子“模仿學壞”,畢竟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口。
其二,面對孩子的任性脾氣,父母不可溺愛放任。尤其是在孩子3-6歲之間,這是給孩立規矩的最佳窗口期,一旦錯過,就很難糾正。孩子發脾氣不外乎是“要挾大人以獲得滿足的強硬手段”,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父母的我們應堅持“溫柔而堅定”的原則,不施暴也不妥協,以柔克剛,化解其“戾氣”,平和其情緒,引導孩子通過講道理表明自己需求的理由,許諾只要孩子能說服自己就滿足其愿望要求。這兒引述一段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具體做法,以供借鑒: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里看中了個汽車,家里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里不走了。回家后抱到臥室里,一對一,把門一關,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盡管鬧吧”。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一定記得,主動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和我們交流,說出他的想法,讓孩子明白平靜溝通才是有效的。其三,適當地還給孩子自由的時間空間。
孩子是生命的獨立體,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自由;一個人如果長期受壓抑的話,好性格也會變成壞脾氣。所以父母不能過分地將自己想法、要求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的復制品。
一次我在小區門口遇到一位母親,將正在玩得開心的爬樓梯臺階的小男孩硬性地抱到平坦處,小男孩兒于是發脾氣大哭不止。在樓梯臺階上走,是有一定的危險,但我覺得這位媽媽應該給孩子說說爬樓梯臺階的危險,指導給孩子爬樓梯臺階避險的方法,并在一旁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而不應該硬性地逼孩子在平坦的地方無趣地玩兒。
紀伯倫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一位懷抱嬰兒的婦人請求談談孩子:他說道:“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兒女。他們由你而生,卻并非從你而生,縱然他們跟著你,卻不屬于你。你能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能庇護他們的軀體,卻庇護不了他們的靈魂……你可盡力去效仿他們,卻不可讓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逆轉,也不會與昨日滯留。教育孩子確實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給自由卻不能讓其任性,“度”的拿捏一定要心中有數。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