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小孩的性格特點(一歲孩子的性格特點)

admin時間:2024-01-03 20:06:1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歲一個月的寶寶脾氣特別大,怎么辦?

1歲左右的孩子,脾氣比較大,怎么應對呢?

問:孩子1歲半,特別有自己的主意,想要達到的目的,若不允許,就哭鬧不休,常常以大人妥協告終。但是,長此以往下去,也不是辦法。究竟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倔脾氣呢?

答:1歲半的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他不知道有很多事是不能做的,尤其是父母干預的時候,因此違背他的意志就會哭鬧,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倔”的標簽。此時轉移注意力是個很好的辦法,立即用其他事物吸引他:“寶寶的小熊哪里去了,我們看看那房間有沒有?!比绻怀晒?,就直接把孩子抱離現場。

此時他會有情緒,不妨抱緊他,拍拍背,貼貼臉,以作為安慰,等平靜下來,再告訴他為什么不可以那樣做。切不可以暴制暴,否則他有可能變得脾氣暴躁,情緒更壞。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會溺愛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加制止。如果你不能堅持原則,動不動就妥協,那只能使他變得更加任性,不利于養成守規矩的好習慣,對規矩的理解也會推后。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也應該維持平和的心態,采用積極的育兒方式,同時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成長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有深遠的影響。

《時尚育兒》雜志,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我是一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孩子上課老愛調皮搗蛋,該怎么教育

孩子調皮是天性,但很多時候父母都不知道拿孩子怎么辦,當遇到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家長應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家長要如何讀懂孩子的心思,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呢?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拿孩子怎么辦,這些小搗蛋鬼們總是不分時間場合,做出一些令人頭疼和氣憤的事情來,頂嘴、打人、摔東西、磨蹭、年齡倒退、屢教不改.......遇到這些惱人問題,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01愛頂嘴

事例:晚上,爸爸要求正在看電視的樂樂上床睡覺:“樂樂,關上電視,該去睡覺了?!薄拔也幌胨X!”“聽話,快去睡覺!”“憑什么要我現在睡覺呢?”“因為你已經看了很久的電視,現在到睡覺時間了!”“可是我還沒有看夠。”“馬上回到房間去睡覺,就現在!”“我不要,你和媽媽也還沒有睡呢!”樂樂抗議道。

潛臺詞:我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了,我討厭父母的權威,我要反抗,爭取自己的權利。

解析:孩子開始頂嘴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這說明他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小想法,在與父母的爭論中,他知道如何利用說話技巧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要粗暴的命令或強迫孩子去做事,而是需要換一種方式。

坐下來和孩子友善地談一談,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讓孩子覺得被尊重、被平等對待,然后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激勵,讓孩子認識到胡攪蠻纏并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02打人

事例:周末媽媽帶著天天去兒童樂園玩,天天發現自己喜歡的小木馬在其他小朋友手中,他試圖上手去搶,但是沒有成功,就把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推倒在地,被推倒的小朋友嚇得大哭起來。天天媽媽十分無奈,制止、批評、甚至打罵,各種方法用盡,孩子怎么還是屢屢出現暴力行為呢?

潛臺詞:小木馬在別的小朋友手中,我想玩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只好通過“搶”和“推”這樣的行為來達到目的。

解析:孩子總是渴望通過最簡單的方法使自己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在屢次借助暴力行為達到心理預期后,他們就容易習慣性的打人。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中存在暴力行為,孩子學會了模仿;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有偏差;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等等。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家長應當及時制止,讓孩子冷靜下來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然后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尊重別人,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溝通時如何正確使用肢體語言。

家長還可以通過一些換位思考的小游戲讓孩子明白打人的行為會傷害到別人,是不受歡迎的。當然啦,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加強對自我的情緒管理,不在孩子面前攻擊別人。

03屢教不改

事例:5歲的博文是個小車迷,他收集了大大小小的汽車模型300多個。但是博文有個令媽媽十分頭疼的行為,就是喜歡把模型到處亂放,餐桌上、沙發上、臥室的小床上、衣柜里......遍布家里的每個角落,每當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大吼:“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東西不要亂放,快點收起來!”但是下次博文依然會這樣做。

潛臺詞:我違反了媽媽制定的規則,卻能成功引起她的關注,她因為我憤怒,并且拿我沒有辦法,這令我很滿足。

解析:“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這句話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經常聽到,我們還總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太皮,不長記性。這證明父母之前無數次的勸說實際上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的不良行為也沒有得到糾正。

這個時候媽媽不能光說,而是需要采取一些行動了。當博文不愿意約束自己行為亂發東西時,媽媽要維護制定的規則,比如可以準備一個柜子用來存放孩子的收藏,并告訴孩子如果你有把模型整理好的能力,你就享有對這些模型的處置權,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就由爸爸媽媽來保管,我們尊重你的選擇。

04年齡倒退

事例:豆豆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相比同齡的寶寶她早早地就學會了爬、站立、走路,兩歲多時就能完整地說出一整句清晰的話,還能獨立完成很多事情,爸爸媽媽都為她感到驕傲。在豆豆四歲的時候,她的妹妹出生了,豆豆的行為變得古怪起來,她央求著媽媽喂飯,自己沒有辦法穿脫衣服,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尿褲子,爸爸媽媽不能理解,明明之前熟練掌握的技能現在怎么一下子都不會了呢?

潛臺詞: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新出生的妹妹身上,什么都不會的妹妹奪去了爸爸媽媽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我變回小嬰兒就可以重新獲得關注。

解析:爸爸媽媽對“老大”關注度的下降勢必會造成一些孩子心理上的不適應,尤其是心思細膩的孩子。

首先,我們應該接納和理解孩子這種行為,在能力范圍內溫柔地對待她,盡量去滿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依然像以前一樣關心她。

其次,不要強調“大寶寶”"小寶寶"的概念,告訴她妹妹的出生并不會讓她失去大家的寵愛,爸爸媽媽對她們的愛是一樣的。

平時還可以讓她幫忙照顧妹妹,這樣不僅能舒緩孩子的情緒,增進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還能讓孩子在幫忙的過程中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05摔東西

事例:小彤是個兩歲半的寶寶,每次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就喜歡摔東西,無論是玩具、吃的還是水杯、飯碗,只要是手邊能拿到的物品,就會狠狠扔出去。家里的大人們對此表示,這個小家伙火氣太大了,真是拿他沒辦法。

潛臺詞:我很生氣,我要通過摔東西讓身邊的人注意到我,意識到我真的生氣了。

解析:對于還在學步期的孩子來說,觸碰和擺弄生活中的物品是有必要的,他們通過“摔”這個動作去觀察物品,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將家中易碎、貴重的物品放到孩子看不到夠不著的地方。

待孩子長到二歲半后他們開始逐漸掌握控制能力,家長就可以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了。

而事例中的小彤則是通過摔東西宣泄自己的情緒,引起周邊人對自己的注意。家長首先要弄清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可以采取“冷處理”的辦法,等孩子冷靜后再給予一些正面的引導,告訴孩子要愛惜物品,摔東西是不對的,并告訴孩子解決事情的正確辦法。

06磨蹭

事例:每天早上都是最令吳迪媽媽頭疼的時刻,因為她要不停地督促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飯、穿衣服、出門,而無論她怎樣著急,吳迪總是磨磨蹭蹭的,以至于每個早上都搞得自己很疲憊。

潛臺詞:通過磨蹭的行為我可以占據心理優勢,讓家長為我團團轉,還不用承擔責任。

解析:相信很多媽媽都有被愛磨蹭的小孩折磨到精疲力竭的經歷。攤上個慢吞吞的孩子,真是急得上火。

孩子在磨蹭的過程中其實是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轉移到了家長身上,比如事例中的主人公吳迪小朋友就是利用了媽媽怕自己上學遲到的心理。

那么面對愛磨蹭的孩子有什么好辦法嗎?家長可以試著給孩子一個鬧鐘,向他們說明不再負責叫他們起床,如果因為他們的拖延造成上學遲到,那他們要負責自己向老師解釋原因,當孩子在經歷過這些尷尬處境后,就會意識到掌握時間的重要性了。

一味的要求孩子順從或者凡事都包辦代替并不能解決問題。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尊重孩子,適度放手,多些鼓勵和激發反而會得到想不到的效果!

一歲半孩子,發脾氣時怎么去教育呢?

經歷過的人飄過,一歲到一歲半時我們家孩子脾氣的巔峰時期,非常的記憶深刻。分享一些自己用過的方法,不一定對每個孩子都有用,個體差異很大,純分享。

這個階段孩子發脾氣,用講道理這個方法,確實不能算最理想的。那么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判斷一下,孩子發脾氣得這件事,是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問題就是如何定義這個原則性,每個家長心里的尺度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家長覺得玩泥巴,搞得”臟兮兮”,是沒問題的,有的家長覺得不行,一定要制止。所以,第一步,界定一個自己心中的底線。我本人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人,所以我覺得孩子一歲多,做的事情只要不是傷害性行為(例如傷害自己,打咬別人,在公眾場合影響到他人)或者是安全性問題,我都覺得沒有問題。那就盡量滿足他吧,最大限度的減少引起他情緒爆發的事件。但是如果是剛才提到得原則性問題,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打斷。緊接著,進行對這個年齡最有效的(2歲以后開始沒有用了)方法,那就是轉移注意力。

第二,作為媽媽,一定要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足夠了解哪些事情會引起情緒的爆發。一歲多這個階段,我們盡可能的去避免這些情景跟事件的發生。例如,去超市,你知道孩子一定要拿很多水果放在車里,就不要在他拿的時候,不停的說不可以,不可以,而是,可不可以避免走那條路,讓別人去拿,或者就索性讓他拿,然后最后偷偷的在還回去。或者明明知道孩子出門見到面包店就非要買面包,可不可以不要走那條路,或者提早準備一些別的食物,如果不小心走了那條路且又沒準備好吃的,可不可以在孩子沒提要求或者發脾氣之前,主動走進面包店給他買面包。情緒是有記憶的,與其編碼記憶了一段不愉快的情緒,干嘛不把它存儲成一段”今天天氣真好,跟媽媽一起出去玩,媽媽因為愛我,走過面包店給我買了一個我最愛吃的面包,我好愛媽媽”這樣的記憶呢,對吧!

第三,這個我覺得是重中之重。在你打斷了他想做的事情之后,在他的情緒爆發的時候,在你即將崩潰得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用溫柔的話語跟擁抱給孩子一個反饋,讓他知道你們的關系依舊是親密的。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育兒的基礎,永遠讓孩子知道你與他是一個團隊的,你們是在一起的,為日后面對更艱難的育兒難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就是,你一定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可能在家或者我們可控的環境里,這比較容易。但是在一個有社交壓力的環境里,比如我們家孩子那段時間在地鐵里,非要做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我肯定是不同意的,當然他肯定是要大爆發的,這忙的社交壓力的環境對他跟我在控制自己情緒方面都太不友好了,所以那段時間,我的原則就是,少坐地鐵,少去公共場合,少給自己制造麻煩,哈哈哈哈哈。

其實總結就是

1.界定心中的底線,一歲多,底線可以適當的低一些。

2.一歲多轉移注意力還能用,且應該也是最好用的。

3.盡量避免不愉快的事件跟可以引發雙方都不愉快的場所。

4.不論發生什么,都要讓孩子知道你們是在一起的,你都是愛他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兒子二十一歲了,性格孤僻、自卑、內向,每天自己關進房間里玩手機,我該怎么辦?

54773

收藏分享轉發到頭條復制鏈接微信微信掃碼分享新浪微博QQ空間舉報一強90594460

2021年11月06日

關注

你的孩子21歲了出現這種狀況,若不是在校學生,可鼓勵他找份工作,一,可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二,可以通過工作以排遣心中憂悶,以及與工作伙伴相處之中,相互交流,建立同事之間的感情,逐步改善孤僻之性格。2,給他引導多看一些勵志的書藉,視屏,以克服自卑感,樹立人生的信心。3,父母多關心,多鼓勵,發現微小進步,也應及時加以肯定與表揚,切忌對他采取粗暴態度與苛責。4,帶他前往精神病院,尋求心理醫生的診治。希望你們加油!孩子一定會好起來。

都來說說,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缺點有哪些?

在我的眼里,孩子只是她自己的,真實的自己。所謂的優缺點,只是我們成年人給的標簽。

她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應生命的召喚,借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是做他自己的。不依賴我們的評判,我們的喜好而活。

在心理學來講,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只有特點,特質。

所以,我們先看到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完整的人。這些所謂的優缺點,都是她的特點,都是她的一部分。有了這些部分,才構成了他的完整的生命。完整,真實,合一。

這些所謂的優缺點,是我們的評判,帶有我們成年人的喜好的成分。我們認為好的,叫優點;我們認為不好的,叫缺點。但,我們認為的,未必是對的,未必是事實,未必接近真相。

所以,我們拿著自己的這把尺子,去衡量一個和我們不一樣的有著獨立的生命意志的人,那就不妥了。

孩子,她就是孩子。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成就了這份美好的緣分,我們只需要愛她,就夠了。

無條件的愛,陪伴。

為自己、孩子,以及這份緣分,加油,點贊,感恩。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