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0 15:57:5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孩子很容易遇到沒有自信的時候,我的建議是:1.這樣的孩子普遍內向,這時我們可以多鼓勵孩子,首先讓他敢于去做。2.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且放大,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優點的,同時正式缺點,主要發揚優點。3.給孩子尋找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他會模仿榜樣的做法,同時不斷向榜樣靠攏,慢慢做得更好,當孩子有了成就感,慢慢也就會有自信了。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到你[微笑]
您好,我是翼翔老師,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在回答問題之前,首先我覺得您的問題描述得不是很全面,孩子習慣說“我不會”,實際上更多的反應孩子已經“很懶惰了”,“不自信”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
為什么這么說呢?孩子穿衣服、脫衣服、穿鞋這些,跟自信根本就掛不上勾。孩子肯定是會的,只是孩子已經懶得動了。在幼兒園老師都要求孩子自己做這些事情的,為什么孩子在家就說自己不會了呢?家長有沒有想過深層的問題究竟是什么?
孩子天生是愛學習、愛嘗試的。試想一下,孩子一歲左右學走路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困難放棄的呢?沒有!孩子小時候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模仿,看到別的孩子在做什么,孩子就想跟著自己做;看到父母在做什么,孩子也想模仿大人。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我沒見過哪個孩子小時候不想模仿大人的,從小就呆坐著等父母幫忙的孩子幾乎是少之又少。一開始,你只會嫌孩子“太會了”,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最常見地就是大人一直在旁邊制止孩子:不要玩這個、不要碰那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變得什么都不愿意做?什么都怕做呢?
大人對孩子保護過多,干涉過多,孩子失去了該有的能力什么都不愿意做的孩子,幾乎清一色都是家里有特別“關愛”孩子的大人。
寶貝,這個太辣了,不要吃!寶貝,這里的水太冷了,我們下次再玩!寶貝,這個你還不會,等長大一些再玩!很多時候,孩子還沒開始,就被剝奪了感受的權利。
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叫你不要玩,你看看你,弄成什么樣子!叫你不用動,你偏不聽!...哭、哭有什么用!孩子想去嘗試一件事,家長因為怕麻煩過多地否定孩子,孩子越來越逃避責任,不愿意獨立做事。
很多家長一開始初心都是好的,希望孩子獨立,但是過程卻是錯誤的,一遍一遍地在告訴孩子:“你做不好!”
比如:
有些家長讓孩子自己疊被子,可是每次孩子疊好的被子,父母都會重新再疊一遍。你這樣做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做不到!有些家長想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可是每次孩子穿到一半,你就急沖沖地跟孩子說:“快點,你要遲到啦!”然后迅速地幫孩子穿好衣服。你這么做給孩子什么感覺?--我做不好,我做不到,反正媽媽都會幫我重新做一遍,我還是不要做,等媽媽來幫我好了!父母應該怎么辦?如何才能糾正孩子這種狀態呢?1、要給孩子時間練習穿衣服、穿鞋子這樣的事情,本身是不難的,但是孩子需要練習的時間。家長在孩子練習的時候一定不能著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我們可以找周末時間比較充裕的時候練習,這樣你就不會催孩子,著急著糾正孩子。
如果孩子第一次沒有做好,你就可以示范一下,指導一下孩子。然后再讓孩子嘗試,記得要鼓勵孩子,肯定ta的進步。孩子只要有幾次成功的經驗,那么ta下次就會自己做這件事情。
2、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多滿足孩子內心想練習的渴望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ta自己也想做。我的孩子看到別人可以從高處往下跳,他自己也想這樣。我會跟他說:那個地方太高了,我們暫時還不能從那里往下跳。但是我們可以去選一個矮一點的地方嘗試一下。
孩子內心升起的探索的渴望不能硬生生被我們撲滅了,這種事情如果持續發生,孩子往后就會變得畏手畏腳,變得“懶惰無比”。
3、不要追求完美,欣賞你孩子的現在吧很多家長很喜歡糾正孩子,希望孩子盡快做到完美。殊不知,孩子需要通過練習來獲得自我認知,ta要通過練習來獲得心靈的力量。
孩子很努力的完成一件事,家長覺得不滿意就自己動手來做一次,這是非常“愚蠢的”辦法。
你讓孩子自己疊衣服、疊被子,結果孩子嘗試了,你去否定了!重新再孩子面前自己疊一次。這收獲了什么呢?你在明白無故地告訴孩子:你不會做,還是等以后吧!
正確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接納ta的不完美。當孩子養成自己疊被子的習慣之后,你再告訴ta如何改進,如何疊得更好。
很多孩子的自主行為都是被掐死在萌芽階段,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是孩子內心需要的陽光!你要知道孩子的節奏,試著慢下來讓孩子自己練習,只有孩子自己有了“我可以”的體會,孩子才能有自信,也才更愿意主動去做事情。這個時候你不會再為孩子不愿意穿鞋發愁,因為你的孩子可能會想跟你學炒菜,想學洗衣服,想學你能做的大部分事情!
最后有一個提醒,現在大家都有學習各種育兒理念,里面大多提到要鼓勵孩子,表揚孩子。這里會有一個誤區,就是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會經常夸獎孩子“你很棒!”實際上這句話不應該經常說,正常情況下孩子是不怎么需要你夸獎的。除非ta在做的事情不喜歡,ta僅僅是因為想獲得大人的夸獎。
如果孩子真的喜歡做一件事,那么你的夸獎一定不能太多,否則孩子的關注焦點就會偏離了。孩子一開始是尋求一種自己掌控的感覺,后面變成了獲得大人的認可!這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會讓孩子脫離做事的本身,注意力也會不夠集中。
以上是我給您的一些建議,感謝您的閱讀!原創不易,多多支持喲!我是翼翔老師,這是我在悟空問答的第1051個回答!再會!1.控制情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遇到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時,心理難免生氣、憤怒,想不通為什么他不會,他不學.......想一想他是親生的,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破口就說“你怎么那么傻”“那么笨”之類的傷人話,更不要動不動就體罰,想著打一打就好了,長此以往,不收斂情緒,孩子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會覺得更加孤獨。想想孩子還小,可能還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慢慢引導,冷靜冷靜。
2.家長反思。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家長的映射。所以當孩子不愿學習,態度不端正時,家長也要及時反思自己。是否自己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沒有去關注他的作業、成績;是否自己平常也不學習,只是玩手機?家庭環境是否和諧有愛,孩子有一個和諧、穩定的學習環境?......家長要以身作則,一個愛看書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個愛看書的媽媽。
3.對待孩子要有耐心。孩子的是非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需要我們陪伴、指點。這個過程注定復雜而漫長,所以一定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要有耐心。
4.認真觀察,及時溝通。學會蹲著、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聊天,去觀察孩子不學習時他在干什么,去分析是什么原因,還要和孩子溝通,聽聽他的心聲,孩子說完后,不論對錯,都要在表達心聲上予以鼓勵,再分享自己的故事,讓他有所感悟。
5.要適當地進行現實教育。引導孩子關注社會現實,去看看那些因貧困、戰火、災難而無法上學的孩子,再去關注歷史,再讓孩子明白今生之幸,讀書的重要性。
6.要訂立協議、規則。和孩子暢談后,要和孩子一定協議,如和家長一起:每天看書30分鐘;練字10分鐘;分享今天的故事5分鐘......若有做到,予以獎勵,反之,則小罰。
7.要及時鼓勵。孩子是渴望愛的,也是渴望表揚的,我們要及時鼓勵孩子。但這個鼓勵不是千篇一律,而要有針對性,如:他的努力,進步,表達、書寫、音量、坐姿等。
培養孩子就是人生最大的投資,所以要多花心思哦!
首先,謝謝悟空問答邀請。
初中的孩子,年齡一般在13至15歲左右。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于世界的認識,比較片面、膚淺、簡單,而且處于急劇膨脹的、全方位、爆炸式開啟。同時,其青春期也伴隨著成長發育、提前進入朦朧和萌芽階段。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思維異?;钴S、觀念單純淺薄、習慣趨于形成、性格開始固化。這個階段,正是孩子習慣和性格定型的關鍵時期。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孩子的習慣和性格一旦形成,以后將會很難改變,甚至可能伴其終生。
對于已經失去自信的初中孩子,如何再讓他們自信起來呢?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
重拾關愛、切實溫暖孩子
也許,以前的關愛不是關愛,而是家長式管教,或者是無度的溺愛。關愛是生活的關心、成長的愛護。管教或者溺愛,只能使孩子懦弱或專橫,而關愛則能切實讓孩子獲得溫暖。
自幼已經失去真正關愛的孩子,家長更需要理解關愛的真正含義。
生活上的關心,不是嘮叨或者呵斥,更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或者不做家務、不洗衣服。家長的關愛,要著眼于未來。讓孩子懂得,是為了孩子今后生活的真正快樂、頑強和獨立。
2.
建立友情,培養朋友關系
在親情關愛的基礎上,家長要與孩子融入朋友相處的友情。因為遲早一天,孩子要全面接觸社會,建立自己的朋友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朋友般的信任和溝通,適時地掌握、并引導孩子的正確生活態度。
親子做朋友,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問題。需要家長懂得孩子的心理,孩子樂于共同相處。
假若自小,家長就像朋友一樣與孩子相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與家長充分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如果家長有能力像朋友一樣正確交流、引導,孩子就可能削弱逆反,一路自信向前。
3.
平和陪伴,營造良好環境
陪伴是孩子成熟前,父母給予孩子愛的傾訴和表達。平和、溫暖、和諧的陪伴,能夠讓孩子期望而喜歡。反之,可能引起孩子的不適,甚至反感。進而,造成孩子拒絕陪伴、形成隔離,甚至發生叛逆。
與孩子平和陪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需要家長的智慧和理解,使孩子在和風細雨的溫馨中喜歡。
平和的陪伴,是一種看似平等的溫柔下教育管理。其目的是,幫助孩子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生活不只是吃飯、穿衣、睡覺那么刻板,還有有趣的故事、歡快的歌曲和盡情的游玩。
4.
養成習慣,逐步增強自信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自然而然、寓教于樂中慢慢培養。期間,家長不僅是樂隊的指揮長,同時也是樂隊的其中一員。適時、巧妙地配合孩子,有時正確的揮舞指揮棒,有時與孩子肩并肩共同合唱。
融洽的共處,使孩子相得益彰。愉悅中生活、學習,生活、學習增強愉悅,自然中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孩子陽光、積極、努力、頑強而自信的基礎。而家長的表率和適時、正確的引導,是孩子加強自信,努力、頑強地走向未來、走向成熟的支撐和動力。切記: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的最好老師,老師不能因為自己而耽誤了孩子。
家長,努力。千萬不要錯過,孩子重拾自信的最后時期。
感謝邀請,從我個人的成長經歷可以給你一些建議參考:
我是農村孩子,一直上學最后畢業于一所不怎么有名的211高校,研究生學歷,一直以來學習還可以,但我多少還是有些自卑沒那么自信,所以后來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不自信呢?
不自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性格偏內向,除了學習也沒其他專長,而且我比較追求完美,所以一旦有一件事情沒處理好,我就會比較自責。時間長了,就慢慢覺得自己不完美,導致自卑。
針對孩子學習不好導致不自信的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一旦孩子形成這種性格對他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建議你從以下幾點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1、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比如音樂樂器或者繪畫,要根據孩子的喜好選擇,不要強迫孩子選擇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喜歡才能堅持下來,而且會慢慢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2、陪伴教育,父母陪伴教育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很重要,如果有時間多帶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旅途中教育和學習,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并且能開闊孩子的視野,他就不會糾結在學業上不好而不自信。
3、培養高效閱讀的習慣,我有個導師是做高效閱讀培養的,經過他三年的實踐論證,確實在提升孩子閱讀上幫助很大。書本仍然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高效閱讀無疑是提升知識獲取能力的好辦法,所以建議給孩子報一個高效閱讀訓練的班,對孩子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