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小孩性格怎么調整(1歲小孩性格怎么調整好)

admin時間:2024-01-11 01:15:1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小學的孩子該如何培養性格?

良好的性格,不僅是孩子未來幸福的保障,也是學習,生活,工作重要的素養。所以,從小重視孩子的性格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俗話說,大小看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么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呢?

一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和父母朝夕相處,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包括性格的培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確實很重要。為人父母,首先要求自己就要有良好的性格。

二是,協助孩子建立善惡是非觀念,培養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讓孩子有一個看待世界的良好視角,才會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

三是,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認識世界,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面對困難積極應對,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爭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幫助解決,不輕言放棄。孩子才會困難不逃避,不畏懼,性格剛毅,積極樂觀。

四是,給孩子搭建舞臺,允許孩子犯錯。困難是成長最好的搖籃,錯誤是人類成長的階梯。家長要積極為孩子搭建成長的舞臺,讓孩子不斷試錯中得到成長。

五是給予孩子積極的評價。對孩子付出努力,要給與及時的,正面的肯定,哪怕是錯誤的,失敗的,去努力做,就是做好的品質,就是良好的性格。

我的小孩12歲了,性格暴躁,容易發脾氣,不聽道理怎么辦?

感謝這位家長的提問,這個問題也是比較有共性的,我能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從問題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情緒比較急躁,容易發脾氣,大人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來分析一下原因,先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首先,孩子的身高可能已經跟大人差不多高了,不需要像小時候那樣仰望父母,孩子的獨立意識會變得比較強,自己也可以獨立的處理一些問題了,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的獨立性,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家長幫忙的。

第二,他處于青春期的前期,孩子的生理發生了變化,他的情緒也會莫名其妙的煩躁,有時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莫名的心情不好,但是自己也說不上來原因。這個就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個心理特征,家長知道了這個心理特征后,就要理解并且接納孩子的變化,有了信任之后,當他遇到了問題的時候,會愿意的給家長講出來,同時家長要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比如對孩子少一些嘮叨,多一些認真的傾聽,過程中可以點頭示意或者復合,要認真的傾聽他的想法,給予孩子支持,這樣他才會更加的信任家長。

另外,家長跟孩子說話時不要帶有個人的觀點和想法,當交流的過程中他有問題問“怎么辦”的時候,再給他一些建議,如果沒有,那就聽著就好。問題中說到孩子不聽道理,建議家長可以嘗試給孩子寫一個小紙條,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或者給孩子發微信語音,用這樣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這是因為要讓孩子了解父母是關心他、愛他的。

總之,家長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嘗試改變跟孩子的溝通方式,然后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還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間,鼓勵孩子多出去運動,比如打球、跑步等等,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我相信通過家長的努力,孩子肯定會有所變化的,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咨詢師

一歲寶寶愛哭鬧發脾氣是怎么回事啊

有可能是寶寶的脾氣比較暴躁所導致的,如果經常性的出現哭鬧或者發脾氣,也是要多注意觀察的,是要看寶寶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在寶寶出現哭鬧時,也要及時的進行哄勸,因為長時間的哭鬧,有可能會導致寶寶出現嘔吐的情況,是對身體不利的。

1歲的孩子喜歡打人該如何教育?

1歲特別是1歲半以后,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不斷探索新事物,學習新技能,事事逞強,開始處處試探自己的力量,會用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表示自己長大了,有力氣了。這也是寶寶尋求成人關注的方式,往往多發生在他學會了新本事但沒有及時受到表揚的時候,只好靠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尚不成熟,還不能表達內心細微的感受,對不滿意的事說不出來,只好用拳打腳踢來表達。

雖然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但打人,咬人等暴力行為終究是不好的,家長要積極回應,不要用“打回去”“罵回去”的做法來糾正孩子,否則寶寶會跟著學,會更“暴力”??梢月龑殞殞⑿睦锵胱龅氖?、想要的東西、不喜歡的人說出來,一方面鍛煉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家長聽后可以幫他解決,讓他擺脫對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的依賴。如果寶寶繼續鬧騰,家長可以輕握起寶寶的手,拿他平時喜歡的玩具或者繪本,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并堅定冷靜的對寶寶說:這么做不好,媽媽很疼。

3歲之前的寶寶打人通常都不是故意的。媽媽們不要強制孩子道歉或是認錯,也不要簡單的不當回事,從而養成孩子暴力的習慣。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在各種場景下和孩子互動,多擁抱他,從語言上引導他,都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是一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孩子上課老愛調皮搗蛋,該怎么教育

孩子調皮是天性,但很多時候父母都不知道拿孩子怎么辦,當遇到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家長應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家長要如何讀懂孩子的心思,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呢?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拿孩子怎么辦,這些小搗蛋鬼們總是不分時間場合,做出一些令人頭疼和氣憤的事情來,頂嘴、打人、摔東西、磨蹭、年齡倒退、屢教不改.......遇到這些惱人問題,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01愛頂嘴

事例:晚上,爸爸要求正在看電視的樂樂上床睡覺:“樂樂,關上電視,該去睡覺了。”“我不想睡覺!”“聽話,快去睡覺!”“憑什么要我現在睡覺呢?”“因為你已經看了很久的電視,現在到睡覺時間了!”“可是我還沒有看夠。”“馬上回到房間去睡覺,就現在!”“我不要,你和媽媽也還沒有睡呢!”樂樂抗議道。

潛臺詞:我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了,我討厭父母的權威,我要反抗,爭取自己的權利。

解析:孩子開始頂嘴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這說明他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小想法,在與父母的爭論中,他知道如何利用說話技巧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要粗暴的命令或強迫孩子去做事,而是需要換一種方式。

坐下來和孩子友善地談一談,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讓孩子覺得被尊重、被平等對待,然后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激勵,讓孩子認識到胡攪蠻纏并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02打人

事例:周末媽媽帶著天天去兒童樂園玩,天天發現自己喜歡的小木馬在其他小朋友手中,他試圖上手去搶,但是沒有成功,就把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推倒在地,被推倒的小朋友嚇得大哭起來。天天媽媽十分無奈,制止、批評、甚至打罵,各種方法用盡,孩子怎么還是屢屢出現暴力行為呢?

潛臺詞:小木馬在別的小朋友手中,我想玩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只好通過“搶”和“推”這樣的行為來達到目的。

解析:孩子總是渴望通過最簡單的方法使自己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在屢次借助暴力行為達到心理預期后,他們就容易習慣性的打人。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中存在暴力行為,孩子學會了模仿;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有偏差;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等等。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家長應當及時制止,讓孩子冷靜下來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然后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尊重別人,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溝通時如何正確使用肢體語言。

家長還可以通過一些換位思考的小游戲讓孩子明白打人的行為會傷害到別人,是不受歡迎的。當然啦,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加強對自我的情緒管理,不在孩子面前攻擊別人。

03屢教不改

事例:5歲的博文是個小車迷,他收集了大大小小的汽車模型300多個。但是博文有個令媽媽十分頭疼的行為,就是喜歡把模型到處亂放,餐桌上、沙發上、臥室的小床上、衣柜里......遍布家里的每個角落,每當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大吼:“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東西不要亂放,快點收起來!”但是下次博文依然會這樣做。

潛臺詞:我違反了媽媽制定的規則,卻能成功引起她的關注,她因為我憤怒,并且拿我沒有辦法,這令我很滿足。

解析:“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边@句話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經常聽到,我們還總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太皮,不長記性。這證明父母之前無數次的勸說實際上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的不良行為也沒有得到糾正。

這個時候媽媽不能光說,而是需要采取一些行動了。當博文不愿意約束自己行為亂發東西時,媽媽要維護制定的規則,比如可以準備一個柜子用來存放孩子的收藏,并告訴孩子如果你有把模型整理好的能力,你就享有對這些模型的處置權,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就由爸爸媽媽來保管,我們尊重你的選擇。

04年齡倒退

事例:豆豆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相比同齡的寶寶她早早地就學會了爬、站立、走路,兩歲多時就能完整地說出一整句清晰的話,還能獨立完成很多事情,爸爸媽媽都為她感到驕傲。在豆豆四歲的時候,她的妹妹出生了,豆豆的行為變得古怪起來,她央求著媽媽喂飯,自己沒有辦法穿脫衣服,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尿褲子,爸爸媽媽不能理解,明明之前熟練掌握的技能現在怎么一下子都不會了呢?

潛臺詞: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新出生的妹妹身上,什么都不會的妹妹奪去了爸爸媽媽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我變回小嬰兒就可以重新獲得關注。

解析:爸爸媽媽對“老大”關注度的下降勢必會造成一些孩子心理上的不適應,尤其是心思細膩的孩子。

首先,我們應該接納和理解孩子這種行為,在能力范圍內溫柔地對待她,盡量去滿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依然像以前一樣關心她。

其次,不要強調“大寶寶”"小寶寶"的概念,告訴她妹妹的出生并不會讓她失去大家的寵愛,爸爸媽媽對她們的愛是一樣的。

平時還可以讓她幫忙照顧妹妹,這樣不僅能舒緩孩子的情緒,增進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還能讓孩子在幫忙的過程中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05摔東西

事例:小彤是個兩歲半的寶寶,每次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就喜歡摔東西,無論是玩具、吃的還是水杯、飯碗,只要是手邊能拿到的物品,就會狠狠扔出去。家里的大人們對此表示,這個小家伙火氣太大了,真是拿他沒辦法。

潛臺詞:我很生氣,我要通過摔東西讓身邊的人注意到我,意識到我真的生氣了。

解析:對于還在學步期的孩子來說,觸碰和擺弄生活中的物品是有必要的,他們通過“摔”這個動作去觀察物品,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將家中易碎、貴重的物品放到孩子看不到夠不著的地方。

待孩子長到二歲半后他們開始逐漸掌握控制能力,家長就可以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了。

而事例中的小彤則是通過摔東西宣泄自己的情緒,引起周邊人對自己的注意。家長首先要弄清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如果孩子是無理取鬧,可以采取“冷處理”的辦法,等孩子冷靜后再給予一些正面的引導,告訴孩子要愛惜物品,摔東西是不對的,并告訴孩子解決事情的正確辦法。

06磨蹭

事例:每天早上都是最令吳迪媽媽頭疼的時刻,因為她要不停地督促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飯、穿衣服、出門,而無論她怎樣著急,吳迪總是磨磨蹭蹭的,以至于每個早上都搞得自己很疲憊。

潛臺詞:通過磨蹭的行為我可以占據心理優勢,讓家長為我團團轉,還不用承擔責任。

解析:相信很多媽媽都有被愛磨蹭的小孩折磨到精疲力竭的經歷。攤上個慢吞吞的孩子,真是急得上火。

孩子在磨蹭的過程中其實是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轉移到了家長身上,比如事例中的主人公吳迪小朋友就是利用了媽媽怕自己上學遲到的心理。

那么面對愛磨蹭的孩子有什么好辦法嗎?家長可以試著給孩子一個鬧鐘,向他們說明不再負責叫他們起床,如果因為他們的拖延造成上學遲到,那他們要負責自己向老師解釋原因,當孩子在經歷過這些尷尬處境后,就會意識到掌握時間的重要性了。

一味的要求孩子順從或者凡事都包辦代替并不能解決問題。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尊重孩子,適度放手,多些鼓勵和激發反而會得到想不到的效果!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