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1 18:59:4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才華,逼她學她不擅長不喜歡的,不但學不好,更不可能
自信開朗陽光!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天賦才華,順應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天賦才華,有的放矢的培養孩子,才能收到結果而不走彎路錯路![贊][贊][贊]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必須做一個“不越界”的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父母的角色只是時時地引導建議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或是取代孩子的想法,更不是完全包辦代替孩子!
現在發現很多父母都是“掌控型”的,孩子是“絕對服從型”的,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從來不會自己做決定,從來不會有自己的想法,這種關系表面上看起來孩子很聽話,實際上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這是一件非??膳碌氖拢劜簧吓囵B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放手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法寶,讓孩子自己去經歷、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孩子獨立性。如果父母不懂得放手,父母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時間一長,孩子就不知不覺地什么都不想了,反正有想法也沒有人聽,反正有想法也會被無視!最后孩子就成了遇事怕事,遇事無主見的人了。
如果你養大一個這樣聽話的孩子,是不是最大的悲哀呢?
所以父母要懂得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適當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在自主的過程中獲得獨立的能力。切記千萬不能包辦代替!
正如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只是借助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世界有著天生的探索欲。父母如果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就猶如斷掉了飛翔的翅膀,讓他們如何去探索世界?
反之亦然,如果父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才能學著飛起來,也能飛得更好更高。
所以,父母保持界限感,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才是對孩子最長久、最深遠的愛!
首先從專業的角度講,孩子不愛溝通,其根源是:如果孩子在那一刻,他認為不需要溝通,那么孩子自然不溝通;或者如果孩子當時感覺自己處于被管控、被約束、被要求、被指責等“不舒服”的狀態下,孩子就會不愿意溝通,或者用沉默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抗拒——這就等于是當下處于一種對抗的溝通狀態,孩子就會表現出不溝通、溝通不積極或者不善于溝通等狀態。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狀態,那么孩子給人的印象就是不愛溝通了。
要知道每一條生命都是善于溝通的,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隨時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積極主動與外界溝通,這是生命發展的生理本能。當你知道孩子的身體健康、感官正常,那不主動溝通的原因只能來自于孩子自身以外的因素了。所有人的本能反應都是趨利避害的,尤其是孩子,當主動溝通讓孩子覺得有非常糟糕的體驗經歷時,那么一次兩次之后,他還會有溝通的意愿嗎?當溝通都變得匱乏后,“善于”這兩個字就更加子虛烏有了。
所以說到這里,我們就要換個問題討論了:當孩子的主動溝通卻遭受了糟糕的體驗時,作為家長如何積極作為?
一般來說,人所處的環境無非三種: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出生后到未成年的這個階段,接觸到環境大多是家庭和學校這兩塊。
一、我們先看家庭,孩子在家庭環境中主動溝通的對象主要是爸爸媽媽,還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現在可以問問自己,當孩子主動合格自己親熱溝通的時候,有沒有冷漠拒絕過他?有沒有暴躁呵斥過他?
“爸爸/媽媽天上為什么有好多星星啊?”“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去動物園玩???”“今天我在學校跟同學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些情形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都是孩子“主動溝通”的表現,作為家長的我們是怎么回應的呢?引發孩子主動溝通和善于溝通,有方法的。首先是家長保持全情投入傾聽和滿懷激情回應的狀態,孩子感覺到了被關注和被尊重;其次和孩子一樣,對孩子的問題保持濃厚的興趣;最后家長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誠態度,知道的就直接回答孩子,不知道的更要直接告訴孩子不知道,同時邀請孩子一起,積極尋找答案。
二、在學校主要就是與同學和老師相處,如果在家里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得當,但孩子依然出現上述溝通問題,那么會不會是孩子在跟老師主動溝通的時候有受到老師的忽視?會不會在跟同學交流玩耍的時候受到了冷落?我這里拋出這兩個問題,是為家長提供多一些角度來思考孩子受挫的來源,家長需要了解并弄清楚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狀態,要注重家校溝通和家校合作,有問題及時解決。
三、在社會中孩子善意或者無心的“主動溝通”,也有可能收獲的是不好或者負面的回應。雖然概率上相對比較低,但作為家長,要留心孩子因為社會上一些不友善行為而導致的反應。這些偶然因素是不可控的,更需要家長的引導,幫助孩子從當時不好的情境中走出來,以免堆積在心里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所以,當發覺孩子不善于溝通不喜歡溝通,我們的關注點要從孩子身上轉移到孩子周圍的人、事、物上,挖掘問題的根源,是家長與孩子日常交流的方法不對,還是學校里老師和同學的溝通不當,亦或是社會偶然因素造成的心理陰影等。我們作為家長,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經常覺察內省,在跟孩子溝通時做到“三對五步”,這些在我以前的課程里都有詳細的解釋,所以希望各位家長能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要知道孩子的一切反應都是有據可依的,只有掌握了這其中的科學邏輯,用心觀察傾聽,相信大家心中,對于孩子的困惑會越來越少,孩子也會更加幸福快樂的成長起來。
一個自律的孩子能擁有開掛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這樣父母就不會那么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從小開始培養,最好是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開始,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正面管教中說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們父母就是要為孩子營造出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家庭氣氛。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養孩子自律的品質。
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難把握和善而堅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堅定呢?現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里會看很長時間的動畫片。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孩子也不愿吃,繼續看。父母會感到很頭痛,在對孩子說上幾遍而不起作用后,于是會開始上演一場父子大戰。我們來看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控制型)
父:快來吃飯,別看動畫片了。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沒有?吃飯了。
子:我這一集還沒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飯,不準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這集馬上就看完了。
父:你聽到沒有?過來吃飯!
子:等下。
“啪!”父親一巴掌打了過去,電視關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氣憤。他氣勢洶洶的對爸爸說:憑什么你們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飯了。
孩子不愿聽。
場景二:(溺愛型)
父:兒子,現在要吃飯了。不看動畫片了好嗎?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兒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嗎?
子:不行,我還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鐘吧?
10分鐘到了。
父:兒子,我們來吃飯吧!
子:這集還沒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場景三:(和善而堅定)
父:兒子,媽媽做好了飯菜,我們要吃飯了。(和善)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看看現在幾點了?我們要做什么了呢?(走到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說話。)
子:要吃飯了,但我還想看。
父:這部動畫片非常好看是嗎?(帶著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歡看。
父:嗯!有些動畫片確實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歡看。不過我們現在到了吃飯的時間了。(認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這一集。
父:這一集還要看很久。兒子,來看看媽媽做了什么好吃的菜?我們一起來吃飯吧?(轉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還記得我們以前的約定是什么嗎?(啟發式提問)
兒子不說話。
父:我們說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鐘的。是你關電視還是我來關呢?
兒子有點生氣了。
父:如果你不想關那我就來關了。
父親把電視關掉了,拉著兒子的手去吃飯了。盡管孩子不高興。(堅定)
父親并沒有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也沒有打孩子、罵孩子。他認同了孩子的感受,這使得孩子不會感到父親太強勢。接著用啟發式提問去問孩子,讓他自己去思考該做什么?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后在孩子不關電視的情況下保持了堅定,自己關掉了。
當爸爸把孩子的電視關掉后,雖然孩子會不開心,但是這讓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說的話是說話算話的。爸爸不會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他會堅持原則幫助他做到。當孩子按照每天的時間安排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秩序就建立起來了。時間長了,就會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打不怕、罵不聽的現象呢?打孩子會造成孩子憤恨、報復、叛逆和退縮的行為。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我是一個壞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干脆就繼續扮演一個壞孩子的形象,與父母對著來。還有的孩子已經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當時會聽,但是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又恢復了原樣。并不能真正培養出孩子的自律出來。
而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堅持原則的決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樣才能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在糾正前要先與孩子連接。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父母總會去指責孩子哪里做得不對,卻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溝通方式有哪里不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幾個方面:一、要詢問孩子的感受,并運用反射式傾聽。
沒有誰喜歡聽命令的語言。用啟發式的提問去問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去接納他們的感受。當孩子在說時,不要馬上打斷他們。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讓他知道你是很關注他的,并對孩子的話要有所回應。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評價。
當孩子不自律時,我們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說孩子:你真是個懶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們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見你的床上堆滿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現在還沒有寫作業。當孩子聽到你這樣說時,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當父母有了某種感受和想法時,要誠實的表達出來,不要隱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寫作業,很想發脾氣。但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于是就忍著,最后孩子以后媽媽允許他這樣做。媽媽可以表達出來:我感到很擔心,因為你今天玩了很久還沒寫作業,我希望你能早點把作業寫完。通常,當父母這樣表達出來后,孩子們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語言態度也影響著孩子對你的態度。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里,既照見了孩子,又照見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就讓我們一起走在這條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后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并關注我!
要培養孩子某方面的興趣愛好!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天賦。如果孩子對其中某類活動感興趣,表現了天賦,那么就可以培養孩子,多個特長也是很好的。
1.拼搭積木,鍛煉孩子的想象力與空間思考能力。
2.繪畫藝術,培養孩子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同時繪畫作品最能將活潑靜不下的孩子,乖乖沉浸在繪畫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3.音樂藝術,不管是西洋樂器還是中國傳統樂器,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種樂器,欣賞并學習其樂器,感受音樂的魅力!其中還有聲樂,從小練習唱歌也不錯!
4.兒童編程,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個項目。編程是什么?就像學習外語一樣。如果學外語是為了跟外國人溝通,學編程就是為了與電腦溝通??梢詮娀⒆拥倪壿嬎伎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增加抽象思考力;提高整理信息,汲取融合能力;學習團隊合作、學會共同學習;鍛煉空間思考能力。
5.棋類活動,最常見的是象棋與圍棋。學象棋:可以有效培養孩子邏輯思考記憶能力,下象棋,經過邏輯的分析,準確的評估。充分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而學圍棋:圍棋縱橫十九道,361個交叉點,往往一子未落,各種變化構圖就接踵而來。練好圍棋更有當科研人員的潛質,精于計算。
6.舞蹈藝術!不論是女孩的芭蕾舞、古典舞還是男孩子的街舞、拉丁舞等,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培訓機構,我更偏向女孩從小練習基本形體,培養自身氣質。
7.口才,可以培養孩子健康的自信心;可以活躍孩子的思維與口腦協調的能力;培養孩子敢于表達的膽量;激發孩子強烈的閱讀興趣;可以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8.球類運動!一般籃球與足球!可以強化孩子骨骼肌肉;有利于意志力的磨練;培養孩子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遇到困難不退縮,敢于挑戰與拼搏的精神!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選擇好興趣愛好,不管孩子選擇了哪種愛好,一定要堅持!不能因為遇到小困難而放棄!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