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1 19:49:06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五歲的孩子脾氣暴躁,說明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孩子的情緒如果不能及時疏通,不利于孩子成長,往往長大后更叛逆。能管控好自己情緒將成為孩子成功的重要條件。在情緒問題上必須要嚴格規范孩子,教導他如何正確管控自己的情緒。
一.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不要斥責或體罰孩子,應轉移其注意力。如果不能恢復,家長可先不去理睬,應注意防止受傷,事后進行語言上的規勸,教育孩子認識發脾氣的危害,學會以后理智駕馭感情。
二.家長應成為控制情緒的榜樣,家長應以身作則。平時,家長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脾氣,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
三.對脾氣大的孩子,家長的教育的口徑必須一致,一定要堅持。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不要袒護,如果周圍的人一味袒護,就會使他嘗到甜頭,他就會鬧得更兇。家長應該讓小孩懂得并記?。撼臭[發脾氣是沒有用的。
四.注意培養小孩的興趣和做事的靈活性.與孩子溝通好,讓孩子選擇去學畫畫,書法,圍棋之類的,這些會使孩子心情平和,慢慢的孩子的性格就不會暴躁了。
五.去醫院檢查孩子是否缺鋅。缺鋅的孩子也容易發怒的。
總之,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每個家長的共同愿望,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務必堅持。
這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到了。
大多數寶寶成長發育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任性的兩歲”。
雖然說叫“任性的兩歲”,其實這個階段開始的時間并不局限于兩歲。具體說起來,可能會在一歲半到三歲多這個區間出現。
這時候的孩子確實很難帶,動不動發脾氣。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各種表現:粘人、愛說不、倔強、自私、不分享、執著、耍橫、說謊……(不一定全都有,但有那么幾個,爸爸媽媽就很頭疼了)
要和這個階段的孩子朝夕相處,對爸爸媽媽來說,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不過,這也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因為:
孩子的這時候的思維特點,就是非常地自我中心,還不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叫做“自我中心思維”。
為啥孩子為這么自我中心?這是因為這么大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理論”還很簡化。
所謂心理理論,就是孩子對心理的現有的理解,比如愿望,動機、他人感覺等。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對心理狀態的理解都很有限。
下面這個有趣的小實驗就能說明這個一點:
給5歲的東東一個糖盒,先問問東東:你覺得里面有什么???東東說:“有糖”。然后讓東東打開糖盒看看,里面居然是蠟筆!東東很驚訝。然后再問問東東:“我們把這個糖盒拿給琪琪看看,她會覺得糖盒里有啥?”東東說:“她肯定也猜是糖!”東東想著琪琪也要上當了,心里覺得很有趣!可如果,我們把這個小實驗再做一遍,可是對象換成了3歲的琪琪,會怎么樣呢?
琪琪也會像東東一樣,一開始,覺得糖盒里面是糖,但是打開糖盒后看到蠟筆,覺得很驚訝。
這時候,我們再問琪琪:
“我們把盒子拿給東東看,東東會覺得盒子里有啥?”琪琪說:
“蠟筆”3歲的琪琪覺得,自己知道盒子里是蠟筆,那么其他人也都知道。
對于3歲的琪琪來說:事實只有一個,她還不能理解其他人的頭腦中更有不同的信息,信念和想法。
小孩子心理世界的中心,仿佛就是自我。
如果爸爸媽媽很理解這個特點,就會更理解孩子為啥有時候會顯得那么“自私”,那么愛給人搗亂了。
再加上,年幼的孩子,尚未發展出良好的應對技巧,每次發脾氣,幾乎都是由一件我們大人覺得“沒啥了不起”的事情造成的。比如:
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還沒玩夠;自己的媽媽抱了鄰居家的妹妹……怎么應對孩子的“大爆發”呢?一、預防——保證游戲時間,并讓孩子獲得足夠關注
每天和孩子保持一定的游戲時間,讓孩子有機會自主、帶頭選擇活動,并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
比如孩子做出了符合爸爸媽媽期待的、良好的行為,一定要及時指出并鼓勵。孩子在這方面獲得的關注越多,他就越有可能再次這樣做。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呢?
這種和父母共享的、積極關注的體驗,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會幫助孩子遇到不安的狀況時,更容易平靜下來。
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給孩子做出處理壞情緒的榜樣。比如在自己發脾氣之后,對孩子說:
“對不起,媽媽剛才有點反應過度了”。媽媽的道歉,正好讓孩子明白:有時候犯點錯也是可以的。不需要為了掩蓋錯誤、為了剛才發脾氣沒面子下不來臺,而延長哭鬧的時間。
二、別著急讓孩子冷靜
如果孩子并沒做出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時間、環境也允許,不妨就讓孩子自己發會兒脾氣好了,不用過多理睬。
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好了?!比缓?,大可在孩子的視線范圍內,去做些自己的事情。
這種“忽視”、“取消關注”的辦法,讓孩子的哭鬧行為得不到強化,漸漸地也就不愛這樣做了。
但如果您的孩子在崩潰期間,開始踢打,咬人或扔東西,請立即阻止他,并將他帶離當前的環境,明確跟孩子表示:
傷害他人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在這里冷靜N分鐘(一般1歲分鐘,以此類推),媽媽陪著你(千萬不能把孩子一個人關小黑屋)。三、孩子大聲叫喊,爸媽的聲音卻要更輕更軟
孩子的聲音最終會與你的音量相匹配的。
因為媽媽對孩子來說多重要??!發再大的脾氣,最終也會想和媽媽恢復互動的。
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脾氣平復后,也要考慮如何應對那個導致脾氣的原始需求。
比如孩子因為吃不到糖而發脾氣,那么在孩子眼淚止住后,也盡量不要給她吃糖。畢竟,這是我們希望孩子記住、并重復的積極的行為。
四、弄明白——孩子為何反應如此強烈
2、3歲孩子能聽懂大部分的語言,卻還不能清晰地把自己的需求通過語言告訴爸爸媽媽。一著急,當然容易發脾氣了。
所以,等孩子平靜一些,我們可以和孩子談談他如此沮喪的原因。
但要注意的是,討論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剛剛發生了什么,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
我剛才感到很難過、我玩具被收走了我很傷心、我很委屈……而絕不是為了讓孩子“認錯”或是“追究責任”,比如我們常常聽見的:
“你自己說,你剛才錯了沒有?”即便讓孩子“認錯”,也不一定教會了孩子更好地情緒處理方法。就像很多家長都會抱怨:每次都認錯,但從來都不改!
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卻可以讓孩子從真實的經歷中,學會更好的情緒處理方式。
五、切換頻道,創造轉移
適合在戶外、公共場合,以免妨礙他人或秩序時使用。
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很短,這意味著他們通常很容易轉移。如果爸爸媽媽能及時發現苗頭,分散注意力可以幫助避免重大崩潰。
帶孩子出門時,可以在自己包里準備一個孩子沒見過的、新奇的玩具,以備不時之需。
或者及時和孩子做一個簡單的游戲,來暫時緩解悲傷。
比如,孩子一進幼兒園就想哭,我們可以建議孩子:
當你覺得淚水就要涌出來了,就大聲從1數到10。這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卻很有效。小孩子數數的時候,是很需要集中精力的。對數數的關注,能暫時緩解心中的不快。
當然,千萬不要分散了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就不管了。
接下來的工作更重要:
等孩子數數完,稍微平靜一點,我們要幫助孩子說出自己情緒,告訴我們,是什么讓他不開心。
比如:
“琪琪不跟我玩了”;“我沒得粉色的杯子”;然后再問問孩子:
你覺得你現在想做些什么,能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孩子能想到最好,如果孩子想不到,那爸爸媽媽可以提醒孩子那些讓他感覺良好的事情,比如:
“上次你和冬冬一起看圖畫書很開心呢”。多經歷幾次這樣的情景,多些練習,孩子很快就會開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不再需要成年人的提示了。
六、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一個大而堅定的擁抱,而不是一個強硬的擁抱,真的可以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不需要講道理,甚至都不需要說話。
擁抱,會讓孩子感到安全,讓孩子知道你關心他——即使你不同意他們的行為。
有時候,孩子只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來消除他們的情緒。
倔強的孩子硬碰硬不僅收效甚微,最容易傷害他的自尊心。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也許會有效果。
1.大人避免情緒失控
2.轉移孩子注意力
3父母識時.離開現場
4.分散注意力。戲劇角色轉換
5.提前告訴孩子將要終止的事情
6.適當使用隔離法,讓孩子安靜下來
擔心害怕多半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其顯露自己的性格,比如有一對嚴厲指責型父母,孩子就只能壓抑自己,做乖孩子。當成年以后,環境等都寬松了,缺失的自我部分開始井噴,就會給人印象兩極變化的感覺。就好像缺什么補什么,所以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多允許其釋放貼合每一個年齡階段該有的能量,才能真的成年后有成年人的狀態。
兩歲寶寶叛逆,恭喜你,這說明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和意識,這是寶貝成長的標志。他再也不是那個你說什么就是什么,你讓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小家伙。這個時候他可能最常說的詞就是“不”,最愛干的事就是和你對著干。
那么,為什么之前那個可愛乖巧的小寶貝一下子變得叛逆、不聽話呢?
孩子成長的階段寶寶在2歲之前多是可愛乖巧、恬靜溫和的,但是一到2~3歲,就會出現他們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在國外,他們有專門的一個名詞叫“terrible2”(糟糕的2歲)、“horrible3”(可怕的三歲),可見,這個時候的寶貝是相當難對付的。
這個時候的寶寶正是從嬰兒的狀態,過渡到幼兒狀態的這么一個過程中。
寶寶在這個時期喜歡不停的說“不”。他們往往會通過這種行為表達自己反對的意見,表達“不”這個意識,他們以這樣的方式來向大人表明自己的立場。
叛逆期孩子特點這個時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做一些夸張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以做對抗性行為為快樂。有很多時候,他們甚至僅僅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不是真的因為不喜歡或不愿意。他們喜歡一遍遍的嘗試這種獨立意識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他們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像個大人,所以什么事情喜歡親力親為不喜歡別人幫助他完成。如果別人幫助甚至會大聲哭鬧,要自己重新再來。如何應對寶貝的第一個叛逆期1,多給孩子制造機會去嘗試比如,孩子在兩歲左右喜歡自己嘗試扣扣子。每天起床或出門,他都愿意自己扣,而家長往往覺得孩子動作太慢而代勞,孩子可能會因此大發雷霆、哭鬧不止。而大人則以為孩子不懂事,幫了他他還不滿意。其實只是大人沒有了解孩子想要自己完成的意愿。
孩子的一生很長,不妨這個時候,我們就這樣多給他們些時間讓他們慢慢嘗試,慢慢長大。
2,多些理解和包容孩子剛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他們為此興奮不已,他們要嘗試使用這種能力,于是他們不停說“不”,不停破壞來宣告自己的獨立。
我們既然了解孩子此時的特點,那就多給孩子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太當真。只要孩子沒有做出出格或危險的事,大人一笑而過或許會讓孩子更能感覺到爸爸媽媽的愛。讓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愛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做的好而是因為他是誰。
3,少命令,多出選擇題叛逆時期的寶貝最不喜歡的就是命令,你越命令,他們越對著干。那么家長不妨給孩子出選擇題。
比如,寶寶早晨賴床不愿起來,拿給他的衣服他不愿意穿,換一件還是不穿,我們與其命令他們趕快穿起來,不如對他們說:“這里有兩件衣服,你是喜歡紅色的呢,還是喜歡藍色的?”。
出選擇題也是有技巧的,你如果說:“你是選擇趕快穿上衣服起床,還是選擇不穿等著打屁股呢?”沒準孩子會選擇對著干。這其中的技巧需要家長慢慢體會。
4,不合理的要求適當不理睬孩子有時候會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一出門就要買東西,一不高興就亂甩東西。這種情況如何應對?
不合理的要求不予理睬,不給滿足。當然這需要家長提前給寶寶訂好規矩,然后就要堅持執行。家長提前立的規矩一定要有執行力,不可以因為面子問題或孩子哭鬧而改變立場,那么規矩就很難立起來了。
孩子在第一個叛逆期帶起來確實會費些功夫,但是如果我們愿意花時間、花心思陪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那么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是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加油(???_??)?
關注@伴娃成長1234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