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性格溫順怎么養成的(小孩性格溫順怎么養成的呢)

admin時間:2024-01-12 12:41:1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3歲男孩兒,性格溫順,謙讓。擔心受氣,怎么辦?

宸媽日記一則

2015年6月8日星期一晴

今天,宸哥兒終于“闖禍”了。

Mico老師在電話里簡單描述了事情的經過:

軟陶課上,有個小朋友不由分說,上來就搶宸哥兒的白色軟陶泥,宸哥兒先是奮起維護自己的利益,緊抓不放。眼看著小朋友力道越來越大,宸哥兒情急之下咬了小朋友的手。

宸哥兒很憤怒,同時很委屈地向老師反饋:“老師,他連問都不問,上來就搶。”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一起上課的其他小朋友的證實。

我知道,遲早會有這樣一天。甚至,我曾期盼過類似的事情發生,并想象過他在不可避免的沖突時會作何反應。

我承認,我不希望他慫。今天,他用事實告訴我,他竟可以如此彪悍。

我的宸哥兒,他日常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

記得有一次,他在滑滑梯玩得正開心,突然來了幾個更大一些的孩子,很快就“搶占”了上梯的通道。他很快就回到我身邊,說咱們去散散步吧!我問他:“你不想玩了嗎?”他說:“我玩夠了,讓他們玩吧!”

幼兒園老師給他一顆核桃,他吃一半,剩一半揣在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時候,掰一半放進我嘴里,說剩下一半要帶給爸爸一起分享。

他的玩具和食物,只要小伙伴喜歡,他都樂于分享。

曾經,我既欣慰,又擔心。他如此溫順謙讓,遇到沖突,莫不是要退避三舍了?

如今,沖突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事實證明,他不是怕事的。但是,暴力也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一次交心地溝通是再所難免了。

宸哥兒深知老師向我告了狀,回家一路沉默不語。我亦給了他充分的心理準備時間。

到家了,我問:“寶貝,你現在有沒有什么話想跟我說呢?”

我的和顏悅色并沒有讓他愿意馬上開口,開是我繼續默許他獨處,平靜一下心情。于是轉身進廚房忙活開了。

準備晚飯的過程中,我抽空悄悄給受傷的小朋友的家長打了電話表示歉意,對方很寬容表示不必放在心上。

晚飯時分,我示意宸爸暫時不提此事,大家平靜地吃完了晚餐,之后正式的溝通開始了——

我:“寶貝,來,咱們現在把今天的事情解決一下好嗎?老師已經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了,對于這件事你還有什么補充嗎?你可以說說你的感受。”

宸:“是他先搶的,問都不問一句,上來就搶?!碑斔_口敘述這件事,還是有一些激動,委屈的眼淚濕了眼眶。

我:“我知道,老師也說是他有錯在先。但是咱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比如請老師再分配一些軟陶泥給他,暴力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哦!本來錯在他,但是你卻咬了他,這就是你理虧了,知道嗎?”

宸哥兒沉默……

媽:“媽媽知道子宸一向都是善良的好孩子,我知道將來也是。今天的事只是讓我有一點點意外,不過我覺得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是嗎?”

宸:“嗯,以后我會好好說,不暴力?!?/p>

媽:“這就對了,那咱們現在買些好吃的一起去看看他好嗎?”

宸:“這……就不用了吧?”

媽:“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犯錯不可怕,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咱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去糾正和彌補,明白嗎?如果今天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傷,媽媽一定會很心疼難過的,現在宇軒媽媽肯定也很心疼,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你是我的孩子,你犯錯,媽媽也有責任,所以,剛才媽媽已經跟宇軒媽媽道歉了,她很寬容,讓我不要批評你。事實上,直到現在為止,爸爸媽媽也都沒有批評你的意思對嗎?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們都會陪著你一起面對,你看,你犯了錯,媽媽先要道歉,但我覺得你有必要當面跟宇軒說對不起。如果你愿意,我們會陪你一起去,好嗎?”

宸:“那好吧,宇軒喜歡吃西瓜,咱們買個大西瓜去看他吧?!?/p>

媽:“好啊,不過為了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擔當,買瓜必須用你的零花錢,如果不夠,我可以幫你補貼差額,可以嗎?畢竟,犯錯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p>

宸:“OK,走吧走吧,快點快點。”

媽:“好孩子,媽媽希望你記住,咱們輕易不惹事,但遇到事也不要怕事,只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沖突。萬一做錯了,也不要緊,馬上去糾正彌補,明白了嗎?”

宸:“媽媽,我知道了?!?/p>面對不可避免的沖突,你會希望孩子息事寧人,還是希望他打回去呢?

我希望是先禮后兵。

在幼年時期,孩子身邊通常都是父母或師長在旁。我會告訴孩子,遇到不公平待遇,先與對方說理,若是不依,再向師長訴說,尋求幫助。

敵不動手,我不動手。若遇到特別蠻橫的孩子,而身邊又一時找不到可以評理主持的大人時,對方先動手了,不要怯懦,不妨跟他打一架。

要打,一定要打贏。讓他下次不敢再小瞧了你,不敢再欺負你。

要打,一定要讓他疼,但不能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不準使用“武器”,不準擊打頭部等要害部位,同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不受到傷害。

要打,一定要盡快結束戰斗,畢竟“久戰”之下,受傷程度不好估量。盡量發出聲音和動靜,吸引大人們過來解決糾紛。

要打,要敢于承擔責任和后果。如果確實是自己做錯了,必須如實客觀地向父母說明,不能說謊以回避責任。

要寬容,孩子間的糾紛打鬧,過后要懂得放下。不要讓憤怒和怨恨傷了自己。有些朋友“不打不相識”,宸哥兒自從帶了西瓜去看望了被他咬了的小朋友,之后兩人奇跡般地變成了死黨。那位小朋友在幼兒園是個“江湖義氣”很重的“小霸王”,沒人敢惹。自那次以后,他跟宸哥兒勾肩搭背,逢人就說:“這是我兄弟,誰要是欺負他,我就打誰!”

所以,性格溫順謙讓的孩子,不見得會一定受氣!關鍵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讓孩子建立自我意識,讓具有界線感。屬于自己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值得奮起捍衛。

第二,悍衛自己權利的過程,應該注意的分寸和要點必須明了。

最后一點,讓孩子明白,只要他是在道理之上,情理之中,父母永遠與他站在一起,有了堅實的后盾,孩子才能更具有底氣和勇氣。

我家孩子很倔強,有什么辦法來解決?

孩子倔強、執拗、任性、不聽話是有原因的,也是正常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及時改善方式方法。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孩子為什么會倔強、任性、執拗、不聽話?

(1)孩子進入了一個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

孩子在2歲左右就開始進入了一個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并不斷的向前發展,特別強調自我以及自我力量的強大。

在這個時期孩子說“不”“我的”的時候越來越多了。無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干,不想讓別人參與,也不想聽從別人的指導,不需要別人的幫助。

一旦進入這個時期,孩子變得特別的難帶,就是家長最為頭痛的逆反期。他們一定要自己做主,才能滿足自我的內心需求。

(2)3~4歲的孩子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執拗敏感期。

無論是自我意識的發展,還是執拗、任性、倔強、不聽話,都是這個時期的顯著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正常的一個階段,我們要以平常心去耐心的對待孩子的這種反應。

在這個時期對孩子個性的發展、性格的塑造、自主意識的發展和習慣的形成,都存在著比較重要的關系。

(三)教育方式方法出現了問題,教育思維有偏差。

成人對待孩子這些表現的時候,特別的情緒化,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要么對孩子的表現視若無睹、束手無策、指責吼叫,要么就采取滿足孩子的要求,以期安慰孩子,平穩孩子的情緒,孩子的任性行為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習慣。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不明白是非對錯,哪些行為是合適的,哪些行為是讓人討厭的。我們應該清晰明確的告訴孩子邊界,不要溺愛寵愛孩子,什么都順著孩子的性子來。

(四)孩子對內心的秩序和外在的秩序有比較強烈的維護感,破壞了這種秩序感孩子就會哭鬧不安,任性,無理取鬧,甚至有自殘的行為。

孩子在這個階段有比較敏感的秩序感,而且這種秩序感的存在成人是很難理解的。

比如家里物品的位置擺動,父母親常穿的衣服變換,孩子喜歡的某個物品突然不存在,家里突然多了某種東西或少了某種東西等等。

孩子的秩序感遭到破壞,安全感就會受到影響,孩子就會做出相應的情緒上和行為上的改變,而這些大人是非常不了解的。一旦孩子在乎的東西恢復了原樣,孩子情緒上也就平穩了。

(五)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滿足,或體內某些營養物質缺乏。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的話,孩子也會在情緒上及行為上表示出來。

比如孩子在比較緊張的環境中,或由缺少溫情與耐心的帶養人看護,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滿足,就會表現的很不聽話,不愿意配合,不愿意交流。

身體如果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比如說鈣、鋅等也會引起變化,變得煩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做什么事情沒有耐心,比較煩躁,總是哭鬧或無理取鬧。

有什么方法來改變孩子的倔強、任性、執拗。

(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緩解情緒上的激烈反應。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一招如果用的好的話,可以頻頻使用,因為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梢哉f是屢試不爽。

(二)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的特殊階段。

當孩子發展到這個生理階段的時候,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這種反應,說明我們的孩子已經有自我思考的意識了。

(三)深度陪伴孩子,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多向孩子提問,啟發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在這個重要的階段,我們可以引導和啟發孩子來認識情緒。進行情緒疏導、情緒引導。

清晰的告訴孩子,你目前的表現是生氣的、是不高興的、你自己是憤怒的,以及告訴他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讓大家都開心。

在認識情緒、疏導情緒這個概念提出來以后,很多父母親都能夠意識到,帶著情緒去處理孩子的表現是不理性的。

(四)對孩子進行適度的管教,明確的對孩子說“不”,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當孩子表現出很明顯的不聽話,倔強,任性無理取鬧等狀態時,就說明我們的教育方法出了一定的問題。

孩子固執、難以管教、對大人的要求無理的抗拒、胡鬧,不會因為成人的訓斥、打罵指責而改變。

孩子有這些表現,主要和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系。要積極的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

(五)保持適度的耐心,沉著冷靜。

有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時候非常的沒有耐心,帶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天天孩子都如此吵鬧任性,無理取鬧的話那么,給成人的壓力還是蠻大的。

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保持耐心,愛心和信心,觀察孩子的發展,尊重孩子自我發展的需要。沉著冷靜,用愛去對待孩子這一獨立的個體。

綜合以上幾點,孩子的倔強、任性、不聽話,我們認為是很正常的,這是孩子正常的、必須的發展階段。

但我們仍然要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教育孩子,用積極的教育思維來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建立規則意識,尊重孩子這一個體的自我發展。

我是@梅媽媽育兒有方,長期專注嬰幼兒早期教育,關注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關注我,了解更多科學的育兒知識和常識,讓我們一起科學育兒。

如何修煉自己,脾氣能變好?性格能變溫和?

你好,感謝你的邀請,回答你提出的問題,自己的脾氣,如何修煉脾氣能變好,性格變溫和?有以下幾點:可以堅持鍛煉身體,釋放壓力,鍛煉身體前要喝溫水。2,要想脾氣好,可以練毛筆字,剛開始練的時候手發抖,久了手就不抖,一氣呵成,性格也變得溫和,3,別人罵你的時候,你不要罵他,要原諒別人的過犯,你不原諒別人的過犯也就等于不原諒自己的過犯。4,一次有個人他猙獰的樣子好可怕,過后也不覺得害怕,反正不住在一起,那猙獰的樣子,對他身體也不好,過后我不放在心上就沒事了,可以干自己愛干的事,所以你就這樣修煉自己,脾氣能變好,性格變溫柔!我是樂樂愛貓愛生活,謝謝收看!

小孩認為調皮就是可愛,怎么教育他?

管教孩子絕非易事。給予孩子愛很容易,但是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辨別是非,能夠分清調皮和可愛的區別,那么你必須學習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

1:告訴他你對他的期待。讓你的孩子確切地知道你眼中好與不好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會導致什么后果。一旦孩子足夠大能夠了解你的需求,你應當讓他知道同樣的行為會招致同樣的結果。以下教你如何告訴他你的期待:

-如果你在嘗試一種新的管教方式,在不良行為(調皮)發生之前告訴你的孩子,否則孩子會感到困惑。

-找時間和孩子談談他的行為哪些好哪些不好。如果孩子足夠大,就應該他知道可愛是好的,調皮不好的,以及你期望他有什么樣的表現。

-如果孩子足夠大了,孩子可以因為表現得好而選擇自己的獎勵。

2:教導孩子邏輯后果。邏輯后果是你決定的后果。他們應當和行為有所聯系,這樣你的孩子才能學會不去調皮。每種類型的不良行為都有他自己的邏輯后果,這個后果應當預先說清楚。以下是一些例子

-如果孩子沒有撿起他的玩具,還對你撒嬌賣萌,那么他一周之內不允許玩玩具。

-如果你抓住孩子在看不適合的電視節目,故作天真,罰他一周不能看電視。

-如果孩子不尊重父母,認為自己可愛,一切行為都會得到父母的袒護。那么不允許他和朋友玩,直到他懂得尊重

3:為你的孩子設定一個獎勵系統。一個獎勵系統應當準備就緒,這樣孩子實施了好的行為,就會有相應的好的后果。不要忘記,獎勵好的行為和管教壞的行為一樣重要。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確作為會讓孩子認識到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

4:獎勵可以是請客吃東西。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他健康飲食,而不是撒嬌挑食,就有冰淇淋吃,那么他更可能會合作。

-你的孩子能夠一起決定獎勵,如果合適的話。如果孩子想要一個新的玩具,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他對家長友好和尊敬,不準調皮,那么一個月后他就能得到它。

-你的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要盡可能多地贊美。孩子不應當只聽到你對他的不良行為的批評。

(;′??Д??`)如果覺得該回答有用,請點贊評論或關注。

嗚嗚嗚這對我真的很重要?謝謝您!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和主動的學習?

題主的問題,是當下家長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孩子能否做到自律與主動學習,從小處講,關系到成長效率;從大處講,關乎前途命運。

教育大家蘇格拉底說:“教育是點燃,而不是灌輸?!币馑际钦f,作為家長,在促進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要善于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主動求索,主動認知,并形成行為趨勢,最終形成習慣才可能最終養成。

對此,我本人也有一些建議給您,希望可以提供一點啟示。

首先,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家長必須了解“自律”和“主動學習”這2個詞的內涵。

所謂自律,通俗的說法是,讓孩子按照規矩自我約束。具體地說,就是孩子明確地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知道令行禁止,自我管控。對于孩子來說,主要的自律,就是按照每天確定的作息來安排時間。

所謂主動學習,則是指孩子在學習時,不用依靠家長和老師的提醒,就能把握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質量。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可以結合作息時間進行統籌安排。

了解了內涵,就要思考如何轉化為行動,再把行動強化成固定模式,習慣就可以養成了。具體該如何做呢?

我建議您采取“自律養成”6步法,只要做到“6個1”,就可以助力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習慣是一種隱形的力量,也是一種自動的本能。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從小就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任何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才能成功。

具體地講:

第1步:埋下一粒好奇的種子,培養孩子對知識主動地探索和求知的樂趣。

人都說,“萬事開頭難”,任何習慣的養成都要“興趣”開始,以此為起點,讓孩子激活探索,大膽求知。

《小王子》里講過一句話: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增強孩子的求知欲,也要從培養興趣入手:

一要帶著孩子走進森林和田野。讓孩子去親眼看一看爭芳斗艷的花草,聽一聽小鳥的歌唱,摸一摸田地里的牛羊,聞一聞泥土的芬芳,激活孩子的想象力:色彩從哪里來,小動物為什么不能站立起來走路?螞蟻會不會說話?等等。

二要帶著孩子走進圖書館和博物館。讓孩子從小感受書籍的知識,感受先人的智慧以及物種的變遷,讓孩子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

當孩子們對這些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求知的種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

第2步:樹立一個學習榜樣,培養孩子的目標感。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要盡快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一個勤于學習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會在孩子的心里,成為長久的陪伴者。

古今中外發奮苦讀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西漢匡衡鑿壁借光;蘇秦班固為了讀書“懸梁刺股”;隋朝李密牛角掛書;還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因為看書專注,把自己的懷表當成雞蛋放到鍋里煮了等等。

一個又一個小故事,伴隨著親子閱讀,走進孩子心底,成為孩子心目中主動學習,發奮苦讀的榜樣,成為激勵學習的強大動力。

第3步:制定每天的作息安排,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個命運。孩子的行為必須經過時間的長期固化,才能形成好的習慣。由此可見,制定一份固定的作息時間表,顯得多么重要。

第一次制定作息時間計劃,家長最好要跟孩子商量,要讓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的負責態度。比如,每天什么時候起床、早餐,什么時候晨讀、上課;什么時候休息娛樂,一直到午餐、晚餐、做作業、睡覺等,都要制定出詳細的規劃,可能的話,家長要跟孩子簽一份“保證書”或者“軍令狀”,隨時提醒,隨時監督。

第4步:建立一套獎懲約定,強化孩子的執行意識。有了計劃之后,關鍵在執行,尤其第一次出現的行為,要著意校正,否則越往后,糾偏的難度越大。因此,建議家長運用“行為引導激勵”技術,在不知不覺中,用正向引導,把孩子引入正軌。

比如,在執行之前,家長要和孩子商定完成后的獎懲方式,提高孩子對自我的期望。這樣既可以采取一天一評價,也可以采取一項一打分的方式進行激勵和約束。比如:每完成1項學習任務獎勵5分不等,最后積分兌獎換小禮物、小零食,積攢多了,還可以外出旅游、吃大餐等等,讓孩子建立成就感,也對行為養成建立自信,形成習慣。

在這一步,家長要注意2個方面:一是要注意正向激勵。比如看到孩子任務沒完成,還躲在客廳看電視,家長這時不要批評,應該表達為:“通過你認真地看電視就能夠看得出,只要你喜歡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做到專注、有效果,我相信,你看電視能夠做到,要是看書也肯定沒問題”。二是跟孩子說話要算數。不能讓孩子有“被騙”的感覺,否則孩子的習慣養成會遭到抵觸。

第5步:家長做一個身邊的樣板,引導孩子“向我看齊”。

俗話說,一流的家長當標桿,二流的家長眼望天。孩子習慣的養成,會有意無意地向父母看齊。因此,孩子成長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不斷地向父母認同的過程。

比如,孩子在家學習時,家長不要看電視、打撲克,也不要站在房間當監工,最好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家長有什么事情都會主動和孩子討論,成為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對孩子的養成教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必須要注意行為細節對孩子的影響。比如:遵守交通規則,待人寬和等等,讓孩子不要出現內心沖突。另外,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對孩子不要打罵,避免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6步:形成一個學習氛圍,促進孩子自覺學習。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家庭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是要精心布置,營造氛圍。建議在家庭的客廳、孩子的房間選一些揭掛條幅,比如“家和萬事興”、比如“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等成為全家學習的座右銘,時時警醒,自我啟迪。

二是建立讀書屋或者讀書角。家長要充分利用書柜、書架,分類放書隨時欣賞,同時配合作息時間安排,假以時日,孩子一定會養成了讀書好習慣。

總之,習慣的養成關乎孩子一生的發展: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受益;養成壞的習慣,終生受罪。因此,要想孩子變得自律、愿意主動學習,家長一定要從放種子、選榜樣、定規矩、嚴執行、親自帶頭、營造氛圍等6個方面發力,孩子就一定能夠成為“自動自覺”的陽光少年。

最后,我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送給您,我們共勉: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可以實現?!?。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一點啟示。

我是老白嘚吧嘚,一個專注教培的耕耘者,點擊關注我,可獲得相關資料。

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們深度交流,謝謝!

(圖片源于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系我刪除)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