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3 03:03:46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有道理,不要以為的找老師的問題,出現問題后先查看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原因,如果狀態正常了就在和老師溝通,比個列子說你們家孩子如果本身就冷莫的性格的話,就不是老師的原因吧
物質豐富了,精神匱乏了!當今豈止孩子情感淡漠,當今社會成人,親朋,人與人之間情感都變得淡漠!有人不禁會問:到底人們怎么了?社會怎么了?孩子情感為何會變得如此淡漠!都是今天有的東西惹得禍??纯词悄男┤堑牡湴?!
禍一、物質豐富惹得禍。看看今天的孩子與以前的孩子生活上有什么不同?以前的孩子,吃喝拉撒與現在的孩子的吃喝拉撒完全不同。以前的孩子過年過節才會吃上好吃的,過年才添新衣服?,F在孩子天天頓頓都會吃上好吃的,隨時隨季都在添新衣服。所以今天的孩子對吃與穿一點兒也不稀罕!父母提供的吃與穿根本不在乎,當然不會對父母心存感恩。
禍二、沒有勞動惹得禍?,F在的孩子,除了讀書,幾乎就沒做啥事。有的孩子在學校讀書,課余時間在老師家里或在培訓機構繼續讀書,這部分孩子的時間幾乎都全泡在書里。還有同學在校讀書,離校就東游西蕩!這就是今天的孩子的生活,她(他)們不像以前的孩子,學余時間跟著父母勞動,體念父母的艱辛,懂得父母為了自己的付出不易!
禍三、獨身子女惹的禍?,F在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被眾星捧著。大家子人圍著孩子轉。這孩子心中只知道家人該給他(她)做什么。這孩子從不知道自己該為家人做什么。
也許有人會說孩子變得情感淡漠,父母的無情導致孩子淡漠。以上分析讓我們知道了并非如此!
富足的生活,懶散的日子,寵愛的家人。讓孩子迷失了方向,這些削去了孩子的情商,讓今天的孩子情感變得淡漠。
孩子性格很懦弱,怎樣才能改變他?
說起懦弱這個詞,每個人都會立馬想到:軟弱,無能,不堅強……
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曾深深的糾結過
女兒讀初中的時候,她同桌周某某是個性格怪異的女孩,自己不學習也不希望別人學習,她幾乎是帶著放大鏡般的找尋我家女兒身上的缺點,然后去打擊挖苦嘲笑,更甚的一次,因為自習課我家女兒獨自學習不和她聊天,她就把我家女兒的書本文具盒從二樓扔了下去,看我家女兒不反抗,又氣急敗壞的狠狠拍了幾下我家女兒的頭,又把我家女兒的手背抓掉一小塊肉……
接到老師的電話和解釋,我真的要氣瘋了(那丫頭有點神經質,老師給我道了歉,也批評了那個丫頭,我也教育了她)
問題是我家丫頭,她居然風輕云淡的對我說:周某某家里很窮,長的很奇怪,成績又差,脾氣又神經質,和她計較有什么意思?
我當時就感覺我家丫頭太懦弱了
我就糾結呀,怎么才可以改變她呢
我沒事就找她溝通聊天啊,告訴她做人不能太懦弱,不然步入社會會吃虧的
每一次,女兒都會告訴我:媽媽,一人一個性格,很難改變的,我只要自己善良,陽光,正直,優秀,內斂……誰又會沒事欺負我呢?周某某只是個特例罷了……
后來我也就想開了
一個人骨子里的性格真的很難改變,大家都在擔心懦弱的人會吃虧,會受氣,其實,世上哪有什么人永遠站在高點去吃盡好處,我反而感覺性格太尖銳的人更容易吃大虧呢!
做父母的,首先不要嫌棄孩子的性格,多溝通,多肯定,多鼓勵
人家不是都說嗎,社會是個大熔爐,人鬼一鍋燉!
家長不要太早糾結,更不要把懦弱這個詞扣在孩子身上,社會會鍛煉改變孩子的!
這個世上沒有天生自私的孩子,如果有,一定是父母用錯了方法。有個故事很受啟發:一個乞丐到一個男人家里去乞討,男人給了乞丐十塊錢,第二天乞丐又去了,男人又給了十塊錢,就這樣,持續了兩年。兩年后的一天,男人只給了乞丐五塊錢,這樣給了十天后,乞丐終于忍不住問:“你以前給十塊,怎么現在只給五塊呢?”男人說:“因為我結婚啦。”乞丐頓時大怒,一巴掌打向男人,怒罵“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你的老婆?”
看看,“一碗米養出恩人、一斗米養出仇人”。在“給與”和“接受”的人際關系中,竟然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人的情感是很微妙的。長久的給予,接受的一方會產生依賴性,漸漸地就意識不到恩情的重量,也不再受道德良知的牽制和約束,他們一旦得不到給與,隨之而來的情緒就是不適應和仇恨。
社會上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比如為了買個手機對父母大吵大鬧,為了討要上網費殺死母親,上海留學生為學費問題用水果刀刺傷接機的母親等等。
這些血淋淋的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意識到,家長在愛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愛的“劑量”是否合適的問題
劑量少了,孩子沒有了愛的能力;劑量多了,孩子不懂得珍惜眼前所得。愛得太滿,孩子已經對愛感到麻木。
所以,我們要警惕優越的物質環境容易讓孩子不懂得珍惜,感受不到人間冷暖,認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應當的;另外,我們還應該警惕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讓很多成年人忙著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忽略了對人生、對精神、對靈魂、對道德良知的探尋和反思,更忽略了對孩子進行道德本性的引導。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了感恩引導,父母沒有意識到平時要教給孩子知恩、感恩、報恩,是對他們將來形成一個完整、完善性格的重要環節,那么將來品嘗到惡果的還是父母自己。
愛是一種能力,要讓孩子知愛,懂愛,會愛,要通過愛的訓練,讓孩子的愛得以升華。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加上愛與感恩這堂課,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注意引導孩子去愛別人,感念別人的幫助,并轉化成自己的善良。
那么,具體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要讓孩子看到和感受到周圍的人是怎么愛自己的,感知愛無所不在。
比如可以讓孩子看看媽媽懷孕的照片,父母可以和孩子講講媽媽在懷他的時候,經歷了哪些困難和艱辛,讓孩子知道自己能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過程,這其中傾注了很多人的愛。另外,也可以經常和孩子說一說父母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而辛苦地工作,祖輩們為了協助父母照料自己而堅持陪著上下學、買菜做飯,無微不至。這樣,孩子就能感知到大人家務繁重、工作辛苦、責任重大,只為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與此同時,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說說各種職業的人們為我們在這個城市更好地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勞,知道環衛工人在寒冬里掃雪,為的是不讓走在路上的我們滑倒,知道交通警察在烈日下值勤,為的是讓我們的出行更安全……因為孩子年紀小,所以家長在為孩子講述別人關心和幫助自己的事情時,盡量講得越具體越好。
第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在感恩、盡孝方面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比如平時在家中吃飯,父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給老人夾菜、為老人盛飯;也可以在閑暇時帶著孩子陪老人聊天、耐心聆聽;當家中老人身體不適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為老人按摩、捶背、詢問病情。這些都是看上去非常細碎的小事,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卻有著極大的示范影響,讓他們知道了感念長輩、回饋長輩的方式方法,也為他們播下了一顆感恩的種子。
第三,別付出太多,把付出機會留給孩子。別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該家長付出的絕不含糊答應,父母適當地也需要“計較”孩子的付出,隨時表達自己的需要,愛,是相互的,只有他懂得家長需要,自己被需要,他才會付出愛。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給與。平時都是大人照顧孩子,給與孩子無盡的愛,但是當大人偶爾生病了、或者是非常繁忙的時候,完全可以讓孩子反過來報以家長“反哺”之愛呢?比如,幫父母倒一杯水、洗一件衣服、倒一次垃圾……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能夠幫助孩子擁有感恩家人、回愛家人的情感經驗,這些都是無價的經歷,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恩惠”其實是一種雙方的互為往來,而不是理所當然的單程票,這也是一種創造幸福情感的能力。平時的家務,端菜盛飯洗碗刷鍋,拖地倒垃圾放手讓孩子做,并及時表揚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辛苦,奉獻愛的樂趣,讓大人享受愛。
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要求,父母要知道辨別,滿足要求是有條件的,不能滿足要求,也需要告訴孩子理由。當孩子只把好吃的留給自己,沒有想著和別人分享的時候,這就是父母必須和孩子“計較”的小事了,因為他似乎只考慮自己當下是否享受,而不在乎別人是否擁有,這時候家長需要提醒一下孩子,告訴他們在自己擁有心中所愛的時候,心里也要裝著別人,顧及和關心一下別人是否也想得到。讓孩子知道獲得“恩惠”的權利不僅僅只有自己擁有,別人也同樣需要。久而久之,孩子才會逐漸走出自我中心,擁有寬厚仁愛的善心。
古話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意。如果一個人擁有了感恩的意識,他才會更接近心靈的安定和溫暖,因為他已經有了愛的能力;如果一個人做出了感恩的行動,他就會感受到來自全世界的愛和善意,因為他已經有了創造幸福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感恩的心,這才是幫助孩子懂得愛、學會愛、創造愛的最佳途徑。
17歲,處于青春期,青春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叛逆。青春期的孩子是處于心理發展的第二逆反期(第一逆反期在幼兒期,也就是3歲左右),在這一逆反期期間,孩子想要獨立自主,主要體現在:人格獨立(人格受到尊重)、精神上和行為上獨立自主、社會地位平等以及反抗父母的控制等等。這也是個體內在需要和環境之間的必經發展過程。
問題描述:“孩子處于17歲的年齡,經常不聽父母話,天天罵也沒用,叫干活不情愿,但是別人叫她去別人家幫忙就去了,對其他人很好,很關心”根據這些特征就能很好的理解、回答問題了。
青春期的年齡,很多父母由于缺乏對應知識,還是會把孩子當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是直接對其安排,也不會去詢問孩子的意見,也不會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
但這個階段由于孩子心理發展需要,就會反抗父母的這種行為。主要反抗形式有:外顯行為上的激烈反抗和內隱冷漠形式反抗。外顯行為上的激烈反抗:就是對父母的安排在行為上反應很激烈,主要是消極行為比較多。因為一方面是個體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是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情緒穩定性也比較差,在情緒上積極情緒比較少,而消極情緒比較多。內隱冷漠形式反抗:面對父母的各種“命令”以冷漠的方式對待,不管父母怎么說,怎么做都以無所謂的形式表現,這種情況下,孩子內心會有很大的壓力。
在面對他人的時候,別人會在心理上和行為上尊重孩子,會讓孩子在精神和行為上的獨立需求得到滿足,得到滿足之后,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所以就會愿意幫助他人。
同樣,在社會平等的需求上,父母面前也是無法滿足的,但在別人面前卻能夠得到滿足。再加上在心理上想要反抗父母的“控制”,就會在行為上總是與父母作對。所以就出現了問題所說的:孩子為什么對父母很冷漠,卻對其他人很好?
作為父母,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認真對待,因為這一時期比較容易出現身心危機,如果這一階段發展不好,將來就需要付出幾倍、十幾倍的努力來改正,這一階段也容易出現病態人格、神經癥以及躁狂癥等心理疾病。
父母可以從以下四點來幫助孩子順利的渡過青春期。
一、學習了解青春期逆反對孩子心理發展、成長的重要意義。
二、正確對待逆反期這一客觀事實,要做好思想準備,要主動調整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三、了解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知識。
四、父母要重視孩子在這一時期:人格獨立(人格受到尊重)、精神和行為上獨立自主、社會地位平等的需求。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