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3 04:05:2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必須做一個“不越界”的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父母的角色只是時時地引導建議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或是取代孩子的想法,更不是完全包辦代替孩子!
現在發現很多父母都是“掌控型”的,孩子是“絕對服從型”的,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從來不會自己做決定,從來不會有自己的想法,這種關系表面上看起來孩子很聽話,實際上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這是一件非??膳碌氖?,更談不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放手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法寶,讓孩子自己去經歷、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孩子獨立性。如果父母不懂得放手,父母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時間一長,孩子就不知不覺地什么都不想了,反正有想法也沒有人聽,反正有想法也會被無視!最后孩子就成了遇事怕事,遇事無主見的人了。
如果你養大一個這樣聽話的孩子,是不是最大的悲哀呢?
所以父母要懂得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適當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在自主的過程中獲得獨立的能力。切記千萬不能包辦代替!
正如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只是借助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世界有著天生的探索欲。父母如果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就猶如斷掉了飛翔的翅膀,讓他們如何去探索世界?
反之亦然,如果父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才能學著飛起來,也能飛得更好更高。
所以,父母保持界限感,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才是對孩子最長久、最深遠的愛!
6歲的小朋友跟父母睡了這么多年,突然分開單獨睡懇定不習慣,甚至又哭又鬧大人孩子都睡不好覺,用逐步漸遠的方法分床睡慢慢習慣就好了。
方法是:剛開始讓小朋友離父母一米遠的床上睡逐漸越來越遠,直到讓孩子單獨一間屋一張床睡覺完全習慣為止。
很簡單,但也很難做到。想讓孩子自立,就是遠遠的看著他,讓他摔倒了,自己爬起來。遠遠的看著孩子摔倒,遠遠的讓他自己爬起來,不要心疼。舍得讓孩子做事,哪怕是做錯了。家長的作用是指導而不是代辦。追著孩子喂飯是讓我最瞧不起的。孩子從來沒有餓過,他怎么想吃飯呢?長時間養成了厭食的情緒,而且你不喂他就不吃了,那怎么自立呀。有的人為了陪孩子上學,小學、初中、高中他換租了三套房子。別人的孩子自己能上學,為什么你的孩子不能自己上學呢?那怎么自立呀。孩子參加任何活動,你都要給他準備東西。有了失誤,孩子還會埋怨你。你做的對嗎?這樣他能自立嗎?
一個自律的孩子能擁有開掛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這樣父母就不會那么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從小開始培養,最好是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開始,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正面管教中說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們父母就是要為孩子營造出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家庭氣氛。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養孩子自律的品質。
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難把握和善而堅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堅定呢?現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里會看很長時間的動畫片。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孩子也不愿吃,繼續看。父母會感到很頭痛,在對孩子說上幾遍而不起作用后,于是會開始上演一場父子大戰。我們來看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控制型)
父:快來吃飯,別看動畫片了。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沒有?吃飯了。
子:我這一集還沒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飯,不準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這集馬上就看完了。
父:你聽到沒有?過來吃飯!
子:等下。
“啪!”父親一巴掌打了過去,電視關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氣憤。他氣勢洶洶的對爸爸說:憑什么你們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飯了。
孩子不愿聽。
場景二:(溺愛型)
父:兒子,現在要吃飯了。不看動畫片了好嗎?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兒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嗎?
子:不行,我還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鐘吧?
10分鐘到了。
父:兒子,我們來吃飯吧!
子:這集還沒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場景三:(和善而堅定)
父:兒子,媽媽做好了飯菜,我們要吃飯了。(和善)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看看現在幾點了?我們要做什么了呢?(走到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說話。)
子:要吃飯了,但我還想看。
父:這部動畫片非常好看是嗎?(帶著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歡看。
父:嗯!有些動畫片確實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歡看。不過我們現在到了吃飯的時間了。(認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這一集。
父:這一集還要看很久。兒子,來看看媽媽做了什么好吃的菜?我們一起來吃飯吧?(轉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還記得我們以前的約定是什么嗎?(啟發式提問)
兒子不說話。
父:我們說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鐘的。是你關電視還是我來關呢?
兒子有點生氣了。
父:如果你不想關那我就來關了。
父親把電視關掉了,拉著兒子的手去吃飯了。盡管孩子不高興。(堅定)
父親并沒有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也沒有打孩子、罵孩子。他認同了孩子的感受,這使得孩子不會感到父親太強勢。接著用啟發式提問去問孩子,讓他自己去思考該做什么?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后在孩子不關電視的情況下保持了堅定,自己關掉了。
當爸爸把孩子的電視關掉后,雖然孩子會不開心,但是這讓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說的話是說話算話的。爸爸不會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他會堅持原則幫助他做到。當孩子按照每天的時間安排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秩序就建立起來了。時間長了,就會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打不怕、罵不聽的現象呢?打孩子會造成孩子憤恨、報復、叛逆和退縮的行為。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我是一個壞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干脆就繼續扮演一個壞孩子的形象,與父母對著來。還有的孩子已經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當時會聽,但是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又恢復了原樣。并不能真正培養出孩子的自律出來。
而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堅持原則的決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樣才能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在糾正前要先與孩子連接。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父母總會去指責孩子哪里做得不對,卻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溝通方式有哪里不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幾個方面:一、要詢問孩子的感受,并運用反射式傾聽。
沒有誰喜歡聽命令的語言。用啟發式的提問去問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去接納他們的感受。當孩子在說時,不要馬上打斷他們。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讓他知道你是很關注他的,并對孩子的話要有所回應。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評價。
當孩子不自律時,我們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說孩子:你真是個懶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們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見你的床上堆滿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現在還沒有寫作業。當孩子聽到你這樣說時,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當父母有了某種感受和想法時,要誠實的表達出來,不要隱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寫作業,很想發脾氣。但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于是就忍著,最后孩子以后媽媽允許他這樣做。媽媽可以表達出來:我感到很擔心,因為你今天玩了很久還沒寫作業,我希望你能早點把作業寫完。通常,當父母這樣表達出來后,孩子們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語言態度也影響著孩子對你的態度。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里,既照見了孩子,又照見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就讓我們一起走在這條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后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并關注我!
感恩悟空的邀請,我是教大育小。這么多年的教育經驗和專業的角度來分析,可以給予如下的建議:孩子為什么性格倔強,不聽話呢?
其實性格倔強,有兩種可能:
一是孩子的自主意識比較強,人格比較獨立,所以要爭取“我”的權利。二是孩子常常被忽略,內心沒有安全感,需要用倔強,不聽話的形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當然,孩子不聽話,表現出來的性格是比較倔強,作為家長要反省一下你跟自己孩子的相處方式如何,是不是對于孩子過于嚴厲,甚至有嚴重的掌控欲望,導致孩子特別的壓抑呢?
針對問題,然后這樣來解決:一:學會傾聽,給予孩子訴說需求和表達需求的機會。其實,當孩子能夠心平氣和的表達的時候,已經被理解一半,沖突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二:對于這類孩子,當提出要求的時候,不立即給出答案或者結果。特別是反對意見的時候。“哦,你提出的問題我已經知道了,但是這個問題我需要考慮一下,或者說是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商量一下?!蓖睃c或者說明天我答復你。
三:有外人的場合,不命令孩子必須那樣做或者說是要求孩子要聽話。這樣的孩子格外脆弱和自尊心極強,要保護好孩子。
四:采取相反的措施,知道孩子性格倔強,習慣了否定,那就故意采取相反的意見。例如:天氣很冷,要帶圍巾,可以告訴孩子說“你別帶圍巾哦!”自己戴上。當然根據具體的事情來采取相反的教研。
總之:認清孩子倔強的原因,性格還是內心的缺乏安全感,認真傾聽,不強制其必須怎樣,充分尊重,采取相反結果的語言促使其達成結果。對于這類孩子,切記說教嘮叨,還有就是強制命令。否則吃虧的絕對是你哦!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