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3 18:48:1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好習慣是教出來的;是學出來的;孩子的好習慣是夸出來的。
首先,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要做好與老師的溝通工作,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孩子所處的環境。比如孩子上課不專心,愛搞小動作就需要老師的幫忙,希望老師經常提醒。孩子回家后,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父母可以選擇孩子愛看的書籍,讓他讀一段感興趣的文章,培養孩子養成專注于做一件事。
第二,家長在家做好陪伴,學習要有規劃循序漸進。比如: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后作業,家長最好是在旁陪做,既能拉近關系,又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不是件苦差事,同時還能有利于家長監督孩子中途溜號,作業做完后,要讓孩子能把學習用具、書包整理好,這樣做更有利于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發揮榜樣作用,父母做事仔細認真,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四。孩子的好習慣是夸出來的,進步得到及時表揚,孩子會更加努力的。
有了好的習慣,一定能養成好的性格,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這個問題真的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也不是一個模式都適合每個孩子,家長在這方面要尤其有耐心。
首先自己要做好表率,如果自己做事拖拉,天天就刷手機,你怎么去潛移默化小孩?
然后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幫父母也不是幫老師學的。家長不要一天到晚監督小孩,催小孩做作業,這樣的結果小孩會覺得作業只是家長要我做的,不是我自己的事。
第三,引導小孩愛上學習,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我的這幾個意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不容易。需要時間,需要智慧,需要愛和耐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才華,逼她學她不擅長不喜歡的,不但學不好,更不可能
自信開朗陽光!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天賦才華,順應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天賦才華,有的放矢的培養孩子,才能收到結果而不走彎路錯路![贊][贊][贊]
培養并保持孩子的自信心,最重要的就是給他疼愛、給他信任、給他鼓勵。
為什么?因為孩子正在成長階段,正是一個完成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所謂自我認知,就是完成自信心的初步時期。
父母要讓孩子體驗到,不管他表現得多不好,不管他學習成績如何,父母對他永遠有信心。讓孩子從父母眼里,總能感覺到被愛、信任和鼓勵。
一定不要對孩子說:“唉,我看你也沒什么希望了?!?p>父母永遠是全世界對孩子最有信心的那個人,否則,你就是一個失職的爸爸或媽媽。當今社會,對于孩子的培育,最重要的是“信心”教育。這種“信心”教育,要體現出這樣的意味:“孩子,你是被愛的,你是安全的,你是健康的,你是最棒的!”
只要孩子順利完成自我認知,只要孩子具備一定的自信心,無論他在什么樣的情況之下,都能夠克服外在的許多困難,他的人生就會充滿許多希望、陽光、光彩。
因為,這種內在的“信心”是戰勝一切人生困難的關鍵。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必須做一個“不越界”的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父母的角色只是時時地引導建議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或是取代孩子的想法,更不是完全包辦代替孩子!
現在發現很多父母都是“掌控型”的,孩子是“絕對服從型”的,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從來不會自己做決定,從來不會有自己的想法,這種關系表面上看起來孩子很聽話,實際上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更談不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放手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法寶,讓孩子自己去經歷、體驗、學習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孩子獨立性。如果父母不懂得放手,父母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時間一長,孩子就不知不覺地什么都不想了,反正有想法也沒有人聽,反正有想法也會被無視!最后孩子就成了遇事怕事,遇事無主見的人了。
如果你養大一個這樣聽話的孩子,是不是最大的悲哀呢?
所以父母要懂得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適當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在自主的過程中獲得獨立的能力。切記千萬不能包辦代替!
正如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只是借助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世界有著天生的探索欲。父母如果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就猶如斷掉了飛翔的翅膀,讓他們如何去探索世界?
反之亦然,如果父母懂得適時放手,孩子才能學著飛起來,也能飛得更好更高。
所以,父母保持界限感,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才是對孩子最長久、最深遠的愛!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