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3 23:03:4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四歲的孩子這么厲害可不是個小問題。不過好則只有四歲,認真教育還不算晚。
孩子脾氣暴躁,動不動生氣大聲喊叫還打人,誰也不怕。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一,遺傳因素。部分孩子受遺傳因素影響。天生脾氣倔強,性格執拗。
二,環境因素。部分家庭孩子的家長大事小事都吆五喝六地吵鬧個不停。孩子受此因素影響,也慢慢變得狂躁。遇事愛大聲叫喊哭鬧耍脾氣。
三,過度溺愛。不少家庭愛孩子無度,生怕孩子受委屈,舍不得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批評糾正。由著孩子的性子來,這樣的孩子隨著年令的增長,會越來越任性,越來越以我為中心,越來越張狂驕橫。
四歲了,孩子已基本懂事了,再不采取措施進行管理,到了一定年齡想管也管不了了。熊孩子可能就是這樣養成的。
對于這樣孩子地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注意家長在平時生活中的示范作用。大人之間,大人與孩子之間要輕聲慢語講話,盡力避免吵鬧吼叫。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二,家長平時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給孩子講故事。(尤其有關教育孩子成長的故事。)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三,對于孩子的熱脾氣要冷處理。孩子一旦犯了毛病,勸告不聽時,不要理他,再哭再鬧不要去哄。直至鬧夠了,服軟了再去理他。
四,在給孩子講清道理的情況下立規矩。明確告訴孩子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做錯了但能認錯的給以改正機會。不認錯或只口頭說不實際改的,要施以適當懲戒。
教育這樣的孩子要有耐心,要把說理及鼓勵當作主要教育手段并輔之以懲戒教育。堅持一年兩年,孩子形成習慣就好了。
我是天涼好個秋A,一個退了休的教育工作者。喜歡討論有關教育的話題,歡迎大家留言指正。
3歲的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敏感期,當其獨立性要求受到限制而又不能很好表達時,常會以發脾氣表不對抗。父母長輩難免會寵愛孩子,但過度溺愛會滋生孩子任性、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劣性,令父母很苦惱。
孩子不聽話、小任性有時候會不分場合,尤其是公共場合會導致父母的很尷尬。長久下去對孩子日后良好品行的形成非常不利,長大后會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暴躁,與他人相處困難。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宜一味的遷就憐憫,否則會助長他發脾氣的劣性,愈發愈烈。這時家長可采取分散注意力、冷處理或引導法來糾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暫且不理睬,忽視他,可以先讓孩子充分的發泄。
另外,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心軟。當孩子撒潑時無人理睬,孩子通常就是哭鬧、打滾。但是時間久了當無人應答時,他便會逐漸停止。當孩子安靜下來后父母要給他講清這樣做是不應該的,父母都不喜歡撒潑的孩子,讓他說清楚自己的要求,能滿足的就滿足,但應作為對他發脾氣的一點懲罰,孩子的要求要延后滿足。不能滿足的要給孩子講明道理,逐漸改掉孩子發脾氣的壞習慣。更不可讓孩子養成為滿足條件時,就以哭鬧變成要挾家長的砝碼。
只要家長態度一致,堅持不懈,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和孩子較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事情,盡可能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如出現過激行為,家長可介入并阻止,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評。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寶寶的共同努力。
謝邀!
家有“暴脾氣”的寶寶,估計會是大多數家長們最想說的話題了,特別是接近三歲的寶寶,自我表達的能力和欲望都更加強烈,在情感的表達上也變得更加突出了。
說個我身邊的例子吧,閨蜜有個困擾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和先生都是溫順和善的良人,怎么就交配出了屬地雷的孩子,一點就炸?每次她談到此處總是一臉想要把娃塞回去重生一遍的不甘心,除了安慰她孩子是來增加家庭人口類型多樣性的,我還本著專業精神跟她列舉了孩子發脾氣的無數種可能:表達能力不足、秩序敏感期、渴望關注、感到挫敗、缺乏規則、情緒周期等等,她一一對照后她表示理解,但是依然無法接受這個暴走娃娃的暴脾氣。
?無論你不哭泣還是發脾氣,我都愛你。盡管很多家長已經嘗試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并開始用共情等正面管教的方式應對孩子的脾氣,但是在大部分家長的眼里,發脾氣仍然意味著任性、胡鬧、不懂事、被慣壞了……總之對家長來說它是負面的、是令人沮喪的、是亟待解決的,這或許就是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最大的障礙。我們一定要明確,接納不僅是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技巧,更重要是疏導我們的困惑,換個角度看情緒,它確實沒有那么糟糕。
?發脾氣是健康的階段表現
人類的大腦有三個管家——理智腦,情緒腦和自主神經腦,對于外界刺激,情緒腦往往比理智腦反應迅速。而對于3歲前的寶貝來說,情緒腦處于絕對的統治地位,10歲以前情緒腦仍然更為強勢,一般要到20~25歲以后理智腦中控制情緒調節的前額皮質才會完全發育成熟。對于情緒腦主導的孩子來說,發脾氣是健康的情感宣泄手段,大腦發育正常的孩子都是有情緒的,從不表露情緒的“乖孩子”往往是在憋著自己的情緒,這對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來說反而是危險的信號。
世界心理衛生組織曾指出:8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我國古代中醫智慧也提到“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應該適當“縱容”孩子的一點小脾氣。
?發脾氣是一種信任
有一次,小區樓下的媽媽們聚在一起吐槽孩子的壞脾氣,其中有個媽媽說的話讓大家都沉默了,她說“真羨慕你們的孩子會沖你們發脾氣,一年前我把孩子打‘乖’了,這一年他一次脾氣都沒有沖我發過,也很少交流,你們可能覺得我瘋了,但我真的太希望他再發發脾氣?!蔽覀兂聊且驗?,當孩子不再對我們表露情緒,這很可能意味著,他也不再愛我們了。
很多媽媽跟我抱怨,孩子在公開場合老老實實,在家里就是典型的“窩里橫”,如果孩子的“橫”不是特別嚴重,我倒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一個連自己的窩都不敢有一點點“橫”的孩子一定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對父母是不抱信任的,對自己是否被愛是懷疑的,他覺得只有乖才值得被愛,這恐怕就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發脾氣從來沒有無理取鬧
同事家的兒子一直是個還蠻乖巧的孩子,最近也開始一言不合就鬧脾氣,前幾天逛商場的時候,孩子手里的冰激凌掉到了地上,瞬間就炸毛大哭,媽媽用共情安撫他“我知道冰激凌掉了你很不高興,你還想吃對嗎?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好嗎?”趕緊給他又買了一個,塞到孩子手里,結果被一把甩到地上,媽媽極力克制自己想要暴走的沖動,繼續通過轉移注意力安撫他“你看那邊的小火車多好玩啊,想不想試一下”,還是不靈!孩子越溝通越兇,甚至滾到地上撒潑,家長完全搞不清孩子到底想怎么樣!結果就把孩子一頓胖揍。
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少見,但孩子還真不是無理取鬧,冰激凌掉了或許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炸彈其實早就已經埋下,就像前段時間深夜逆行被交警攔下崩潰大哭的男子,讓他崩潰的不是被交警罰,而是積壓在身上的壓力突然爆發了,孩子也是一樣,讓他發脾氣的不是冰激凌而可能是最近家長缺失的陪伴、無理的冤枉或者草率的敷衍,他們只是借著冰激凌在抗訴不滿,打了孩子,孩子此刻可能因為害怕而止住了脾氣,但是它不會消失,或許下一次糖果掉地上的時候它就會再次爆炸。
?壓抑和指責
“你再哭鬧,我就不要你了”
“真正的男子漢是不會哭鼻子的,好孩子是不會發脾氣的“
家長用威脅孩子或者用標簽綁架孩子,讓他們覺得被搶了玩具感到委屈是不對的,輸掉了比賽感到沮喪是不對的,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感到生氣是不對的,因為恐懼和討好的心理讓他們有情緒也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壓抑就是在不斷地否定孩子的感受,讓孩子也逐漸否定自己,壓抑真我,維護自己的完美形象,一味去討好父母。
但是不把生活的陰暗情緒慢慢緩釋出來,終有一天它會長成一只反噬孩子的怪獸。學霸吳某某,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完美孩子“,報送北大,GRE成績全球排名前5%,拿到波士頓offer,同學中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任何缺點,然而就是這個“完美”的孩子精心策劃,手段極其殘忍地弒殺了自己感情很好的母親,在逃期間,他詐騙、嫖娼極近墮落。壓抑到底的人生就像彈簧一樣觸底反彈,他用最極端的方式撕掉了自己的完美面具。
?忽視情緒,回避問題
小岑搶了別人的玩具,對方家長又把玩具搶了回去,孩子因此哭鬧不止,媽媽看到了覺得是自己的孩子不對,就任由孩子哭鬧而和其他家長繼續閑聊,她說“讓他自己哭一哭就好了,長長記性”。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向父母發出尋求幫助的信號,他們不知道要怎么辦,所以哭鬧,媽媽此刻卻無視孩子的需要,回避孩子面臨的困境,孩子不知道怎么錯了,不知道要怎么做,能長什么記性呢?他記住的只是“媽媽不愛我了”。
?理性訓導,大講道理
“寶貝,你這樣做不對的,媽媽告訴你…”
“比賽總有輸贏,這次輸了沒關系,但發脾氣就是你不對了...”
這些話乍一看其實都沒錯,但是說錯了場合就變成了低情商的表現。盧梭也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用成人的思維和語言方式和學齡前的孩子講道理,幾乎等于對牛彈琴。此外,在氣頭上,任何人都聽不進大道理,試圖通過講道理緩解暴脾氣通常是姿態很好效果很差,溝通的質量70%由情緒決定,30%需要有道理,但是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需要家長看到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而不是通過講道理把他先推到了對立面。
?無條件地接納情緒
這里的無條件接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承認情緒是無法消滅的。
貝爾·格里爾斯在《荒野求生》中說:
有時候,負面情緒會突然排山倒海地洶涌而至,似乎要把你湮沒,試圖阻擋這些情緒反而會讓你備受煎熬,正確的做法是,坦然接受這些情緒所攜帶的能量,利用它來強化求生的決心。
情緒這條大黑狗是殺不死的,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和它相處,活在它之上。
第二,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給孩子一點空間和時間去適當地哭泣胡鬧,我們不用去阻止,而是靜靜地陪伴或者擁抱他們,給他們哭鬧的自由和思考的空間,等他們發泄完,自然會平靜下來,并慢慢意識到哭鬧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允許”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在父母面前表達情緒是安全的,讓他們知道“我有情緒,但我依然足夠好,我值得被愛”。
?引導合理地表達情緒
允許孩子發脾氣,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任性妄為,甚至肆意破壞。孩子的情緒比語言發展要快,他們的情緒困在小小的身體里,不會說話或者詞不達意,只能訴諸于最直接的發脾氣,我們理解這種原始的方式,但是孩子們需要引導進化,學會用合理的方式紓解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詞“覺知”,當孩子覺知到自己的情緒,情緒就被紓解了一大半。當孩子突然爆發脾氣的時候,尤其在公眾場合,最好先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又安全的環境,讓他先脫離旁人圍觀的尷尬環境,降低他的羞恥感和憤怒感有助于他恢復平靜,讓他更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等他稍加平復,我們再引導或者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失敗了,你現在感到很沮喪對嗎?”,“可以和媽媽說分享你現在的感受嗎?”
我們還要給孩子介紹更多元的排解情緒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跑步追逐、互打拳擊,或者來一場枕頭大戰,各種運動或者健康的娛樂方式都是發泄情緒的手段。
?預防和減少發脾氣的幾率
情緒就像一個一邊注水一邊防水的泳池,除了釋放也要減少注入,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平時多給予孩子足夠的眼神關注、擁抱輕吻以及陪玩,把容易引誘孩子的危險物品都收起來減少不必要的沖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提供一些選擇,讓他們的自尊得以發展,培養他們的能力感,讓他們體驗成功和挫折,豐富他們的生活,孩子發脾氣的概率就會隨著他們的認知發展和經驗積累得到改善。
孩子發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大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決定我們對他的態度,影響我們對他做出的行為,進而激發他的情緒。對待孩子的脾氣,有一個辦法是通用的,那就是保持耐心,很多時候不是耐心沒用,而是我們的耐心還遠遠不夠。
歡迎關注公眾號“旺寶家”,這里有海量的早教資源免費下載,還可以跟旺寶爹媽一起聊聊育兒那些事兒哦~我家大寶4周歲,剛從3周歲的階段過來,所以經驗分析是有3種情況的:
1、無名火:
主要還是體質問題,肝火旺,就跟大人一樣,需要調理下身體問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情緒就沒那么大的波動了。一般遇到這個問題,我們家都是做小兒推拿解決;
2、家庭環境:
朝夕相處的家庭成員有人脾氣大,情緒化,愛發脾氣,大人言傳身教,孩子想要性格溫和都很難,像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一起調整情緒,用心養育孩子的過程,本身也是家長審視自我、改正自身缺點的過程;
3、到了孩子的情緒敏感期,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如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情緒,比如“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很難過”,當孩子表達情緒時,我們就應該蹲下身用溫和的語氣去追問孩子,比如“寶貝,可以告訴媽媽你為什么生氣嗎?媽媽非常希望能幫助你”。這樣既能教給孩子溫和的溝通方式,也能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情緒的良好方法~
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一起成長,用心去觀察,用愛去溝通~
孩子在三歲的時候為什么會變得倔強呢?首先,作為家長我們要花心思去了解3歲寶寶的性格特點,并根據孩子的表現,對癥下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3歲孩子都有哪些性格信號?家長如何進行改進措施呢?
高?!靶愿裥盘枴奔议L應干預,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1、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于,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猬了。事實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么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并遵守規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于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于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辦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雖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
2、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三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脾氣。當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時,他就會賴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帶他出去,因為他常常大發脾氣。每次他發脾氣,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都嘗試過,盡管當時花費力氣和時間能把他‘安撫’或者‘鎮壓’下去,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生,弄得我筋疲力盡?!?/p>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如果你忽略他發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也是孩子學習規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改進辦法: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地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偟恼f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鞍踩l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里進行發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3、“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么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夸贊不已。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信息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方法: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于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4、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愿意分享、有愛心、愿意幫助他人、遵守規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游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游戲規則的人玩。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游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游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脾氣。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父母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看孩子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成長以及在什么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展,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