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4 08:52:57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我的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性格缺陷是:
1.性格暴躁。
2.做事急躁.
3.遇事不太思考。
想到我的這些性格缺陷,我就挺痛苦的,這么多年我的很多事情做的不好,基本都是這些原因造成的。
1.性格暴躁:我的爸媽都是暴脾氣的人,做什么雷厲風行。我爸急起來就打我們,我媽就罵我們,說話聲音很大。
小的時候每次看到爸媽這樣的大吼大叫,最初害怕,后來就模仿到了,取得的繼承權,把這個暴脾氣發揚到了我以后的生活中。
2.做事急躁:在我們家我們的父母做任何事從來不拖拉,遇到需要完成的家務和事情、工作等,今天決定今天就立刻去做。
之后這個習慣我也繼承到了,在我的工作和干家務活的時候,我也從來不拖拉,但也不穩,就是急躁。
其實這個習慣有很多的好處,就是我至今不會因為拖拉導致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被耽誤。但是做的事情卻不是很穩,有些毛毛躁躁。
3.遇事不太思考。這一點就是急脾氣人的共性,做事急的話,腦子一般不會轉彎,考慮事情的時間很短,思考不多。
這樣的情況造成的不好還真的挺多,所以大家如果看到我的其他回答,會發現我是個性格直爽的人,敢說真話,說好聽叫真誠,說不好聽叫情商低。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改掉這幾個性格缺陷,效果是有,但不大。
喜歡直脾氣我的人,歡迎關注我。
1.首先要明白一點,性格,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內向與外向,活潑與安靜,大方與靦腆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2.孩子的性格會以氣質類型為發展基礎。
氣質是指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包括心理活動的速度(如語言、感知及思維的速度等)、強度(如情緒體驗的強弱、意志的強弱等)、穩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等)和指向性(如內向性、外向性)。
而通常這個是以物質為基礎,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理基礎有百分之五十來自遺傳。
而氣質本身,也沒有完全的正負對錯之分,不同氣質類型的人也都會有各自的優劣勢。
3.孩子的氣質,應該是會遺傳自父母親或者家族。性格,在小時候,受父母親教養方式影響較多。隨著孩子進入社會,也就是學校,會越來越多地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性格也是同樣,有各自的優劣勢。我們自己做不到足夠完美,孩子也是同樣的。
4.我們需要做的并不是改變孩子的氣質,而是因勢利導。教會孩子發揮他氣質與個性中的優勢,盡量減少劣勢的影響。作為父母接納孩子的優劣勢,同時也接納自己個性中的優劣勢,會更有益于孩子接納他自己,也更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5.孩子的問題還在發展中,所以也不能算做是一個問題。孩子在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和環境,他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和側面來適應不同的環境和變化。
這一切,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探索。容納他的這一部分,容許他在安全范圍內的嘗試,會給予他更多的自我掌控權和自我發展。畢竟,對于一個人來說,在還是孩子時犯錯誤,成本是相對來說最小的。
6.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孩子去培養一些積極有益的品質,比如勤奮,比如好學,比如少抱怨等等。但我們不可能培養出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孩子。
7.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可以先給他一個空間自己去容納和處理這一部分。當他無法處理時,家長可以給他提供一部分的幫助,陪伴,傾聽。
不同年齡段,要使用不同的方式。
兒童期,如親子游戲,講故事,繪本等等方式。青春期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給予孩子一定限度內足夠的尊重,容許他犯錯,理解他的特殊心理內容。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可以更好地處理自己面對的每一個困境。
感謝您的邀請,以上是我對您的問題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雯子為你解答。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絕對的我有一個親戚,他經常在我們面前說他的老婆多么的笨,多么的不懂道理,剛開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真的。
日子久了,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個親戚家里所有人的老婆都有這兩個特點:又笨又不講道理。難道,他們都喜歡這樣的女子?
后來,我終于知道了答案。親戚是一個非常挑剔的男人,無論他老婆做什么,他都要挑出些毛病,如果他老婆反駁他,他就會斥責她不講道理。更加令人心驚的是,這個親戚還是個家暴實施者,一言不和便會打老婆,還不覺得自己做錯了。
看到這里,你應該猜到了,親戚家所有的兄弟都很挑剔,也都會打老婆。我原以為,他們會這樣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學到太多的文化。后來聽別人說,我才知道,原來親戚的爸爸就是這樣的一個男人,從來不尊重自己的老婆,輕則辱罵,重則動手。
說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那是絕對的!
正如《原生家庭》里所說:孩子對語言信息以及非語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吸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并且模仿父母的行為。他們接觸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參照標準,于是在家中獲取的關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當作普世真理,深深銘刻于心。
原生家庭不是我們的宿命最近熱播的《都挺好》就很好的詮釋了原生家庭的“痛”與“惑”。
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來自于童年的不愉快。
心理學家弗里曼認為,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說,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不足,將成為一個人后續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比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人,往往會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在這部劇中,生活在重男輕女陰影下的蘇明玉,雖然事業有成,從不缺錢,卻極度缺愛。她作為一個成功女性,卻一直沒有遇到愛情,好不容易遇到了,她又不知所措。
這些,都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痛,母親的強勢,父親的懦弱,讓她對未來的伴侶缺乏信心,也讓她不知道如何去愛,而她對老蒙的依賴與信任,正是把他當成了父親的角色替代。
而從小被溺愛的“媽寶男”蘇明成,則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并把父母的偏愛視為理所當然。
因此,原生家庭的幸與不幸,往往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則直接歸納了來自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包括“冷漠”“不守承諾”“偏愛”“羞辱”等,這將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傷害和深刻的影響。
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是不可超越的。比如,同樣的家庭,同樣是男孩,蘇明哲和蘇明成就擁有了完全相反的性格,并且一個是學霸,一個是學渣。
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就應該試著脫離原生家庭,然后進行自我塑造。
原生家庭可以作為一種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為一些人逃避責任的借口。
走出原生家庭,重塑自我心理咨詢師朵拉陳認為,原生家庭能塑造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中講,愛是一種能力,而不是天賦。
走向愈合創傷之路,不單單是為了我們自己擁有幸福健康的人生,也是為了家庭中下一代子女的健康成長。
每一次坦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每一次感悟真我的引領,我們都在努力做出釋放負能量,為大家庭的發展積攢愛與能量,推動著新家庭朝著幸福美滿的方向去靠近。
心理大師弗洛姆曾說:痛苦和傷害只存在于過去,當你用愛與尊嚴對待他人時,上帝都會治愈你。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更好的人,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孩子。
雯子:兩個男孩的媽,眼里有光,心中有夢的中年少女!關注【雯子育兒】,更多精彩內容!有道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我所說的夸孩子是要鼓勵孩子,而不是沒原則的順著孩子。
小孩子最怕家長說,這不懂那不行,而且小孩子最怕家長拿別的小孩子比,比的家長上火,孩子委屈。
正確的引導,不要講大道理,用孩子聽的懂的語言,一定用溫柔又不失威嚴的語言,絕不是吼孩子。
遇到不會的題,可以適當的給孩子講一講,有時候的確遇到了某個題卡住了,只要提示一下馬上就明白了。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知道,小孩子要夸,要寵,但絕不能慣著。
祝您好運,平安健康!
謝邀請!
看了這個問題,可以想到做父母的一定非常著急!也能看出,你們的關系有些敵對,而你們父母對此不知所措,很無奈。
好的是,現在你重視這個問題了,重視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動力和開始。
在我咨詢和培訓的工作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尤其是女孩11歲一般進入青春期了,認知和情緒都會和兒童時期不一樣。一般來說,父母按照正確的思路和具體方法去做了,問題基本都得到了解決。所以,父母要有這個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地去努力。
首先,父母需要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基本上,父母找到我們,一上來都是訴說孩子有多么不聽話,多么難管,有很多缺點,無能為力。
從這些信息,我們雖然聽到的是父母的抱怨、責備甚至恨鐵不成鋼,但是更能看出父母希望幫助孩子做好,只有父母是這樣真愛孩子的。
但是,父母這么愛孩子,為什么孩子還這樣呢?
顯然,不是父母愛不愛孩子的問題,而是會不會愛,會不會以正確的方式養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問題。
所以,這里是想說,孩子表現出一些問題,父母也是愛孩子為孩子好的,但是問題并不全是孩子的,越小的孩子,其問題根源主要還是在家庭、在父母等直接撫養人。不要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改,而是要想辦法從根上系統地解決。
只有根上提供了足夠的營養,傳遞到了枝葉那里,作為枝葉的孩子,才會吸收到,自然會變得更有生機。否則,只把營養澆在枝葉上,是沒有用的。
再思考孩子這樣可能的原因。比如,孩子天生有一些什么特點;
從小孩子是和誰長大的;
家庭中的成人一般是以什么方式溝通交流的;
照顧最多的人一般是以怎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溝通的,語氣神態如何;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
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或者父母是怎么做的,結果如何;
你了解青春期嗎,孩子有沒有青春期的表現,家長或老師有沒有用適合青春期孩子的方式去對待......
在你回顧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孩子這樣“脾氣”是怎樣來的,自己有沒有想到什么辦法去引導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我們知道,真正感受到愛的孩子,他們都會有良好的動機,他們會發自內心的希望自己做一個“好孩子”,行為上他們也會要求自己向好。
因為,無論什么特點的孩子,他都是希望獲得價值感,希望獲得別人的喜愛和認可。
這些真心的喜愛和認可,首先應該是來自父母的。如果他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他就會看到自己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價值的,他會希望通過做得更好來得到更多的認可。而這個“做得更好”的過程,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價值感和成就感這些每個人都追求的。
通過這個過程,孩子摸索出了一條符合自己發展,也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
但是,如果孩子生長環境中,總是被看到自己這也不好那也做不好,她就難有信心和動力;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也是獲得一種價值感的方式),他們就會通過另一種方式——當你批評、指責、打罵我的時候,我就回擊。就像一個刺猬一樣,我要用我的刺來保護我的內在不受傷害。
這個邏輯家長是要明白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要去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也就是,孩子脾氣不好、和老師吼等行為背后,她的需要是什么,作為父母的你看到了嗎?
建議:1、和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理解孩子。不要指責孩子,不要和孩子敵對,而是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
2、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3、傾聽孩子,多傾聽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4、重新建立聯結之后,再談具體的問題,和孩子尊重地、平等地討論解決方案。
這里父母調整自己的角色、觀念和習慣性的處事方式,以及能不能理解孩子,是關鍵。
具體怎么做的方法有很多,根據親子互動的進展,有針對性、階段性地使用和實施會更有效。用心和愿意努力的家長,自己可以去摸索出適合自己親子互動的方法。
以上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End—
“有料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
兩孩媽媽,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培訓師;
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碩士,從金融業轉行家庭教育,服務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學,2000+孩子與家庭。
希望用我的專業、經驗和真誠,給您、孩子或家庭帶來成長。
養育、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歡迎咨詢!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