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07:05:1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大家好我是農村阿龍,在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獨立性當面我覺得還是,從小不能嬌生慣養,什么事情他自己能完成的盡量不要幫。但這些還是由家長引導,畢竟爸媽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多多讓他參加勞動,讓他也嘗嘗生活的艱苦,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轉變
性格培養不是一下子就能培養出來的,性格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有句話說三歲看小,十歲看老,就像現在社會提倡的那樣,需要一位能高質量陪伴的父親或者母親,現在帶孩子不是簡單的帶孩子,而是需要陪伴,需要教育,父母也是學習,更要遵從孩子的意愿,我們畢竟和孩子有代溝,但是我們也是需要與時俱進和孩子共同進步的,而不是用長輩的資格來強迫教育她們。
謝謝悟空邀請!
話說小悟空起的原來越早了,每天推送的問題一天比一天早。
“固執”到底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答復。針對不同的事情,“固執”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往往很多成績的取得還真就離不開一個人的那份“固執”,所以針對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因為題主沒有明確孩子到底什么事兒上表現出固執,所以我猜測題主所謂的“固執”實際上指的僅僅是“不聽話”而已!
最“固執”的往往是家長家長往往都是屬“手電筒”的,自己從來照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但是卻能發現孩子身上的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小問題!
最固執的往往是家長,因為他們會憑借自己的年齡優勢,身體優勢,經驗優勢,閱歷優勢等等以此判定孩子們懂個屁!
最搞笑的是,往往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言行不一,前后不一!比如在很多問題上,他們會無原則的妥協、順從孩子,而在有的問題上又會霸道的不講理的,堅持自己。有時候對孩子的意見是如此的重視,而有的時候又無視孩子的個人想法。所以這類家長所謂的“尊重”孩子,往往都是作秀———順自己意的事情就會表現出尊重來,而不順自己意的時候,就會認為孩子怎么如此不聽話、固執呢?這時候“丑惡”的真實嘴臉往往就會登場了!
講道理“講道理”是最難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你想把道理講得讓對方接受,你就不得不去了解孩子之所以這么做,這么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講道理的本身又是對孩子思維、表達的一種訓練。如果日常生活中這種事情做的比較多,你一定會發現,往往這種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你會越來越難以“管教”他們————因為他們慢慢的會給你講道理!
往往隨著年齡的增加,你會發現,慢慢的,你已經給他很難講通道理了,往往你說一句她已經有十句在那里等你。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最有可能表現出來的就是認定孩子不聽話,太固執!以此掩蓋自己的“無能為力”!
因此“講道理”是有方法的,我建議有必要“軟硬兼施”!不能一味的只講道理,而不講權威。當然更不能用權威來強制孩子接受你的“道理”。
性格是天生的人的性格大多是天生的,如果你真想改變一個孩子的性格,那么靠說教是沒有用的。你只有改變孩子成長的環境,那么才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一些性格。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吧,如果在生活中,你們夫妻兩或者是家人中有一個人在日常也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固執,而往往大家又最終會順從他。那么孩子見到這種情況之后,他慢慢的也會去效仿;反之,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大家都是講道理的,那么孩子也就會慢慢的養成一種講道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習慣。
沒錯,我的意思就是當孩子身上出現了很多問題的時候,你不要把眼睛只是盯著孩子,任何事情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想要根本解決問題,那就必須去找到源頭!
樂觀孩子才會充滿希望,怎樣教出樂觀孩子?心理學家4個教育啟示
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是什么?我認為樂觀、興趣和習慣是最重要的。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成長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沒有成長的保障;而興趣和習慣,都離不開樂觀的生活態度。
說到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得不提到一位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是賓西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創建了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從“習得性無助”和“習得性樂觀”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
塞利格曼給我們的4個教育啟示,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認識自己的教育誤區。下面我們簡單了解一下這4個教育啟示。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1:樂觀是可以習得。
塞利格曼是以“習得性無助”這一現象的發現,而受到國際心理學的關注。
什么是“習得性無助”簡單來說,“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和塞利格曼實驗中的受電擊的小狗一樣,如果我們總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敗,就可能放棄對此事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實上,我們這種狀態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梢钥隙ǖ恼f,大部分兒童失敗的教育,都與習得性無助密切相關。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2:積極的解釋風格。
那么,如何避免我們和孩子走入“習得性無助”的誤區呢?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來,能否形成樂觀的“積極思維”,關鍵是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童年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持續一輩子。
解釋風格的判斷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
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會持續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響許多情況;個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活其他情況。
舉例:孩子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后對父母說到:
“我永遠學不好數學了!”(永久性)
“我每一次考數學都不可能考好!”(普遍性)
“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個人化)
將失敗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很容易讓人產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
許多的消極的解釋即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根據塞利格曼給出的建議,父母應該這樣回答孩子:
“孩子,你能學好數學,你以前的數學成績不是很好的嗎?”
“偶爾幾次沒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
“你這次沒考好,不是腦子笨,而是沒有好好復習準備?!?/p>
積極的解釋風格,即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釋為暫時的、特殊的原因,告訴孩子這是可以改變的。孩子不僅心情能得到安慰,自信心也會有所恢復,開始新的努力。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3:讓孩子學會反駁。
塞利格曼教授說到“不要盲目地接受對自己的侮辱。”父母和老師們可以回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承受了多少諷刺挖苦,他們又多少次的自我貶低自己!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引導孩子發揮自身的力量,從“習得性無助”變成“習得性樂觀”呢?
塞利格曼教授告訴我們,教孩子反駁的最主要原則就是“正確”:反駁必須根據事實,必須是可證實的。
有效反駁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
第一,收集證據。
第二,做出選擇。
第三,化解災難。
第四,發展反攻策略。
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依據的支持下,父母要支持孩子說“不”,敢于和不公正抗爭。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4:由內而外的教養。
好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勝過許多教育。好的關系需要解釋,好的解釋需要好的關系。父母和老師,積極的解釋風格可能導致孩子樂觀,消極的解釋風格可能導致孩子悲觀。孩子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父母所講的話,也吸收父母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先要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讓孩子獲得幸福與樂觀的同時,父母和老師必須由內而外地接納才行。
只有當孩子樂觀自信,一切才會充滿希望。教育出樂觀的孩子,你準備好了嗎?
我姐家的孫子,四歲不說話,問我怎么辦?我告訴我姐,孩子是敏感型的孩子,不能呵斥打罵,這樣的孩子,真的是規則什么都不懂,還特別聰明,事無巨細,必須好好教他,耐心教。后來,就發現,孩子不愿跟他媽,他媽凈說他,跟他奶奶。我家的人都特善良,我姐好好的教導他,告訴他,不用害怕,別人說你不是傷害你,所有的事都好言好語的教導,后來又報班學東西,這一年了,跟個神童似的,兩位算數不眨眼馬上說出來,背詩看兩遍就啪啪的背。
我呼吁很久,大家不相信,只相信磚家,自閉癥的孩子是因為生活在負面環境才自閉的,家長改變了,孩子自然就變了。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