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08:09:0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性格急燥,不是說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在哪里,讓他在喜歡的方面專注的做一些事,時間可以在幾分鐘之內,以后再把時間慢慢延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該會有所改變。
1、正視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宣泄。
發脾氣其實就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當然這種情緒是寶媽寶爸不愿看到的憤怒的情緒。雖然寶媽寶爸都不待見憤怒情緒,但我們也得正視這種憤怒情緒,因為憤怒情緒會伴隨人的一生,不可能讓他消散,只能說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學會了情緒管理、自我調節,不讓憤怒情緒控制我們、影響我們。其實,孩子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宣泄,這是寶媽寶爸必須先正視的,想想寶媽寶爸在認為受到侵犯時是不是也會發脾氣?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有的孩子發脾氣過頻、破壞力過大,這是寶媽寶爸應該給他們教育和引導的。
2、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國外有心理學家把孩子發脾氣分為兩種類型:操作性發脾氣和氣質性發脾氣。
操作性發脾氣是指孩子通過發脾氣來讓父母給他們想要的東西。比如,去購物時,孩子想要玩具沒有得到滿足,有些孩子就會哭鬧,希望得到玩具;有的孩子會因為不讓多看電視,而哭鬧期望爭取多看會電視。
氣質性發脾氣是指孩子氣質中的某方面受到侵犯,所以做出強烈的憤怒反應。比如,出去玩的時候,事先說好的行程安排突然改變,有的孩子就可能會發脾氣;有的孩子也可能會因為吃的不好、餓了、衣服不舒服等事情爆發情緒。
3、對待發脾氣的孩子你應該這樣做!
(1)對待操作性發脾氣。寶媽寶爸要調整好心態,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態度堅定地拒絕。現在一般一家1個孩子,6個大人圍著1個孩子轉。大人們爭著搶著疼愛孩子。可愛孩子沒有錯,但是溺愛孩子就不對了。如果寶媽寶爸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他就慢慢學會利用父母害怕他哭鬧的弱點,來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小可愛為例,小可愛在2、3歲知道要玩具了,去購物,也會到玩具區要求買,一度小可愛也決定撒潑打滾,但作為寶媽寶爸的小喔和大喔一看要來這手,沒等小可愛躺下,直接轉身走,邊走邊說,你繼續,我們走了。小可愛一看溜溜跟著走了?;氐郊依锖螅∴妇秃托】蓯壅勑?,先強調爸爸媽媽是愛小可愛的,然后讓小可愛了解剛才他想要的那個玩具,家里已經有了,不能再買。告訴他,如果是家里沒有又合理的玩具,媽媽和爸爸會給他買的。這么兩三次以后,小可愛要玩具時,都會挨個看看判斷一下家里是不是有這個玩具。小可愛也知道合理要求增加自己的玩具了,以后再也沒有發生在商場哭鬧要玩具的事情
寶媽寶爸們切記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無止境地滿足孩子,那樣的話,會讓孩子意識到只有通過發脾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久而久之,除了發脾氣,孩子就無法學會通過其他方式合理表達自己的需求。
(2)對待氣質性發脾氣。這種情況下,寶媽寶爸應該要溫柔地對待,及時緩解孩子的情緒。
氣質性發脾氣主要是孩子在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不安。這種情況下的哭鬧,其實不單是憤怒的情緒,而是一種難過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寶媽寶爸應該多安撫孩子、引導孩子,可以先給哭鬧的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感受關愛,待孩子平靜了一些以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等孩子情緒過了,比較冷靜了以后,要找時間和孩子做好溝通,給他一些建議,以后遇見這種事情,提供一些解決方法。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避免傷害的發生,和學習到了情緒管理。
另外,寶媽寶爸們也需要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經常對孩子亂發脾氣。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無論好壞,都可以在寶媽寶爸的身上看到影子。寶媽寶爸愛發脾氣,孩子一般也比較容易以發脾氣來表達自己。
總之,寶媽寶爸們不要過于擔心孩子是否會發脾氣,而是關注孩子發脾氣以后是否能夠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進行歸因,針對不同類型的發脾氣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謝謝邀請!
孩子在家里的表現,與家長有很大關系。家長在家里的一些不當表現,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夫妻吵架等。另外,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失當,如簡單粗暴,嘮嘮叨叨等,也是導致孩子情緒暴躁的原因之一。
家長不要高高在上,自以為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及處理問題。家長要先學會好好說話,家長的情緒穩定了,孩子也就暴躁不起來了。孩子做錯事,其實心里已經很不安了,這時家長應先以安撫為主,切忌言語相激。等孩子情緒穩定后,再批評教育。
批評教育最好的時機,是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家長切莫急于一時,而是抓準時機,事半而功倍,又其樂融融。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
首先,孩子有可能安全感不足,這和三歲之前的養育有關系,三歲之內孩子和媽媽在情感上有一個共生期,如果媽媽情緒不穩定,或者家里的環境經常是戰爭頻發,比如父母或者家人經常吵架,甚至家暴(不一定每個家庭都有家暴),這讓孩子安全感嚴重缺失。當安全感不足,內在產生很恐懼時,孩子不知道是恐懼,但是因為不舒服,所以用憤怒的方式來表達恐懼。
其次,這一點其實和第一點有關,就是父母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在和孩子溝通時經常用發脾氣的方法,不會好好說話,孩子自然而然學會。
第三,當孩子好好說話時,不能引起家長關注。但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都來關注孩子了。所以家長教會了孩子有發脾氣的方法來表達。比如小孩子需要媽媽時,會來媽媽身邊,挨著媽媽蹭來蹭去。但是媽媽不回應,只管做自己的事。時間長了孩子就開始生氣,發脾氣,媽媽這個時候才去回應孩子。那孩子潛意識里就認為只有這樣發脾氣才能和媽媽連接,于是他以后就經常用這種方法跟媽媽連接,慢慢的脾氣越來越大了。
第四,溺愛。對孩子的愛沒有原則,沒有界限,唯恐孩子不高興。孩子就用發脾氣的方法來控制父母。
所以你先觀察你的孩子是屬于哪種情況,然后針對他這種情況來調整。
第一種情況,安全感不足,那么就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第二種情況,父母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就會有一個榜樣。
第三種情況,在孩子有需要時回應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回應孩子。
第四種情況,對孩子的愛無條件,有界限。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謝謝#悟空小秘書#邀請回復。孩子情緒反復無常,容易暴躁,可是家長卻又無計可施。在我的咨詢工作當中,常常會有家長吐槽類似的情況。網絡上有句流行語,叫做“招不在新,有用則靈”孩子可以將這樣的行為的模式當成生活的常態,必然是他可以從中獲取收益,或者說是周圍的人吃他這一套。所以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選擇這種沖突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當然有些家長朋友會說,我怎么可能會縱容他這樣呢?我都是喊回去,讓他不能這樣對待父母。但是如果簡單的以暴制暴就有效果的話,這個問題不早就解決了嗎?而且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后其實比的就是誰的嗓門大、拳頭硬。孩子從中無法得到更加積極有效的收益。其實不管我們選擇怎樣的處理模式,其背后動力就是我們想要獲取的收益。換句話說,孩子情緒反復無常脾氣暴躁,他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取預期的收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換一個思路去思考這個問題了。既然你也有目標,你也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一定的收益。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用一種更加積極有效的方式來獲取這種收益,從而形成雙贏。而不是一方贏一方輸,或者是雙輸的狀態呢?比如當孩子處于情緒激烈波動大喊大叫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跟孩子進行如下溝通:我看你現在情緒挺激動的,說話聲音也非常大。我想你應該有些東西需要表達,希望我們聽到并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你現在說話的聲音太大了,而且聽起來邏輯好像有點兒亂。以至于我都有點聽不清楚你在說什么了,更別說理解你想表達的內容了?;蛟S如果你聲音小一點,說話慢一些。這樣我就可以聽清你想表達什么了,我才知道如何才能幫到你。剛才溝通我們做到來三點:首先、我們明確的指出了孩子現在的情緒狀態比較激動;其次、既然你想表達自己的觀點,那就應該選擇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表達,反正你現在的方式是不行。還別說表達什么來,連最基本的溝通都做不到;最后、給孩子一個建議,或許你聲音小一點兒,語速慢一點兒,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知道如何才能幫到你。教育需要智慧,溝通需要技巧,歡迎交流心理有關話題!沒有復制粘貼,禾沐只有原創!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