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09:25:0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外向主動:聰明活潑,善于與他人溝通,有較強的社交能力,懂得利用他人的經驗和經驗;2、樂觀開朗:具有樂觀向上的性格,善于與他人分享快樂,充滿正能量,富有熱情和活力;3、有毅力:有勇氣,勇于接受新的挑戰,不斷努力,能夠面對困難挑戰而不放棄;4、負責任:思想成熟,能夠負責任完成指定的任務,把工作、學習和生活安排好,有良好的紀律意識;5、誠實守信:重視與他人的信任和誠實,能夠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始終做誠實正直的事。
羋十四:生性多疑,唯不疑愛
羋十四不同于人們印象中的“90后”,言談間,她思想成熟,邏輯清晰,而且表達能力極好。這與她愛讀書,以及專業的學術訓練分不開。羋十四從小就喜歡看書,爸爸是退伍軍人,粗枝大葉,給她買書都是一箱一箱地買。
外表看起來很堅強,其實很脆弱,但是,很聰明,很有智慧,善于分析人,所以知道怎么和身邊的相處!
心機有點深,但是不壞!對朋友很好,對敵人也懂得寬容!很叫人佩服!總之,是個優秀的女強人!
對了,她不是不喜歡依賴別人,因為,小的時候內心受了傷,所以,她不敢相信身邊的人!
她看來,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得到的東西,才算是自己的,才會長久,即便是失去了,自己也會在得到!
小朋友性格活潑,樂觀開朗,善良敦厚。無論什么時候,總是面帶微笑,陽光正能力,是班里的開心果。
小朋友樂于助人,友愛同學。不管同學還是老師需要幫助,他總是沖在前面,義不容辭。
小朋友文明禮貌,熱愛衛生。在他的影響下,班級里出現了很多文明小衛士。
其實,“聽話”這個詞,反映的是家長的專制與權威,并把這樣一個要求植入孩子的意識,要求孩子服從,這樣的親子關系并不健康平等。
中國的家長在家庭里作為強勢者和主導方,想有個聽話的孩子,從孩子出生開始,無論大事小事都為孩子設計,諄諄告誡,指明方向,孩子無法拒絕,拒絕就是“不聽話”。理由是:我是為你好,讓你少走彎路,我能害你嗎?結果就是在本該培養獨立人格的時期,孩子因家長“聽話”的鼓勵與要求,變得缺乏主見,并將獨立與叛逆情緒壓抑到意識深處。
幼年時期“聽話”的孩子在成年后有哪些“后遺癥”呢?
首先,不懂得拒絕幼年時期用“聽話”對家長的討好,長大后會變成對周圍人的討好。缺少與周圍人的界限,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哪怕這個要求已經損害到自己的利益,尤其在工作中特別容易受欺負,慢慢的,成了大家口中的”老好人“,而自己的內心是非常掙扎和矛盾的。長期的”聽話“洗腦讓他們形成了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肯定”為目標的討好型人格;即使在婚姻中,也無法擺脫父母和伴侶對自己的控制與干預。
其次,不獨立我妹妹今年高考結束后,向我問起如何選專業的問題,我問她:“你喜歡什么專業?”她茫然的搖頭,說我媽說、我爸說、我老師說某某專業好。想想也是,從小就被要求做個“聽話”的孩子,一切都按照父母規劃的路線走得順風順水,將選擇權拱手讓給父母,即使成年也不會不知自己喜惡與需求,“自我”被深深的隱藏了。將來大到關乎自己的人生,比如事業、婚姻、家庭的選擇一樣會選擇依賴他人。
最后,活得壓抑知乎上有一位抑郁癥患者是這樣描述聽話的:
到底什么是聽話呢?當我被弟弟妹妹們欺負、頂撞,甚至拉扯的時候,我不能反抗;
當大人們在無意識地說出我小時候的糗事時,我還得笑臉相迎;
當同學們說我壞話的時候,我應該虛心接受,畢竟那是我的不足。
這一切都只是因為,大家只喜歡聽話的孩子。
所以,我盡量地,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我的存在就有意義了,我也不會被大家討厭了。
可是為什么我的醫生總說我“太好人了”,難道當一個好人是壞事嗎?雖然有時候會委屈,會難過,會痛苦,會失落。但是只要不表現出來,我不就還是乖巧的孩子嗎?因為我是完美的孩子。但是又是為什么,這樣完美的孩子,會哭泣,會流淚,會難過呢,為什么連呼吸也變得痛苦了。
看完這段獨白,忍不住淚目。貼切的表達了一位從小就很聽話的孩子,內心無限的苦楚。
也不由地讓人聯想,他的抑郁癥也許和這樣的乖巧性格存在一些關系。
所以,如果你是父母,別再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了,太過乖巧真的是一劑毒藥。它會毀掉孩子們的童年,甚至會為將來埋下不知何時引爆的地雷。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要孩子聽話,控制孩子,卻很少愿意去聽孩子說話。但其實,真正的教育是從心對心的對話開始的,而這樣的對話是從認真傾聽開始的。請鼓勵他(她):“孩子,你自己怎么想”。
如果你曾經是那個聽話的孩子,請學會對缺乏善意的要求SAYNO!嘗試找到自我,納悅自我。
我很喜歡紀伯倫在《先知》中關于子女的描述,分享一下:
你們的孩子并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盡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并不屬于你們。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庇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你們可努力仿效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于往昔。(圖片來源于網絡)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