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17:36:13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對于5歲的孩子,你要多鼓勵他和小朋友交流一起玩,鼓勵他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糖果給別人,這樣別的小朋友也相互分享回來給他,要耐心的用行動感化他,而不是和他說大道理。
1.不要隨意滿足孩子的需求。
給孩子買東西,一定要有所克制,不要隨意滿足孩子的無理需求,或者當孩子看到什么,家長就會毫不猶豫的給予,這樣會讓孩子對物質缺乏認識。
2.克制孩子的占有欲。
如果孩子非常喜歡一樣東西,我們的想法往往是趕緊給孩子買一個,讓孩子玩,這樣的想法不對,越是喜歡的東西,可以不急于滿足孩子,讓他知道東西來之不易。
3.東西是可以借用的。
有些東西我們可以不買給孩子,而是與別的小朋友或者家長借用,然后告訴孩子,這些東西用過了還是要還的,讓孩子的腦子里有分享的概念。
4.吃東西要合理分配。
很多家長都習慣于將好吃的東西專門留給孩子吃,其實,這樣做往往是害了孩子,孩子心理并不一定不想和大家分享,只是家長沒有刻意去培養。
5.多和小朋友接觸。
要給小孩子創造環境,多出去與別的小朋友接觸,通過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可以讓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讓孩子變得不再自私。
6.在班級擔任角色。
如果小孩子平時比較自私,家長可以跟老師溝通,讓孩子擔任一些小角色,為班級的同學服務,這樣以來,能夠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7.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
要讓孩子學會享受時應首先考慮長輩,就餐時,好菜要先挾給長輩吃,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別人不便時,應盡可能提供幫助,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
8.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家長應指導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給爸爸媽媽倒茶水等,讓他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懂得要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以便將來為家庭和社會多作奉獻。
孩子自私小氣,這個問題要看你從什么角度去看,以及如何定義自私?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經歷蛻變期,譬如在幼兒時期,會有一段時間自我意識非常強,對于自己領地內的東西有強烈的保護和占有意識,這是正常的,這個不叫自私,這只是一種自我的覺醒。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強迫孩子去分享,強迫他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孩子,就可能會讓幼兒對于分享產生反感,并且在成年以后拒絕類似的分享行為。其實,分享也好、做慈善也好,首先這種行為一定要能讓人從內心深處感到快樂,一種奉獻的快樂。
不要怕孩子自私,要先分析自私的成因,四年級的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要孩子大方不小氣,首先家長自身要注意言行舉止,平時不要在孩子面前灌輸別吃虧的觀念,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的斤斤計較。
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言傳身教,身教更勝言傳。
首先要知道“小氣”有哪種表現:
1、做事斤斤計較,愛講條件;
2、食物不肯給別人吃,玩具和學習用品不愿意借別人用;
3、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差;
4、適應能力差,缺乏同情心;
5、嫉妒心強,自私自利;
6、做事猶豫,多疑,缺乏果斷性。
其次,引導孩子慷慨待人的品格有以下三點:
一、分享機會。父母應在更多的生活實踐中養成孩子慷慨待人的習慣,讓孩子有一個分享行為的機會,如買回來的糖果要讓孩子親自把糖果分給家庭成員,與家人共同分享;玩耍時引導孩子把心愛的積木、玩具等分一些給小朋友玩,這些活動中家長應及時稱贊孩子的慷慨之舉,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體驗,同時,家長還可以指導孩子相互交換玩具進行玩耍,讓孩子逐漸明白禮尚往來的必要性和互相幫助的重要性。
二、榜樣的力量。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著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力,在日常的行為活動中,父母應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東西借給鄰居使用,能主動把好吃的食品拿出來讓別人吃,樂意把自己心愛的物品轉讓給別人。
三、樂于助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需要幫助的貧困者和受難者,乞討者,家長應鼓勵孩子解囊相助。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捐贈一些玩具和圖書給貧困的孩子,這種幫助的樂趣會作為孩子精神需要,從而形成慷慨待人的好品質。
以身施教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也就是說當孩子有自私小氣的行為時,及時跟他講道理,并讓他深刻感受到自私會給他帶來什么后果,最壞的影響是什么,讓他內心自動產生一種自私是不對的這種認知。
可能一次兩次孩子依然如故堅持跟他說教,以故事,動畫片的形式來影響孩子的認知,久了會有效果。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