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16 17:42:4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哭是孩子的核武器
在這里我要說,所有的孩子都愛哭。因為哭是孩子的核武器。所有的父母都扛不住的孩子哭,即使能抗一會兒也扛不住沒完沒了哈哈……
還是看看孩子哭的幾種表現吧。
1、哭是發泄。
有些孩子是多愁善感型的,這種孩子的情緒往往是負向感較強,由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無法準確表達,通常會以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一種情緒的發泄。表現為無緣由的哭鬧。
2、哭是獲取的手段
現在家庭多為一個孩子,放開二胎也就兩個,六個大人看護孩子,都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風不能吹,太陽不能曬,說不得打不得。對孩子愛的太深、太過,要東不給西。所以,只要孩子哭,大人無條件的滿足、妥協,在孩子心里埋下了哭是最好的手段,大人們怕我哭的愿望實現定式。
3、哭是懶惰
由于大人過分溺愛和過分照料,從不讓孩子自己動手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如:玩具要大人拿來、大人收拾、吃飯要大人喂飯,更甚者孩子不必說話,只要用哼哼、用哭、用手指,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能實現什么目的,從而躲避自己動手的機會。
4、哭是博取同情
大人們對孩子過于嚴厲,謹小慎微,孩子有點小錯就對孩子疾言厲色,孩子受到驚嚇和打擊,只好用哭來博取同情。讓家長們停止訓斥,原諒自己。
5、哭是情感需求
有些父母自帶的連孩子,由于父母工作忙、壓力大、時間少,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能滿足或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如:父母不經常陪孩子游戲、很少撫摸親近孩子、大人總忙著照顧老二、忙著自己的事。孩子被愛或安全感等得不到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解決孩子哭鬧的辦法就是:
一是凡事鼓勵孩子說出來,而不是哭出來。
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有事說出來,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說出來啦,就要對孩子予以肯定、表揚,甚至可以有小的獎賞。堅決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能妥協,讓他感受到哭不能實現他的目的。
教會孩子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要求,說清為什么要哭。
二是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孩子缺乏自信和自尊心,就容易哭,所以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重點是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可和成就感,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或做的事情,及時予以認可或表揚;對孩子不會做或做錯的事情,不要訓斥,而是要教導方法,家長陪伴讓孩子重新試做,并予以指導和表揚。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三是不要強化孩子的哭。
哭時不能給予特權或取消規矩,或因哭而免予懲罰等。父母對孩子的哭應采取中性態度,可給一定的安慰,但不能給太多同情,否則會哭得更兇。媽媽抱一抱,安慰一下,適可而止,不能在哭時滿足他任何愿望。
四是父母學會控制情緒
對于孩子養育上大人們一定要放松心情,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響孩子。壞的情緒表漏出來了,要及時跟孩子解釋清楚,以防孩子猜想,產生恐懼。家長們決不能自己的壞情緒轉嫁給孩子,因為孩子沒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緒;更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
五是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
對孩子的教育要少批評、多表揚,如,“寶貝能自己疊被子啦,真棒!”,“呀,飯撒啦,寶寶要是這樣端碗是不是就不會撒啦,飯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我們要珍惜呀,對不對”。孩子做事永遠達不到家長所希望的那樣,但他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就不能批評,即使做錯了,要教會他方法,以后別錯就行。例如孩子驕傲地告訴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能指責他“把水灑得到處都是”,而應先鼓勵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幫助他把水擦掉。
云云總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急不得,要根據孩子成長步伐學習。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心地善良.男性一定是個慈善有情懷的人.女人一定是母性光輝閃耀的慈母.民間說的所謂旺夫益子的女人.一定是這樣的類型.我一個朋友.明知道丈夫的女同事喜歡上了自己丈夫.她還能不動聲色的把那女的請到家里.吃飯喝酒談心.還給對方買了一條她當時兩個月工資的裙子.感動??的對方稀里嘩啦!一直到今天都是她的閨蜜??..后來自己說實話.你這么好的人我真的不忍心去傷害!只能做好朋友!
有句話說的“愛叫的小鳥有蟲吃,愛哭的孩子有奶喝”!
說明該小孩身體健康,頭腦聰明,知道通過“哭”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因為他(她)不會說或表達能力有限,哭才是最好的辦法!
對于兩三歲左右的孩子,他動不動發火可能是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有可能是內心的壞情緒爆棚,他必須得用哭鬧來發泄。
曾看到有些孩子因為要吃冰淇淋,但大人在沒有和他溝通的情況下,為了不讓孩子吃太多,就咬走了一大口。那這種情況下孩子肯定不愿意了,立馬丟掉剩下的冰淇淋,開始撒潑打滾。這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得反思自己的行為,尋找有效合理的溝通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下,家長動不動發脾氣,使得孩子心里也有亂竄的小火苗。比如孩子老是拿著他的小玩具去裝水玩,弄得一身濕濕的。家長一急之下竟然搶過玩具扔了出去,孩子一看玩具被丟掉,馬上就打滾哭鬧。
同樣的下一次遇到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寶寶就學會了扔東西,踢椅子,推倒一切雙手及得到的東西。
或者是太寵愛孩子,不管他有什么要求都滿足??墒怯幸惶飚斔岢鲆粋€家長認為非常不合理的要求而沒有滿足他的時候,他就開始任性哭鬧了。
而有些寶寶曾經試過用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當家長再次不滿足他的時候,哭鬧就成了他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他動不動就以哭鬧來要挾家長。所以寶寶為什么動不動哭鬧發火,恐怕家長還得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有幾種可能性,家長可以對照一下做下參考:
1、情緒調節能力尚未充分發育。對于三歲以內的幼兒,僅僅是別人拿走他的玩具這樣的“挫折”,他可能就立馬哇哇大哭了。這完全屬于正?,F象,因為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以及處理應對現實的能力都要逐步發展。但如果孩子上了小學,遇到這些小挫折還立馬就哭,就可能意味著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弱,需要家長重視和引導。引導的最佳途徑是教給孩子語言。家長可以先嘗試替孩子表達情緒(共情),標準句式舉例如下:“那個小朋友拿了你的玩具(情境),媽媽知道你可能很生氣、不高興、還有點兒委屈(情緒)。你可以跟那個小朋友說,‘我不想和你玩,請把玩具還給我’(行為指導),如果他不聽,跟他媽媽說也行(可替代行為)。”這類話有很多種排列組合方式,重點不是一定教給孩子什么方法,而是給予他“情緒詞”。表達不同情緒色彩和程度的詞匯,經由家長的表達傳遞給孩子,讓他有機會辨明心中的各種不愉快體驗,獲得可以給情緒命名的語言。慢慢地,當他自己能表達情緒了,“我不高興啦”、“我生氣啦”、“氣死我啦”等等,哪怕他沒做什么別的,他的情緒調控能力都在增強,因為他能了解自己的情緒,這也會成為了解別人的情緒以及未來調控情緒的基礎,也就是所謂的情商。當然,如果家長也能給予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行為指導就更好了,這樣孩子處理事情就更靈活、更有辦法。
2、家庭中有不良示范。如果某位家庭成員、特別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在情緒方面容易失控(發火、喊叫、爭吵等),或者總是用不良方式表達情緒(嘮叨、控制、冷戰等),孩子就可能獲得情緒方面的不良示范。注意大人的不良情緒反應可能多種多樣,但小孩子能做的很有限,所以哭鬧可能成為他控制和應對所有事情的方法。如果家里有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先努力從自身的情緒管理做起。
3、哭的方式讓孩子持續獲益。行為會受到結果的強化。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受挫折后哭了,家長立即去把玩具搶了回來,或者孩子摔了之后家長打桌子、罵門檻跘了孩子,抑或再大一些時孩子受委屈家長就去找老師理論,所有這些行為不僅鼓勵了孩子脆弱和哭鬧,還阻斷了孩子自己真正經驗挫折、耐受挫折和在應對挫折過程中發展出的技能。以前有個流行的說法叫“挫折教育”,其實我倒不建議故意給孩子制造挫折。人生從走第一步路、摔第一次跤開始,大大小小的挫折其實就伴隨其中,只要家長不事事都沖在擋在前面就好了。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