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00:52:17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兒童先天氣質不同,兒童自身能力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認知
外部因素
1/6
1.父母的贊揚(贊揚要放一放,學會真正的鼓勵和肯定)
2/6
2.批評(許多家長往往有這樣一種錯誤觀念,就是孩子的問題、缺點、不足,一定要提出批評,認為批評是改掉缺點的唯一方法。)
3/6
3.比較(請一定不要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跟他的兄弟姐妹比較。)
4/6
4.說教(說教是不管用的,孩子是感受先行的。一定記住所有人類和動物的天性: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痛苦了,會屏蔽、會逃離。)
5/6
5.懲罰(痛苦真的會使人發自內心做更好的行為嗎?)
6/6
6.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當孩子面對失敗和挫折,父母是如何在逆境中陪伴孩子的。
注意事項
因材施教
我是若水:專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長等,專注悟空問答。歡迎關注!
古希臘哲學家亞歷士多德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無數的行為活動中凸顯其性格的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p>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作為父母,應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作為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讓孩子控制父母。要想孩子性格好,父母首先應該清楚: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養教育孩子既是義務,也是責任;沒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權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讓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要給孩子做好表率。父母也不能做口頭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參與到孩子具體的學習生活活動當中去,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
學校教育是知識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受玩小動作,孩子做事粗心大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事、做作業拖拉,孩子的日常學習活動中專注度不高等,都是客觀而真實的存在著。什么是好學校?悅納自己的就是好學校。什么是好校長?有辦學思想的校長就是好校長。什么是好老師?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我們每個人高矮不一、美丑不等、各有所長、五光十色、甚至千奇百怪,一個好的學校就是絕不大驚小怪,無論怎樣,都統統接納。這就是教育的意義,這就是教育的內涵;這就是校長的擔當,這就是老師的作為。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無論是家長、校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是既能享受得了幸福,也能擔負得起苦難。良好的教育,并不會幫我們免除人生的苦痛,但可以決定我們的態度,教得我們應對的方法,直面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結果。假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培養孩子的性格上,如此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相信,未來的孩子,性格上一定是堅毅的孩子,一定是果敢的孩子,一定是規矩的孩子,一定是自有作為有擔當的孩子,一定是既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一定是寵辱不驚的孩子。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圖片來自網絡,聯系必刪。)
若水---2019年7月22日
謝邀。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聚餐,飯桌上談起家庭教育的問題,其中一位已為人父的男士說:“家庭教育真的太重要了,我的小孩,以后堅決不會找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也有另一個朋友和我說:“我一定不會找單親家庭的女孩結婚的”。
知乎上也有這樣一個問題: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到底缺什么?但是我想說,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實什么都不缺。如果非要說缺什么,唯獨缺的,大概就是這個社會不帶偏見的正視。
同樣作為一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我可以底氣十足地說:我們配得上這世間最好的愛。
很多人可能會說,之所以會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不恰恰是因為家庭發生了太多的戰爭嗎?如果是和睦美好的家庭,誰會想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我暫時不想探討,是否所有的家庭都是因為爭吵而離婚。我想說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一個人的優勢和問題,往往是并存的。
必須坦誠,比如說我,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多其他孩子可能沒有的問題,比方說特別敏感,比方說有點自卑,比方說特別渴望被外界認同。
但是,也恰恰是這這些缺點,成就了我另外一些優點:
敏感,讓我更容易跟別人共情,更能理解他人的情緒,所以從小到大,每逢演講比賽,我總是能夠拿到第一名,因為我的演講稿總是能夠感人至深;
自卑,讓我更加努力,讓我更有目標感,為此,我的母親最得意的事情,便是從小到大,從來不需要擔心我的學習,而且一路成長,都是“別人家眼里的好孩子”;
渴望被外界認同,也促使我不懈地對優秀的追求,我想,雖然目前沒有什么太大的成就,但是一直保持100斤左右的體重,至少是受惠于此的吧。
不僅如此,很多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更獨立、更自主、更懂得愛為何物。
單親家庭的孩子,會在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可依靠的力量,不像其他小朋友那么多,所以TA會很早就學會依靠自己,這讓TA更加獨立和自主。
由于身處單親家庭,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替補父母缺失的一方,換言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其實很小就懂得如何照顧人,如何愛別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觀察者偏差”,它的大意是說,人們更愿意觀察到對方符合自己內心期望的行為,從而影響觀察結果的客觀性。
當我們對單親家庭的孩子首先預設了“TA的人格不健康不完善”刻板印象,那么你觀察的結果也必定是如此的,因為你只會看到符合你期待的敏感、自卑等問題,而看不到這些問題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而現實是:一枚硬幣,總是有兩面的。而你,只愿意看到其中的一面?!猙y楊思遠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咨詢師
宸媽日記一則
2015年6月8日星期一晴
今天,宸哥兒終于“闖禍”了。
Mico老師在電話里簡單描述了事情的經過:
軟陶課上,有個小朋友不由分說,上來就搶宸哥兒的白色軟陶泥,宸哥兒先是奮起維護自己的利益,緊抓不放。眼看著小朋友力道越來越大,宸哥兒情急之下咬了小朋友的手。
宸哥兒很憤怒,同時很委屈地向老師反饋:“老師,他連問都不問,上來就搶?!边@一說法也得到了一起上課的其他小朋友的證實。
我知道,遲早會有這樣一天。甚至,我曾期盼過類似的事情發生,并想象過他在不可避免的沖突時會作何反應。
我承認,我不希望他慫。今天,他用事實告訴我,他竟可以如此彪悍。
我的宸哥兒,他日常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記得有一次,他在滑滑梯玩得正開心,突然來了幾個更大一些的孩子,很快就“搶占”了上梯的通道。他很快就回到我身邊,說咱們去散散步吧!我問他:“你不想玩了嗎?”他說:“我玩夠了,讓他們玩吧!”
幼兒園老師給他一顆核桃,他吃一半,剩一半揣在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時候,掰一半放進我嘴里,說剩下一半要帶給爸爸一起分享。
他的玩具和食物,只要小伙伴喜歡,他都樂于分享。
曾經,我既欣慰,又擔心。他如此溫順謙讓,遇到沖突,莫不是要退避三舍了?
如今,沖突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事實證明,他不是怕事的。但是,暴力也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一次交心地溝通是再所難免了。宸哥兒深知老師向我告了狀,回家一路沉默不語。我亦給了他充分的心理準備時間。
到家了,我問:“寶貝,你現在有沒有什么話想跟我說呢?”
我的和顏悅色并沒有讓他愿意馬上開口,開是我繼續默許他獨處,平靜一下心情。于是轉身進廚房忙活開了。
準備晚飯的過程中,我抽空悄悄給受傷的小朋友的家長打了電話表示歉意,對方很寬容表示不必放在心上。
晚飯時分,我示意宸爸暫時不提此事,大家平靜地吃完了晚餐,之后正式的溝通開始了——
我:“寶貝,來,咱們現在把今天的事情解決一下好嗎?老師已經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了,對于這件事你還有什么補充嗎?你可以說說你的感受?!?/p>
宸:“是他先搶的,問都不問一句,上來就搶?!碑斔_口敘述這件事,還是有一些激動,委屈的眼淚濕了眼眶。
我:“我知道,老師也說是他有錯在先。但是咱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比如請老師再分配一些軟陶泥給他,暴力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哦!本來錯在他,但是你卻咬了他,這就是你理虧了,知道嗎?”
宸哥兒沉默……
媽:“媽媽知道子宸一向都是善良的好孩子,我知道將來也是。今天的事只是讓我有一點點意外,不過我覺得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是嗎?”
宸:“嗯,以后我會好好說,不暴力?!?/p>
媽:“這就對了,那咱們現在買些好吃的一起去看看他好嗎?”
宸:“這……就不用了吧?”
媽:“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犯錯不可怕,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咱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去糾正和彌補,明白嗎?如果今天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傷,媽媽一定會很心疼難過的,現在宇軒媽媽肯定也很心疼,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你是我的孩子,你犯錯,媽媽也有責任,所以,剛才媽媽已經跟宇軒媽媽道歉了,她很寬容,讓我不要批評你。事實上,直到現在為止,爸爸媽媽也都沒有批評你的意思對嗎?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們都會陪著你一起面對,你看,你犯了錯,媽媽先要道歉,但我覺得你有必要當面跟宇軒說對不起。如果你愿意,我們會陪你一起去,好嗎?”
宸:“那好吧,宇軒喜歡吃西瓜,咱們買個大西瓜去看他吧。”
媽:“好啊,不過為了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擔當,買瓜必須用你的零花錢,如果不夠,我可以幫你補貼差額,可以嗎?畢竟,犯錯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p>
宸:“OK,走吧走吧,快點快點?!?/p>
媽:“好孩子,媽媽希望你記住,咱們輕易不惹事,但遇到事也不要怕事,只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沖突。萬一做錯了,也不要緊,馬上去糾正彌補,明白了嗎?”
宸:“媽媽,我知道了。”
面對不可避免的沖突,你會希望孩子息事寧人,還是希望他打回去呢?我希望是先禮后兵。
在幼年時期,孩子身邊通常都是父母或師長在旁。我會告訴孩子,遇到不公平待遇,先與對方說理,若是不依,再向師長訴說,尋求幫助。
敵不動手,我不動手。若遇到特別蠻橫的孩子,而身邊又一時找不到可以評理主持的大人時,對方先動手了,不要怯懦,不妨跟他打一架。
要打,一定要打贏。讓他下次不敢再小瞧了你,不敢再欺負你。
要打,一定要讓他疼,但不能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不準使用“武器”,不準擊打頭部等要害部位,同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不受到傷害。
要打,一定要盡快結束戰斗,畢竟“久戰”之下,受傷程度不好估量。盡量發出聲音和動靜,吸引大人們過來解決糾紛。
要打,要敢于承擔責任和后果。如果確實是自己做錯了,必須如實客觀地向父母說明,不能說謊以回避責任。
要寬容,孩子間的糾紛打鬧,過后要懂得放下。不要讓憤怒和怨恨傷了自己。有些朋友“不打不相識”,宸哥兒自從帶了西瓜去看望了被他咬了的小朋友,之后兩人奇跡般地變成了死黨。那位小朋友在幼兒園是個“江湖義氣”很重的“小霸王”,沒人敢惹。自那次以后,他跟宸哥兒勾肩搭背,逢人就說:“這是我兄弟,誰要是欺負他,我就打誰!”
所以,性格溫順謙讓的孩子,不見得會一定受氣!關鍵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讓孩子建立自我意識,讓具有界線感。屬于自己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值得奮起捍衛。
第二,悍衛自己權利的過程,應該注意的分寸和要點必須明了。
最后一點,讓孩子明白,只要他是在道理之上,情理之中,父母永遠與他站在一起,有了堅實的后盾,孩子才能更具有底氣和勇氣。
其實膽小分為兩類。
一是怕黑,怕鬼等自然反應,這個和小時候生活經歷有關,這個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吧,只要你認識到了這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不是靈魂世界,化解心中的疑慮,自然可解,這個就是俗話說的,心中無鬼,自然無鬼。
二是缺乏擔當和保護的勇氣,這個表現在工作和生活中。工作中缺乏擔當,什么都不愿意去做,害怕與人交流,這個其實就是缺乏崗位責任感和職業精神,走了這兩樣東西,你依然敢擔當,不膽小怕事。生活中怕惹事,家人,愛人受到欺負都不敢勇敢的站出來,這個就是你愛他們不深,情未到濃處。加深家人和戀人的情感交流,是你勇于站出來面對困難,化解膽小毛病的關鍵。
總之,膽小是一個缺點,不再于別人笑話你,看不起你,關鍵在于它會讓你工作不順,能力無法體現,家庭不和睦,生活不舒服,希望你能克服。網上有很多資料,可以幫助你解決膽小的事情,說穿了,就是在你的心!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