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01:07:5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4歲左右,是青春叛逆最典型年齡段。
好多孩子進入14歲左右后,就開始發生變化,原本學習成績不錯的小孩兒,都開始變的不再乖巧聽話,而是偏執,易怒,對抗,頂嘴,情緒不夠穩定,煩躁不安,不愿與家長交流,注意力分散,學習不夠專注,成績下滑嚴重。
14歲左右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幾種心理特征:
1.自我存在感增強,獨立意識增強;
2.張揚自我,表現自己;
3.盲目自信,自傲自大;
4.耐挫力不夠,心里脆弱;
5.消極、消沉、頹廢、冷漠,敏感,麻木,易怒易暴,情緒波動大,愣頭青,生膽大,喜歡新鮮和刺激。
那么,14歲左右叛逆的孩子到底該如何教育?
一,從關注成績轉向關注情感需求和行為表現。我有一個同事家的小孩兒正好是14歲,叛逆的非常厲害。作為一個老師,卻對自己的女兒毫無辦法。這個孩子厭學,打架,戀愛,逃課,作業不交,上課睡覺,頂撞老師,甚至都打男同學,和父母爭吵,有離家出走的傾向和行為。所以,我的同事特別難過,管又不是,不管又不是,她多次和我探討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每次探討都淚流不止。我給她的建議是,現在的焦點并不是關注成績,而是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行為態度。家長可能老擔心孩子的學習再這樣荒廢下去,將來連高中都考不上,所以每一次和孩子談話都把聚焦點放在學習上,而談學習正好是孩子最煩,最不想聽的話題,因此上每一次談都會談崩。
后來,我的同事對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進行了一些改進,淡化了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從孩子的情感內需上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慢慢的打開了孩子的心結,現在孩子也慢慢正在回歸之中,相信會越來越好。
14歲左右叛逆的孩子,其實更渴望得到家長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作為家長,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想一想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他們到底想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放下家長的架子,態度真誠的與孩子進行平等式對話,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多聽一聽孩子在想什么,他想表達什么,然后再根據實際有針對性的提一些建設性的建議。這樣的交流和溝通,孩子往往比較容易接受。
二、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交流,要把握三個原則。1.保持家長權威,不遷就,不妥協,更不討好。
14左右叛逆的孩子不好管是事實,但有些家長為了想讓孩子變好,就遷就和妥協孩子,甚至會有一些討好的舉動。其實,這樣的教育并決絕不了實際問題,往往會使結果很更糟。家長必須保證自己的權威,要讓孩子知道,家長是有底線和紅線的。你犯錯家長可以原諒你,給你改錯的時間,但你不要輕易觸碰家長的紅線,更別想突破家長的底線。
2.溝通必須是平等、輕松、和諧,自然的。
14歲左右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家長的尊重,希望家長給他們較為寬松的時間和空間,希望家長能夠支持理解自己的想法。14左右孩子的心理認知家長必須懂得,并要放平心態,放下架子,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溝通必須消除硬邦邦質問式交流,消除冰冷對峙式交流。溝通一定是平等、輕松、和諧,自然的進行。只有這樣的溝通,才能打開孩子的孩子心扉,孩子才會接受家長的建議,才愿意做自我反思和矯正。
3.溝通必須有建設性成果,必須要達成共識。
交流溝通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孩子自我改正,家長不管與孩子談什么內容,都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只要孩子的想法不過分,不越外,就應該積極接納,并予以贊許和肯定。然后,再有針對性的談家長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最后,要和孩子自達成一致認同和共識。這樣的溝通交流才是建設性的,對孩子才會有真正的促進作用。
三、接納、尊重、信任、關愛、支持、幫助,是化解14歲左右孩子叛逆的著力點。14歲左右的孩子,生理心理都發生很大變化,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情緒波動會很大,喜怒無常。再加上,剛好到了初中學業負擔較重,來自學習上的壓力、老師父母的管理,交友的困惑,情緒情感擁堵難泄等等。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叛逆表現就會越發嚴重。很多孩子都覺得自己和父母不在同一頻道上,父母只關注成績并不懂自己,所以,他們往往不愿意和父母主動傾訴。作為父母,應該懂得14歲左右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主動的走近孩子,在不打擾,不驚擾,不干涉的前提下,自然而然走進孩子心理,做孩子的主心骨和知心人。引導和幫助孩子合理宣泄青春期煩躁心理,學會調適,樹立自信,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學習生活。
四、家長積極改變造自己身,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其實,最該教育的是家長自身。每個孩子都有青春期,但表現卻完全不同,凡是叛逆表現非常嚴重的孩子,大多都逃不出以下三種家庭管理模式:要么缺失關注和關愛;要么過渡的管教和限制;要么過渡的放縱和嬌慣。對比反思自己的家長情況,反思家長自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堅定的進行自我改造。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變了,孩子才有可能會變。
總結:每個孩子都有14歲,但14歲與14歲卻有著很大的區別。要想教育轉化14歲左右叛逆的孩子,家長就要下定決心從改造自身做起,徹底改變之前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之間建立起正常順暢的溝通渠道,這樣才能對孩子實施有效的教育。
我在做家庭教育的時候,這類問題有太多的人問過,我這邊也說的詞窮了。我想借用網上的網名為“開心笑佛”的一篇文章《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教育疏導》來回答你:
家有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讓人頭痛不已。諸如“孩子不聽話,你讓他干什么偏不做,凡事都和你對著干?!背霈F網癮早戀、逃課厭學、離家出走、夜不歸宿、親情淡漠、自卑不自信等行為表現。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叛逆心理,這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大有關關系。這個特殊時期內,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怎么辦?有沒有捷徑可走?如何幫助他們度過危險的叛逆期?
最近筆者接觸了幾個案例,并參閱了一些文章,覺得以下一些方法不妨可以一試,于是整理出來給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做借鑒。
一、叛逆的形成與表現特征
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其實早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會突然發飆,讓你感到不好管,此為讓人頭疼的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這時時,如若縱容孩子,會造成任性和逆反心理;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孩子難以達到,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此外,現實生活中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在外人面前不給孩子留面子,也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殊不知,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叛逆的后果。
而孩子長到13—16歲時,又處于一個更為強烈反抗的青春叛逆期,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心理“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青少年叛逆行為,呈現如下一些共同的特點:
1、年齡特點——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2、性別特點——具有反叛性格的學生當中,男生多于女生。
3、教育特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更加反叛。
4、誘因特點——主要表現在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激烈對抗。
5、行為特點——反叛的青少年大多不計較行為后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長期在網吧,甚至可能流浪乞討、賭博、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等。
一、叛逆的形成與表現特征
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其實早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會突然發飆,讓你感到不好管,此為讓人頭疼的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這時時,如若縱容孩子,會造成任性和逆反心理;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孩子難以達到,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此外,現實生活中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在外人面前不給孩子留面子,也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殊不知,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叛逆的后果。
而孩子長到13—16歲時,又處于一個更為強烈反抗的青春叛逆期,這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心理“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青少年叛逆行為,呈現如下一些共同的特點:
1、年齡特點——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2、性別特點——具有反叛性格的學生當中,男生多于女生。
3、教育特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更加反叛。
4、誘因特點——主要表現在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激烈對抗。
5、行為特點——反叛的青少年大多不計較行為后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長期在網吧,甚至可能流浪乞討、賭博、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等。
三、需要提醒特別注意的幾個方面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孩子的一切毛病、缺點、壞習慣,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子女教育出了問題,不要那么強硬的態度,比如罵孩子,打孩子,趕著孩子糾正。因為這個是不可能短時間完成的,需要一個過程。
不要全盤否定了孩子的所有優秀。因為他們渴望得到你們的鼓勵跟幫助。說話的語氣不要帶著火藥味。比如說,你一定要……你必須要……記得你們彼此是什么關系,要學會尊重。
千萬不要當眾羞辱、和打罵孩子,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忌諱要動輒說:
“我拿你沒辦法”
“把你送人、我不要你了”
“去街頭要飯、掃垃圾”
“不認你這個逆子”
“后悔生下了你”
揚言“趕出家門、不許回家”之類的做不到、不會做、也做不到的喪氣話。
謹記,說這種話,既表明你無能,也表示你無奈。你在向他示弱,也等于在告訴他你很失敗。這不僅會影響你在他心中的地位,還會影響他以后對人生的選擇,更加自暴自棄——我們須要做的就是反思:我們曾給予了孩子的什么......
孩子生活在關愛中,他便學會了感恩。
孩子生活在溺愛中,他便學會了霸道。
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便學會了自信。
孩子生活在安逸中,他便學會了懶惰。
孩子生活在和藹中,他便學會了尊重。
孩子生活在敵意中,他便學會了爭斗。
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便學會了感激。
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了譴責。
孩子生活在忍耐中,他便學會了耐心。
孩子生活在諷刺中,他便學會了害羞。
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便學會了公正。
孩子生活在抱怨中,他便學會了墮落。
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便學會了慷慨。
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了憂慮。
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了努力。
孩子生活在夸耀中,他便學會了驕狂。
孩子生活在靜謐中,他便收斂了頑皮。
孩子生活在謊言中,他便學會了欺騙。
孩子生活在清貧中,他便學會了自強。
孩子生活在奢華中,他便學會了享樂。
孩子生活在理性中,他便學會了克制。
孩子生活在暴力中,他便學會了野蠻。
孩子生活在規則中,他便學會了自律。
孩子生活在否定中,他便學會了放棄。
孩子生活在承認中,他便學會了奮斗。
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便學會了無恥。
孩子生活在諒解中,他便學會了寬恕。
孩子生活在同情中,他便學會了憐憫。
孩子生活在友情中,他便學會了生活中如何與人相處。
孩子生活在真誠中,他便相信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四、青春期,千萬不要跟孩子較勁。
最后,借《10-16歲叛逆期2,千萬別和青春期較勁》一書內容簡介為結束語——
青春期的孩子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如果你跟他較勁,那么陽光也會黯然失色;
青春期的孩子是未綻放的花苞,如果你跟他較勁,那么再美麗的花苞也無法優雅綻放;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棵青澀樹苗,如果你跟他較勁,那么小樹的枝干只能扭曲生長,不再筆直;
青春期的孩子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生力軍,如果你跟他較勁,那么他將失去那份積極火熱的動力;
青春期的孩子是我們的寶貝,如果你跟他較勁,那么還有誰來愛我們的孩子呢?
讓我們揭開“不較勁”的秘訣,讓叛逆的青春期孩子重返父母溫暖的懷抱。
添加關注,查看更多的回答!謝謝!
能看出來的。
以我家孩子為例,一出生就特別急,現在要吃,只要你稍微有一點遲了,他就開始大哭。哄不住的那種。
我一般的做法是先給他換了尿不濕,擦得干干凈凈的再給他哺乳。一開始他就會很急,哭得很大聲。婆婆一聽孩子哭了,就會催我,別換了,先吃吧,都哭成那樣了。
可是媽媽是最能聽出來孩子的情緒的,很明顯他就是干嚎,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知道,他知道我哭就會有吃的。
每次,他一哭我就會慢條斯理的告訴他,不要著急,媽媽就在這里,我們先換干凈然后舒舒服服的吃。
剛開始,當然阻礙特別大,來自孩子爸爸的,爺爺奶奶的,老來姥爺的,他們只要一聽見哭聲就是媽媽的錯,屁屁就留著怎么了,臟一會就怎么了,先不換就怎么了。
是啊,不怎么??墒亲尯⒆涌迺衷趺戳恕?/p>
我沒有聽任何人的話,我還是非常溫和的和孩子說:媽媽陪著你,媽媽在幫你換干凈的褲褲,換完了我們會更舒服。漸漸的,孩子不那么急了,因為他知道,媽媽不會讓他餓著,換干凈了吃更舒服。
孩子開始配合我換,乖乖的等著我,即時有時候孩子時真的餓了,但是也只會啊啊啊的說話,仿佛在催促媽媽我餓了。
當然,我每次都不會讓孩子等很久。相反一開始孩子聽見奶奶急促的催促聲,會哭得更厲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天生的個性,尊重他們的小小個性,但是對于那些不太好的性格方面,我們是可以幫助孩子慢慢塑造的。
不要以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脾氣大的孩子,小的時候不去糾正、引導,長大了就更難引導了。
謝謝邀請;14歲的孩子愛說謊,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原因和對癥下藥的辦法吧。
孩子在說謊,是怎么產生的呢?一般五歲的孩童就形成了雛形的獨立性思考,對事物只有一個表面的認知,還識別不出好與壞,對與錯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隨著學前的啟蒙教育,接受的知識會越來越多,對外界的認知度度也越來越大。犯錯就會跟隨而來,作為父母,平常對孩子過于嚴厲,孩子為了避開責任,就嘗試著對老師或者父母開始說謊,才能免除自己被責罰,及早發現就應該及早糾正,父母就應該一改平常的嚴厲狀態和孩子以朋友相交。從側面進入話題,(直接指出犯錯,孩子這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尊心)引導孩子主沙認知說慌是不對的,犯錯就應該承擔責任,這時家長應當在鼓勵孩子的同時告誡孩子,同樣的犯錯,不能有第二次,這根苗從此以后就走上了正道。
14歲的孩子還說謊,這就是平常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說謊沒引起注意,總認為這是小事,或者是家長采取糾正的方式方法不對,過于嚴厲,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恐懼感,壓根就沒能感知到說謊的害處在哪里,所以就為了圓第一個謊言接二連三的謊話連篇了。
其實14歲的孩子的思維形式已經基本成熟了,這時候糾正謊言還是來得及的。作為父母應該更加耐心的教育孩子懂得什么叫做擔當,使他們明白推卸責任就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說謊會害人害己,以后長大了,在工作中會產生什么樣的嚴重后果,在社交的朋友圈里,對朋友說謊,連朋友都沒得做。
糾正孩子說謊,說白了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什么叫做責任感,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才不會推卸責任,孩子說謊的意識自然就消除了。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認知,如有錯,請網友們斧正,本人感激不盡。
首先,作為家長,先要自測您的評價是否客觀全面。這非常重要。
在大學,我接觸很多學生明明很優秀,可是在家長面前就表現的很頹廢,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也很消極。
“大大咧咧”,“無心讀書”,“無所謂”這些都是消極的評判。也許在同學老師的評價是“領導才能”,“熱心集體”,“雖然對學習興趣不高,但是在……方面很有天分,很有熱情”……這些評價您有了解過嗎?或許你也聽過類似的話,但是認為大家是在說“好聽話”,是對自己的孩子不負責。
去問問老師,多問幾個老師,問問同學朋友,問問他們對您女兒的評價。
還有,您問過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嗎?還有以后的規劃?還是說孩子的目標作為家長不愿意接受呢?孩子的態度有的時候也是一種表達,如果是真的表現“無所謂”,這或許是一種對抗。
另外想要提醒一點,你自述“一直”這個詞,說明你們之間對立的狀態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對于14歲這個年齡,或者應該得到你們的重視。
您或許想聽教育手段或方法,但是我想說,作為大學老師,我看到很多學生身上明明有閃光點,也有自己熱愛的事,因為家長不認可,最后或許“手段”有效,但是孩子也徹底的放棄追求了。
你們認為的對不一定對。最大感觸是有個高中同學那時候做網購,后來家長猛烈打壓認為不正經,后來大學學了會計。然后當初幫他發貨接手的“壞孩子”,現在每月收入近百萬。那個同學就是每個月兩千有編制。同學說他不能想,一想到就覺得心里堵得慌。
這不是個例。
回到問題上,最好還是和孩子談談,或者讓她愿意談的人談談。然后知道她想要什么,去給他支持。
當然,如果孩子確實沒什么感興趣的目標,還是要多做培養。只要不是說只想躺著,那都不涉及嚴重學習態度問題,總是有目標的。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