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04:19:4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活潑亂跳,像只小牛似的,帶出外面卻很膽小,放不開去玩耍,卻像只小綿羊似的。
其實像這種現像作為家長也不必要過多的擔心,現在小孩子還小,是可以改善的,只要多帶小孩出去玩,多鼓勵小孩在生活中與同齡小朋友去玩耍,這樣既可以培養小孩自信和膽量,在玩耍之時互相幫助中學會到新的知識,并享受到小朋友之間在一起帶來的樂趣。
平時要舍得放開手給小孩自由去玩,不要因為怕把衣服弄臟,不衛生不安全因素影響,會限制小孩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反而會約束了孩子個性成長,個人覺得應該去鼓勵孩子去玩小沙子爬上小石堆等等,只要防護措施到位,在旁邊看著,盡情地讓小孩子自由玩耍,這樣會使小孩子的性格活潑起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孩子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先天因素,有一部分是后天鍛煉的結果,常言道養兒才知父母恩,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為了孩子的學習家長是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去比較優質的學校,為了培養孩子有個好的性格也是煞費苦心,那么孩子膽小懦弱怎么鍛煉?
孩子膽小懦弱怎么鍛煉
所有的孩子都會有一個“英雄夢”,特別是男孩子,他們心里對英雄有著莫名的好感以及崇拜心理。家里有個性格膽小懦弱的男孩子,家長們并不用過于緊張,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膽小懦弱的一面,不過是你家的孩子表現的明顯一些罷了。
在你們的身邊,包括孩子的同學或者書本里的故事人物,一定會有勇敢的代表人物,那么,找一個孩子也能贊同的英雄人物,當做孩子學習勇敢的榜樣,時不時的給孩子講講那些勇敢自信的故事,讓孩子從心里產生對那位“英雄”的崇拜心,那么孩子一定會潛意識里去學習的。
孩子膽小懦弱家長的責任在哪
有些男孩子膽小懦弱,真真的不怨孩子自己,完全是孩子的父母教育出來的。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那種膽小謹慎懦弱的人,那么他們就會覺得膽小懦弱并不是缺點,而是所謂的謹慎、小心、仔細、或者是認真。
那么對于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是采取這樣的教育,那么男孩子變得膽小懦弱你怨誰?記住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最最重要的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作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做一個勇敢陽光的大人,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費心力的事情,孩子的性格偏外向家長總是擔心孩子闖禍,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又總是想帶孩子四處看看,讓孩子可以學會多接觸人,更懂得如何與人交流,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接觸社會之后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兩歲小孩膽子小主要是由于這些原因引起的:
1、長期受到驚嚇,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其他食物的恐嚇。比如說家長大聲的說話、呵斥等都會給寶寶造成陰影,導致膽小怕事的性格。
2、父母過于溺愛,將所有的事情都提前給做好,不讓寶寶有任何的挫折。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寶寶會變得脆弱、膽小并且缺乏獨立能力。后期,通過家長的慢慢引導,可以將膽小的性格改變,不用擔心
小孩子挨打后會出現很多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如說謊、懦弱、孤僻、固執、焦慮不安等。如果大人因一時的沖動而打孩子,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很多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說謊:孩子的心理是害怕挨打而說謊,形成一害怕家長或老師打就說謊的惡性循環。
2.懦弱:孩子經常挨打,就會出現害怕、不敢反抗的情況,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就很容易自卑和懦弱。
3.孤僻: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性格變得孤僻。
4.固執:經常挨打也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總是會對著干,變得越來越固執。
5.粗暴:孩子們的模仿力很強,他挨打了,他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打別人。
6.焦慮不安:家長或老師打孩子是因為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超過了孩子的實際能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使孩子焦慮不安。從上述這些孩子的心理變化說明,家長或老師粗暴地打罵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很嚴重的后果。
因此,我們應該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與孩子良好溝通,才能實現雙贏的結果。
1、能夠區分媽媽和“我”屬于不同個體
這個階段的孩子知道“我”和“你”的區別了。以前孩子會模糊地認為媽媽就是我,我就是媽媽,想法和情緒都會受媽媽左右;而現在知道對媽媽說“不”,意識到“我”和“媽媽”是不一樣的了。身體和媽媽分開后,內心也開始逐漸獨立。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發育課題是形成自我意識。以對自身的認識為一基礎,孩子開始探索周圍的事物,嘗試按自己的意志行動。所以,只要孩子的嘗試沒有危險,媽媽就應該放手讓他去做。
2、出現反抗
心理學中,自我的概念是一個人對自身存在和自身觀念的一種表述。幼兒的自我意味能夠區分“我”和他人、“我”和世界的不同了。自我意識形成階段,孩子開始會說“不”或者“不喜歡”。
對父母的話表示反對說明孩子能夠認識到“我”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所以,當孩子表達反對意見的時候,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長大了。
在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表現得固執和逆反是孩子的普遍特征。比如,父母不同意他玩冰箱門上的磁貼玩具時,他就會一直伸著手,直到拿到為止。孩子心里會想,“我只是想看一下,媽媽為什么就不同意呢?”一旦想要的東西拿到手,他就安靜了。
從幼兒發育階段來看,任何機能剛開始發育時,身體和心理上都會有比較強烈的反應。舉個例子會有助于理解。孩子開始學游泳的時候,無論叫他怎么放松,他的肌肉都會緊張,動作也很僵硬,可熟練之后自然就放松了。
同理,孩子剛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時表現出的固執程度,嚴重時可能會讓父母產生錯覺,認為孩子性格改變了。但是,通過外界環境的反饋和自身的感受,孩子會逐漸掌握適度表現自我的方法。
所以父母不必因為孩子的自我表現比較強烈,就認為孩子沒有禮貌。
3、明確區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渴望實現自我意識的孩子開始利用自己的身體,自由地探索未知世界。無論什么都想試試,即使父母阻攔,也要去摸一摸、嘗一嘗或者跳一跳,簡直是個闖禍大王。
這種情況下,父母要最大限度地肯定孩子的意見和想法,當他想做什么的時候,只要沒有危險,應盡可能地支持。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這種意識是固執,橫加阻攔,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或逆反情緒。當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被接受的時候,孩子會認識到“我也行”“我是個不錯的寶寶”,這種自我肯定的力量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當然,父母也不能對孩子完全放手不管,特別是在和安全相關的問題上。如果孩子出現打小朋友、扔東西、把手伸到熱水中等行為時,父母要嚴厲禁止,即使孩子發脾氣也必須堅持,否則,孩子會越來越不聽話。
堅持“說不行就不行”的原則非常重要。在給予孩子最大限度自由的同時,對不可以做的事情必須堅決制止。
4、遭受挫折產生負面情緒時必須安撫
剛開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隨時準備新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并不總是成功。愿望沒有實現,遭受挫折的情況也很多。
例如,做拼圖游戲的時候,反復嘗試都不成功時,孩子會一邊哭,一邊用期待幫助的眼神望著媽媽。這時候,媽媽應該盡快幫助孩子擺脫這種負面情緒。因為孩子年齡太小,憑自己的能力是不能克服這種負面情緒的。如果媽媽不去安撫,孩子的失望情緒無法宣泄,就有可能出現用頭撞墻、捧東西或者打人等問題行為。有的父母認為,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他人提供幫助,會讓孩子形成不好的習慣,所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
孩子遭受挫折、表現出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幫助他迅速擺脫。2歲的孩子還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不可能通過語言的方式解決問題。遇到上文所說的情況時,媽媽可以提供一些孩子喜歡的小零食,或者用其他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等孩子的情緒好轉后,再幫助他一起完成拼圖。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多拼幾次,一定可以成功。不要讓孩子失望地認為“做了也不行”,而要幫助他樹立“我也可以做好”的自信心。
通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可以學到調整情緒的方法。情緒不好的時候,他自己就會采用抱抱洋娃娃、把頭藏到被子里躲貓貓等方式來緩解情緒。孩子受挫表現得很煩躁的時候,如果父母大聲訓斥,孩子就會一直用煩躁的方式解決情緒方面的問題。
孩子2歲的這個階段,育兒的要領是無論孩子出現什么奇怪的舉動,媽媽都要耐心地給予幫助。
5、害怕外部世界
離開媽媽、剛開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都非常膽小,想和媽媽分開,但又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因為膽小,想嘗試什么的時候,只要旁邊的大人嚇唬一聲,就嚇得連動都不敢動了。
在孩子看來,就連排便也是件令人恐懼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不知道從身體里出來一個什么東西,撲哧一聲掉到地上,簡直太可怕了。
不小心弄傷自己的時候,對身上出現的傷口也會覺得害怕。看到別的小朋友受傷貼創可貼,自己被蚊子咬一下或者被指甲劃了一下,也要求媽媽貼。孩子認為,只要貼上創可貼,身體就復原了。為了滿足孩子的這種要求,創可貼幾乎成了每天必備的東西。
優優小的時候,我也準備了很多創可貼。孩子身上只要有一點小傷,就讓我趕快貼上,爸爸、媽媽臉上起個小包,他們也會立刻把創可貼拿出來。這些都是孩子消除對身體變化的恐懼的方式,沒必要阻攔。
3歲前的孩子表現出恐懼膽小都是正常的,但如果3歲后再出現類似情況,就有可能是焦慮障礙。很多情況下,在嚴厲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以及父母對孩子過分控制,都會引起孩子的焦慮障礙,父母要給予特別重視。
6、絕不允許利用恐懼心理管教孩子
對那些好動的孩子,大人經常會利用他們的恐懼心理對其進行管教?!袄衔灼抛ツ銇砹恕薄把謥砹恕?,父母反復強調孩子害怕的對象,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安靜。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很膽小,恐懼情緒被誘發后,的確便于管教。
但要注意的是,偶爾用一下可以,經常使用的話,會導致孩子心理脆弱。還有就是“再這樣媽媽就不管你了”“媽媽生氣了,不要你了”之類的、以母愛為條件的管教方式也不可取。
12~18個月大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性都很強,孩子最擔心的就是媽媽離開自己。如果動不動就聽到媽媽說“媽媽不在了”的話,孩子的不安情緒就會加重。
當孩子無法確信媽媽是否會離開自己時,他就不敢獨立探索世界,更不愿意離開媽媽,甚至那些媽媽允許做的事情也不敢去做了。所以,不能為了糾正孩子的一個小錯誤,而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7、培養孩子自主排便
孩子18個月大以后開始練習獨立排便。排便調節多始于18個月左右,在36個月前后完成。所以,即使孩子滿18個月還不能獨立完成大小便也不用擔心。了解排便練習的意義,用輕松的心態對待是最重要的。
自主排便是指通過自己的意志將體內的排泄物排出,體現出孩子能否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孩子能夠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排便時會非常高興,反之,如果沒有做到,就會產生挫折感。
急于讓孩子進行排便練習,會導致敏感的孩子便秘,心理畏縮,從而失去自信。只要不是生理方面出現問題,絕大部分孩子36個月后都能獨立排大小便。最好不要急于讓孩子停止使用尿布,不妨像過去的老人們常做的那樣,夏天把孩子脫個精光,讓他自己學習排便?!皶r候到了,自然就會了”,保持這種輕松的心態最好。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