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05:42:33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孩子性格孤僻跟父母以及他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第一就是陪伴,生而不養就是失責,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的陪伴會使孩子有安全感,所以這才是最最基本的條件。其次就應該多帶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增加孩子的自信,慢慢的孩子就活潑了,所以這兩點都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另外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不是很有樂趣和讓人自豪的一件事嗎。
我應該比較有發言權了,我也有一個和你一樣的寶貝!
一歲半已經完全可以診斷出來了,大腦在不斷發育最后走到哪個方向誰也說不準!
我說一說我們的經歷吧!至于如何走看你自己的孩子情況吧!
我孩子八個月我就發現異常了,在一歲多我已經心里有數了,我一直沒有去醫院,源于我身邊有幾例這樣的情況,我基本是尊重孩子自己發展,沒有過多的干涉他,意思就是說我們沒有給他特意教授過任何東西,所以他沒有情緒問題,在他八個月我就發現他喜歡球,對球的手感非常好,他就這樣推來推去玩到了兩歲半,有一天他突然發現一本書上有各個星球,從那時候開始喜歡星球一發不可收拾,以后對球沒有啥興趣了。我就盡量帶發他發現新東西,慢慢的逐漸讓他喜歡上別的東西,我想表達是是刻板這個東西可以引導,不一定非要制止,減少他情緒問題。這也是我后來發現他沒有這些情緒問題的原因吧!
在他三歲半已經好很多了,我想著去醫院讓醫生告訴我這孩子不是自閉癥。非常遺憾,在三分鐘之內醫生給出的很明確的診斷,讓我干預三個月之后再確定。
要說之前心里有數也抵不住當頭一棒的清醒。我從醫院出來馬上買了相關的書,三天就看完了,糾結了好幾天還是給他去報了一個干預機構,去了機構我才明白干預其實就是給孩子填鴨式教授知識。增加他們的認知理解!有的能力好一點能理解,有的沖粹是死記硬背。我上了三個月就放棄了,讓他正常上幼兒園了。也沒有接到投訴電話,他能跟上幼兒園的節奏。
后來我總結了很多,我覺得三歲之前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比知識重要。
有了自我意識他的理解能力也會好起來!
這是我自己經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會有空寫一下2歲之前如何開發智力,適用所有小朋友,敬請關注)
七歲的小女孩很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愛笑,就喜歡一個人玩,這本身沒問題,是大人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她。
首先我想說,內向的性格不一定不好,每種性格都有好與不好的一面,內向性格的孩子可能專注力更好,學習力更強。
內向性格不好的一面應該就是大人眼中的不愛說話,不愛笑,不能很好融入到人群中。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合群,都必須成為交際高手,這是大人給孩子的誤解。內向的孩子可以成為作家,程序員,科學家等等。
我自小比較喜歡安靜,愛看書,情愿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閱讀上,也不愿跟著周圍的同學去吃喝玩樂。我爸爸非常開明,他從來不限制我必須幾點回家睡覺。
三四年級開始,我就開始閱讀偉人傳記,如富蘭克林傳記,愛迪生傳記,還有《鋼鐵是怎么煉成的》等長篇小說。結果就是,長期以來我的作文都被當作范文,思想比同齡人成熟,性格比較堅韌,成績一直優秀,甚至在小學六年級就成功入團。
在外人眼中,我是安靜的,不愛喧鬧,不愛玩笑,經常宅在家里,但這點一直沒成為我的弱勢,反而讓我擁有更多自己的空間,不斷鑄造自己的夢想。
作為父母,發現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不要責備,不要打罵。同時父母也要反省,是否自己哪里做得不對,導致孩子出現這個問題,先改變自己的問題。然后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家長加以引導,幫助,鼓勵,讓孩子在愛的引導下回歸正軌。
任何的打罵,懲罰都只是暫時有效,但長期有害。任何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家長的問題,唯有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收獲最親近的親子關系,才能培養出自信陽光,積極樂觀上進的健康孩子,這也是父母最大的成功與幸福。
孔子說過“因材施教”。根據這樣的教育原則,首先要針對這個孩子不善于表現自己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搞明白這個孩子不愛自我表現的性格,是先天性的?還是由于成長環境中,受到某種外部因素的影響而使其變得“不善于表現自己”?
如果這個孩子屬于先天性的不善于表現自己,問題不大,因為這說明孩子不是因為心理問題而導致“不善于表現自己”。而且,針對孩子這樣的性格,也不要過于干涉,因為,不善于表現自己的孩子,不代表這個孩子就不優秀,許多科學家都有這種類似的個性特征。也正是由于他們這種先天性格中的“低調”,往往促成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成為更有成就的那一類人才。
道理很簡單:“不善于表現自己”的孩子往往更能夠專心于學習中,他們會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所以,只要孩子沒有其他心理問題,就不必強迫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愛表現自己。
假如這個孩子之前是個喜歡表現自己,現在卻變得“不善于表現自己”了,作為他的家長或是其監護人,必須要找到改變孩子性格的外部因素,是由于環境改變,比如轉學一類的原因;還是家庭中父母關系出現了問題而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了影響。如果屬于這類問題,就需要對孩子進行外部干預,甚至需要去看心理醫生,幫助孩子盡快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通常有兩種:
1、環境改變的原因就和孩子講講怎樣才能盡快融入一個新的環境中,必要時,可以讓孩子主動邀請同學到家里來玩,一起寫作業,一起到周邊動植物園、博物館等可以提供相互討論的機會,增加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和與同齡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
2、家長自身的問題作為家長,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與孩子進行溝通,把孩子當做一個可以與您一起“討論人生”話題的朋友,向他敞開心扉,畢竟,他已經是個十多歲的“小大人”了,他已經擁有自己的想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了。通過心與心的溝通交流,孩子可能就學會了理解,他開始懂得讓自己變得堅強和成熟起來,也能夠慢慢接受父母關系發生變化給這個家庭所帶來的變化。
總之,無論是哪種情況造成了孩子性格的改變,都要及時發現,及時干預,及時幫助孩子快樂成長。語言表達能力差,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屬于能力問題,不是個性特征問題。
對于這樣的問題,家長必須進行干預,努力找到適合自己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就能改變這個現狀。
至于說到方法,要因人而異。這里,就要應用孔子的另一個教育原則:有教無類。
而前面所講的,讓孩子與同學多交流、多討論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此外,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最有效的辦法——多讀書、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多讀書,可以提高孩子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社交活動可以拓展孩子的交往范圍,提高他的團隊意識和參與意識,也增大了他表現自己的幾率和興趣。
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一切外部因素都必須要通過內部因素才能起到改變的本質的作用。
首先,放棄要去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人只能被影響,不能被改變。任何的改變都只能是出于他自身的意愿,是自動自發的行為。否則,警惕矯枉過正。
人不是物件不是植物,人有自己的情緒和思維,不能像改變一株植物的位置,改變一張紙的形狀一樣去改變一個人。因為你施加的任何作用力,對方都會產生一個反作用力,這兩股力量的沖擊會讓事情如何發展我們無法掌握。
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看到太多不受家長管制,不按家長期望行事的孩子越發忤逆而誤入歧途的事例。
其次,我不知道你為何要讓一個10歲的小男孩變得活潑開朗?活潑開朗的反義詞是安靜內向嗎?如果他的狀態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學習社交,是否活潑開朗重要嗎?
我之前回答過關于內外向的問題。這里再簡單說下,內向或外向是人的性格特質,是天生的,后天只會對它產生微小的影響。除非極端的內向性格,內向的人只要他愿意也是可以表現出外向性格的特征,只是過后他需要安靜獨處的時間去恢復。內外向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
我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樣的焦慮,想去改變10歲小男孩的性格。是覺得活潑開朗的男生更受歡迎?活潑開朗的男生看起來更聰明?活潑開朗的男生以后會更有成就?還是活潑開朗的男生更快樂健康?
在讓小男孩變得活潑開朗前,希望你慎重的思考下,有沒有這個必要。你出于什么樣的期望要去改變他,你的那些期望哪些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哪些是社會賦予你的性格偏見。在問如何去做一件事前,我們一定要明確一件事:這件事有沒有必要做,該往哪個目標做。
假設這個小男孩確實需要變得活潑開朗才能擁有正常的生活。那么我有以下幾條建議:
1.不去強迫他做任何事,只是給予他信任和安全的環境。
2.不去否定現在的他,那會讓他對自己感到抱歉,失去改變的信心。
3.想讓別人遵從我們的意見時,請把否定句改成肯定句。比如,我們不說:不要這么害羞,他們又不會欺負你。而是說:去和他們待會兒吧,他們看起來很期待你的加入。
4.他所認為的最自在最平靜和愉悅的狀態才是對他好的。南方再暖和濕潤也不適合小麥。每個人,在適合他的相對應環境才能充分發展自我,培養優勢。
5.無論他外貌,性格,智商,成就如何,他的健康和快樂以及善良永遠是第一位。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