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07:37:0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發育也相應趨于成熟,認知也相應地擴展,并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事物的好壞、善惡、美丑的識別,有了很大地提高。孩子在幼兒階段的依附有了明顯的不同,是非曲直的感悟,有了質的飛躍,所以進入三年級后,思想就有些叛逆了。
以此同時,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應有對應的改變,注重正確的引導,掌握孩子不同時期的特點,因勢利導,講明道理,明辯對錯,引導孩子自信、自尊、自力,朝著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方向引進。這是我們小學老師及家長明徹的一點。把握好了,孩子不僅不會叛逆,還能愉快的接受我們,健康成長。
很多成年人不乏性格脾氣很急躁的人,辦事容易急躁,這種脾氣從主觀上給自己增添了很多煩惱,其實這種人從小就是這樣的脾氣,這種脾氣跟從小的教育環境和成長環境息息相關,所以改變孩子急躁的脾氣從小抓起,當然如果孩子很早就進入早教中心,受正規早教機構的影響的話,出現這種問題的可能性會比較小一些,那么今天我們重點講解下父母如何影響孩子避免養成急脾氣的性格。
刻意讓孩子等待
佳佳通??偸瞧炔患按叵氲玫綎|西,如看動畫片、切開剛買回的西瓜或是再講一個故事等等。佳佳媽媽都會告訴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會兒。給佳佳時間用來體會和比較,讓她明白“等待”是一種什么感受,這段時間里可以為孩子唱個短小的歌曲或是從1數到10。這樣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時間。
提示:
也可以在孩子等待的時間里干點事,譬如媽媽接電話時,讓孩子安靜1分鐘。如果孩子能安安靜靜地等待了這1分鐘,媽媽應該這樣表揚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媽媽說話的時候自己玩?!比绻⒆硬荒芄怨月犜?,那么接下來的1分鐘可以不理會他,并且向他說明為什么。這樣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腸,不然訓練將會前功盡棄。
暫時轉移注意力
當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談時,不妨給孩子一個他平時沒有見過或者不怎么讓他玩的小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當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東西時,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兒做什么的時候,你已經結束談話了。
提示:
如果父母給3~4歲的孩子一個玩具,意味著父母要替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訓練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讓孩子在等待的時間里畫張圖,或是自己看看書等,做一些孩子平時比較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如何打發時間。
默契溝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談幾句,此時孩子想要得到關注,可以事先訓練他與父母的默契。譬如讓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訴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會盡快滿足你。這種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溝通的同時不必中斷與人的談話。
提示:
3-4歲的孩子是難以理解“從現在起10分鐘”有多長時間,訓練時應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聯系起來。譬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用10分鐘給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辮,穿好裙子,媽媽就給你講故事?!边@樣孩子就會逐漸理解時間長短的概念。
培養孩子的耐心是一件非常有技巧的事情,特別還要就是對孩子的欲望滿足,這中間的技巧真的是巨大的學問呀,這真的是直接跟情商有關系,父母的情商高,教育出來的孩子情商也高,否則也是一樣的低呀。其實有些情況下,如果父母情商低的時候,不妨讓孩子去早教中心,不一樣性格的人,給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寶寶逐步成長,壞脾氣也在滋長,現在只要不達目的不滿足于她,她是不會善罷干休的,甚至都不惜自虐。有一次找外婆拿個不能拿的東西,外婆沒給,小家伙就抓狂的手指狠抓自己脖子抓得紅紅的,外婆嚇得趕緊依了她;還有經常會走路摔倒,她就狠狠的拍地,責怪地面絆了她;還有玩不好什么東西了,她就手一揮,使勁叫,等等吧,我媽說這孩子大了難管教,她確實遺傳了寶爸的急躁脾氣,雖然才是1.5周的寶寶,可我真的很困惑,怎么才能引導和改善她的性格呢,真的很擔心?!?/p>
寶寶的急躁多是家長養成的
在一些父母的意識里,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有求必應,而且越快越好。這無疑帶給孩子一種錯覺:我要干什么就得馬上干什么。
對孩子欲望的滿足分為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五種。好的教育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
習慣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歲以前寶寶的年齡心理特點,如果父母習慣于“即時滿足”孩子,他就難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無法培養起來。因為,它并非與生俱來,需要寶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學習和自我克制才能獲得。
寶寶脾氣急,成長有隱患
脾氣急的孩子耐性不足,情商和逆境商相對較低:他們比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無終;適應性差、喜歡依賴,不容易融入新環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急躁、知難而退甚至暴力的苗頭。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覺,他們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耐性
孩子的叛逆,主要是由以下方面因素造成:
家庭方面因素:
表現形式
1.家長溺愛,不管教,放任。
2.家長對孩子態度強硬:打,罵,踹,懟,踢。
3.重復嘮叨,重復說教比較頻繁。
4.父母鼓勵和安慰孩子的話語少。
5.教育子女常以命令口氣,話語強硬。
6.父母文化水平低。父母不知道找自己不足,沒有正確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沒有規劃孩子未來的手段和具體安排措施等因素。
孩子性格方面因素:表現形式
1.孩子愛頂嘴,喜歡爭辯,無理辯三分。
2.脾氣暴躁,愛發脾氣,說臟話,容易被激怒。
3.愛自言自語,不愛與人交流溝通,不合群。
以上因素,容易演變成叛逆心理。
孩子學習方面因素:
表現形式
逃學,逃課,學習不積極,無上勁心,作業不愛完成,課堂愛睡覺,上課搞小動作,喜歡戲耍別人,愛打鬧,愛打游戲等。
孩子消極心理狀態因素:
表現形式:
就是不學習,愛咋地咋地。心理處于消極狀態,內心產生自卑感,孤獨感,憂慮感,迷茫感,失落感等,總是處于悲觀,失望,無助,傷感等心理狀態。
孩子的智商狀態方面因素。
表現形式:自恃清高,高大上目中無人,愛撒謊,愛打小報告,愛欺負人,喜歡爭強好勝,不服氣,主意正,愛冒險,喜歡戲弄別人等。
最后容易演變成叛逆心理。
老師方面因素
表現形式:
1.上課經常挨老師批評。
2.上課老師可能對待學生有遠近,看不慣。
孩子生活方面因素:
表現形式:
1.平日生活狀態懶散,嬌慣.
2.生活中交友不慎。
3.生活上不獨立,喜歡依賴別人。
4.不珍惜熱愛生活。
5生活中喜愛和人計較得失,愛較真。
6.生活中遭遇不順。
7.熬夜看手機為生活習慣。
各種壓力只增不減,無法緩解。
孩子社會方面因素:
表現形式:
1.遇到不痛快的人或事情。
2.遇到壞孩子引導,容易拉幫結伙。
3.經常被人欺負,容易造成思想極端。
您好,我是一名幼兒教育者。首先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在這里對您的提問作出回答。
關于“為什么身邊有這么多人對孩子很急躁,都是孩子的錯嗎?”這個問題,依我個人角度來看,我認為在這方面更多的并不是關注在孩子的對錯,而是家長的育兒觀念。
1.家長的急躁,很大程度上都是對自身情緒管理不足的表現。
其實在我接觸的學生家庭當中,我有親眼見過不少家長因為對自身情緒管理的方式不合理而導致孩子受到了負面的影響。
比如說,當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沒有按照家長的意思去做時,那么家長很容易就會被小孩子的“淘氣”所激發憤怒情緒的產生,繼而把這種情緒又直接發泄到孩子身上,像態度急躁、責罵、動手打等等。
而孩子在不知怎么處理的情況下,就只能模仿家長的方式去處理,如此惡性循環,后果可想而知。
孩子作為一個需要輔助,需要被理解,需要被關懷的角色,是沒有過多過強的能力去保護自己的,這也是為什么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來說尤其重要。
2.如果說孩子有錯,那么父母就是先錯的那位。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家長在紙上“涂鴉”什么,孩子也就會呈現出什么。而面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管是對或錯,家長首要做的都應該是回顧過程,審視自己。
孩子之所以出錯,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呢?孩子與父母在相比之下,他們是經驗不足,自控力較弱、心智不成熟的一類群體。既然是能力較弱的對象,那憑什么一出現錯誤就先去在他們身上找原因,責怪他們呢?
所以我認為,孩子有犯錯,那父母應該就是先錯的那位。
總而言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需要絕對的理解與寬容,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里面,如果要求他們無底線地承受父母情緒的宣泄,那就真的太不公平了。也希望父母們能夠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不斷反思與學習的過程。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夠給您帶來啟發,如有見解,歡迎評論留言,謝謝!
孩子脾氣差?多半跟這有關…
前一陣子跟幾個朋友聚會,其中一個朋友聊著聊著開始吐槽他們家的孩子,說過年的時候,由于工作原因,就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準備過完寒假再接他回來。
誰知道孩子回來后脾氣變得十分暴躁,會經常大喊大叫,又哭又鬧,叫他吃飯,他不吃還和朋友大聲嚷。朋友說實在不吃也不強迫,因為不吃飯就不準他吃零食,結果孩子吃不到零食就滿地打滾,飯前飯后洗手一些很好的生活習慣也忘的一干二凈。
朋友想一定是爺爺奶奶太嬌慣他,讓他變得膽大暴躁,想要的東西現在得不到就大脾氣。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其實多半跟孩子的基因有關,有些孩子小時候急躁的情緒沒有表現出來,長大后家長已然不知如何應對,因此有很多家長會用怒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這只能治標不治本,甚至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長就會說了,我也沒辦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他急躁傾向高不高??!現在科學技術這么發達,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做個基因檢測,目前在母嬰領域做的還不錯的一款安我基因檢測,不僅可以檢測孩子的急躁傾向,還可以檢測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獨立自理能力等!
孩子的性格除了自身的基因因素,還跟家長的教育有關,過于溺愛孩子也會讓孩子性情變得急躁哦。作為家長一定要用對培養方法!比如:
1,跟孩子以朋友方式相處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和孩子之間也沒有過于親密的溝通和交流,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以至于孩子經??摁[,為的是引起家長注重和關心。家長應該放下父母這個身份和姿態,嘗試和孩子像朋友那樣相處,多陪伴孩子。
2,給予孩子釋放情緒的空間
作為家長的我們時常因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情感煩惱難過,我們都需要一些時間去平息,更何況是孩子呢?家長應該嘗試給孩子一些自我的空間,等他們情緒平息了,我們再平靜的去講道理,而不是和孩子對立對峙,在孩子發泄情緒的時候變本加厲的去刺激傷害他們,家長和孩子一定更用心多溝通。
3,理智對待孩子情緒
當孩子發泄自我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理智對待,切記不要暴怒,可以嘗試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和話語,其實這招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很管用。況且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過去!
總之,家長切勿把自身的一些情緒和方式帶給孩子,要以好的態度對待孩子,畢竟言傳身教很重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