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12:37:4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看了這個問題,可以想到做父母的一定非常著急!也能看出,你們的關系有些敵對,而你們父母對此不知所措,很無奈。
好的是,現在你重視這個問題了,重視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動力和開始。
在我咨詢和培訓的工作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尤其是女孩11歲一般進入青春期了,認知和情緒都會和兒童時期不一樣。一般來說,父母按照正確的思路和具體方法去做了,問題基本都得到了解決。所以,父母要有這個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地去努力。
首先,父母需要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基本上,父母找到我們,一上來都是訴說孩子有多么不聽話,多么難管,有很多缺點,無能為力。
從這些信息,我們雖然聽到的是父母的抱怨、責備甚至恨鐵不成鋼,但是更能看出父母希望幫助孩子做好,只有父母是這樣真愛孩子的。
但是,父母這么愛孩子,為什么孩子還這樣呢?
顯然,不是父母愛不愛孩子的問題,而是會不會愛,會不會以正確的方式養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問題。
所以,這里是想說,孩子表現出一些問題,父母也是愛孩子為孩子好的,但是問題并不全是孩子的,越小的孩子,其問題根源主要還是在家庭、在父母等直接撫養人。不要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改,而是要想辦法從根上系統地解決。
只有根上提供了足夠的營養,傳遞到了枝葉那里,作為枝葉的孩子,才會吸收到,自然會變得更有生機。否則,只把營養澆在枝葉上,是沒有用的。
再思考孩子這樣可能的原因。比如,孩子天生有一些什么特點;
從小孩子是和誰長大的;
家庭中的成人一般是以什么方式溝通交流的;
照顧最多的人一般是以怎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溝通的,語氣神態如何;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
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或者父母是怎么做的,結果如何;
你了解青春期嗎,孩子有沒有青春期的表現,家長或老師有沒有用適合青春期孩子的方式去對待......
在你回顧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孩子這樣“脾氣”是怎樣來的,自己有沒有想到什么辦法去引導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我們知道,真正感受到愛的孩子,他們都會有良好的動機,他們會發自內心的希望自己做一個“好孩子”,行為上他們也會要求自己向好。
因為,無論什么特點的孩子,他都是希望獲得價值感,希望獲得別人的喜愛和認可。
這些真心的喜愛和認可,首先應該是來自父母的。如果他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他就會看到自己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價值的,他會希望通過做得更好來得到更多的認可。而這個“做得更好”的過程,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價值感和成就感這些每個人都追求的。
通過這個過程,孩子摸索出了一條符合自己發展,也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
但是,如果孩子生長環境中,總是被看到自己這也不好那也做不好,她就難有信心和動力;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也是獲得一種價值感的方式),他們就會通過另一種方式——當你批評、指責、打罵我的時候,我就回擊。就像一個刺猬一樣,我要用我的刺來保護我的內在不受傷害。
這個邏輯家長是要明白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要去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也就是,孩子脾氣不好、和老師吼等行為背后,她的需要是什么,作為父母的你看到了嗎?
建議:1、和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理解孩子。不要指責孩子,不要和孩子敵對,而是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
2、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3、傾聽孩子,多傾聽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4、重新建立聯結之后,再談具體的問題,和孩子尊重地、平等地討論解決方案。
這里父母調整自己的角色、觀念和習慣性的處事方式,以及能不能理解孩子,是關鍵。
具體怎么做的方法有很多,根據親子互動的進展,有針對性、階段性地使用和實施會更有效。用心和愿意努力的家長,自己可以去摸索出適合自己親子互動的方法。
以上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End—
“有料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
兩孩媽媽,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培訓師;
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碩士,從金融業轉行家庭教育,服務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學,2000+孩子與家庭。
希望用我的專業、經驗和真誠,給您、孩子或家庭帶來成長。
養育、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歡迎咨詢!
謝謝邀請!乍一看到這個問題:四歲孩子“特別犟,讓干什么不干什么,嬉皮笑臉”,我想,恭喜媽媽有一位愛笑的、可愛的、心思單純的男寶寶!
男寶寶的心智發育成熟度,是要低于同齡的女寶寶的。同樣情況下,男寶寶的人際交往、對語言的理解力略微偏弱些!
1、媽媽們對男寶寶要“剛柔共濟”!
孩子讓干什么不干什么,還嘻皮笑臉的,這不正好暴露出了兩方面問題嗎?
一是媽媽是否平時對孩子太溫柔,太在意孩子,讓孩子沒有邊界,分不清媽媽說的話,哪些要遵守的規則,哪些是游戲性語言哦!
也就是孩子心里的日常生活秩序還沒有沒有建立!媽媽也過于慈愛、民主寶寶了!
我覺得媽媽可以先從給孩子講講媽媽一天的生活活動經歷著手,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
讓孩子猜猜看媽媽起床第一件事是什么?為什么要洗臉刷牙?因為通過洗臉,媽媽的手洗干凈了。
只有干凈的手才可以給寶寶準備早餐,寶寶吃了才不會拉肚子哦。
接著媽媽把牙膏擠到牙刷上開始刷牙!把嘴巴里、牙齒里的牙細菌給洗刷掉,這樣寶寶親媽媽時,嘴里香噴噴,沒有把牙細菌傳染給寶寶。
如果媽媽不刷牙,牙齒里的牙細菌會每天偷吃一點媽媽的牙齒,最后牙齒會很疼。當牙細菌把媽媽的牙吃到肉里時,細菌就會通過肉里的血管,全身流動。當牙細菌流動到大腦或者心臟里,這樣媽媽就會得大病,要花很多錢、很多時間看病,媽媽就不能陪寶寶玩了,也不能給寶寶買喜歡的東西了!
通過闡述簡單的道理,從道理上引導孩子。男孩子的教育中,爸爸也應該參與進來哦,教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哦!
二是寶寶分不清或者不理解命令,還以為媽媽在與自己做游戲,孩子喜歡看自己不遵守規則時,媽媽著急的樣子,反正也沒什么懲罰,很有趣!
你瞧,孩子也在找機會試探媽媽的底線,放飛自由的天性呢!可是刷牙這件事,還是得堅持呀!
2、要帶孩子定期看牙醫,適齡時期做窩溝封閉,及時檢查牙齒衛生情況!
聰明的媽媽都懂得配合醫生演戲,趁機在看牙醫前與之后,教育孩子要刷牙!
當孩子躺在牙科治療床上時,醫生的治療器械碰一碰、吹一吹氣,光那個氣味,基本就讓人緊張起來。
抓住看牙醫的機會,教育孩子勤刷牙,是很好的機會!
3、與孩子共同閱讀關于有關牙齒的繪本、教科書、齲齒圖片。
繪本比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或者有關細菌、牙細菌的科普圖書與紀錄片,比如《天線寶寶》等優秀的BBC科普兒童科教電視;共同查找一些壞掉牙齒,被蟲蛀壞的牙齒圖片,跟寶寶一起重新認知“不刷牙的壞習慣養成”后的后果。
4、孩子很聰明,總是在試探反抗大人的底線,父母要堅持住底線不放松。
如果說不刷牙就不能吃零食,或看動畫片,那今天就是不能吃零食,或看動畫片!一定要說到做到!
5、帶孩子去超市選購孩子喜歡的牙膏與牙刷!培養刷牙的樂趣,畢竟自已選擇的商品,也是孩子自己喜歡的!
6、告訴孩子,在養成一個好習慣時,心里會有兩個小人打架:一個是勤快的小人,他告訴我們:“該刷牙了!”;另一個是懶惰的小人,他卻說:“今天不刷牙也沒關系!”。
這時候怎么選擇呢,就選那個勤快的小人:一定要去刷牙!
不管什么事,只要一開始做,就沒有什么困難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快、利索的性格!
7、孩子還有點小,現在氣溫還比較低,注意在孩子刷牙時,準備充分的溫水,不要用太涼的水激住孩子了!
也就是要給孩子創造愉快刷牙的感受!告訴孩子,如果一直不肯刷牙,拖延了過長的時間,水溫涼了,刷牙反而不舒服!
最后,祝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您好,我是高級育嬰師木蓮媽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感謝邀請。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痹S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這時候脾氣大,長大后的性格也會十分不好。但是,這時期其實只是孩子個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只要在今后的教育中,找對方法,孩子一樣能健康積極地長大。
孩子可能進入了“叛逆期”
家長在這個時期常常頭疼,因為“terribletwo,horriblethree”,也就是說“糟糕的兩歲,可怕的三歲”。這個形容十分形象,不要擔心只有你家孩子這樣,寶媽們一交流,發現這時候的孩子都“不大可愛”。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叛逆期”啦!
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而且性格會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以前家長只要哄兩句就好,可是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不能被糊弄了,家長的敷衍已經不再有效。此時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溝通。
孩子的正常需求被忽視
如果孩子偶爾通過哭鬧的方式,來索取物品,那也算是合理的,可是每次都是這樣,那就很不正常了。
家長要注意回顧反思一些往日的生活細節,是不是當孩子提出正當要求的時候,家長只是單純地予以忽視?如果孩子用正常方式與大人進行溝通,但是結果卻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走上偏激的道路,因為這樣的方法才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打罵使事情變得更糟
提問中提到“打也試過”,說明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曾用過肢體方面的懲處。但是近些年來,對孩子不施暴的教育方式才是主流。
很多家長在進行這種懲罰之后,發現孩子還是“記吃不記打”,打了之后還會忘,甚至繼續再犯。因為往往在父母進行打罵的時候,都是在氣頭上,這時候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撒氣行為,根本沒有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也不明白這種懲罰的前因后果。
大人打孩子,希望孩子記住這種痛,下次不再犯。殊不知,當孩子對懲罰的原因一無所知的時候,這種打帶來的只不過是應激反應。家長一抬手,孩子嚇得一哆嗦。最后留下的不是教育成果,而是心理陰影。而打罵也有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情況更糟糕。
孩子曾經嘗過這種甜頭
我認為,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通常情況下,孩子一鬧,家長怕丟面子,或是為了盡快安撫孩子,就會馬上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事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可是,對于孩子來說,目的已經達到,甜頭也已經嘗到。那很有可能下次還會做出這種行為,甚至變本加厲。
家長要謹記,教育的原則是不能更改的,是始終如一的。不能因為外部條件變化了,教育也變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不能馬上就哄,然后開始妥協。家長要進行冷處理,先任由孩子發泄,當你不在乎他的舉動時,他就會發現,原來父母不吃這套,不受他的威脅。
兩個孩子之間關系緊張
這種“緊張”不是說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好,而是說隱隱地存在競爭家長注意力的情況。大寶原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自然享受著全家人的關懷。但是年紀更小的二寶,占據了大人的更多視線。大寶心里會有落差,可能就會變本加厲,用這種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
家長一定要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讓大寶有被冷落的感覺。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木蓮媽媽,每天為您推薦實用安全的育兒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1、正視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宣泄。
發脾氣其實就是孩子的一種情緒表達,當然這種情緒是寶媽寶爸不愿看到的憤怒的情緒。雖然寶媽寶爸都不待見憤怒情緒,但我們也得正視這種憤怒情緒,因為憤怒情緒會伴隨人的一生,不可能讓他消散,只能說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學會了情緒管理、自我調節,不讓憤怒情緒控制我們、影響我們。其實,孩子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宣泄,這是寶媽寶爸必須先正視的,想想寶媽寶爸在認為受到侵犯時是不是也會發脾氣?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有的孩子發脾氣過頻、破壞力過大,這是寶媽寶爸應該給他們教育和引導的。
2、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國外有心理學家把孩子發脾氣分為兩種類型:操作性發脾氣和氣質性發脾氣。
操作性發脾氣是指孩子通過發脾氣來讓父母給他們想要的東西。比如,去購物時,孩子想要玩具沒有得到滿足,有些孩子就會哭鬧,希望得到玩具;有的孩子會因為不讓多看電視,而哭鬧期望爭取多看會電視。
氣質性發脾氣是指孩子氣質中的某方面受到侵犯,所以做出強烈的憤怒反應。比如,出去玩的時候,事先說好的行程安排突然改變,有的孩子就可能會發脾氣;有的孩子也可能會因為吃的不好、餓了、衣服不舒服等事情爆發情緒。
3、對待發脾氣的孩子你應該這樣做!
(1)對待操作性發脾氣。寶媽寶爸要調整好心態,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態度堅定地拒絕?,F在一般一家1個孩子,6個大人圍著1個孩子轉。大人們爭著搶著疼愛孩子??蓯酆⒆記]有錯,但是溺愛孩子就不對了。如果寶媽寶爸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他就慢慢學會利用父母害怕他哭鬧的弱點,來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小可愛為例,小可愛在2、3歲知道要玩具了,去購物,也會到玩具區要求買,一度小可愛也決定撒潑打滾,但作為寶媽寶爸的小喔和大喔一看要來這手,沒等小可愛躺下,直接轉身走,邊走邊說,你繼續,我們走了。小可愛一看溜溜跟著走了。回到家里后,小喔就和小可愛談心,先強調爸爸媽媽是愛小可愛的,然后讓小可愛了解剛才他想要的那個玩具,家里已經有了,不能再買。告訴他,如果是家里沒有又合理的玩具,媽媽和爸爸會給他買的。這么兩三次以后,小可愛要玩具時,都會挨個看看判斷一下家里是不是有這個玩具。小可愛也知道合理要求增加自己的玩具了,以后再也沒有發生在商場哭鬧要玩具的事情
寶媽寶爸們切記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無止境地滿足孩子,那樣的話,會讓孩子意識到只有通過發脾氣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久而久之,除了發脾氣,孩子就無法學會通過其他方式合理表達自己的需求。
(2)對待氣質性發脾氣。這種情況下,寶媽寶爸應該要溫柔地對待,及時緩解孩子的情緒。
氣質性發脾氣主要是孩子在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和不安。這種情況下的哭鬧,其實不單是憤怒的情緒,而是一種難過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寶媽寶爸應該多安撫孩子、引導孩子,可以先給哭鬧的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感受關愛,待孩子平靜了一些以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等孩子情緒過了,比較冷靜了以后,要找時間和孩子做好溝通,給他一些建議,以后遇見這種事情,提供一些解決方法。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避免傷害的發生,和學習到了情緒管理。
另外,寶媽寶爸們也需要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經常對孩子亂發脾氣。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無論好壞,都可以在寶媽寶爸的身上看到影子。寶媽寶爸愛發脾氣,孩子一般也比較容易以發脾氣來表達自己。
總之,寶媽寶爸們不要過于擔心孩子是否會發脾氣,而是關注孩子發脾氣以后是否能夠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進行歸因,針對不同類型的發脾氣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謝邀,四歲小孩不愿上幼兒園,這很正常,因為他們一致在家跟他父母,在家自由自性貫了,一旦你送他上幼兒園又哭又鬧,你應該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和他說今年應該上幼兒園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在一塊玩學習,有些家長,小孩不意上幼兒園,用生硬辦法逼他去,因為這個時間段的孩子什么也不懂,應該試一試著慢慢和他溝通,送他上幼兒園,他和小朋友習應一階段就好了,我家的孩子一開始也是這樣,他不愿去又哭又鬧,我試著和他溝通,去幼兒園和小朋友玩學習,結果去了以后,和小朋友不熟,不愿跟他們玩,經過我和老師細心的說服下,慢慢和小朋友熔成了一塊,到了年底老師給他發了獎奘,是一個聽話,學習,團結小朋友的好同學,結果我的孩子歡喜的不得了,我看了你的描述基本上和我家小孩差不多,希望你慢慢和他溝通,你能辦到得。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