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19:30:4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歲特別是1歲半以后,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不斷探索新事物,學習新技能,事事逞強,開始處處試探自己的力量,會用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表示自己長大了,有力氣了。這也是寶寶尋求成人關注的方式,往往多發生在他學會了新本事但沒有及時受到表揚的時候,只好靠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尚不成熟,還不能表達內心細微的感受,對不滿意的事說不出來,只好用拳打腳踢來表達。
雖然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但打人,咬人等暴力行為終究是不好的,家長要積極回應,不要用“打回去”“罵回去”的做法來糾正孩子,否則寶寶會跟著學,會更“暴力”??梢月龑殞殞⑿睦锵胱龅氖隆⑾胍臇|西、不喜歡的人說出來,一方面鍛煉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家長聽后可以幫他解決,讓他擺脫對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的依賴。如果寶寶繼續鬧騰,家長可以輕握起寶寶的手,拿他平時喜歡的玩具或者繪本,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并堅定冷靜的對寶寶說:這么做不好,媽媽很疼。
3歲之前的寶寶打人通常都不是故意的。媽媽們不要強制孩子道歉或是認錯,也不要簡單的不當回事,從而養成孩子暴力的習慣。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在各種場景下和孩子互動,多擁抱他,從語言上引導他,都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是先禮后兵了!
一歲多的寶寶,大人的話寶寶大部分都能聽懂。我們可以耐心的告訴寶寶:生氣了坐在地上是不對的,地上臟,有小蟲子和小螞蟻,萬一這些小動物爬到寶寶身上,或者地面很冷,寶寶都會容易生病。
寶寶不聽話怎么辦?
那就讓她坐在地上好了,她坐煩了自然會起來。
切記:不要因為孩子堅持,就滿足她的無理要求。
1歲左右的孩子,脾氣比較大,怎么應對呢?
問:孩子1歲半,特別有自己的主意,想要達到的目的,若不允許,就哭鬧不休,常常以大人妥協告終。但是,長此以往下去,也不是辦法。究竟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倔脾氣呢?
答:1歲半的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他不知道有很多事是不能做的,尤其是父母干預的時候,因此違背他的意志就會哭鬧,父母就容易給孩子貼上“倔”的標簽。此時轉移注意力是個很好的辦法,立即用其他事物吸引他:“寶寶的小熊哪里去了,我們看看那房間有沒有?!比绻怀晒Γ椭苯影押⒆颖щx現場。
此時他會有情緒,不妨抱緊他,拍拍背,貼貼臉,以作為安慰,等平靜下來,再告訴他為什么不可以那樣做。切不可以暴制暴,否則他有可能變得脾氣暴躁,情緒更壞。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會溺愛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加制止。如果你不能堅持原則,動不動就妥協,那只能使他變得更加任性,不利于養成守規矩的好習慣,對規矩的理解也會推后。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也應該維持平和的心態,采用積極的育兒方式,同時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成長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有深遠的影響。
《時尚育兒》雜志,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有可能是寶寶的脾氣比較暴躁所導致的,如果經常性的出現哭鬧或者發脾氣,也是要多注意觀察的,是要看寶寶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在寶寶出現哭鬧時,也要及時的進行哄勸,因為長時間的哭鬧,有可能會導致寶寶出現嘔吐的情況,是對身體不利的。
看了這個問題,可以想到做父母的一定非常著急!也能看出,你們的關系有些敵對,而你們父母對此不知所措,很無奈。
好的是,現在你重視這個問題了,重視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動力和開始。
在我咨詢和培訓的工作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尤其是女孩11歲一般進入青春期了,認知和情緒都會和兒童時期不一樣。一般來說,父母按照正確的思路和具體方法去做了,問題基本都得到了解決。所以,父母要有這個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地去努力。
首先,父母需要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基本上,父母找到我們,一上來都是訴說孩子有多么不聽話,多么難管,有很多缺點,無能為力。
從這些信息,我們雖然聽到的是父母的抱怨、責備甚至恨鐵不成鋼,但是更能看出父母希望幫助孩子做好,只有父母是這樣真愛孩子的。
但是,父母這么愛孩子,為什么孩子還這樣呢?
顯然,不是父母愛不愛孩子的問題,而是會不會愛,會不會以正確的方式養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問題。
所以,這里是想說,孩子表現出一些問題,父母也是愛孩子為孩子好的,但是問題并不全是孩子的,越小的孩子,其問題根源主要還是在家庭、在父母等直接撫養人。不要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改,而是要想辦法從根上系統地解決。
只有根上提供了足夠的營養,傳遞到了枝葉那里,作為枝葉的孩子,才會吸收到,自然會變得更有生機。否則,只把營養澆在枝葉上,是沒有用的。
再思考孩子這樣可能的原因。比如,孩子天生有一些什么特點;
從小孩子是和誰長大的;
家庭中的成人一般是以什么方式溝通交流的;
照顧最多的人一般是以怎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溝通的,語氣神態如何;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
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或者父母是怎么做的,結果如何;
你了解青春期嗎,孩子有沒有青春期的表現,家長或老師有沒有用適合青春期孩子的方式去對待......
在你回顧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孩子這樣“脾氣”是怎樣來的,自己有沒有想到什么辦法去引導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我們知道,真正感受到愛的孩子,他們都會有良好的動機,他們會發自內心的希望自己做一個“好孩子”,行為上他們也會要求自己向好。
因為,無論什么特點的孩子,他都是希望獲得價值感,希望獲得別人的喜愛和認可。
這些真心的喜愛和認可,首先應該是來自父母的。如果他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他就會看到自己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價值的,他會希望通過做得更好來得到更多的認可。而這個“做得更好”的過程,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價值感和成就感這些每個人都追求的。
通過這個過程,孩子摸索出了一條符合自己發展,也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
但是,如果孩子生長環境中,總是被看到自己這也不好那也做不好,她就難有信心和動力;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也是獲得一種價值感的方式),他們就會通過另一種方式——當你批評、指責、打罵我的時候,我就回擊。就像一個刺猬一樣,我要用我的刺來保護我的內在不受傷害。
這個邏輯家長是要明白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要去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也就是,孩子脾氣不好、和老師吼等行為背后,她的需要是什么,作為父母的你看到了嗎?
建議:1、和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理解孩子。不要指責孩子,不要和孩子敵對,而是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
2、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3、傾聽孩子,多傾聽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4、重新建立聯結之后,再談具體的問題,和孩子尊重地、平等地討論解決方案。
這里父母調整自己的角色、觀念和習慣性的處事方式,以及能不能理解孩子,是關鍵。
具體怎么做的方法有很多,根據親子互動的進展,有針對性、階段性地使用和實施會更有效。用心和愿意努力的家長,自己可以去摸索出適合自己親子互動的方法。
以上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End—
“有料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
兩孩媽媽,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培訓師;
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碩士,從金融業轉行家庭教育,服務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學,2000+孩子與家庭。
希望用我的專業、經驗和真誠,給您、孩子或家庭帶來成長。
養育、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歡迎咨詢!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