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21:34:1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我有7歲的兒子,正讀一年級,坐標成都,作為一個“過來人”。4歲小朋友某方面有很強天賦,可以去報對應班。如果沒有,就順著小朋友的喜好,盡情的讓他玩是最好的。一個身心健康的基礎,才是最重要的,家長也該多抽一點時間陪著他,培養一些好的品德和習慣。
我不建議去報很多班,美術音樂外語體育等等,真的沒有必要。隨著他進入學校,隨著年級的增長,課業也越來越多,能給愛好特長類的時間,會非常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小時候智體美,每個大類都有1-2個班,最遲到了初中后,少部分能保留一個,大部分都是全部放棄。保留的那一個,鍛煉學習時間,也只能在休息時間去擠出來。
大部分家長,都想著自己的孩子能提前學習一些東西,在正式進入學校后可以輕松一點,比別人多一些機會。進入小學前,根據我的經驗我建議去學幾個東西。成都是滿6周歲必須上小學。在滿5周歲之后,我建議注意下面幾個方面的培養:
1、書法班:硬筆書法為主,因為小學一年級上半學期書寫是很多孩子最頭大的事。寫字不好看,寫的很慢,書寫習慣不好。到了高年級會考時,又是電子閱卷。很多人都會被扣書寫分,比如我的外甥5年紀,會考時一道題沒錯,但是沒科都被扣了2-3分,全是書寫問題。握筆姿勢,坐姿,筆畫字的結構,都需要專業的人來教,不建議自己教,養成了壞的習慣改正很難。比如我的兒子,開始寫字是我自己教的,一些壞習慣,在上了快一年書法班還沒完全改正過來。
2、思維類訓練:數學最難的其實就是思維,小學的數學思維都是一樣的,同樣的一個思維題,從加減到乘除再到分子分母,小學都過去一大半。這個思維訓練,到不一定需要培訓班,引導小朋友的愛好去做一些簡單的益智類游戲即可,比如我的兒子喜歡玩九宮格,現在喜歡下圍棋。這種游戲中,讓他的思維鍛煉的很好,3年紀的數學課他都能聽懂,并且作對習題。
3、閱讀:低年級的閱讀高年級的閱讀寫作,是很多小朋友的難點。閱讀習慣和好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在閱讀里他能學習很多知識,也會認識很多字。從繪本開始,到帶拼音的故事書,看自己小孩的喜好,喜好那類知識,就看那類書。養成一個早讀晚讀的習慣,家長多一些互動,會長期有效。
4、語言:成都有部分學校不會怎么教拼音的,在入學前,家長可以給孩子教教拼音。不同的孩子發育不一樣,有一些吐字不清晰的小朋友,在一年級拼音上很容易出錯,壓力也會很大。比如我兒子,就是語言遲鈍類,GK不分這種,這種需要早點教,多一些練習??梢院烷喿x結合起來練習。
5、性格習慣:回達要積極大聲,開朗等。才入學那2個月,除過小朋友生病外,最多的問題有同桌打架,教會他正確的與人相處,解決爭端。大部分小朋友在家都是“寵”大的家里的大寶貝,大寶貝集合在一起,自我習慣了很容易發生沖突,外加小朋友出手不知道輕重,有朋友的學校就有小朋友拿鉛筆戳了同桌的眼睛。下來就是課堂紀律習慣,上課坐不住扭來扭曲亂說,下課記不到去小便,上課尿褲子等。這些習慣,都可以在入學前注意培養一下。
最后,拋卻小朋友的天賦差別后,假設都是差不多的。學習的好壞,最大的原因就是習慣,尤其是到了高年級,習慣導致的差異會非常非常大,有時候是無法用培訓班去解決的問題。而大部分壞習慣,是在他學習的最初階段養成的。我個人的建議就是,我們回想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歷,身邊的列子,從小去培養他好的習慣,習慣的問題上升到原則性問題的高度。少一些培訓班,都一些陪伴和言傳身教。。。
其實所謂叛逆,是家長覺得孩子不像從前好管理了。其實叛逆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因為他想爭取自己的權利,他想要獨立。他想要用叛逆的方式來跟媽媽分離。因為孩子在三歲之前和媽媽有一個共生期。孩子的世界幾乎是只有媽媽。三歲之后孩子需要跟媽媽分離,從媽媽那里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成為獨立個體的方法就是,叛逆通過的方法來擺脫媽媽的控制。
媽媽這個時候需要支持孩子的獨立精神。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學會穿衣服,自己做一些可以做得到的簡單的事情。如果是這樣,可以增加這個孩子的自信,和獨立。以后孩子上學時就很容易,去學校。因為他和媽媽的分離完成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媽媽不允許孩子獨立,還像以前一樣控制孩子,那這個孩子,不能完成分離,它將會形成依賴。就是特別依賴媽媽,很難發展出和外界的關系,就是和其他人和小朋友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我們看有的孩子到了五六歲,七八歲,甚至更大一些的時候,還摟著媽媽的腿,不愿意去上學。就是沒有和媽媽完成這個分離,沒有成為獨立的個體。
這個分離的過程可以由爸爸來幫助完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這個時候,爸爸多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那將打破媽媽和孩子之間的共生狀態,完成孩子和媽媽的分離。幫助孩子去面對外面的世界。讓孩子變得獨立,并且和外部的世界,產生關系。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
對于中國孩子來說,一個不被打擾的童年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試想一想,如果他完完全全聽了你的話,完成了你需要他做的事情,他不就成為了你嗎?或者說是你的人生的復制不走樣???這些都不他的,他有自己的基因,有自己接受的外界的事物,所以他會有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決定。
其實小朋友并不是故意搗蛋,不聽話,而是在這個時候有他自己想做或不想做的原因!家長這個時候應該蹲下身子,在跟孩子能平視對方的高度,進行一番對話“你不想做這個嗎?那么你想做什么呢?”“讓媽媽陪伴你一起做好嗎?”讓孩子的內心充滿自主和力量,做一個睿智的跟隨型的媽媽,通過對話試著去了解孩子。
國外做過一項調研:兩組家庭一組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長大后這樣的孩子的人格很健全,它能夠很充分地融入社會,如果遇到挫折,他也會做自我調整后繼續前行。另一組家庭的孩子是在被限制被管制的嚴苛狀態下長大的,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乖張不善于與人交往,一旦遇到問題容易偏激。
換位思考、平等溝通,拒絕單方面灌輸。要想幫助一個人,首先要了解他。不是嗎?
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這才是最完整的!
按照魯迅的說法,文化就是限定,就是讓人在一系列的規則下待人接物。只要不脫離大方向即可!
這個其實很正常,因為二到四歲就是孩子傳說中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可以說是畫風突變,曾經的講道理,愛合作的娃娃不見了,變成了一個一個有個性,倔強的寶寶。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為二到四歲的孩子是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慢慢的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想著參與成人的生活,常常逆著父母的意愿說不。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家長們要注意,叛逆期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接納,我們尊重他的想法,平等的溝通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讓他們多干活,并且真誠地贊美他。當他獲得了成就感時,心理上就會讀到得到滿足,無理取鬧的情況也會變得少了很多。
當然我們還應該樹立一定的規則意識,孩子一旦把規則內化于心,他們就會積極地按照流程來做。在和寶寶制定規則的時候,需要多重復,溫柔且堅定,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我們家長也要審視自己建立的規則是否合乎常理,有沒有強人所難,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
最后我們要做到不跟孩子較勁,孩子對情緒的調節能力有限,如果家長跟孩子硬碰硬,只會做到兩敗俱傷,所以父母應該先退出戰場,主動拿出我們的愛和包容,幫助孩子釋放負面情緒,在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培養誠實的品德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古老的話題,“狼來了”的故事是婦孺皆知的關于誠實的教育范例。
父母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不誠實的、說謊的孩子,而孩子們也都知道不應該說謊。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不愿意與不誠實、說謊的人打交道,因為這種人無法給人一種信任感和安全感。
針對孩子說謊的現象,有心理學實驗表明,4歲以上的孩子有80%都會說謊,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說謊是因為他們會分不清楚自己的想象和現實之間的界限。到了孩子10歲左右,他才能很清楚的區分想象和現實,這個時候對于說謊和誠實我們也就更要有道德的方法來做引導。千萬不要著急、氣惱,更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尤其是當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之后,我們要去肯定孩子說實話是好的表現,然后指出錯誤的危害性,讓孩子在鼓勵聲中知錯而改。
我拋磚引玉幾點具體的做法,也希望有經驗的爸爸媽媽一起來交流。
1、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有說謊的毛病,不要僅僅就是訓斥孩子“這么小就開始說謊,等長大了還能成什么樣!”這樣的訓斥只能讓我們一時過嘴癮但對孩子卻沒有任何幫助。我們需要做的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觀察,必要時對孩子的言行進行調查核實,這樣可以堵塞孩子說謊的漏洞,千萬別讓孩子嘗到說謊的甜頭。
2、孩子的說謊行為并不是天生的,一定是由于某種需求所引起的,如果孩子合理的凈勝需要、物質需要沒有被滿足,他必然會尋找滿足的辦法。所以我們要去分析孩子的需要,盡量滿足其合理的需要,對于一些不合理的需要,我們也要嚴肅的說明不能被滿足的道理,以及給予孩子一個他可以去夠的到的滿足需求的期望指標。
3、反思我們自己,孩子的說謊行為、不誠信的行為是否有在模仿我們。比如我們答應孩子的事情,我們一定做到了嗎?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有否跟孩子道歉并在此約定彌補方法。有沒有當著孩子的面在處理工作、電話等時候說一些“善意的謊言”?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這樣當孩子越大越懂事的時候,我們也才有平等的身份去教導孩子哦。
4、家庭生活的界限感也會影響孩子在社會、人際上的界限感。我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總會遇到那么幾個跟人“特別親密”拿別人的東西用都不打招呼的同學呢?有些同學真的是無心之失,在她們的家庭生活中,家長沒有給她們明確的界限感,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拿可以用的,他們對自己的東西也沒有特別在意的物權,因此也感受不到跨越界限帶給別人的影響。
現在孩子還小,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培養孩子自己的界限感,比如爸爸媽媽有些抽屜、有些工作文件就是不可以去碰的。比如孩子有些柜子我們不要隨意好心的幫他整理。一定是要在彼此尊重和互相同意的情況下,保有孩子的界限感,這樣孩子到了未來社會上、學習中、工作中,才能更愉快的融入集體。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