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20 22:27:5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三歲小孩特別愛笑,很正常,說明這個孩子性格比較開朗,家庭比較和諧,平時沒有什么煩心的事,所以特別的愛笑,這樣的孩子呢,一般是生活在一個很好的家庭氛圍當中,父母關系融洽,平時給了孩子充足的愛,讓孩子感覺到滿滿的安全感,希望孩子永遠開心快樂
中國民間早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這與西方近代的心理學的一些有關理論驚人的相似。
一、依戀期:(0—18個月)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后,即面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如果他在需要的時候立即能得到母親的奶頭和懷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來安全舒適的母體里。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里傷害。由于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類型并伴隨他們終生。
二、探索期(分離期)(18個月—3歲)
當孩子的生存環境穩定后,他們的興趣從如何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逐漸地轉向了周圍的世界,開始要離開母親的呵護去探索他的周圍空間了,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探索階段。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嘗試著越來越多的離開母親身邊,從而證實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他們心中充滿了對于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呵護的不安全,因此他們同時又要求不斷地得到安全感。這是個矛盾的心理要求。
三、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周圍世界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歷程。為此,他必須完成兩件事情,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到他與于自我的關系和與他人的關系,這就是:
(1)他必須在自己的內心里建立起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定,持續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
(2)確定對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業。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3歲的孩子性格可塑性也會更強一些,因為3歲前的孩子,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差,做出的行為多是模仿行為,或者下意識的動作,孩子并不能達到完全支配自己情緒的能力,動作和思想無法完全一致,所以在教育3歲前的孩子時,父母要多包容,多理解,多言傳身教,禁止打罵,打罵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甚至可能會比一些父母想象的更加嚴重。
但是3歲后的5歲的孩子,會逐漸接受父母的教導,已經有控制自己行為舉止的能力了,因此3歲后的孩子,性格可塑性還是非常強的。所以才以3歲為孩子性格的分水嶺,并且提倡父母要有重點的培養。
穩定性。
“3歲看大,7歲看老”直面意思可理解為從孩子3歲的個性或心理狀態可以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甚至更長遠的性格特征或心理表現,從7歲孩子的行為表現中可以看到這個孩子中年以后的成就。研究表明3歲時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與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點—旦形成,就相對穩定下來了,要想改變它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俗話反映了家庭因素對人格的影響,體現了人格特征的穩定性。
1.培養孩子自尊心:讓孩子學會自愛、自尊,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鼓勵孩子贊美自己,從小樹立自信心。
2.培養孩子的堅韌精神: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從中汲取教訓,堅持不懈追求目標。
3.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教孩子獨立自主,讓孩子自己探索、體驗和解決問題,適度讓孩子體驗失敗與成功,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約束。
4.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教孩子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并為之承擔責任。
5.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教孩子理解和關愛他人,學會體會他人的情感與需要。
6.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自由發揮,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并給予支持和鼓勵。
在培養三歲女孩性格的過程中,家長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引導,慢慢讓孩子養成積極、樂觀、勇敢、自尊自信、有同理心和責任感的優良性格特點。同時,也應該根據孩子的個人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培養方法和策略。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