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30 21:52:0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因為人家學生的情商高。我也沒在外國待過,所以只能從網絡上,書中,視頻中給分析一下個人的見解。
1,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在外國,學生被鼓勵參加社會實踐,18歲之后要獨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關系上,而在我們這里,從小就被父母慣著,基本不參加社會活動,有的甚至三四十歲了,還啃老。
2,教育方式不同。外國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放養式教育,在初中之前學生基本以玩為主,初中,雖然嚴格,但跟我們的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而高中大學才是他們真正努力的地方,熬夜讀書,各種奇葩任務也是層出不窮。而我們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就開始拼命跟別人對比,互相傷害。好不容易最后上了大學,真正該努力了,卻忽然放鴨子了。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3,人文環境不同。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而我們學生,很多有時候連個性是什么都分不清。老師更是不講。這些不同的原因,個人認為是人文環境造成的,人文環境是由于各國的歷史不同形成的。文藝復興最早十五,十六世紀在外國產生,而文藝復興的核心是尊重人,所以他們尊重人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反觀我們的歷史,在78年才進行改革開放,引入資本,引入人文,造成學生如今的這種樣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
首先是因為波蘭被瓜分的非常晚,到1795年美國都建立了波蘭才最終被從歐洲地圖上抹掉。而且1795年才被從地圖上抹掉,1806年拿破侖打敗普魯士,為了削弱普魯士就在1807年建立了華沙大公國,從1807-1815年之間波蘭作為華沙大公國就又重新出現了。1815年拿破侖最終戰敗以后波蘭也沒有消失,相反在維也納會議上建立了波蘭王國,也就是所謂的“會議波蘭”。這個波蘭王國在法律意義上與沙皇俄國只是君和國。當然事實上則是半獨立國家,沙皇對波蘭的統治權相當大,但它畢竟在1815年存在到1832年間維持了自己的獨立性。而作為政治實體則維持到1865年。換而言之從1795年到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的119年當中,波蘭實際上有25年間維持著相當程度的獨立地位,在58年間至少在名義上維持著自己的存在。真正被徹底從地圖上抹掉的時間只有61年。而且這61年還不是持續的,而是分散在幾代人的生命當中的61年。這樣短的時間是無法消除波蘭人民心中尋求復國的愿望的。
(會議波蘭的歷史經常被人遺忘)
其次三國瓜分波蘭并不是基于共同利益而進行的一次系統的合作,相反瓜分波蘭的俄普奧三國在這個問題上利益各有不同,收獲也大有不同。在18世紀末參與瓜分波蘭的三個國家里其實只有兩個算得上是大國,那就是奧地利和俄國。普魯士在這件事上其實可選擇的余地并不多。雖然腓特烈大帝把自己表現的像是瓜分波蘭的主導者,但那只是因為他意識到瓜分波蘭已經不可避免。如果自己不參與進去,波蘭就會被俄國所獨霸。
事實上雖然普魯士地主和波蘭鄰居之間在文化生活上都更接近更有親近感,但對普魯士王國來說波蘭繼續生存可以把它和可怕的龐然大物俄國分隔開,普魯士并不反對波蘭繼續存在。對奧地利來說獲取加利西亞毫無意義,對哈布斯堡大君主國來說在加利西亞獲得的利益遠不如維持這片領土的花費大,波蘭的滅亡讓奧地利被迫和俄國直接接壤,所以奧地利其實也不想讓波蘭滅亡。
唯一真正想要波蘭的是俄國,波蘭和俄國有漫長的戰爭史,而吞并波蘭實際上是波俄漫長戰爭的最后一環。只不過普魯士和奧地利不能坐視俄國深入歐洲,所以不得不行動起來參與其中。瓜分波蘭并沒有拉進俄普奧三國的關系,相反卻讓這三個國家在波蘭這篇飽經摧殘的領土上直接接壤了。
(事實上俄普奧三國從一開始就各自心懷鬼胎,如果不是波蘭人的反抗,這三個國家早就打起來了)
俄普奧三國的矛盾還沒有來得及爆發,拿破侖戰爭就來了。拿破侖戰爭恢復了波蘭的獨立,當拿破侖戰敗的時候沙皇又接過了拿破侖所建立的波蘭,形式上恢復了波蘭的獨立。但這個時候歐洲又進入了工業革命時期。普奧兩國和歐洲的崛起讓俄國從虎視眈眈的東部強國,衰退成了一個唯恐在西方遭到入侵的大國,所以俄屬波蘭被故意制造成一片蠻荒落后的土地。波蘭人本來也仇恨俄國,俄國索性就減少投入,把波蘭看作是一個西部的戰略緩沖區。
波蘭的交通條件驚人的惡劣,以至于很多在波蘭旅行的歐洲人都把它和美國西部相提并論。而這種印象在歐洲傳播的結果,就讓德奧產生了波蘭等于美國的西部的看法。這就是“生存空間理論”的基礎。這種理論把歐洲看作是德國擴張的天然舞臺,但是歐洲的領土的文明狀況是不同的,西歐是文明的也是人口稠密的,所以不能作為德國的生存空間。相反東歐是廣闊蠻荒地廣人稀的,是德國天然的生存空間。德國人應該在東歐像美國人在西部一樣大肆擴展生存空間。建立一個東歐的大德意志。這種理論最初是奧地利參謀部提出,慫恿德國把進攻方向轉向俄國用的,結果卻被德國人接受成了一種半官方的理念,最終被希特勒發揚光大。
(奧匈帝國的海軍元帥斯蒂芬大公是1918年擬議中的波蘭國王)
(其實他還有一個寶貝兒子威廉是擬議中的烏克蘭國王)
正是出于這種目的,德國在一戰中要求俄國放棄西部領土。但德國受制于西方的協約國并沒有直接要求俄國割讓這些領土,相反德國在這些領土上制造了一系列“民族國家”。要求戰敗的俄國承認,從波蘭到立陶宛,從烏克蘭到拉脫維亞。以“民族自決”的方式行割讓土地之實。這就給波蘭復國創造了條件。當然也正是生存空間理論在1939年再次剝奪了波蘭國家的獨立。
縱觀1795年到1945年之間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波蘭的滅亡是大國博弈和大國對東歐理念變化的產物,而波蘭能夠復國一方面是因為波蘭人民自己的斗爭,但更重要的還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論獨立
獨立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個人漫長人生中最必需具備的本能,獨立的背后需要克服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強大成熟的內心世界。獨立是一種責任。你的獨立可以照顧好家人,你的獨立可以對自己未來有選擇權??梢圆粎㈦s任何附加條件,直奔你心靈所指的方向。獨立是需要超出常人的努力。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獨立是逼出來的。獨立是我們這些剛步入最好的模樣。獨立的女孩很美麗。獨立的女孩臉上寫滿我要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也隱藏著獨立過程中掙扎,我還是選擇獨立。
大國有大國的生存之道,小國也有小國的生存之道。
就拿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來說。荷蘭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大航海時代在全世界聚斂了巨大的財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金融泡沫,就是荷蘭人搞出來的。后來雖然經歷了一個低谷期,但是憑借商業環境自由、稅收政策相對合理、在國際上與他國的關系相對穩定、地理位置相對優越這四大優勢,又重新躋身與發達國家之列。
當然了,這屬于明面上的話。荷蘭聰明的地方就在于不站隊,會勾引人。經常看國際新聞的人可以發現,荷蘭是歐洲罕見的基本不批評中國的國家。只要能賺錢,去特么的主義。真金白銀才是硬道理。
比利時就不多說了,它是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有兩百多年的工業化歷史。同時,比利時也是歐洲老牌殖民王國之一。如果不清楚歐洲國家是怎么發家的,仔細研究比利時就一目了然了。
盧森堡當年靠鋼鐵發家,法國成立歐洲煤鋼聯盟時(歐盟的前身),盧森堡就是六個創始成員國之一。倚靠法國、德國賞飯吃,盧森堡在夾縫當中賺了不少錢。后來鋼鐵產業在全世界都不行了,盧森堡又開始轉行搞金融業。現在的盧森堡主要就靠金融業。
當然了,金融業誰都可以搞,憑什么盧森堡就能搞得這么成功?人均GDP十萬美元,遠超周圍的法國、德國呢?
實際上,盧森堡的金融業就是吸引周圍大國的企業來注冊。由于可以偷稅漏稅,周圍大國的居民也會把現金存在盧森堡的銀行。這樣子吸金,不發達都很難。
荷比盧三國的南面還有兩個小國,瑞士和列支敦士登,這也是很典型的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兩個歐陸小國。
列支敦士登名義上是靠郵票發家,有郵票王國之稱。但其實郵票只是幌子,列支敦士登現在的支柱產業是高精密儀器制造和尖端制藥,尤其是假肢、假牙行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當然了,“金融業”也是少不了的。
瑞士的支柱產業名義上是鐘表,但其實也是靠高精密儀器制造和制藥。賣表真心不是瑞士的支柱產業。當然了,瑞士的金融業也是不能不提的。全世界的大撈家,大貪官基本上都把錢存在瑞士。只靠收手續費,瑞士人都能猛賺一筆。
以上五國,都屬于歐陸小國發家的典型。荷蘭靠商業,比利時靠工業,盧森堡、列支敦士登和瑞士靠金融和尖端制造業。大國如果靠這種產業模式,肯定是養不活人的,但是這些國家都是小國,人口少,好管理,只需要一兩項高附加值的產業就可以保證吃飽喝足,生存難度不大。
總之,歐洲小國的經濟結構都很像,除了金融服務,只玩高附加值的制造業。
至于說這些國家為什么是發達國家,根據目前的主流觀點來看,原因有四:
第一:普世主義論者認為國家制度是這些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
第二:新自由主義者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是這些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
第三:技術宅認為先進技術是這些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
第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認為,發達國家都是通過剝削第三世界國家,積累財富,才變成為發達國家?,F如今,這種剝削仍然還在繼續進行中。
以上四點,我覺得都對,但也都很片面。就拿第一點來說,如果僅僅靠制度就能成為發達國家,那倒是簡單了??墒抢绹乙呀浻檬聦嵶C明了制度是社會發展的“果”,而不是社會發展的“因”。
因此,要說原因,其實就是歐洲首先在全球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然后歐洲人通過先進科技手段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了獲得廉價原材料和擴大銷售市場,又開始在全世界進行殖民掠奪,并通過掠奪初步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再之后,較發達的國家對其周邊國家投資,以維持低成本,所以當少數歐洲國家發展為發達國家后,它周邊的小國家也會隨之發展起來。用一句經典名言來概括:就是先富帶動后富。
最后做個總結。其實發達國家這個概念,提出來的時間很晚。二戰之前,世界上根本沒有發達國家這個概念。有的只是工業化國家和農業化國家的區別。如果用現在評價發達國家的標準去評價當年的歐美國家,全部都是發展中國家,沒一個能稱為發達國家。
但是二戰之后,歐洲國家走上了后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服務業(也就是商業)成為了這些國家的為主要產業,開始在追求利潤的大道上一路狂奔。剝削依然存在,只不過剝削的方式變了。
原因主要有六個方面:地理、民族、文化、語言、體制、宗教。
地理是基本原因,由此產生民族差異和語言多樣性,而后者造成了歐洲和中國之間的體制和宗教差別。所有這些因素使得歐洲被劃分為很多小國家。
1.地理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的西南面是喜馬拉雅山,南面是叢林,東南面是太平洋。中國遠離其他大陸。因此,我們三面不受威脅,在修建萬里長城抵御游牧民族的騷擾之后,我們很安全,很容易實現統一。
與此相反,歐洲缺乏這些自然防衛。地中海的另一邊是非洲,羅馬帝國征服了迦太基之后才得以安穩。烏克蘭以東是大片的草原。阿爾卑斯山脈并不是高不可攀。因此,歐洲的這一側是開放的。歐洲人一直以來都面臨外來的入侵。要實現歐洲的統一是難上加難。阿爾卑斯和比利牛斯等山脈形成了地理阻隔,使交通往來變得非常困難。因為這樣,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語言。
這方面的另一個原因是河流。
地球人都知道,在古時候,水源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領土以內,有兩條大河。所以,中國各民族從遠古時期開始就生活在一起。但是,在歐洲,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親河。從一開始,歐洲各民族就分而治之。
1.民族原因
這很容易理解。第一個原因直接導致這一個原因,使得歐洲很難實現統一。
中國的大多數人口是漢族。漢族占到總人口的90%以上。但是,歐洲人被劃分為三個民族或種族群。
日耳曼人:綠色
拉丁人:藍色
斯拉夫人:紅色
因為有不同的族群,后來形成了不同的國家。
1.文化原因
我對這個部分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拉丁人和日耳曼人在文化上是完全不同的。這種差異超出了漢人和中國游牧民族之間的差異。
2.語言原因
我覺得,這方面我不用多說了。
歐洲的語言
在中國,我們只有不同方言,而書寫文字都是一樣的。
1.體制原因
或者,我們不如把它叫做不同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
中國有高度發達的封建中央集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下面是官員和地主,最后才是農民。
在歐洲,國王只是更高層的貴族。其他貴族和望族對國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舉幾個例子。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就是“皇帝”。
玫瑰戰爭:兩大貴族家庭影響了整個國家。
關于中國,我還有一件事要說,那就是關于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它提供了一種選擇官員和保持國家穩定的方法。用這種方法遴選出來的官員對付地主和農民很有一套,從而維護了封建帝王的中央集權。
1.宗教原因
歐洲的宗教和中國的宗教迥然不同。
教皇和主教權力很大。傳教士階層,也就是神職人員,被視為與貴族地位相當,他們有自己的地區掌控權。在中國,宗教好像是一種哲學理論。和尚僧人們沒有權力干預政治事物。即使到今天,中國人還是抱這種思想。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得有宗教信仰。
結論
大國在封建時代需要一個中央集權政府。這就要求皇帝或者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歐洲地理導致分隔的民族、語言、文化、以及來自外部的入侵。因此,很難形成一個大的統一國家。歐洲的社會結構和宗教體系削弱了國王的權力。等到民族的現代概念形成時,歐洲已經劃分為很多小民族。因此,歐洲一直被劃分為很多小國家。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