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30 22:17:1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故意的破壞行為,發泄憤怒或引起關注
平時父母對孩子關注不夠,或者既不關心又要求嚴苛,孩子內心積累了很多的憤怒,需要發泄。用故意毀壞爸爸媽媽心愛的物件來報復,或者破壞掉不很貴重的東西試探求得家長的關注。
2、明顯的好奇心
孩子有十分明顯的好奇心,對身旁的一切事情都期待去掌握,老想根據自身的方法去一探究竟,用自身的兩手去尋找答案。
3、明顯的強烈抗議感
當孩子的一些規定被拒絕或者遭到到挫折后,她們會用一種破壞物品的方法來表述強烈抗議。可能是被拒絕覺得了難過、心寒,因此孩子用這類極端化來主要表現不滿意。
4、報復心理
有些幼兒因弱小,斗不過“強者”,便偷偷地采取報復破壞,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對孩子的這種報復行為,爸媽首先要及時制止和批評,然后再問清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訴對方父母或老師,尋求恰當的解決之道。
因為孩子還小不知道怎么發泄自己的情緒,所以都用玩具來砸,發泄自己,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拆開,是孩子學習探究的一種表現,他們不是故意去破壞一個東西,而是因為對這個東西感興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這種行為應該是鼓勵的,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思維。
因未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泄心中的憤怒.某些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挾成人,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成人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孩子嘗到破壞的滋味.例如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搗熄了煤爐,讓他與家人一起挨餓;砸壞了碗碟,告訴孩子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購買新碗碟的錢.孩子受到一定的懲罰后,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潑了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對孩子來說,敲東西就是他們為滿足好奇心采取的一種方式,是他們在對外界進行探索。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歲敲打東西是正常的。
孩子在半歲至一歲左右時,大腦正處在一種模糊的意識狀態下,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希望在視覺和聽覺上,尋求對外界的感知。孩子在敲打東西時,雙手是在觸摸外界事物,敲打發出的聲音又會刺激大腦反應,引發孩子的思考。比如,孩子在用筷子敲桌子或碗時,他可能就是在想:“為什么敲碗和桌子時發出的聲音不一樣?為什么碗的聲音會比較清脆,桌子的聲音會比較悶?”同時,各種物體碰撞時的不同聲響,也會讓孩子覺得很開心。
基于這些原因,如果家長刻意去制止孩子的行為,就無疑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展了。
那么,面對不斷宣告“傷亡”的家具,家長能做些什么呢?耐心解釋并適度容忍是最佳的選擇。
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解釋:為什么敲打不同東西發出的聲音不一樣?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敲打的,哪些東西是易碎,不能隨便敲的?如果孩子敲打東西發出的聲音很有節奏,也可適當給他些表揚,這樣就能滿足他們尋找快樂的愿望。
有時候,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敲著玩,或變換著節奏敲東西讓孩子聽,使他們的雙手和眼睛都能從中得到鍛煉。
對于愛破壞東西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很復雜,有很多種類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發現,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輕易地以打罵來應對孩子的破壞。一般說來,孩子愛破壞有以下的幾種心理類型:
1、好心辦壞了事
幼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于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結果事與愿違。有的孩子見金魚缸里結了一層薄冰,怕金魚凍死,把金魚全撈上來包在手帕里;看到鹽有點臟,把鹽放在淘米籃里用水淘;出去打開水摔壞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請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長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兒損壞東西,并未意識到行動的后果,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覺著好玩。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艷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筆在墻上、桌上亂刻亂畫……成人發現后要及時制止和教育,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要適當引導幼兒興趣,例如對愛撕書折疊的,可給孩子色彩鮮艷的彩紙,由他折疊;對愛亂刻亂寫的,可給他硬紙、刻刀、彩筆及作品范例,讓孩子模仿著刻畫。
3、盲目模仿心理
愛模仿是幼兒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當作行動的榜樣,大人怎樣做,他也機械地跟著學,由此產生不良后果。例如見父親刮胡子,便將小貓胡子剪了;看見媽媽化妝,趁大人不在時,也將自己化成個大花臉……對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媽在事后要給孩子補充有關知識,使他們明白為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破壞。平時要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學成人的樣子做(如刷牙、洗臉、擺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4、嫉妒心理
孩子見別人東西比自己的好,產生嫉妒心。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沖動,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諸行動,搞破壞行為。例如故意剪壞別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壞同伴高檔玩具,摔壞同伴新書包、新鉛筆盒……嫉妒是一種陰暗、狹隘的心理,它既給孩子心中帶來了苦惱,也影響孩子的成長及與他人的交往。為此,爸媽要從小引導孩子學會欣賞別人,讓孩子的心胸開闊起來。
5、報復心理
有些幼兒因弱小,斗不過“強者”,便偷偷地采取報復破壞,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對孩子的這種報復行為,爸媽首先要及時制止和批評,然后再問清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訴對方父母或老師,尋求恰當的解決之道。
6、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征,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摸摸、看看、聞聞、嘗嘗,弄個明白,喜歡拆卸鐘表、玩具、收音機、筆,亂按電器開關或遙控器,從而損壞了東西。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引導孩子把拆下的東西裝配起來,恢復原樣。平時,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不能亂摸亂嘗的(如電器、藥品),以防事故發生。對愛動手的孩子,可為他們購買拼插、組合玩具,使他們在裝裝拆拆的活動中體會構造的快樂。
7、發泄心理
因未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與大人賭氣,故意損壞東西,發泄心中的憤怒。某些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挾成人,以達到個人目的。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成人絕不能姑息遷就,既要嚴厲批評,也要讓孩子嘗到破壞的滋味。例如摔壞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搗熄了煤爐,讓他與家人一起挨餓;砸壞了碗碟,告訴孩子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以省下購買新碗碟的錢。孩子受到一定的懲罰后,會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潑了。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絕,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讓父母買新的。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東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為防止這類行為發生,大人要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訴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不良行為,要嚴肅批評,且絕不能簡單滿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說就加以打罵。如果孩子的問題家長不能夠很好的調整要及時請教心理醫生,以免孩子的成才偏離正軌。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