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31 01:47:39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孩子不喜歡跟人交流,喜歡自己玩,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擔心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與人交流溝通出現障礙,對孩子成長無益。
父母這種擔心是正常的,只是我們要一分為四地看待。
第一,孩子平時與人接觸時,會不會出現抗拒行為?
如果孩子可以正面接觸到別人的眼神,沒有躲閃或害怕的動作,只是不愿意跟人主動說話而已,這是孩子的自然天性,我們要給予尊重。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能力,給予孩子充分選擇的權利,不是催生社會教養體系的同一產品。
所以,孩子不喜歡與人說話,父母不要強迫,不然只會激發孩子的應激情緒,讓孩子討厭交流。記住,順應天性,讓孩子自由發揮,與他人自由相處。
第二,如果父母是內向型人格,又怎么要求孩子外向?
父母內向的家庭,孩子一般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個性會趨于內向,與人交集時,屬于不主動的類型。
父母倘若過度要求孩子呈現外向型人格,是給孩子加壓,讓孩子無所適從,更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害怕跟別人來往。
第三,能與自己獨處和玩耍的孩子,專注力更強。
孩子獨自玩耍,意味著孩子現在需要獨處。如果他沉浸在自己建造的世界中,一個人玩玩具、聽音樂、看書、捏泥巴等,父母和其他人不要刻意打擾,不要去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塑造。
第四,孩子出現病理性孤僻或有自閉癥。
1、孩子語言內容、形式異常。常常是自顧自地說話,毫不在意對方聽與不聽,也不顧及周圍的環境或者別人正在談話的主題;不會使用代詞,或代詞混淆不清,不能正確運用“你、我、他”,或把“我”說成“你”等。
2、孩子說刻板重復的語言或模仿語言。孩子反復模仿別人說過的話,或重復自造的話;無原因的反復尖叫、喊叫;渴望維持這種刻板重復語言和重復游戲活動不變。
3、言語音調、節奏的障礙:語言缺乏聲調,存在速度、節律、語調、重復等方面的問題;語言單調平淡或怪聲怪調,缺乏抑揚頓挫,沒有表情配合。
4、非語言交流障礙:面部表情、手勢或姿勢語言缺乏,患兒很少點頭、搖頭或擺手及其動作來表達其意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們的需要或不舒服。
孩子出現上述情況,是需要醫生介入治療的,不在繼續討論的范圍。
那我們怎樣引導孩子,讓他們積極主動,與人一同玩耍,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呢?建議如下:
1、帶孩子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參與活動。在活動中,相互合作,提升孩子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增加孩子的溝通理解能力。
2、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完全放松的狀態下,與動植物建立好的聯接,加強孩子的融入感,釋放孩子的天性,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孩子感受美好。
3、繪本作為工具,引導孩子從閱讀中學習。用與人溝通的兒童繪本作為工具,用例子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到怎么與人快樂相處,避免說教的方式。
4、父母主動與人溝通,并做出榜樣。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也得做出好的榜樣。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好好與人溝通,主動熱情,并積極展現正向鼓勵。
5、凡事給孩子充分選擇的權利。不強迫孩子,不包辦孩子所有的事,讓孩子能自信豁達、學會獨立。
父母之愛,為計深遠。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的可能性。孩子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和核心天性,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處,也可以從上述五個方面引導孩子學會跟他人愉快相處。
這樣很正常啊,小孩喜歡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是好奇,大的孩子玩的花樣多,有意思,和大人玩,有大人寵著,還動不動受到表揚,不像同齡孩子,只會搶玩具,一言不合就打。不過,還得引導著去玩的,帶著孩子到同齡孩子多的地方去,慢慢熟悉,小孩子適應很快的
孩子喜歡獨來獨往,一般與性格和生活環境都有關系,只要父母正確引導,慢慢的都可以改善。
有的孩子從小就是先天性內向性格,這跟父母的遺傳基因有關。
有的孩子是因為父母平時比較忙,很少有時間帶他出去玩,讓他一個長時間在家自己玩,養成了習慣,與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
不管是哪種情況,父母自己也要有所改變,常帶孩子與人多多接觸,尤其帶他和同齡的孩子多玩玩,多交流;
可以帶他去公園玩,讓他和別人在一起玩耍,做游戲。
可以帶他去親朋好友家多走動,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不同的環境。
也可以經常邀請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和同學到自己家來玩,讓他當個小主人,招待自己的同伴。
和不同的人交流、互動,慢慢的就會有所改變。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喜歡熱鬧的,都喜歡有很多小伙伴可以一起玩。
如果孩子經常一個人玩,那么他就有不合群的傾向。嚴重的話,有可能有自閉癥的傾向,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一個家庭里,孩子的降生是一大家人最大的快樂,孩子一出生他就被一大家子人寵愛著,所有的家人屏蔽掉了孩子身上的缺點而無限放大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是大多數家庭在育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俗話說:“癩痢兒子自家好”。由于家里就一個孩子,沒有橫向比較,看著他一點點長大,不管怎么樣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愛??墒?,當他有一天上了幼兒園,有了橫向比較,孩子到底發展得怎么樣,有經驗的老師還是一眼能看出來的。首先,有自閉癥的孩子他喜歡獨自一個人玩,家長叫他跟別人打招呼的時候,他不會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即使愿意也是錄音機語言:父母跟他說:“叫老師”,他一字不差也來一句“叫老師”,你怎么糾正都沒有用。以前,我見過一個小女孩,長得白白凈凈漂漂亮亮,光看她的外表確實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墒牵惶斓酵砀蠋?,從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嘴巴里面一刻不停說著話,在家里,這么漂亮的小女孩一天到晚說個不停大家還覺得她語言表達能力強,可是一到幼兒園,就會發現她與別的孩子有很大的區別。她獨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別人很難影響到她,跟她講道理她不聽,批評她又不懂,想到哭就哭幾聲,想到笑就哈哈笑。像這類孩子家長要及時干預,帶她到專門的機構去訓練有利于她今后的發展。當然,一開始,家長是很難接受自己孩子的“與眾不同”的,但是,如果專家會診后確定有自閉傾向的話還是要引起重視,越早干預越好。
當然,孩子不合群并不表示一定就是自閉癥,有的孩子喜歡一個人玩有可能跟他的性格有關系,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而動手能力較強,那么他會喜歡安靜操作類活動,他也會看上去不太合群,所以,合群不合群只是一種個別現象,一般的孩子都喜歡有玩伴,但是,孩子是形形色色的,他所處的環境怎樣也能影響到他的性格形成,例如:突發的家庭變故也會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變得沉默不合群,所以孩子合群不合群不能作簡單定義,一定要細究其中原因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讀前面的眾多回答里有太多的錯誤和偏見,讓我不得不寫點澄清一下。
1.自閉癥是先天的大腦缺陷,與后天撫養方式真的沒關系。它不是自卑、不自信、太內向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當我發現自己孩子快三歲還基本不會說話,無法融入小朋友中;脾氣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引起人們側目與厭煩;因沒有同理心,不會站他人角度考慮,而被誤解為沒教養、自私;因自理能力低下,被誤解為父母過于寵愛,等等等等。真得很委屈也很無奈。
為了讓孩子能盡量像個正常孩子融入社會,我們花費更多的耐心、精力和金錢實行干預。但我家是幸運的,因為兒子智力正常,甚至可以說超常。但是有一大半的自閉癥兒童伴隨著智力殘障,甚至癲癇、多動癥。
2.自閉癥表現形式非常多樣的。智力上從超低到超高都有;語言能力從不會說話到話癆的也都有;社交上有完全自娛自樂也有就愛湊熱鬧的;運動能力有很差的,也有在某方面特長的……
3.媒體中繪畫天才、音樂天才、數字天才的自閉癥患者只是少數特例而非普遍。
回正題:有些自閉癥孩子會和其他小孩玩或說話。但是:
1.促使他們參與社交活動的不是玩伴,而是活動本身讓他們感興趣。正常孩子大都是先建立起友誼,再一起找玩的項目。比如:你是我好朋友,所以我們一起搭積木,完了再一起玩水等。自閉癥孩子是:我喜歡踢足球,我也去踢,至于和我一起踢球的小孩都有誰,我才不管。他們對事不對人。
2.語言交流時,他們會很能說,但是扮演的是講訴者而不是傾聽者。不管對方愿意不愿意聽,只顧自己說。如果對方打斷要轉移話題,他還是堅持說自己感興趣的。
朋友孩子去學畫畫,他當時只對汽車感興趣,無論老師怎樣引導,他畫的只有汽車,一整個學期畫的都是各種類型的車。我兒子對數字感興趣時,嘴里念叨的都是他看到的數字:車牌號、書頁碼、時間數字…
3.他們會想參與感興趣的集體活動,但往往沒有社交能力,不知道如何加入,這時就需要外人幫忙引導。因為正常孩子可以通過觀察學會社交,而自閉癥兒童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需要長輩直接告訴他該怎樣做,像電腦一樣,需要具體指令才能執行任務。他們可能理論掌握很好,但無法處理真實世界中情況(可參考《生活大爆炸》Sheldon謝耳朵)。
我很早就帶兒子參與各種校外活動,社區活動,讓他直接面對真實世界會出現的各種狀況,然后教他具體處理方法。他就像AI一樣,收集這些社交數據,數據越豐富越接近正常人類。
關于自閉癥的知識,可以去網易搜耶魯大學自閉癥公開課?;蛘哂^看紀錄片《云上的樂章》紀錄了幾個用音樂與外界搭起溝通橋梁的自閉癥孩子。
想起個具體事例可以讓大家理解下為什么自閉癥兒童社交能力差。
我兒子剛去幼兒園時老師告訴我他總是問別人:“這是什么?你在干什么?”然后就眼巴巴地占在邊上沒有了下文。因為以往他想分享食物或參與活動時都是這么問別人引起注意,然后別人會主動邀請他的。但是在幼兒園里小朋友沒有這么做,他就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進行下去了。后來我教他接下去要問別人:“我也一起玩好不好?”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