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1-31 09:51:5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您好,我是高級育嬰師木蓮媽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感謝邀請。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許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這時候脾氣大,長大后的性格也會十分不好。但是,這時期其實只是孩子個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只要在今后的教育中,找對方法,孩子一樣能健康積極地長大。
孩子可能進入了“叛逆期”
家長在這個時期常常頭疼,因為“terribletwo,horriblethree”,也就是說“糟糕的兩歲,可怕的三歲”。這個形容十分形象,不要擔心只有你家孩子這樣,寶媽們一交流,發現這時候的孩子都“不大可愛”。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叛逆期”啦!
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而且性格會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以前家長只要哄兩句就好,可是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不能被糊弄了,家長的敷衍已經不再有效。此時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溝通。
孩子的正常需求被忽視
如果孩子偶爾通過哭鬧的方式,來索取物品,那也算是合理的,可是每次都是這樣,那就很不正常了。
家長要注意回顧反思一些往日的生活細節,是不是當孩子提出正當要求的時候,家長只是單純地予以忽視?如果孩子用正常方式與大人進行溝通,但是結果卻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走上偏激的道路,因為這樣的方法才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打罵使事情變得更糟
提問中提到“打也試過”,說明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曾用過肢體方面的懲處。但是近些年來,對孩子不施暴的教育方式才是主流。
很多家長在進行這種懲罰之后,發現孩子還是“記吃不記打”,打了之后還會忘,甚至繼續再犯。因為往往在父母進行打罵的時候,都是在氣頭上,這時候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撒氣行為,根本沒有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也不明白這種懲罰的前因后果。
大人打孩子,希望孩子記住這種痛,下次不再犯。殊不知,當孩子對懲罰的原因一無所知的時候,這種打帶來的只不過是應激反應。家長一抬手,孩子嚇得一哆嗦。最后留下的不是教育成果,而是心理陰影。而打罵也有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情況更糟糕。
孩子曾經嘗過這種甜頭
我認為,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通常情況下,孩子一鬧,家長怕丟面子,或是為了盡快安撫孩子,就會馬上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事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墒?,對于孩子來說,目的已經達到,甜頭也已經嘗到。那很有可能下次還會做出這種行為,甚至變本加厲。
家長要謹記,教育的原則是不能更改的,是始終如一的。不能因為外部條件變化了,教育也變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不能馬上就哄,然后開始妥協。家長要進行冷處理,先任由孩子發泄,當你不在乎他的舉動時,他就會發現,原來父母不吃這套,不受他的威脅。
兩個孩子之間關系緊張
這種“緊張”不是說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好,而是說隱隱地存在競爭家長注意力的情況。大寶原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自然享受著全家人的關懷。但是年紀更小的二寶,占據了大人的更多視線。大寶心里會有落差,可能就會變本加厲,用這種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
家長一定要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讓大寶有被冷落的感覺。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木蓮媽媽,每天為您推薦實用安全的育兒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回答問題需要官方點五十贊……書法可以培養耐心勞逸結合鋼琴我覺得可以培養氣質不管怎么樣年孩子的話也可以活潑一點如果不喜歡這些既使什么沒學也沒關系的還小呢她玩的時間應該希望自己多一點。此問題希望能幫助你,看了別忘了點贊評論
3歲的孩子喜歡大人,應該如何教育?
這個問題,貌似我也遇到了,我們家孩子四歲就開始打人了,而且讓人感覺“恐怖”,居然推練太極拳的老太太。我在想,如果老太太躺下怎么辦?咱賠不起啊,幸虧老太太是我的鄰居,我也經常跟他們一起練太極拳。
我們家孩子,除了打人,還搶別人東西,看到別人的東西不錯,他感覺就去搶。甚至揀個樹枝打人家。除了這個,在打不過人家的前提下,還就地取材,拿板凳、木桶砸人。同齡人根本沒有人敢惹他。
現在我也很無奈,有時候也會打他,但是恐嚇多于毆打。我老婆打的得厲害點,但是,小孩就這么大,夠不著打。我也感覺應該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說不定他打人、喜歡以暴制暴就是跟我們學的,遺傳我們的基因。
現在我的孩子基本上已經聽懂我們的話了,我告訴孩子尊老愛幼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欺凌弱小,欺負老人。
有一次我們家孩子又搶別人家小孩東西,那個小孩比我們家小孩大幾歲,個頭高一點。當時那個小孩看著我,怕我護短。我問那個小孩:“有人搶你東西怎么辦?”那個小孩看著我我,不說話。我告訴那小孩:“有人搶你東西,你就應該揍他?!蹦莻€小孩就打了我們家小孩一下。我們家小孩哇哇大哭。那人家長看到了,以為他們家小孩欺負我們家小孩,上去要打自己的孩子,被我阻止了,我告訴她:“因為我們家小孩,搶你們家小孩東西,活該挨打。而且是我叫他打的,你們家孩子還怕我護短呢?!蹦侨苏f:“哦,你這樣教育孩子,感覺有問題?!薄N耶敃r就告訴孩子:“搶人家東西是不對的,會被打的,你不是天下第一,就算你天下第一,別人也會聯手揍你,暴力解決不了問題”
事實上,現在我都想不出教育小孩不打人,小孩就是沒心沒肺,熟記熟忘。
如果誰有辦法,請告訴我,本人不甚感謝。就說到這里,謝謝邀請,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太極云飛揚,有粉必回,有問必答。
寶寶三歲了,語言能力仍然停留在很少數的幾個簡單詞匯上面,說明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存在問題的,通常來說,會有幾方面的原因。
哪些原因容易導致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遲緩?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有些孩子,天生會比較內向一些,安全邊界較小,如果媽媽陪伴的少,或者家里大人經常吵架、打架,或者被呵斥的太多,都會很容易導致孩子緊張、安全感缺失,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不愿意學習和表達,不敢開口說話。
二、語言刺激太少
孩子的語言發展,需要大量的語言、詞匯的輸入,也就是說,要多聽,聽不同的詞匯、重復的詞匯、清晰準確的發音、適中的語速,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吸收詞匯、訓練語言能力的基礎。
不少家庭存在這樣的情況,孩子在白天由老人照看,老人的精力有限,每天只是就孩子吃飽、穿暖這幾件事情操心,而且不少老人不太喜歡跟孩子多聊天,只是讓孩子自己玩,自己不是跟其他老人聊天,就是玩手機刷朋友圈,即便是父母下班回家以后,跟孩子的語言溝通也不多,總是忙于自己的事情,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沒有充足的語言刺激,沒有對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流互動,聽的少了,開口的機會少了,自然語言能力也就滯后了。
三、需求被過度及時滿足
孩子在最早期的時候,首先發展的是上肢動作的能力,當孩子想要什么的時候,比如說想喝水、要玩具、需要抱抱、拉便便了,這么大的孩子除了通過哭的方式表達訴求之外,往往會通過上肢的運動、伸手指著想要的物品、發出嗯嗯哼哼的聲音來引起父母家長的注意。大多數家長因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長,對孩子的行為語言很了解,孩子手指頭一伸,爸爸媽媽往往就能猜到孩子需要什么,這種時候,很多家長圖省事,問都不再問一下,直接就滿足孩子的需求了。
這種做法,沒有給孩子進一步表達訴求的機會,不需要用語言表達的方式來獲得滿足,孩子沒有了說話的動力和壓力,自然也就不會主動練習說話的能力了。
四、使用電子產品過多
養育孩子是很辛苦的,尤其是當孩子一直粘著你的時候,令很多父母疲憊不堪,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安靜下來,讓自己能夠安靜的打掃家務、處理工作事宜,甚至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安靜刷一會手機,會習慣性的塞一個平板電腦給孩子,讓孩子看動畫片,或者讓孩子看電視。
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養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動畫片的內容是典型的單向輸出,缺乏溝通,孩子不需要進行語言的互動就能接收信息,自然也就懶得說話了,語言表達得不到充分有效的訓練,影響孩子未來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成長的環境導致心理上出現問題
這類因素比較復雜,我只能舉一個我身邊朋友的例子。
我有一位朋友的兒子,從小由奶奶帶大,這位奶奶是一個不愛跟人說話、言語極少、獨來獨往的人,跟誰都很少說話,包括孩子,以至于孩子被帶的也不愛說話,性格極度內向,一直到3歲還沒有改觀,后來去醫院檢查確證患上了中度的自閉癥。為了給孩子做康復治療,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心血和資金。
六、生理上的原因
這方面就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了,比如聽力是否存在一定的障礙,大腦有沒有收到損傷,是否有自閉的傾向等。
如何改善寶寶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3歲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因為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就集中在這段時間,一旦錯過,很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發育成長,導致孩子出現自閉、口吃、自卑等問題。
一、多跟孩子進行豐富的語言交流
作為父母,不用管孩子是否對你說的話、聊的話題有回應,你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跟孩子聊天、多說話,用各種詞匯來刺激對孩子的大腦和聽力,保持和緩的語氣,輕松的態度進行溝通不要覺得孩子聽不懂,你說的話,她都聽著呢。
二、少看電視、動畫片和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對兒童成長的危害很大,長期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的想象力、書面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克制住給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沖動,也要經得起孩子的哭鬧。
三、堅持繪本閱讀
父母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進行繪本閱讀,繪本閱讀不是把繪本扔給孩子讓孩子自己看,而是由爸爸媽媽帶著寶貝一起,邊讀、邊說、邊討論,結合生活、游玩的經歷進行繪本的故事分享,讓孩子融入到故事的場景中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更用心的聽你說,看繪本上的圖案,產生關聯想象力,這樣的做法,更有利于孩子強化對詞匯的認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好的繪本能夠幫助孩子認識到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各種動植物物種、地域文化的差異、季節更替等,讓孩子知道,除了自己生活的小家庭,還有一個廣闊的世界等著孩子去探索。
四、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讓孩子說出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動作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哭鬧、用手指著物品哼哼,或者用很簡單的詞匯、很含糊的發音來提出要求,這個時候,即便家長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也要盡量故意裝作沒聽懂,讓孩子進一步用語言表達出來,通過這種刺激訓練,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訓練社交能力
封閉的環境不利于孩子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對社交能力、語言溝通表達能力的訓練,可以多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比如小區的露天活動區、活動中心、孩子集中的游樂場,讓孩子融入到群體中,跟其他的孩子互動、交流,通過社交的訓練,鍛煉語言表達的能力。
六、及時就診,排除生理原因
我是元寶爸爸,家庭教育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家庭教育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一起關注孩子成長和家庭環境建設的話題!20
收藏分享轉發到頭條復制鏈接微信微信掃碼分享新浪微博QQ空間舉報全職媽媽love生活
2020年02月14日
關注孩子特別聰明,在小的時候,發現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可以用哭鬧得到。我家寶寶也會這樣。其實你可以嘗試,告訴孩子,哭鬧不能解決問題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