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2 12:23:4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于嬰兒性格是不是天生的我覺得我還是蠻適合回答的!
我是Lucky,一個90后的雙胞胎寶媽!
我家的姐姐、妹妹是雙胞胎,一對出生僅差3分鐘、同一個胎盤、同一套DNA分裂的雙胞胎。
姐姐性格敏感、內向喜歡粘著媽媽,妹妹性格乖張、大膽沒有不敢做的。同一件事,姐姐做錯了我的批評就開個頭她就眼含淚珠,重了說兩句就淚如雨下,妹妹做錯了很快承認錯誤,下次繼續我行我素。
她倆一直都是我帶的,白天是家里長輩配一個阿姨,晚上回家到轉天都是我帶著?;菊麄€成長過程影響因素相對一致,但是依然迥然的性格卻也很讓我疑惑。
姐姐跟妹妹打架總是受氣方,常常還沒開始就敗下陣來,怎么教也教不會反擊。妹妹闖禍姐姐總是有一學一,怎么制止也攔不住她學習妹妹的調皮搗蛋。
她倆相互影響肯定是有,但對天生的性格特質來說,兩個人還是很明顯的不同。
先天的性格是基因決定的!
1.人類性格基因對性格的影響極其穩定,它完全獨立于環境因素,不受環境因素影響。
2.環境對性格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且性格對環境的敏感程度相當大。
3.決定人類情商(IQ)情緒的最大決定因素是基因,成長環境對此有一定影響但不起決定性作用
由此可見,基因在人類性格與興趣愛好方面,有著極大的話語權。幾乎可以這樣說,人是由自己的基因類型決定的。但是也有人提出后天環境才是一個人成為某人的決定性因素。
在此,相關科學研究表明,基因的確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性格、興趣、愛好,但人的智商、學識、個人成就很大程度上卻受著后天成長環境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講,父母在育兒時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的某些性格、興趣、愛好其實是無法更改而且應該得到尊重的。因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其實就是父母自身基因的一種遺傳體現。
1、能夠區分媽媽和“我”屬于不同個體
這個階段的孩子知道“我”和“你”的區別了。以前孩子會模糊地認為媽媽就是我,我就是媽媽,想法和情緒都會受媽媽左右;而現在知道對媽媽說“不”,意識到“我”和“媽媽”是不一樣的了。身體和媽媽分開后,內心也開始逐漸獨立。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發育課題是形成自我意識。以對自身的認識為一基礎,孩子開始探索周圍的事物,嘗試按自己的意志行動。所以,只要孩子的嘗試沒有危險,媽媽就應該放手讓他去做。
2、出現反抗
心理學中,自我的概念是一個人對自身存在和自身觀念的一種表述。幼兒的自我意味能夠區分“我”和他人、“我”和世界的不同了。自我意識形成階段,孩子開始會說“不”或者“不喜歡”。
對父母的話表示反對說明孩子能夠認識到“我”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所以,當孩子表達反對意見的時候,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長大了。
在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表現得固執和逆反是孩子的普遍特征。比如,父母不同意他玩冰箱門上的磁貼玩具時,他就會一直伸著手,直到拿到為止。孩子心里會想,“我只是想看一下,媽媽為什么就不同意呢?”一旦想要的東西拿到手,他就安靜了。
從幼兒發育階段來看,任何機能剛開始發育時,身體和心理上都會有比較強烈的反應。舉個例子會有助于理解。孩子開始學游泳的時候,無論叫他怎么放松,他的肌肉都會緊張,動作也很僵硬,可熟練之后自然就放松了。
同理,孩子剛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時表現出的固執程度,嚴重時可能會讓父母產生錯覺,認為孩子性格改變了。但是,通過外界環境的反饋和自身的感受,孩子會逐漸掌握適度表現自我的方法。
所以父母不必因為孩子的自我表現比較強烈,就認為孩子沒有禮貌。
3、明確區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渴望實現自我意識的孩子開始利用自己的身體,自由地探索未知世界。無論什么都想試試,即使父母阻攔,也要去摸一摸、嘗一嘗或者跳一跳,簡直是個闖禍大王。
這種情況下,父母要最大限度地肯定孩子的意見和想法,當他想做什么的時候,只要沒有危險,應盡可能地支持。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這種意識是固執,橫加阻攔,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或逆反情緒。當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被接受的時候,孩子會認識到“我也行”“我是個不錯的寶寶”,這種自我肯定的力量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當然,父母也不能對孩子完全放手不管,特別是在和安全相關的問題上。如果孩子出現打小朋友、扔東西、把手伸到熱水中等行為時,父母要嚴厲禁止,即使孩子發脾氣也必須堅持,否則,孩子會越來越不聽話。
堅持“說不行就不行”的原則非常重要。在給予孩子最大限度自由的同時,對不可以做的事情必須堅決制止。
4、遭受挫折產生負面情緒時必須安撫
剛開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隨時準備新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并不總是成功。愿望沒有實現,遭受挫折的情況也很多。
例如,做拼圖游戲的時候,反復嘗試都不成功時,孩子會一邊哭,一邊用期待幫助的眼神望著媽媽。這時候,媽媽應該盡快幫助孩子擺脫這種負面情緒。因為孩子年齡太小,憑自己的能力是不能克服這種負面情緒的。如果媽媽不去安撫,孩子的失望情緒無法宣泄,就有可能出現用頭撞墻、捧東西或者打人等問題行為。有的父母認為,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他人提供幫助,會讓孩子形成不好的習慣,所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
孩子遭受挫折、表現出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幫助他迅速擺脫。2歲的孩子還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不可能通過語言的方式解決問題。遇到上文所說的情況時,媽媽可以提供一些孩子喜歡的小零食,或者用其他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等孩子的情緒好轉后,再幫助他一起完成拼圖。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多拼幾次,一定可以成功。不要讓孩子失望地認為“做了也不行”,而要幫助他樹立“我也可以做好”的自信心。
通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可以學到調整情緒的方法。情緒不好的時候,他自己就會采用抱抱洋娃娃、把頭藏到被子里躲貓貓等方式來緩解情緒。孩子受挫表現得很煩躁的時候,如果父母大聲訓斥,孩子就會一直用煩躁的方式解決情緒方面的問題。
孩子2歲的這個階段,育兒的要領是無論孩子出現什么奇怪的舉動,媽媽都要耐心地給予幫助。
5、害怕外部世界
離開媽媽、剛開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都非常膽小,想和媽媽分開,但又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因為膽小,想嘗試什么的時候,只要旁邊的大人嚇唬一聲,就嚇得連動都不敢動了。
在孩子看來,就連排便也是件令人恐懼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不知道從身體里出來一個什么東西,撲哧一聲掉到地上,簡直太可怕了。
不小心弄傷自己的時候,對身上出現的傷口也會覺得害怕??吹絼e的小朋友受傷貼創可貼,自己被蚊子咬一下或者被指甲劃了一下,也要求媽媽貼。孩子認為,只要貼上創可貼,身體就復原了。為了滿足孩子的這種要求,創可貼幾乎成了每天必備的東西。
優優小的時候,我也準備了很多創可貼。孩子身上只要有一點小傷,就讓我趕快貼上,爸爸、媽媽臉上起個小包,他們也會立刻把創可貼拿出來。這些都是孩子消除對身體變化的恐懼的方式,沒必要阻攔。
3歲前的孩子表現出恐懼膽小都是正常的,但如果3歲后再出現類似情況,就有可能是焦慮障礙。很多情況下,在嚴厲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以及父母對孩子過分控制,都會引起孩子的焦慮障礙,父母要給予特別重視。
6、絕不允許利用恐懼心理管教孩子
對那些好動的孩子,大人經常會利用他們的恐懼心理對其進行管教?!袄衔灼抛ツ銇砹恕薄把謥砹恕?,父母反復強調孩子害怕的對象,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安靜。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很膽小,恐懼情緒被誘發后,的確便于管教。
但要注意的是,偶爾用一下可以,經常使用的話,會導致孩子心理脆弱。還有就是“再這樣媽媽就不管你了”“媽媽生氣了,不要你了”之類的、以母愛為條件的管教方式也不可取。
12~18個月大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性都很強,孩子最擔心的就是媽媽離開自己。如果動不動就聽到媽媽說“媽媽不在了”的話,孩子的不安情緒就會加重。
當孩子無法確信媽媽是否會離開自己時,他就不敢獨立探索世界,更不愿意離開媽媽,甚至那些媽媽允許做的事情也不敢去做了。所以,不能為了糾正孩子的一個小錯誤,而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7、培養孩子自主排便
孩子18個月大以后開始練習獨立排便。排便調節多始于18個月左右,在36個月前后完成。所以,即使孩子滿18個月還不能獨立完成大小便也不用擔心。了解排便練習的意義,用輕松的心態對待是最重要的。
自主排便是指通過自己的意志將體內的排泄物排出,體現出孩子能否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孩子能夠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排便時會非常高興,反之,如果沒有做到,就會產生挫折感。
急于讓孩子進行排便練習,會導致敏感的孩子便秘,心理畏縮,從而失去自信。只要不是生理方面出現問題,絕大部分孩子36個月后都能獨立排大小便。最好不要急于讓孩子停止使用尿布,不妨像過去的老人們常做的那樣,夏天把孩子脫個精光,讓他自己學習排便。“時候到了,自然就會了”,保持這種輕松的心態最好。
基因是人生理細胞的核心,它對其性格和遺傳具有決定性作用。父母有什么樣的性格,兒女就遺傳什么性格。但也有變異的現象,性格不太象父母,自己單獨一個樣??偠灾优钠庑愿穸际窍蟾改傅?。有的象父親多點,有的象母親多點,有的身兼二職、父母的性格表現得都很明顯!
性格溫和,脾氣好。一般小嬰兒不愛哭鬧,身體健康,沒有生病。
小嬰兒平時不愛哭鬧,長大以后,脾氣溫和,性子不急,安生,比較守規矩,你給他說什么他會自己琢磨,動腦子想,認真去做。
長大后開始上學,也能坐的住,能學的進去,不過大人要正確引導好孩子,這樣的孩子大人還是很省心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