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4 16:55:4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有教無類,教師耐心點,諄諄教誨,他會慢慢適應學校生活。我閨女性恪也孤僻,平時都不敢說她。
剛上幼兒園小班第一天,接她回來的時候,發現臉上有兩條抓痕,問她她也不回答,我也沒掛在心上。誰知第二天放學去接她,老師說她差點把同學的手指咬斷,老師費了好大勁才拉開,當時那男孩痛得臉都是黑的,哭個不停,老師問我閨女她不回答。我問她為什么要咬人,她說:他抓我臉!
那男孩的奶奶也過來接他,才知道原來他總喜歡抓別人的臉。但自從我閨女咬了他這次之后,老師說他再也不敢用手抓別的同學的臉了。
小孩哪有不頑皮的?老師耐心點教
,讓他慢慢適應學校生活,和同學友好相處,這才是為師之道。(下圖為我女兒。)
看了這個問題,可以想到做父母的一定非常著急!也能看出,你們的關系有些敵對,而你們父母對此不知所措,很無奈。
好的是,現在你重視這個問題了,重視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動力和開始。
在我咨詢和培訓的工作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尤其是女孩11歲一般進入青春期了,認知和情緒都會和兒童時期不一樣。一般來說,父母按照正確的思路和具體方法去做了,問題基本都得到了解決。所以,父母要有這個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地去努力。
首先,父母需要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基本上,父母找到我們,一上來都是訴說孩子有多么不聽話,多么難管,有很多缺點,無能為力。
從這些信息,我們雖然聽到的是父母的抱怨、責備甚至恨鐵不成鋼,但是更能看出父母希望幫助孩子做好,只有父母是這樣真愛孩子的。
但是,父母這么愛孩子,為什么孩子還這樣呢?
顯然,不是父母愛不愛孩子的問題,而是會不會愛,會不會以正確的方式養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問題。
所以,這里是想說,孩子表現出一些問題,父母也是愛孩子為孩子好的,但是問題并不全是孩子的,越小的孩子,其問題根源主要還是在家庭、在父母等直接撫養人。不要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改,而是要想辦法從根上系統地解決。
只有根上提供了足夠的營養,傳遞到了枝葉那里,作為枝葉的孩子,才會吸收到,自然會變得更有生機。否則,只把營養澆在枝葉上,是沒有用的。
再思考孩子這樣可能的原因。比如,孩子天生有一些什么特點;
從小孩子是和誰長大的;
家庭中的成人一般是以什么方式溝通交流的;
照顧最多的人一般是以怎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溝通的,語氣神態如何;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
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或者父母是怎么做的,結果如何;
你了解青春期嗎,孩子有沒有青春期的表現,家長或老師有沒有用適合青春期孩子的方式去對待......
在你回顧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孩子這樣“脾氣”是怎樣來的,自己有沒有想到什么辦法去引導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我們知道,真正感受到愛的孩子,他們都會有良好的動機,他們會發自內心的希望自己做一個“好孩子”,行為上他們也會要求自己向好。
因為,無論什么特點的孩子,他都是希望獲得價值感,希望獲得別人的喜愛和認可。
這些真心的喜愛和認可,首先應該是來自父母的。如果他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他就會看到自己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價值的,他會希望通過做得更好來得到更多的認可。而這個“做得更好”的過程,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價值感和成就感這些每個人都追求的。
通過這個過程,孩子摸索出了一條符合自己發展,也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
但是,如果孩子生長環境中,總是被看到自己這也不好那也做不好,她就難有信心和動力;另一方面,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也是獲得一種價值感的方式),他們就會通過另一種方式——當你批評、指責、打罵我的時候,我就回擊。就像一個刺猬一樣,我要用我的刺來保護我的內在不受傷害。
這個邏輯家長是要明白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要去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也就是,孩子脾氣不好、和老師吼等行為背后,她的需要是什么,作為父母的你看到了嗎?
建議:1、和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理解孩子。不要指責孩子,不要和孩子敵對,而是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
2、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3、傾聽孩子,多傾聽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4、重新建立聯結之后,再談具體的問題,和孩子尊重地、平等地討論解決方案。
這里父母調整自己的角色、觀念和習慣性的處事方式,以及能不能理解孩子,是關鍵。
具體怎么做的方法有很多,根據親子互動的進展,有針對性、階段性地使用和實施會更有效。用心和愿意努力的家長,自己可以去摸索出適合自己親子互動的方法。
以上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End—
“有料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
兩孩媽媽,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培訓師;
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碩士,從金融業轉行家庭教育,服務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學,2000+孩子與家庭。
希望用我的專業、經驗和真誠,給您、孩子或家庭帶來成長。
養育、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歡迎咨詢!
規矩不一定對,但做為老師制定規矩是必須的,就拿上廁所了說,不一起去,一個班最少20個孩子,難道隨意去?如果老師正好在和大家做游戲或教兒歌,不是隨意就被打斷了?人慢慢長大總要學會適應很多東西,現在隨意選擇時間上廁所,上小學以后呢?再以后呢?
我的孩子不到三歲,我也希望她們自由成長不必受到現在教育的束縛,健康快樂就好,不過不現實,真的不現實?,F在的教育還達不到愛和自由,只能家長自己盡量去教會孩子內心的自由與妥協了
我家的寶寶總是愛生氣是他不會表達自己的事。急了會撕本子,會哭。我問他為什么撕本子哭他說媽媽我不會寫作業,老師要我寫。我耐心地說不會寫,慢慢來寫,不急??奁墙鉀Q不了問題的,慢慢來學會就笑了。
文章引言:會教育的父母很輕松,不會教育的每天很遭罪,父母感慨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問題都出自本身。父母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從小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做好溝通引導,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其實不難!
非常樂意回答你的問題。孩子啥也不愛學習,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唯一喜歡的就是和其他孩子玩耍,父母急在心里,卻不知該怎么辦?
一、我想用“三個恭喜”告訴你,你有一個健康的孩子首先,恭喜你,你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好動是男孩子的本性,從你的描述我看到了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其次,恭喜你,你有一個開朗,會與人打交道的孩子。能與小朋友一起開心玩耍,證明孩子的智力很健康,可能還挺聰明。
第三,再次恭喜你,你的孩子喜歡亂翻東西,證明孩子具有探索精神,是一個智力,身體發育,身心健康的男孩子。
二、父母對子女的最大憂慮來源于自我認知水平的差異你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只是你有憂慮,憂慮的主要來源是對比心理??吹狡渌⒆佣加幸患贾L,會背誦古詩,會唱歌,會跳舞,一般父母都會覺得自家的孩子太平常了。
我想告訴你的是,大多數的天才兒童都是與眾不同的,而且只有少數家長能察覺到孩子的不一樣,進而挖掘出孩子的潛能,讓其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當你很困惑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屬于這少數的家長,還是屬于大多數家長的類型:“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
三、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是所有初為人父母的必修課每個孩子自呱呱落地以來,都是一張白紙。想在這張白紙上添加多少染料,是繪就一幅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圖案,還是只添加寥寥幾筆的黑白畫,全靠父母的培養和孩子的悟性,而孩子的悟性主要來源于家庭最親近人群地正確引導,顯然父母是最佳角色。
俗話說:“三歲看老”。對于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啟智,尤為重要。父母不應該錯過最佳的啟智期,三歲內的孩子一切都是未知數,這個階段最能建立起孩子的根基。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我們不能被孩子的粗淺表現蒙蔽了眼睛,看到孩子好動就認為孩子缺乏自制力;看到孩子學習不專心,不愛看書就認為孩子不愛學習;看到孩子用木棍敲書桌就認為孩子是調皮,搗蛋鬼……
父母對子女越早定性對子女的發展越是不利。或許你可以換個角度想:孩子好動是因為身體在發育;孩子學習不專心是因為有其他更好的東西在吸引;孩子用木棍在敲書桌是因為他發覺打擊能產生不同聲響……
只要你善于觀察,你就會不斷看到孩子的各種優點,當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你的孩子,你就能發覺孩子的優點在哪?知道孩子的優點后就會停止那無端的猜測,而詆毀孩子的教育就不會發生。
四、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需要父母身體力行,溝通引導為主,批評教育為次家里有搗蛋的孩子,首責在于父母。當發現孩子有搗蛋的行為后,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立即制止,大聲呵斥,批評,甚至是打罵,這是人之常情,但卻不是最佳做法。
搗蛋行為是嬰幼兒探索世界的途徑,他不知對錯,你的大聲呵斥,破壞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孩子的自衛心理此時在告訴他,這件事最好不要做,要不就會受批評,但他會選擇當你不在時再進行搗蛋,其結果是孩子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正確的做法是溝通—引導—再溝通—再引導。
例如:孩子用木棍敲打書桌,明知此行為不正確,但請提醒自己要克制,不要立即把木棍搶走,然后大聲呵斥孩子,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此行為是錯誤的。
我們可以用書桌擬人的方法和孩子溝通:“你敲打書桌弟弟,你看它這凹一塊那凹一塊,它說它好疼啊,請你不要再讓它傷心了好嗎?”然后引導孩子安撫一下書桌,再告訴孩子“書桌弟弟原諒你了?!边@個方法既解決了問題,又提高了孩子的情商,還讓孩子意識到了問題,大人可以不發脾氣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辦法。
嬰幼兒正處在探索階段,他仍然會再犯同類問題,這時需要父母耐心,一次地溝通不行,就兩次。通過不斷強化孩子的行為,達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目的。
如果孩子敲打書桌,通過溝通發覺是因為喜歡這種音樂節奏,那么我們就買來其他的打擊樂器以此引導他喜歡上音樂。孩子的其他行為以此類推,只要細心觀察,我們總能在生活中挖掘出孩子的閃光點。
當你抓住了孩子的優點后,只要不斷地強化,孩子的優點就會被無限放大。這也將成為一個引子,引出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優點,孩子有了自身這些優點后,至于之前說的唱歌跳舞讀書寫字等等,那都是只要想學就一通百通的事,哪來的煩惱?
我是@銳談教育育人先育己,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是你我的共同目標。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請聯系刪除。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