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歲小孩性格特點是什么(3歲小朋友的性格特點)

admin時間:2024-02-05 13:30:27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3歲男孩特別敏感,容易哭鬧,而且哭起來就停不下來,咋辦?

20

收藏分享轉發到頭條復制鏈接微信微信掃碼分享新浪微博QQ空間舉報全職媽媽love生活

2020年02月14日

關注

孩子特別聰明,在小的時候,發現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可以用哭鬧得到。我家寶寶也會這樣。其實你可以嘗試,告訴孩子,哭鬧不能解決問題

如何培養3歲寶寶讀書習慣,我家寶5分鐘開小差了?

您好,我是一名寶媽,我有一個四歲的寶寶,很高興能根據自己得親身經驗對您的問題進行解答。

關于如何培養寶寶讀書習慣問題,那么您也提到寶寶5分鐘左右就開小差了,也就是說寶寶的專注力持續時間短。幼兒的注意力本身就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吸引,所以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盡量選擇睡前,在周圍環境安靜下來的情況下更有效果。同時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小游戲來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培養專注力的游戲很多,比如撿豆子,揉衛生紙球,搭積木等等,大部分活動都能鍛煉幼兒的專注力。同時我們家長也要注意盡量不要突然打斷正在專注玩的寶寶,這樣是不利于專注力培養的。最后就是我們要學會改善讀繪本的方式方法,在正確選取適合寶寶年齡段的繪本的同時,我們要用繪聲繪色的口吻來讀繪本,而不是單純的像讀課文一樣把書面的文字讀出來,應該音調高低起伏,配合情景賦予飽滿的情緒甚至把圖案也講解給寶寶,相信寶寶一定會更加容易被吸引,同時也會慢慢喜歡上繪本故事。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我,我文章里有推薦了一些我們家寶寶自讀的比較好的繪本故事,一樣對您有幫助!

三歲孩子怎么教育,每天日常怎么安排?

我是一位寶媽,希望能和寶媽們一起分享育兒經驗。

首先,三歲的孩子正處于一個對所有事物都好奇的時期,這個年齡段是培養孩子動手動腦以及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一旦過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格基本上都定型了,所以才有那么一句俗語叫“三歲看到老”,這話說的真的一點都不夸張。就像我的孩子,現在十歲了,在性格這個方面基本上就和三四歲時一樣,勤快,樂觀,積極向上,而且非常會疼人。那么在孩子這個年齡段該如何培養他優良的品質呢?我依個人經驗有以下建議:

第一,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用溫柔的語言,對答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問題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感受愛,學會愛。

第二,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感受美好事物,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有助于培養孩子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

第三,培養孩子智力發育,親子之間多做互動游戲,這樣有助于孩子智力開發哦!

第四,盡量不能太溺愛孩子,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父母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孩子提出多余的條件應該讓他自己去爭取。

第五,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比如早睡早起,每天固定做一件事(例如畫一幅畫或聽童話故事),這樣有助于培養孩子勤奮、堅持等優秀的品質,只有一個具備良好習慣的人,未來的人生即使不出色,但一定不會差。

第六,讓孩子學會分享?,F在有些孩子在這個方面就做的不夠好,在外面,不僅不分享,還學會與人搶東西;在家里,自己的東西,父母不許碰,只有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才給父母。大家覺得這樣的孩子,還會有美好的未來嗎?所以,父母和孩子平時相處過程中,應該多和孩子一起分享食物、玩具,培養孩子愛的習慣,在他吃東西時,第一個想到要分享的人就是你。

第七,培養孩子吃苦的能力,不能總給孩子最好的。多帶孩子體驗生活,如城市里的孩子多去鄉下體驗生活,鄉下的孩子多與父母一起參加勞動,這樣做有助于讓孩子盡早明白生活的不易,形成節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祝愿所有的寶寶健康成長,擁有美好的未來。

小嬰兒的性格是天生的嗎?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于嬰兒性格是不是天生的我覺得我還是蠻適合回答的!

我是Lucky,一個90后的雙胞胎寶媽!

我家的姐姐、妹妹是雙胞胎,一對出生僅差3分鐘、同一個胎盤、同一套DNA分裂的雙胞胎。

姐姐性格敏感、內向喜歡粘著媽媽,妹妹性格乖張、大膽沒有不敢做的。同一件事,姐姐做錯了我的批評就開個頭她就眼含淚珠,重了說兩句就淚如雨下,妹妹做錯了很快承認錯誤,下次繼續我行我素。

她倆一直都是我帶的,白天是家里長輩配一個阿姨,晚上回家到轉天都是我帶著?;菊麄€成長過程影響因素相對一致,但是依然迥然的性格卻也很讓我疑惑。

姐姐跟妹妹打架總是受氣方,常常還沒開始就敗下陣來,怎么教也教不會反擊。妹妹闖禍姐姐總是有一學一,怎么制止也攔不住她學習妹妹的調皮搗蛋。

她倆相互影響肯定是有,但對天生的性格特質來說,兩個人還是很明顯的不同。

孩子三歲了,總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該怎么疏導?

三歲多的孩子因為自主意識發展,喜歡跟大人對著干,就容易被大人誤以為是不聽話,愛亂發脾氣,愛造反等等!但是其實這種大人所謂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壞事情,而是好事!怎么說呢?

我們來問問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么時候都聽話嗎?

下面是同一個孩子在兩個不同情景中的真實故事。

情景1:

爸爸開車帶游游(4歲)回家。停好車以后,游游要求從車庫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繞遠,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線。

但今天爸爸手里拿了很多東西,因此希望走B口。

游游想方設法堅持自己:“我可以幫你拿東西?;蛘?,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p>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手里拿著大包小包,此時多半會有點惱火吧:這孩子為什么就這么不聽話呢!

情景2:

放學后,幼兒園門口,游游和果果約好要去果果家玩。這時另一個小朋友佳佳來了,邀請游游去她家。

游游說:“不行,我已經跟果果約好了。”佳佳很不高興,威脅說:“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那么你會希望孩子接下來怎樣做?應該會希望孩子堅持自己吧。

我們有時候希望孩子聽話,有時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見。這兩種希望矛盾嗎?

很多人會說,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該聽話的時候聽話,該堅持的時候堅持呀。

可是現實中的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或者說并不如我們所愿。

例如,在美國一份關于青少年吸毒狀況的調查中,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發現: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齡人拉去的。這些孩子當時都知道:這是一件不該去做的事。但是出于種種原因,他們抵抗不住同伴軟硬兼施的誘惑或者威脅,還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對的,知道應該堅持不去,但是卻沒有堅持自己的能力。

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要想能夠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我們自己的經歷中就有很多證據。)

但也許,我們不了解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

人腦中,“懂道理”和“有勇氣”,并不是同步發展,而是有先有后的。

誰先誰后呢?各個領域的專業研究一致認為:

第一,“懂道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能力,這個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這一點并不新鮮,我們自己的人生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二,“有勇氣”并不需要從0開始培養,它是人腦先天自帶的功能,在早年就開始自動發展。(我們之前的文章介紹過一些腦科學的發現)只不過“勇氣”發展的表現方式,就是我們經常為之煩惱的“不聽話”。

《游戲力》中對此也有專門的闡述:

“幸運的是,天然的發育過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適應這個世界的經歷中,獲得一波又一波積極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剛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蹣跚學步時,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并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如果這種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愛的約束,而非被權威鎮壓,那么成長中的孩子就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而不會傷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p>

“不聽話”不僅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自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神經科學近年的研究結果也進一步印證了心理學的這個觀點。

例如,神經生物學家雅克·潘克塞普認為:探索環境,不斷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動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人腦的原始結構中,具有專門的神經生理結構,來負責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不斷探索環境,如果遇到阻礙和限制,就盡量突破。如果被強加他人意志,就盡量反抗,擺脫控制,爭取主動權。(前提是反抗不會導致生命危險。)

因此,“不聽話”是動物(包括人類)的生存本能,而且這項本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潘克塞普把這項本能稱為動物生命力的發動機,挑戰困難的勇氣之源。其它學者更把這項能力稱為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們急于讓孩子早早“聽話”、懂道理,不僅不符合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更嚴重的是可能會阻礙勇氣的自然發展。

對于人類,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動的配合與被動的屈從是兩回事。

討論到這里,也許有人會提出:堅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堅持,不會服從,恐怕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這個看法沒錯,更準確地說,生存的另一個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過,我們在這里說的合作應該是“主動的合作”、“主動的服從”,這與“被迫的屈從”是兩回事。

也許我們會認為,自主和服從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

但實際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蓋樓”來比喻更加貼切。在“性格”這座大樓中,自主和服從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過一個是在上層的高級能力,另一個是下層的基礎能力。

正如下圖顯示,“自主”是基礎能力。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上層的“服從”才是自主的服從,而自主的服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對此,游戲力有一個通俗的解釋:健康的心理意味著,我可以不聽你的,但是我決定聽你的。

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動合作行為更好。

面對孩子“不聽話”,大部分父母的擔心是:“他現在就那么淘氣(固執己見、不守規矩),再長大些可怎么辦?”

而關于“保護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會帶來顧慮: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他會不會得寸進尺?。

無論是親身經驗還是大量研究的結果都表明: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動合作行為更好。尤其是到小學之后,孩子的主動合作行為相對會更加突出。

也就是說,對于孩子早年的不聽話,如果我們能以恰當的方式應對,那么孩子長大以后不但不會“得寸進尺”,而且還會在應該合作的時候更加主動地合作(即便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約束的情況下)。

盡管“不聽話”會給我們造成不少麻煩,但是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我們討論不聽話的積極意義,不是宣揚“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為了要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從而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而且,必須強調的是,當孩子大發脾氣、滿地打滾的時候,更不應該通過滿足物質或行為要求來緩解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認同:“不聽話”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并且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境時,我們就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或者擔心“他長大了可怎么辦”。

新的認識會轉變我們的心態,而在更加輕松的狀態里,我們也更容易找到既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讓孩子愿意合作的方法。

了解更多請關注游戲力工作室頭條號!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