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6 02:21:0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首先要明白一點,性格,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內向與外向,活潑與安靜,大方與靦腆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2.孩子的性格會以氣質類型為發展基礎。
氣質是指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包括心理活動的速度(如語言、感知及思維的速度等)、強度(如情緒體驗的強弱、意志的強弱等)、穩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等)和指向性(如內向性、外向性)。
而通常這個是以物質為基礎,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理基礎有百分之五十來自遺傳。
而氣質本身,也沒有完全的正負對錯之分,不同氣質類型的人也都會有各自的優劣勢。
3.孩子的氣質,應該是會遺傳自父母親或者家族。性格,在小時候,受父母親教養方式影響較多。隨著孩子進入社會,也就是學校,會越來越多地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性格也是同樣,有各自的優劣勢。我們自己做不到足夠完美,孩子也是同樣的。
4.我們需要做的并不是改變孩子的氣質,而是因勢利導。教會孩子發揮他氣質與個性中的優勢,盡量減少劣勢的影響。作為父母接納孩子的優劣勢,同時也接納自己個性中的優劣勢,會更有益于孩子接納他自己,也更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5.孩子的問題還在發展中,所以也不能算做是一個問題。孩子在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和環境,他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和側面來適應不同的環境和變化。
這一切,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探索。容納他的這一部分,容許他在安全范圍內的嘗試,會給予他更多的自我掌控權和自我發展。畢竟,對于一個人來說,在還是孩子時犯錯誤,成本是相對來說最小的。
6.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孩子去培養一些積極有益的品質,比如勤奮,比如好學,比如少抱怨等等。但我們不可能培養出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孩子。
7.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可以先給他一個空間自己去容納和處理這一部分。當他無法處理時,家長可以給他提供一部分的幫助,陪伴,傾聽。
不同年齡段,要使用不同的方式。
兒童期,如親子游戲,講故事,繪本等等方式。青春期更要注重方式方法,給予孩子一定限度內足夠的尊重,容許他犯錯,理解他的特殊心理內容。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可以更好地處理自己面對的每一個困境。
感謝您的邀請,以上是我對您的問題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第一、孩子無論多完美,面對成人世界他仍然是個弱者,需要成人的支持鼓勵。從這點說,父母性格太軟弱,意味著孩子無沒得到必要的支持,對于孩子的成長,一定是不利因素。
第二、孩子的性格,不完全由養育因素決定。孩子氣質類型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天生,我們簡單將它分為剛強和柔弱兩種。柔弱的孩子,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傷害更大,會變得退縮、逃避、自卑。剛強的孩子相對受的傷害會小一點,但得不到支持絕不是好事,可能會形成偏執、攻擊、獨斷。
第三、類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比方樹,早當家,還過是還沒長大,就成了椽子。必要的保護,等他長的足夠大了再當家,才是棟梁之材。
第四、我只關心孩子是否健康成長,成為獨立、有主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人。至于“強勢”,凌駕他人,侵犯他人的性格,我不想、不愿、也不屑談論。
首先教孩子分清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其次在日常經常告知:別人的東西不能要,自己的東西保管好
接著,實在想拿別人東西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可以跟別人交換分享,拿了之后不能弄壞,要歸還的
最后,沒有經過別人同意隨便拿別人東西是要接受懲罰的,除了道歉外,要接受一定的懲罰,比如減少出去玩的機會或者看電視的時間或者喜歡的零食之類的,還要把讓別人隨便給拿自己的東西,也就是換位體驗教育,教小朋友換位思考
總之一句話,要制定相應的規則并且嚴格遵守,有獎有懲,培養好習慣!
五歲的孩子沒什么壞毛病,要改正的,是父母自己。
¥咬下嘴唇,要看父母是否責備在先。孩子的所有動作都源自于父母的反射,愛孩子的父母,孩子怎么做父母都不以為逆,因為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呀,小孩子一開始就非常懂事,非常成熟好嗎?
¥斜眼看電視,那是父母不允許孩子看電視吧。不允許孩子看電視,父母自己要關掉電視。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就要先做到。
很多父母都要曉得,怎么說話,孩子才能傾聽,怎么傾聽孩子怎么說話?
有位校長說,從女兒四歲起,他就聽她的。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話,是減少親子矛盾的第一步。
我對我的女兒就比較聽從。很奇怪的發現,她非常聽我們的話。
孩子性格叛逆,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各有利弊。而題主所問性格叛逆,應該是孩子言行表現叛逆,而非是孩子的性格問題。
孩子叛逆并非是真叛逆。以前考心理咨詢師證時,授課老師就說,他不贊同將“叛逆”這個詞語用在孩子身上。
馬來西亞的育兒專家林文采也說:“青春期的孩子并非一定是叛逆的。孩子不愿意聽從家長,可能是不贊同家長的某些想法,或者不贊同家長對他的某種期望,而不愿去完成這種期待,如此而已?!?/p>
父母所謂的孩子叛逆,其實是立場問題。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才看到了孩子的叛逆。
父母認為,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期望,沒有贊同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認為孩子的表現是不好的,是叛逆的。
如果孩子表現聽話,那就是不叛逆的。
但問題是,孩子為啥一定要聽父母的話呢?他們難道不是為自己而活著嗎?
所以,用“叛逆”來定義孩子,是不準確且不科學的。
因此,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叛逆,他們只是不想被父母控制而已。
如何讓孩子不叛逆?孩子叛逆,多源于被父母控制。父母多從這三個方面檢討自己的行為,就可以避免孩子的叛逆言行。
第一:父母不要太強勢。
強勢的父母,喜歡什么事情都由自己說了算的感覺。他們基本上不聽孩子的建議,孩子說什么都是不對的。
這樣的父母,肯定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沒有一點點選擇的自由。
所以,孩子也會學習父母,壓根就不聽父母的話,也不管父母說的對不對。只要父母說啥,他們就一定對著干。
第二:父母不要太過包辦。
喜歡凡事包辦的父母,其實內心是不相信孩子的。他們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會,還是自己厲害。所以,孩子的事情,他們都要事事操心,事事包辦。
可是,父母什么都幫孩子做了,孩子還能做點啥呢?他活著還有什么挑戰呢?
孩子想獨立自主的天性就被壓抑,活著感到非常憋屈。
所以,他們也要跟父母對著干,要爭取他們的話事權,要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哪怕犯錯誤,摔跟頭,他們也無所畏懼,因為那些都是自己的選擇。
第三:父母不要太過焦慮。
焦慮是做父母的大忌。
太過焦慮的父母,對孩子總是百般擔心,他們總是在反復的提醒孩子,要注意這個,要注意那個,這里不安全,那里也不安全。
父母在反復表達自己的不安和擔心。
那么,在孩子看來,這樣的話,其實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他們覺得,自己不被父母信任,活著沒有價值。
所以,他們要叛逆。他們想把事情做對,想證明給父母看,他們是有價值的。
同時,他們也想告訴父母,你們的擔心是多余的。
總結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表現出叛逆,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表現得太過強勢,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要給孩子更多的適當的選擇權。同時,也不要太過包辦,要讓孩子試著去做,就算做錯了也沒關系,只要不是危險的事就都可以。最后,要減少自己的焦慮情緒,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
我是@爸爸來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守護是最沉默的陪伴。陪伴是最廉價的付出,陪伴是孩子最想要的愛。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歡迎您的關注!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