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6 11:50:4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其實不存在每天無理取鬧的孩子。如果你確實這么認為,那么只能說你要不太粗心,沒有好好留意孩子。要不你故意視而不見。
哪有什么人是特意要每天鬧得不開心的。如果有一個人每天鬧,那只能說他心里面有負面情緒沒有被排解。
首先三歲小孩有自我意識了,他們通常想要嘗試新的事物,想要自己做決定,想要按自己的想法走。如果大人經常忽略他們的意見,阻止他們獨立做決定或者獨立做事的嘗試,他們會感到很沮喪很痛苦。所以,當你說小孩無理取鬧時,搞清楚到底“無理”是指不符合你心目中的“理”,還是說就是為鬧而鬧。
三歲小孩雖然有獨立意識,還是很依戀父母的。如果小孩經常完全沒有道理地鬧騰,搞清楚是你沒有理解他鬧的原因,還是說小孩想通過鬧的方式來達到某些目的。例如你總是忽略他,不跟他玩不跟他交流,小孩就會故意做一些事情引起你注意。關系好時小孩可能會故意做讓你高興的事討好你。關系不好時,就會故意調皮搗蛋,讓你把注意力放到他身上。
相信我,不會有正常小孩每天無緣無故地鬧的。這個行為背后一定有原因。大人跟小孩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思維更清晰,我們能更好地把控情緒,而孩子有了問題無法解決一般只能以“鬧”來發泄。好好了解你的孩子,找出他情緒不好的原因,幫助他解決才是正道。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下,孩子的提出的不合理需求,我們不能滿足時,經常引發彼此的沖突,家長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生氣發脾氣甚至打罵??山Y果是只是終止了孩子的一次行為,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無數次。這讓我們很頭疼。
那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后減少或者不再無理取鬧呢?根據我自己的經歷,提幾點建議,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1、孩子的無理取鬧對我們來說是不好的行為,是無理取鬧,可對孩子來說他就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用自己的方式讓我們來配合他的需求。他自己并不能判斷自己的方式是對是錯。所以我們首先要尊重他,尊重他做出需求和行為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提出需求和選擇行為的權利,不管對錯。
2、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做出選擇的權利,但我們也有不配合無理要求的權利。我們不用去改變孩子,更不用去打罵發脾氣,只要我們做出自己的選擇并堅守就可以了。這樣做,不用發脾氣,就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是有原則的,是有底線的。孩子就會找到界限,就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就會減少這些不好的行為,去做出好的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無理取鬧的方式其實是在試探我們的底線,看看我們到底會不會妥協,如果妥協了,他就會覺得辦法可行,以后繼續活著變本加厲,不良行為就會越來越多,養成習慣。如果我們用打罵強硬的去鎮壓他,雖然解決了一次問題,但也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孩子就會想著次媽媽贏了,媽媽脾氣更大,那我下次應該更激勵,或者孩子會想只有媽媽動用武力的時候再聽她的話,其它時候可以不聽了。這些也都會增加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且傷害親子關系。
3、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管發生了怎樣的沖突,都別忘了孩子正在隨時隨地向我們學習。學習我們的一言一行。如果我們不想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以后遇到與別人的沖突時,能通過溝通去解決,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那么,請控制自己的脾氣。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每個人的權利和行為都應該是有界限的,這才是彼此尊重。也是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的。有界限感的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會更自覺。當我們守住自己的底線和家庭原則的時候,孩子也就不會一而再再二三的去挑戰,去試探,不良的行為就會因此而改變,沖突就會減少,關系也會更好。
一般來說,孩子年齡小,在他們遇到挫折時總難免會傷心失落、會哭的。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哭時會感到很焦慮,他們不希望看到孩子哭。其實這種焦慮會影響到孩子,這會給他們帶來一種緊張感。孩子也會認為要做好一件事是非常困難的。讓孩子經歷一點小挫折也沒有什么不好,父母不用過于擔心。
當孩子在哭的時候,父母應該怎么辦呢?一、父母要認同孩子的感受。
有些孩子在哭的時候,無論你怎樣跟他說話,他都不愿理人。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哭一會,不用急著和他講道理,而是去認同他們的感受。認同感受包括以下幾點:
1.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了解他們是有能力處理挫折的。我們要允許孩子難過、傷心或有點脾氣。告訴他碰到挫折不開心是很正常的事。父母還可以對孩子分享一下自己以前碰到挫折的感受和經歷。
2.不要試圖去說服孩子,放棄感受。
有些父母會說服孩子,叫孩子不要哭了。因為孩子的哭聲讓他們感到很煩惱。
父母不要對男孩子說:“男孩子不能哭,要堅強一點?!?/p>
也不要對女孩子說:“你就知道哭,別哭了,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p>
如果我們讓孩子去放棄這些感受,以后孩子就會認為所有的不好的感受都是不應該有的。爸爸媽媽是不喜歡的,他們可能就會把這種感受藏起來,以后再也不告訴你了。
3.認同孩子的感受。
認同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了。比如,孩子沒有被選上小組長時,他會很傷心。媽媽可以說:
“老師沒有選你做小組長你感到很傷心?!?/p>
孩子在做題目時,想了很久都沒做出來。媽媽可以說:
“那道題你想了很久都沒有做出來,你感到很沮喪!”
如果孩子不愿意說話時,父母可以安靜的陪在孩子身邊。
當我們把孩子內心的感受說出來以后,他就會感到父母理解了他,心情會好很多。
二、父母要給孩子全方位的支持。
當年齡小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他們還不知道怎樣去面對挫折。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因此,他們是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呵護和支持的。他們也希望在父母這里學到如何去解決那些問題。只有得到了父母支持的孩子,他們才會感到自己是有信心的。
例如:當孩子在和小朋友比賽拍球時,球總是會掉在地上,拍不過別的小朋友。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球掉了沒關系的,要拍好球確實有點難。你可以多練習一下,先一下一下地拍著練習,如果能拍準的話,再加快速度?!?/p>
父母認同了孩子的感受,然后再教孩子方法。讓他一下一下地練習,最后加快速度。
當孩子逐漸有了抗挫折能力時,父母就可以放手了。
這種全方位的支持也是一種鼓勵孩子的方法,他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三、父母自己在遇到挫折后要堅強對待。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們都是在看父母怎樣做的,而不是怎樣說的。因此,當父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時,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我很煩躁、我不想堅持工作下去的想法。你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當我們自己表現出很堅強的樣子時,孩子也就不會懦弱了。
四、父母讓孩子看一些關于抗挫折的繪本。
讓孩子看一些關于抗挫折的繪本,孩子會很容易理解故事中的內容。如《令人沮喪的事》、《大衛,不可以》、《皮特貓》等待。這些繪本孩子們都很喜歡看。在成人給孩子講完這些故事后,可以給孩子提一些問題,加深他們對繪本的印象。在聽了兩三遍后,還可以讓孩子自己講一講故事中大概的內容。這些繪本都會讓孩子知道怎樣正確的面對困難和挫折。
孩子遇到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中一定要給他們支持,讓孩子樂觀地去對待一切困難,讓他們知道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希望對爸爸媽媽們有一點幫助。
我是大賽爸爸,關注我,育兒路上與您同行。
寶寶哭肯定有原因,父母得找到原因,是沒有安全感哭,還是要東西哭鬧,還是小家伙需要關注,故意哭鬧引起你的注意,或是有的事情做不好,有挫敗感哭,找到原因后,對癥下藥,哭的時候小家伙是聽不到任何聲音的,他只是在發泄他的情緒,父母首先要接受他的任何壞脾氣,抱起來拍拍后背,讓他知道父母是愛他的,他感受到后,情緒很快就穩定下來了,你再通過轉移注意力了,或是滿足孩子的需要(合理需求,不合理需求不能滿足),或是給他足夠的關注,并且告訴孩子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我想干什么等等,我想要什么,或者是快來幫我),讓大人明白孩子表達的意思
哭,是孩子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用來傳遞心底信息的信號。
孩子的行為都是表現在外的部分。如果僅僅評判行為,我們是無法了解孩子內心的狀態。但是,任何行為都是了解孩子內心信息的線索。
當我們重新看待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為,我們會發現,其實行為背后都是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強烈感受,以及內心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要。
情緒是問題前的一道門。所以應該“情緒判斷優先定律”,即指情緒會優先于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都會首先影響到人的行為。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中國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只能摧殘孩子的心靈。打罵可以使孩子暫時克服自己不正確的欲望和控制不正確的行為,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弄不好還會養成其他的壞毛病。
表達情緒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選擇表達的具體方式。我們要知道,不管情緒多么強烈,傷害他人或自己的過激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有些行為在某種場合是不合時宜的。學會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只有讓他的情緒有效輸出,才能從事情上解脫,讓孩子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從而避免同類事情發生。所以教育孩子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只能用愛換愛,用信任換信任。
等孩子情緒平靜后再用「ACT三步法」。
A:「小明,我知道你現在對我很生氣,因為我不讓你xx。」
C:「但是我們已經約定好了,每次最多……,否則我們……。」
T:「明天我們還可以繼續xx,不過現在我們需要去刷牙了,再美美的睡上一覺。如果你真的很喜歡xx,回頭我會給你買一些xx,這樣你不僅能夠……,也能在你自己喜歡的……?!?/p>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解決方案。如果溝通時,小朋友一聽到xx這個關鍵詞又開始尖叫,我們還可以用「ACT三步法」來平息他的情緒!
A:「小明,我知道你現在真的很生氣,也很憤怒?!?/p>
C:「但是我們不能一生氣就開始哭鬧?!?/p>
T:「你可以到自己的房間里去哭一會兒,或者抱著我哭一會兒,但你覺得好點了,我們再來談談你想要什么?!?/p>
接下來再重復教孩子的需求進行溝通。
注意,任何時候我們跟孩子進行溝通,都是要在孩子情緒平靜時進行的。
孩子哭鬧時,一定不要答應他的任何要求。否則,孩子會逐漸放棄語言和理性的方式進行溝通,慢慢變成越來越任性、越來越難溝通的小祖宗。
有時候事情緊急,我們來不及根據三步來依次進行,這時稍微打亂一下順序也可以。但當我們有空的時候,還是盡量按照這個次序來,孩子更容易接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溝通的全程,家長要看著孩子的眼睛,必要時可以抱抱他,而且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控制好情緒。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但凡都一方情緒失控,都無法理性溝通,更難以達成積極的結果。家長如果能盡早就建立好規則,并且引導好孩子,會容易很多;然而,當孩子已經開始變得任性,習慣用哭鬧去控制成人的時候,做出改變顯然會更困難。
改變的方法是一樣的,只是需要成人付出加倍的耐心和思考。希望能幫助到你。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