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7 02:47:4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你好,自閉癥主要表現在社交、語言、行為和智能四方面的障礙,其中最核心的兩大障礙就是行為和社交。
現在對自閉癥的診斷都是一個相對主觀的過程,在孩子兩歲半之后,很多醫生的診斷都是以量表為參考,以孩子的行為作為導向,因為醫學上沒有一個相對準確的篩查數據作為診斷的標準。
如果說孩子一見生人就哭,不讓外人抱,說話也不超過六個字,可能是因為孩子發育的問題,但是恰恰讓我最擔憂的,是孩子的行為問題,這一點不能忽視了。
從你的描述來看,孩子的行為問題基本是符合ASD的診斷標準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性格和語言問題單就描述來看,這個程度不好把握,但是行為問題,比如孩子喜歡看旋轉的東西,很專注并且沉溺于其中,非常的專注,這就是很典型的行為刻板的問題。
不管如何,孩子一旦出現這種狀況,盡快帶孩子去醫院,不管診斷結果怎么樣,至少我們發現的早,如果真的是ASD,那么現在干預起來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如果還有什么不清楚的,私信我,我盡我最大的能力幫助你!加油。
溫馨提示:我們旨在為全球的自閉癥兒童提供最準確、專業、智能的康復訓練工具,進入頭條主頁,全國上千家最全最準確的機構信息供您選擇;更有康復訓練游戲,專業認知圖庫,讓您訓練無憂;讓自閉癥孩子擁抱藍天,讓世界充滿愛。
有的孩子雖然說話晚,但是會有一些非語言的交流,比如說手勢、身體姿勢、眼神等,在不同的交流情景下,正常的孩子即使語言沒有出現也可以靈活運用這些非語言的溝通技巧。
而語言發育遲緩,或者星星兒由于能力因素,對于社交溝通會存在很明顯的障礙,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您發現孩子有能力落后于其他同齡孩子的情況,不要抱著僥幸心理,更不能用“貴人語遲”來麻痹自己,立刻帶孩子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
這里說一下,很多家長認為兒童語言發育遲緩不算多么嚴重的問題,隨著孩子身體的發育成長慢慢可以自愈,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結果往往耽誤了孩子的最佳康復時機。
千萬別猶猶豫豫,明明孩子2歲就開始表現出明顯的能力落后,也不管不問,等孩子4、5歲了,發現他和同齡孩子差距越拉越大,這才開始去醫院診斷。
最怕的就是選擇逃避的家長,部分家長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一開始會不斷找各種方法,證明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又是四處找名醫,又是在網上找能人異士,這樣一來二去,大人孩子折騰了大半年,才終于醒悟,逃避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家長們不要諱疾忌醫,孩子越晚診斷,就越晚干預,到避無可避的地步,耽誤了孩子,只會后悔。因此,不管怎么說,如果覺得孩子行為有異常,早診斷,早治療,早干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孩子年紀越小,效果越好。
還部分家長則相當焦急,想找到一種立刻能徹底治愈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方法或藥物。這種傾向也是錯誤的,過猶不及,一切沒有科學依據的“捷徑”對孩子的恢復都是有害無益的。
那么,對于孩子的語言發育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
首先,明確孩子不開口說話的真正原因,家長們都會有想當然的毛病,孩子不說話,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解釋:
我家寶寶什么都懂,就是不(愛)說話而已!
言外之意,寶寶是因為“性格內向”或者“不愛見生人”等客觀原因才不說話。真的如此嗎?這也許只是家長們的自我安慰罷了。
我們總是向家長們提到,不要想當然,什么是語言?孩子能發出聲音就可以嗎?
當然不是,真正的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需要注意力、記憶力、聯想、歸納、理解的綜合介入,最終要達到的是順利的表達和社交。
語言是孩子各項能力的綜合體現,簡單的發聲和單字、疊詞的運用遠遠達不到交流性語言的標準,要讓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真正“會說話”,孩子要具備幾個基本條件:
1.孩子的語言認知及理解能力達標大部分家長總是急于“教”孩子一些東西,而沒有考慮到他們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總是事與愿違。
想知道孩子的語言認知及理解能力是否達標,我們就得探查孩子是不是“能聽懂”我們說的話,孩子的認知和理解如果有問題,他們是不會“聽話”的,而孩子“能理解”,才“會表達”。
認知是人類獲得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也是人腦的信息加工過程。加工信息,需要外界的信息輸入,當孩子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和本體覺等傳遞的信息準確無誤,大腦就可以做出相對正確的思維判斷。
在某些情況下,孩子感知覺所獲得的信息無法在中樞神經上形成有效的組合,這就是人們說的“感統失調”,當正常的認知和理解就無法建立,孩子無法正確理解,自然無法正確表達。
認知和理解能力并非與生俱來,需要后天的習得和訓練。孩子坐不住,聽不懂指令,對復雜的語句有理解困難,這些都是影響其日后正常交流的因素,需要綜合訓練予以提高。
訓練認知和理解,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對視、安坐、仿說、命名、動作模仿等開始。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認識并理解周圍的人、事、物等,慢慢過渡到提要求、聽指令、獨立游戲等,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泛化。
2.孩子的口部肌肉和構音系統是否得到了充足的鍛煉。“說話”其實是個挺復雜的事兒。人類言語產生涉及到三大系統:首先是呼吸系統,包括肺和整體上呼吸道;然后是發聲系統,主要是喉和聲帶;之后是構音系統,包括鼻腔、口腔和咽腔。
此外,影響到說話的器官,比如下頜、軟腭、唇、舌等都要起到配合、聯動的作用,而這又涉及到復雜的周邊肌肉運動。一旦口肌有問題,孩子會出現發不出音,發音怪異等癥狀,這時需要的就是口肌輔助訓練。
3.生活中,孩子有說話動機嗎?這就需要家長們在家庭中充分觀察,做出正確引導,營造讓孩子“想說”的氣氛,讓孩子明白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作用。很多讓父母誤認為“什么都懂”的孩子實際上是在生活中和家人形成了一種不用語言的“默契”。
尤其是老一輩的家長,育兒經驗豐富,但有時比較溺愛,孩子一哭鬧,他們就知道他要吃飯/喝水/拉臭……然后就直接幫他們解決了,孩子就失去了練習語言理解并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潛意識上形成了一種“惰性”,因為他們知道不用說話也能得到想要的,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語言發育的遲緩。
在孩子訓練初期,希望島會著重幫助家長發掘孩子說話的動機,盡快激發孩子的第一批語言,充分調動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主動性,以達到提升語言表達和認知理解、調整行為、促進社會交往等綜合能力,幫助孩子早日步入正軌的生活。
以上列出的情況,希望給類似孩子的家長們參考,家長們在在發現孩子不說話、說話吞音、吐字不清、語序顛倒……等語言發育問題的時候,趕緊帶孩子進行正規檢查和專業評估。
千萬不要自我安慰,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其實都源于能力的缺陷,需要全面、綜合的訓練方式去解決,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按照評估的結果,盡早開始訓練,孩子能力追上同齡孩子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鄰居的小孩小時侯也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大了以后這些毛病也沒有了。據我的觀察,只要家長多帶小孩出去外面活動,讓小孩多跟人交流,多結交朋友,相信小朋友會變得更活潑一些,更自信一些。
第一,鼓勵孩子與人交往,給他創造開口說話的機會。
第二,不要替孩子包辦屬于他自己的事情,尤其是言談。包辦會讓孩子失去交流的機會,也會讓孩子失去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權利,這對孩子的開朗性格培養很不利。
第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抓住有利時機鼓勵孩子積極地表現自己。媽媽可以在孩子愉悅的心境下誘導他說話,并對他進行積極的反饋。
第四,想讓孩子變得愛說話,媽媽要做好長期準備。培養男孩開朗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媽媽要做好長期準備。對孩子說話能力的培養要堅持不懈,媽媽不要期望在短時期內讓孩子改變,而應該不斷地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培養孩子。例如周末的時候,媽媽可以帶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不斷地創造機會讓孩子表現自己,還可以每晚讓孩子在家里進行一次詩歌朗誦,讓孩子在廣泛的活動中得到持久的鍛煉。
不是,孩子說話遲有很多因素,有的寶寶就問什么都明白,就是不愿講話,用手勢來表達。
有的寶寶是身邊人語言雜亂,寶寶聽不懂??匆娺^奶奶保姆說方言,父母說普通話,寶寶也不愿意說話的。只有集中統一都講一種語言,寶寶學起來就快點。
發現寶寶講話晚的也很多,主要就是環境影響。
平時多給寶寶反復說,她腦子里形成記憶,突然會一下子說出來了。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