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7 03:47:2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因為這樣的人已經看破看透了紅塵中五色五味五音的虛浮虛空虛偽,是一種嘗盡人間百態、人情冷暖后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大徹大悟,在機緣巧合之下有幸悟得了真道,超越了時空的界限,進入了重生和靈性覺醒的永恒不死的無極狀態,正因為這樣的人無欲無求,所以全身無懈可擊,精氣神內守充盈,而外表卻呆若木雞,大智若愚,他已經超脫了生死貴賤寵辱得失利害親疏成敗等等世俗價值的范疇,做到了無欲無求而無所畏懼,無為而無不為,看淡看輕了一切包括名利富貴女色,擺脫了一切欲望的誘惑和束縛,達到了逍遙游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絕對自由的最高精神境界!
您好,我是高級育嬰師木蓮媽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感謝邀請。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痹S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這時候脾氣大,長大后的性格也會十分不好。但是,這時期其實只是孩子個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只要在今后的教育中,找對方法,孩子一樣能健康積極地長大。
孩子可能進入了“叛逆期”
家長在這個時期常常頭疼,因為“terribletwo,horriblethree”,也就是說“糟糕的兩歲,可怕的三歲”。這個形容十分形象,不要擔心只有你家孩子這樣,寶媽們一交流,發現這時候的孩子都“不大可愛”。這是因為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叛逆期”啦!
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而且性格會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以前家長只要哄兩句就好,可是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不能被糊弄了,家長的敷衍已經不再有效。此時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溝通。
孩子的正常需求被忽視
如果孩子偶爾通過哭鬧的方式,來索取物品,那也算是合理的,可是每次都是這樣,那就很不正常了。
家長要注意回顧反思一些往日的生活細節,是不是當孩子提出正當要求的時候,家長只是單純地予以忽視?如果孩子用正常方式與大人進行溝通,但是結果卻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走上偏激的道路,因為這樣的方法才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打罵使事情變得更糟
提問中提到“打也試過”,說明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曾用過肢體方面的懲處。但是近些年來,對孩子不施暴的教育方式才是主流。
很多家長在進行這種懲罰之后,發現孩子還是“記吃不記打”,打了之后還會忘,甚至繼續再犯。因為往往在父母進行打罵的時候,都是在氣頭上,這時候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撒氣行為,根本沒有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也不明白這種懲罰的前因后果。
大人打孩子,希望孩子記住這種痛,下次不再犯。殊不知,當孩子對懲罰的原因一無所知的時候,這種打帶來的只不過是應激反應。家長一抬手,孩子嚇得一哆嗦。最后留下的不是教育成果,而是心理陰影。而打罵也有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情況更糟糕。
孩子曾經嘗過這種甜頭
我認為,孩子形成這樣的習慣,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通常情況下,孩子一鬧,家長怕丟面子,或是為了盡快安撫孩子,就會馬上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事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墒牵瑢τ诤⒆觼碚f,目的已經達到,甜頭也已經嘗到。那很有可能下次還會做出這種行為,甚至變本加厲。
家長要謹記,教育的原則是不能更改的,是始終如一的。不能因為外部條件變化了,教育也變了。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不能馬上就哄,然后開始妥協。家長要進行冷處理,先任由孩子發泄,當你不在乎他的舉動時,他就會發現,原來父母不吃這套,不受他的威脅。
兩個孩子之間關系緊張
這種“緊張”不是說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好,而是說隱隱地存在競爭家長注意力的情況。大寶原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自然享受著全家人的關懷。但是年紀更小的二寶,占據了大人的更多視線。大寶心里會有落差,可能就會變本加厲,用這種方式引起大人的關注。
家長一定要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讓大寶有被冷落的感覺。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木蓮媽媽,每天為您推薦實用安全的育兒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父母離婚孩子變得對什么都無所謂?
是真的無所謂嗎?除非在離婚前的家庭常年處于爭吵不休,暴力毆打的狀態,這樣的家庭會讓孩子覺得還是離了好,否則孩子表現的再無所謂,恰恰是反映出孩子的在意和不滿。
這個時候婚已離,傷害已經造成,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父母覺得愧疚,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
個人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
1、陪伴,這時候的陪伴是需要父母比之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的,很多父母在離婚后覺得愧對孩子,所以會在經濟和物質方面加倍得去補償??墒牵⒆酉M玫降氖歉改傅年P注和陪伴。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雖然離婚了,但是父母仍然會經常陪伴在身邊,只是陪伴的方式可能是從以前的父母同時陪伴,變成父親或母親單獨相處的陪伴,而這種分開陪伴的時間加在一起,可能會比之前同時陪伴的時間更多。1+1陪伴是可以大于2的。
2、溝通,孩子在得知父母離婚后會經過一段敏感期,叛逆期和被迫接受期,從初始的困惑到后來的憤怒,再到知道無法改變現狀時的委屈,無力,被迫屈服,都是孩子受到傷害的表現。而孩子表現的無所謂,正好是被迫接受期所表現出來的狀態。這個時期,溝通最重要。父母需要達成一致,商量好如何去解答孩子會問起的為什么要離婚的問題。答案需要一致,且不要彼此埋怨。如果孩子太小無法理解太深奧的例子,可以嘗試用孩子的思維去解讀。
比如說:你和小朋友是很好很好的朋友,會一起做游戲,玩過家家,但是有一天,你發現和這個小朋友一起玩得不開心了,他說的話你不明白,你說的他也不知道,還經常吵架,老師和你們調解過,可是你們還是經常吵架,那這個時候,你和小朋友暫時分開來,不一起玩了,是不是會好一點呢?
3、轉移注意力,在陪伴和溝通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發現他們的興趣點,慢慢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去接觸新的事物,結識新的朋友,讓孩子慢慢淡忘。
可以說,離婚后的家庭,孩子會比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都要敏感,需要父母用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陪伴和溝通,如果可能,咨詢一下兒童心理方面的專家該如何去做。因為孩子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父母需要做的是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疏解。
題主您好,按照題干中的信息,我們可以提煉出4個基本事實:
1.孩子現年7歲。如果正常情況下,孩子應該離開幼兒園不久,剛剛上小學一年級,處于學段轉換的關鍵時期。2.孩子喜歡畫畫,有正常的興趣愛好。這說明孩子可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3.孩子好動,自律性差。這其實是低學段孩子的通病,需要后天引導、培養。
4.孩子對家長的批評和鼓勵等外界干預不敏感,處于我行我素狀態。
收集到上述背景信息后,對您的孩子的現狀,我有3點判斷:一是您的孩子正處在個人成長最快樂的“本我時期”。
按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觀點,孩子的人格分為3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謂“本我”,是孩子個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的原則是追求快樂,完全按照本能去做事情,就象嬰兒期一樣,吃奶、哭鬧,隨心所欲,只要活得舒服就好,沒有人強迫按照社會規則行事。
所謂“超我”就是自我約束自我規范,一般是由幼兒園、學校、家長逐步引導教育形成的行為趨勢,是內心的自我控制。
所謂“自我”就是通過對外界引導的“超我”規范進行認知,來約束“本我”遵從制度和要求,從而被環境所接納。這一點正是需要后天培養的部分。
目前的孩子狀態正處在“年少不識愁滋味”的狀態,需要家長不斷引導,接納規則,形成良好的“自我”約束。
二是您的孩子正處在個人成長最重要的“第二個逆反期”。
孩子的逆反期有3個階段,分別發生在2歲左右、7左右和14歲左右。這個每一個逆反期都是孩子建立獨立思考,開始自我反省的關鍵成長加速期,家長要注意以平等、鼓勵、關愛的態度與孩子相處,不能以力壓服、以大欺小,要注意聆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三是您的孩子“動靜相宜”,是一個擁有“相當實力”的“潛力股”。
您的孩子有“畫畫”的興趣愛好,這說明,只要孩子喜歡,完全能夠坐下來、靜下心,專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這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品質之一。此外,孩子平時好動,不容易管住自己,這一點您不用焦慮,這是孩子的在這個學段的正常反應,只要后天加以調教,就一定會收獲驚喜。
根據孩子的基本判斷,結合孩子目前的學習和生活階段,對孩子今后的培養,我給您提3點建議:建議一: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界限,培養責任感。
所謂界限感,就是讓孩子明確自己和家人、同學之間人際邊界,知道哪些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哪些不是自己該做的事情,能夠理解“規則”的底線意義。
1.給孩子建立“責任田”。
在家里給孩子規定屬于“自己動手”的工作,比如:早起疊被、收拾玩具、整理小床、給自己刷碗等等。孩子一開始的時候可能不熟練或者不愿意,家長要適當以獎勵的形式鼓勵孩子的主動承擔,對于孩子干不好的地方,家長不要代勞,一定要耐心給予指導,逐步培養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的責任感,這樣在家里、在學校才不會顯得嬌氣,也容易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建立“自主”意識,這是形成孩子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活動,因此家長要放手,要舍得“使孩子”,促進孩子的快速成長。
2.在家里建立“留言墻”。
家長平時要有意識地建立“平等、民主”協商機制,家里的事情比如:屋內的擺設、添置的書籍、給孩子購買衣服等,都可以適當跟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發言;平時有事情,可以通過家里的“留言墻”留言的方式通知孩子,也可以讓孩子給家長留言,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平等的參與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孩子就容易融入集體,平等合作,很快適應集體生活。
3.在家里建立“反省區”。
孩子在家難免淘氣犯錯,家長要在客廳或者臥室建立“10分鐘靜坐室”,孩子犯錯后,就以“罰坐”或者“罰站”10分鐘進行處罰,讓孩子建立“尊重規則”的意識。初期,家長可以示范,用故意犯錯,“自罰站10分鐘”的方式,引導孩子關注“懲罰”的意義。如果孩子耍賴,不接受處罰,家長要保持足夠的情感強度,對孩子進行處罰,“如果不接受,會有更嚴重的處罰”。實施處罰前,要讓孩子自我陳述錯誤之處,然后接受懲罰。孩子受罰時,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在處罰結束后,要第一時間對孩子進行安撫,并鼓勵孩子對制度的遵守“說話算數”,以此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
4.給孩子足夠的關愛。
孩子在低學段的安全感需要著意培養,主要表現在,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在“圈里”,就盡可能滿足,讓孩子產生“爸爸媽媽最愛我”,“即便處罰,也是因為自己做錯了,爸爸媽媽會一直愛我”的觀念。不缺關愛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勇敢,這對于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和品質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小結:讓孩子從小建立“界限感”,就是要通過培養孩子責任感、平等意識和對規則的尊重,讓孩子擁有未來更好地融入學校、融入社會的間接經驗,可以使孩子將來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建議二:幫助孩子建立成就感,培養濃厚的學科興趣。
1.從“畫畫”入手,讓孩子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孩子從小學1年級開始,學科的學習從數量到難度,都比幼兒園增加了很多,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從孩子最喜歡的“畫畫”入手,從孩子的態度、筆法、創意、專注度等細節給孩子充分的精神表揚和物質鼓勵。對孩子的精神表揚一定要從行為描述講起,讓孩子認識到,是因為自己的主動態度、自己的良好行為受到獎勵。同時,由于孩子對語言的肯定不敏感,家長要從孩子最喜歡的食品、玩具等物質方面給予孩子適當滿足,讓孩子通過外部肯定,逐步強化內心的成就感。
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要孩子在外人面前“露一手”。主要是在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到外面做客時,鼓勵孩子當眾展示,增強孩子的榮譽感,從而增加內在的動力。
最后,要在家里設立“榮譽墻”。要及時把孩子的畫作、獎狀逐年張貼,讓孩子感受到榮譽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從而增強內動力。
2.以興趣為延伸,逐步引導孩子向數學、語文等基礎學科拓展。
當孩子通過畫畫建立學習動力之后,要通過“搭車”的方法,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比如:從畫作的數量關系角度,建立數字和運算的概念;從畫畫的描述開始,建立語文學習的意識;通過“命題畫作”對圖畫里的人物的英語、日語名稱開始,識別外語單詞,這樣就可以實現“一個愛好遍地開花”的良好學習態勢,小學低學段的知識,也可以通過興趣愛好進行深度延展,達到“一箭多雕”的效果。
3.培養閱讀愛好,提高知識的積累。
在小學低學段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閱讀喜好,可以通過“識字小競賽”、“看誰背得快”、“今天我當小老師”的家庭趣味活動,進行親子閱讀,通過指讀、看圖說話等方式,積累孩子的課外知識,開闊孩子的事業。
小結:學科興趣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家長耐下心來,從孩子最喜歡的興趣愛好入手,不斷讓孩子嘗到“好好學習”的“甜頭”,形成良好的“路徑依賴”效應。只要開好頭,起好步,孩子的學習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好。
建議三: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孩子在小學低學段重點培養的基本素養。一旦養成,就可以長期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態,因此,家長要給予重點關注。
1.幫助孩子形成穩定的生物鐘。
小學段的孩子,重要的生物鐘有3個:一是起床時間,保證不拖拉;二是做作業時間,保證按時完;三是睡覺時間,保證要充裕。在這方面,家長要注意強化。初期可以采取“小紅花”制度,哪一項最難就多獎勵小紅花,那一項容易就少獎勵小紅花;湊足一定“小紅花”可以換孩子最喜歡的小禮物、小玩具、小零食等等。通過初期的強化,逐步提高孩子的時間觀念,生活節奏也逐步快起來。
2.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主要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或者“有條件”滿足的方式來加強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這個方法來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原理是在孩子面前放一塊棉花糖,承諾孩子15分鐘忍住不吃,就在時間一到后立即獎勵2塊,這樣不斷強化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自制力。具體講:當孩子提出買個零食或玩具的要求后,家長可以答應滿足,但要通過讓孩子收拾屋子、洗一個小手絹等方式,“磨一磨”孩子的性子,然后再享受自己“戰利品”,來進行“自制力”的鍛煉,這樣既增強了責任感,也進行了“延遲滿足”,也算一舉兩得。
3.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引導孩子“問一問是什么、為什么”,凡事不貼標簽,不立即下結論,讓孩子充分發散思維,養成勤思好問的好習慣。家長要多抽出時間,帶著孩子到郊外、到博物館、到外地旅游,讓孩子從小就關注自然、關注外界的變化,關注自己的成長過程,讓好奇的種子,成為自身成長的動力。
小結:低學段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質上,是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過程。因此,家長要立足于從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養成不放手,從生物鐘的建立、自制力的培養到好奇心的保持,都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地培養,才能實現久久為功的成長目標。
總之,孩子從幼兒期進入到小學段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如何讓孩子走出“無憂無慮”的幼兒生活,開始適應并順利進入小學生活,是家長必須認真思考和積極應對的關鍵時期。這就需要家長要從了解孩子的性格、條件、興趣、愛好開始,著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強化孩子的學科興趣,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更好地適應學校集體生活,為將來更好地成長打下堅實地基礎。
最后,我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送給您,我們共勉: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象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p>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一點啟示。
我是@老白嘚啵嘚,一個專注教培的耕耘者,點擊關注留言,可獲得相關資料,謝謝!
(圖片源于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系我刪除)
簡單地說,叛逆期是孩子進入成人前尋求獨立的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他要獨立,要成為擁有個性的自己,發生不聽話的自行其是的現象時,被認為是叛逆。如果不讓他有這樣的叛逆,孩子將無法長大成人。
一、首先,給他獨立成長的空間,孩子會在伙伴和同學之間,去調整自己的行為。被過份管束的孩子,會喪失自我調適的機會,往往會成為傻孩子。
二、孩子一旦有了獨立意識,會蔑視權威,不懂得這一點,孩子會認為你在蔑視他的成長。獨立意識的伴生現象之一就是,要求你與他平等相處。應該是既做家長,也做孩子的朋友。家長的角色要轉換。
三、要承認孩子許多時候是對的,許多方面,甚至比大人懂得多。比如,現在的年青人都知道,在自己還是孩子時,在玩互聯網、電腦、手機上,家長不如自己懂得多。
四、不要輕易否定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哪怕這在你看來是那么不合規則。孩子有孩子的規則,也許他們間的一些規則,就是未來的規則。
五、不要輕易否定孩子們之間的友誼,哪怕有些孩子在你看來不是好孩子。想想我們自己是孩子時,家長這方面的干預往往是無效的,反而引起反感。
六、不要防礙孩子適度冒險的行為,沒有過冒險行為,不會知道冒險有時是人生的需要,也不會具備避險避害的能力。
七、給點陽光就燦爛。對孩子,表揚和鼓勵的作用,永遠大于批評。孩子往往會迎著鼓勵的方向成長。呵斥和批評要少,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
八、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進入叛逆期前,就該潤物細無聲,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懂得羞恥、自尊、自強,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九、一旦孩子已經有了明顯的叛逆傾向,并可能帶來危害時,首先不要認為是孩子不聽話,這往往是家長前期教育行為的結果,想想該采用什么的方法來化解為好,從自己身上多查找原因。
十、既然孩子的叛逆傾向,是尋求獨立有助于成長的一種表現,一般來說,不會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有些情況下,需要干預。由于過度溺愛,由于孩子要什么就滿足什么等原因,有的孩子會很嬌弱,非常自我。一旦進入叛逆期,很難承受挫折,或者認為一切都會有家長解決,不知真危險是什么。一段時間以來,有些孩子選擇了自殺,我所確知的兩例,和此有關。一旦發現有異常表現,要懂得用恰當的方式干預,在孩子不知不覺中,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