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7 04:03:1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孩子內向膽小的原因是什么?
所謂兒童的內向膽小,一般來說,并不是孩子沒有跟人交往的社交動機,而是孩子缺乏社交技能。孩子不是不想交朋友,只是不懂如何交朋友。
我家小區是里就有這么個小女孩睛睛,大概5歲了,在小區里,不會主動和別的孩子玩,有時候只有碰見比較熟悉的大姐姐,她才會開心的被帶著玩。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些內向的兒童其實特別渴望和別人玩,一旦有機會玩熟了,就特熱乎,甚至一下都不離開新朋友。其實不是孩子內向膽小,只是欠缺一點兒社交技能。
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那如果孩子膽小該怎么教育呢?我個人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不要在他人面前大聲說自己孩子”膽小“睛睛媽媽有時跟我吐槽,有時,不愿意帶孩子下來,她見人不主動打招呼,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每次都要給別人解釋,自己孩子有點膽小。其實睛睛媽媽大可不必這樣,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成長速度,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簽,更不要在別人面前肆無忌憚地說自家孩子問題,當爸爸媽媽不停地強調“膽小”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堅信自己“膽小”,反而加劇了自己內斂的性格。
有時,我帶元寶下去玩,見到熟人,元寶不主動叫人,我會說:元寶可能現在不想講話,對不對,玩一會兒就好了。雖然元寶有時也露出膽怯,但我相信,只要我多贊許,孩子會”膽大“起來的。
鼓勵孩子大膽探索,不要以愛的名義限制孩子有些孩子看起來對什么都缺乏興趣,也不愿嘗試……這類家長口中“膽小”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共同原因:缺乏探索欲。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半是家長經常把“不允許”“不要”“別這樣”掛在嘴邊。比如孩子想要爬高一點,家長怕有危險,孩子想去踩雨水,家長怕弄臟衣褲,孩子想多玩一會兒沙子,家長著急回家煮飯。家長時時刻刻的提醒,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處處有危險,未知的東西尤其可怕,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所以我們家長要做的,只是保證在一定的安全范圍內,該放手就放手,沒有不摔倒就能學會走路的孩子,不要再以愛之名去限制他們對世界的探索。
利用小區這個熟人社會,為孩子創造”膽大“的環境小區鄰居,小區游樂場是孩子大量聚集的地方,孩子每天見到的孩子都差不多,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小區游樂場,增加孩子之間的交往。可以先帶孩子接近大一點的孩子,一般大一點的孩子知道謙讓,有的孩子喜歡照顧比他小的孩子玩,這樣一種固定群體的性質,可以訓練孩子勇敢面對陌生人,如果碰上比較合拍的,兩個家長可以留下聯絡方式,大家互相竄門都未償不可。
結束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懼怕的事,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心態去面對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問題。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咨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經歷過的人飄過,一歲到一歲半時我們家孩子脾氣的巔峰時期,非常的記憶深刻。分享一些自己用過的方法,不一定對每個孩子都有用,個體差異很大,純分享。
這個階段孩子發脾氣,用講道理這個方法,確實不能算最理想的。那么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判斷一下,孩子發脾氣得這件事,是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問題就是如何定義這個原則性,每個家長心里的尺度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家長覺得玩泥巴,搞得”臟兮兮”,是沒問題的,有的家長覺得不行,一定要制止。所以,第一步,界定一個自己心中的底線。我本人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人,所以我覺得孩子一歲多,做的事情只要不是傷害性行為(例如傷害自己,打咬別人,在公眾場合影響到他人)或者是安全性問題,我都覺得沒有問題。那就盡量滿足他吧,最大限度的減少引起他情緒爆發的事件。但是如果是剛才提到得原則性問題,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打斷。緊接著,進行對這個年齡最有效的(2歲以后開始沒有用了)方法,那就是轉移注意力。
第二,作為媽媽,一定要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足夠了解哪些事情會引起情緒的爆發。一歲多這個階段,我們盡可能的去避免這些情景跟事件的發生。例如,去超市,你知道孩子一定要拿很多水果放在車里,就不要在他拿的時候,不停的說不可以,不可以,而是,可不可以避免走那條路,讓別人去拿,或者就索性讓他拿,然后最后偷偷的在還回去?;蛘呙髅髦篮⒆映鲩T見到面包店就非要買面包,可不可以不要走那條路,或者提早準備一些別的食物,如果不小心走了那條路且又沒準備好吃的,可不可以在孩子沒提要求或者發脾氣之前,主動走進面包店給他買面包。情緒是有記憶的,與其編碼記憶了一段不愉快的情緒,干嘛不把它存儲成一段”今天天氣真好,跟媽媽一起出去玩,媽媽因為愛我,走過面包店給我買了一個我最愛吃的面包,我好愛媽媽”這樣的記憶呢,對吧!
第三,這個我覺得是重中之重。在你打斷了他想做的事情之后,在他的情緒爆發的時候,在你即將崩潰得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用溫柔的話語跟擁抱給孩子一個反饋,讓他知道你們的關系依舊是親密的。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切育兒的基礎,永遠讓孩子知道你與他是一個團隊的,你們是在一起的,為日后面對更艱難的育兒難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就是,你一定要冷靜,冷靜,再冷靜??赡茉诩一蛘呶覀兛煽氐沫h境里,這比較容易。但是在一個有社交壓力的環境里,比如我們家孩子那段時間在地鐵里,非要做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我肯定是不同意的,當然他肯定是要大爆發的,這忙的社交壓力的環境對他跟我在控制自己情緒方面都太不友好了,所以那段時間,我的原則就是,少坐地鐵,少去公共場合,少給自己制造麻煩,哈哈哈哈哈。
其實總結就是
1.界定心中的底線,一歲多,底線可以適當的低一些。
2.一歲多轉移注意力還能用,且應該也是最好用的。
3.盡量避免不愉快的事件跟可以引發雙方都不愉快的場所。
4.不論發生什么,都要讓孩子知道你們是在一起的,你都是愛他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首先,孩子三歲之前是性格養成時期,學習模仿能力很強,這個時期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媽媽和奶奶帶孩子的不同,應該是大部分的奶奶通常比較嬌貴孩子,比較注重孩子的溫飽問題,她們會拍孩子冷著或者餓著,而大部分的媽媽在吃的好不吃的基礎上,會相對科學的帶孩子,也更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和習慣培養。
其次,都說對孩子最好的早教,是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完美的生活,媽媽帶孩子也有助于親子關系的養成。在生活中媽媽帶孩子相對奶奶來說與外界接觸的更多,讓孩子接受多方面的挑戰,與同齡孩子的交流也比較順暢。
最后,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長期和媽媽生活在一起,親子關系更加親密,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信心強,性格開朗,待人接物都會更積極主動。而突然的更換監護人會導致孩子安全感不足。
因此,綜上所述,我認為即使要上班也最好把孩子帶到上幼兒園之后再說,當然,這還要看自己家庭情況,如果必須上班不可,那么請耐心緩解孩子的情緒,慢慢適應新的監護人,并且盡量和奶奶一起帶孩子,等下班的時候還是要自己多多陪伴一下的。
一歲半的寶寶不會說話,語言已經發育滯后,給父母7點實用建議。
我從事幼兒早期教育工作,遇到過很多語言發育滯后的寶寶,甚至有兩歲多的寶寶還不怎么說話,最后語言也慢慢的發育跟上節奏了。一歲半寶寶不會說話,已經屬于語言滯后。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要去正規醫院檢查,看看是否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影響語言發育,如果是就需要及時治療矯正。
如果生理上沒有問題,那么就屬于家庭引導的偏差問題。建議如下,
①教寶寶在真實的環境中認知人與物,多和寶寶說話。
②教寶寶打招呼,為寶寶做一個好榜樣。
③教寶寶用動詞表示需要,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
④做表情游戲教形容詞,多制造語言的使用環境。
⑤鼓勵寶寶發出主動語言,注意雙向互動。
⑥重復多聽歌曲,音樂可以幫助語言發育
⑦建立閱讀習慣。
以上七點要從寶寶12個就開始做,如果過了12個月,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做。孩子學習語言有兩個敏感期,12-18個月第一個語言敏感期主要建立寶寶講話的興趣,18-24個月主要是練習講話,2歲以后孩子語言會大爆發。
愿寶貝們健康快樂成長。
發脾氣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嬰幼兒期是情感發展的敏感期,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在情感上最容易受感染,容易沖動,變化大,控制也難。一歲左右的孩子當其行為受到阻止時就會手抓腳蹬,以大聲哭叫來發泄。兩三歲的孩子進入反抗期,他們一改過去的安靜、聽話、依賴,強烈要求表現“自我”。
??他們喜歡自我主張和獨立完成“危險性”的活動,力求擺脫大人的約束,一旦行為受到限制,就會大發脾氣。
從生理角度講,每當孩子處在疲勞、病痛的情況下,他就會發脾氣。但是,絕大多數孩子發脾氣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
孩子受到委屈時會發脾氣。家長處理問題不當使孩子感到委屈,容易導致他發脾氣。
??例如,當孩子正專心致志地干一件他喜歡的事時,家長突然強迫他去干別的事情,他就會又哭又鬧。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會發脾氣。家長忽視孩子的情感,不尊重他,壓制孩子的個性,會使他發脾氣。例如,家長為保持室內的清潔,在收拾房間時,不和孩子商量,便把他精心制作的手工玩具丟進了垃圾箱。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心愛之物不翼而飛的時候,肯定會大鬧一場。
孩子的正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會發脾氣。家長高興時答應孩子的事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兌現,卻沒有及時向孩子進行解釋和說明,也會使他發脾氣。孩子對大人說的話是一向當真的,他們會不依不饒地鬧下去,甚至發脾氣。
??
有不良性格傾向的孩子容易發脾氣。有的家長溺愛孩子,總是千方百計滿足他的需求,以致使他形成不良的性格傾向,這是孩子發脾氣的根源。如果他的某項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發脾氣。例如,在大街上或者商店里,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孩子當著眾人哭鬧,大多屬于這種情況。
??可見這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失敗的,如果還不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以上我們分析了孩子發脾氣的各種原因。家長在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時,應分析其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可用以下方法解決:
1。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家長對待發脾氣的孩子,態度要冷靜而堅決,不要急躁,更不能辱罵和威脅孩子。
??
2。家長要善于捕捉孩子的情感變化,尊重他獨立生活的愿望,滿足他的正當要求,啟發、引導他順利地度過“反抗期”。
3。家長應對孩子遵守諾言。家庭成員之間應該互相尊敬,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他個性的發展,讓他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有事應大家商量,讓孩子充分發表意見和見解。
??
4。進行家庭日常規范行為的培養和教育,當孩子進行活動時,對他要有要求,讓他學會自覺調整情緒,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5。當發現孩子疲勞或易怒時,家長要溫和地提醒他停止正在參與的活動;或者坐下來參與孩子的活動,以助他一臂之力。對年齡小的孩子,家長可以抱抱他,對他說一些安慰的話,防止他心情沮喪或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
6。當孩子正在做自己喜愛的活動時,家長不要立刻強迫他干別的事情,而應在變換活動前,預先提醒他,讓他有思想準備。
7。對待以發脾氣作為手段要挾家長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不理他,離開他,允許他發泄,讓他獨自想想,待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時,家長應對他耐心地解釋和正確引導,使他口服心服,聽從家長的正確指導。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