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7 10:54:23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好習慣是教出來的;是學出來的;孩子的好習慣是夸出來的。
首先,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要做好與老師的溝通工作,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孩子所處的環境。比如孩子上課不專心,愛搞小動作就需要老師的幫忙,希望老師經常提醒。孩子回家后,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父母可以選擇孩子愛看的書籍,讓他讀一段感興趣的文章,培養孩子養成專注于做一件事。
第二,家長在家做好陪伴,學習要有規劃循序漸進。比如: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后作業,家長最好是在旁陪做,既能拉近關系,又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不是件苦差事,同時還能有利于家長監督孩子中途溜號,作業做完后,要讓孩子能把學習用具、書包整理好,這樣做更有利于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發揮榜樣作用,父母做事仔細認真,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時時刻刻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四。孩子的好習慣是夸出來的,進步得到及時表揚,孩子會更加努力的。
有了好的習慣,一定能養成好的性格,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如何培養孩子才能讓孩子更獨立,更勇敢?
作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勇敢。可是事與愿違,孩子并沒有往我們想象的方向發展。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才能夠讓孩子更加獨立,更加的勇敢呢?不妨看看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替代孩子
孩子是我們父母手心里的寶。作為父母的,特別是祖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會磕著碰著。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會讓孩子自己去動手,而是代替孩子去做。殊不知這樣是害了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我們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在兩歲多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試著穿鞋子、穿衣服,自己給吃飯。而不是滿大街的在后面追著喂飯,你越是這樣做,孩子越是不會獨立。
第二,讓孩子參與其中
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在家里做家務的時候,不妨讓孩子參與其中。比如:我們在做飯的時候,可以選擇讓孩子幫忙淘米。我們在掃地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拿垃圾鏟等等。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也給他的獨立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三,讓孩子做決定
在很多時候我們父母都會安排好孩子做這做哪?我們不妨讓孩子去做決定,讓他去做他想做的。比如:你是跟爸爸媽媽去超市呢,還是跟奶奶呆在家里面呢?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有利培養他勇敢的行為。
第四,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
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是需要得到我們父母的肯定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越發的努力去做。比如:孩子在幫忙掃地的時候,我們可以夸獎一下孩子,掃得真干凈。這樣孩子會特別開心,也更加樂意的去幫忙。
第五,父母適當的假裝軟弱
在適當的時候,父母適當的假裝一下軟弱,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勇敢哦!比如:在家里看到蟑螂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可以假裝很害怕的樣子,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勇敢的去打蟑螂。
在超市買了很多東西之后,作為媽媽可以假裝軟弱無力:“寶貝,媽媽累了,可以幫媽媽拿一下東西嗎?”
對于如何培養孩子更加獨立勇敢,我暫且說以上幾點,大家如果有什么好點子,不妨跟大家分享哦!(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我是若水:專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長等,專注悟空問答。歡迎關注!
古希臘哲學家亞歷士多德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無數的行為活動中凸顯其性格的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p>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作為父母,應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作為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讓孩子控制父母。要想孩子性格好,父母首先應該清楚: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養教育孩子既是義務,也是責任;沒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權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讓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要給孩子做好表率。父母也不能做口頭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參與到孩子具體的學習生活活動當中去,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
學校教育是知識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受玩小動作,孩子做事粗心大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事、做作業拖拉,孩子的日常學習活動中專注度不高等,都是客觀而真實的存在著。什么是好學校?悅納自己的就是好學校。什么是好校長?有辦學思想的校長就是好校長。什么是好老師?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我們每個人高矮不一、美丑不等、各有所長、五光十色、甚至千奇百怪,一個好的學校就是絕不大驚小怪,無論怎樣,都統統接納。這就是教育的意義,這就是教育的內涵;這就是校長的擔當,這就是老師的作為。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無論是家長、校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是既能享受得了幸福,也能擔負得起苦難。良好的教育,并不會幫我們免除人生的苦痛,但可以決定我們的態度,教得我們應對的方法,直面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結果。假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培養孩子的性格上,如此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相信,未來的孩子,性格上一定是堅毅的孩子,一定是果敢的孩子,一定是規矩的孩子,一定是自有作為有擔當的孩子,一定是既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一定是寵辱不驚的孩子。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圖片來自網絡,聯系必刪。)
若水---2019年7月22日
不知道您的小孩幾歲,因為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關鍵期。當然不是說孩子大了就不能培養了。在關鍵期內培養相對會很容易,錯過關鍵期就要費力一些。
培養孩子學習積極性,我認為先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孩子心目中有一個大英雄。當孩子心里有了好的榜樣,好的偶像,就會不知不覺中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建議家長給孩子聲情并茂地講或讓他們自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偉人的故事。比如:岳飛、周恩來、毛澤東,曼德拉等。
二,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不要讓孩子奔波于各類補習班中,長此以往,孩子怎么可能不厭倦學習呢?讓孩子的大腦放松,保持對大自然探索的興趣,慢慢就會喜歡上自然,喜歡上學習。
三,讓孩子在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中成長。父母盡量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玩耍、一起做家務、一起辯論等,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不愛學習才怪呢。
四,讓孩子時時充滿自信。無論孩子考試成績如何,哪怕是考了個大鴨蛋,都不要責罵、體罰孩子,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從而失去學習、做事的積極性,是非常非常可怕的。要分析原因,解決問題,鼓勵為主。其實很多情況下,孩子學習的信心是被愚蠢的家長毀掉的。
五,期中期末復習階段不要總是催促孩子學習、學習,學習。更不要總是叮囑孩子要認真審題,別馬虎之類的話語。我兒子小學時,我甚至不知道他哪天期中考試,拿了第一名回來我才恍然大悟,期中考試考完了。不在意或裝作不在意才是明智之舉。
六、讓孩子有學習的自覺性可絕對不是家長磨嘰或叨叨出來的,而是靠智慧家長在孩子的關鍵期內培養和訓練出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一套簡單可行的作息計劃并嚴格執行下去,至少堅持21天,鞏固49天。讓孩子的大腦和身體肌肉適應并習慣這一套流程,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就不用你天天督促了,這就是所謂的自覺性。
所以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是智慧家長給孩子訓練.、訓練,再訓練出來的,而不是家長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說出來的。
當然,這主要取決于家長你是否能做到一天都不間斷,如果做不到,你就不要責怪孩子了。
總之,沒有家長的刻意訓練和陪伴,讓小孩子自己有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是不現實和不明智的。嚴格說,這些應該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就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和影響了,如果再錯過這段關鍵期,再想培養就難了。
愿天下每一對父母都能夠用你們的智慧和堅持,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同時抓住關鍵期,培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這樣做,國家好,你們更好,孩子最好!
首先是思想教育,和行體引導,這和家長的責任很大。以身作則,好寫但是不好做,國強責民強,家國,國家,家長大同小異。責任在于家長怎么育兒,任重而道遠。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