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7 14:41:5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于嬰兒性格是不是天生的我覺得我還是蠻適合回答的!
我是Lucky,一個90后的雙胞胎寶媽!
我家的姐姐、妹妹是雙胞胎,一對出生僅差3分鐘、同一個胎盤、同一套DNA分裂的雙胞胎。
姐姐性格敏感、內向喜歡粘著媽媽,妹妹性格乖張、大膽沒有不敢做的。同一件事,姐姐做錯了我的批評就開個頭她就眼含淚珠,重了說兩句就淚如雨下,妹妹做錯了很快承認錯誤,下次繼續我行我素。
她倆一直都是我帶的,白天是家里長輩配一個阿姨,晚上回家到轉天都是我帶著?;菊麄€成長過程影響因素相對一致,但是依然迥然的性格卻也很讓我疑惑。
姐姐跟妹妹打架總是受氣方,常常還沒開始就敗下陣來,怎么教也教不會反擊。妹妹闖禍姐姐總是有一學一,怎么制止也攔不住她學習妹妹的調皮搗蛋。
她倆相互影響肯定是有,但對天生的性格特質來說,兩個人還是很明顯的不同。
我是若水:專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長等,專注悟空問答。歡迎關注!
古希臘哲學家亞歷士多德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無數的行為活動中凸顯其性格的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p>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作為父母,應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作為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讓孩子控制父母。要想孩子性格好,父母首先應該清楚: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養教育孩子既是義務,也是責任;沒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權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讓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要給孩子做好表率。父母也不能做口頭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參與到孩子具體的學習生活活動當中去,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
學校教育是知識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受玩小動作,孩子做事粗心大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事、做作業拖拉,孩子的日常學習活動中專注度不高等,都是客觀而真實的存在著。什么是好學校?悅納自己的就是好學校。什么是好校長?有辦學思想的校長就是好校長。什么是好老師?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我們每個人高矮不一、美丑不等、各有所長、五光十色、甚至千奇百怪,一個好的學校就是絕不大驚小怪,無論怎樣,都統統接納。這就是教育的意義,這就是教育的內涵;這就是校長的擔當,這就是老師的作為。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無論是家長、校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是既能享受得了幸福,也能擔負得起苦難。良好的教育,并不會幫我們免除人生的苦痛,但可以決定我們的態度,教得我們應對的方法,直面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結果。假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培養孩子的性格上,如此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相信,未來的孩子,性格上一定是堅毅的孩子,一定是果敢的孩子,一定是規矩的孩子,一定是自有作為有擔當的孩子,一定是既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一定是寵辱不驚的孩子。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圖片來自網絡,聯系必刪。)
若水---2019年7月22日
感謝邀請,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我家兩個孩子還算開朗活潑,可是宅在家里的時間,也一樣愛玩手機。孩子的性格和遺傳有關系,但很大一部原因和后天的生活環境及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關。愛看手機,不愛說話,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好。
愛玩手機的壞處孩子不愛說話,愛玩手機。不但對眼睛不好,對身體脊柱的發育也非常不好。經常玩手機,也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性格越來越內向。這樣孩子的交際能力就會很弱,孩子上學后,這情況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績和生活。15歲以前的孩子,自控力是很弱的,如果經常玩手機,很容易上癮、沉迷其中,嚴重的會厭學棄學,后果很是嚴重。父母慎重對待這個問題,及時引導孩子多些其它娛樂有益的活動。
父母做好榜樣,不玩手機還記得孩子第一次玩手機嗎?肯定是孩子見我們父母玩,他才慢慢有興趣,慢慢自己喜歡玩的。所以想要孩子不玩手機,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或者到戶外活動多一些?,F在疫情宅在家里,可以找些親子小游戲或者孩子喜歡的事情來做。高質量的陪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我的陪娃方法親子閱讀:親子閱讀應該解決所有問題孩子的法寶。陪孩子親子閱讀,不僅可以教孩子多認字,也可能增加親子感情。書中的故事和道理也能更加深刻的影響和感染孩子。愛上閱讀,也是孩子們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玩拼圖或者樂高玩具
二寶6歲,很喜歡這些親子游戲。這些游戲不僅可以加強孩子的記憶力和動手能力,也能開拓孩子們的思維和專注力,這對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是很好的培養和練習。最開始一定要陪孩子一起玩,玩的時間旁邊也能放點古詩或者兒歌。孩子拼的開心有趣時,父母也要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孩子。
引導孩子做家務
二寶很喜歡幫忙做飯,摘菜洗菜切菜,像模樣。有時候我包餃子,他也在邊上幫助,很開心享受的樣子。有時候我還會把視頻拍到朋友圈,孩子看到很多人表揚更加開心,下次干活也更有動力。大寶13歲,經常自己做飯給我們吃。疫情在家里,每天兩兄弟都要負責洗碗。多培養孩子們幫忙做家務,不僅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孩子也會體諒父母的不易和辛苦。
做手工和小實驗
我們做的都是幼兒園發來的,也有孩子自己在網上搜的,反正孩子很有興趣,都是材料簡單易做,而且很好玩。
報個網課
反正孩子都要看手機,不如看點實用的。我們現在的體驗課幾塊錢,但是孩子能學很多東西,而且孩子很有興趣。我暫時報了數學和英語,一周兩節課,孩子學的很開心。
找到孩子的興趣
大寶利用寒假學會了魔方。二寶學會了象棋,魔方學了一半。都是他們自己有興趣,然后自己學會的。這樣不僅鍛煉孩子的自學能力,還能讓孩子找到成就感。父母可以留意孩子感興趣的事,加以引導和啟發,讓孩子多些興趣愛好。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努力像陽光,溫暖每個人;傳遞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在做教師工作的這幾年時間里,我經常遇到媽媽們向老師訴苦:
每天下班很累,但還是抽時間陪著孩子做親子活動,但是孩子總是堅持不了3分鐘,就東晃晃、西瞅瞅,怎么辦?
孩子看書,看不了幾頁就把書扔到一邊了,開始玩玩具,這個玩具沒玩兩分鐘又開始玩那個玩具。孩子“坐不住”該怎么辦?
老師說,孩子上課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喜歡交頭接耳、小動作還很多做,擔心孩子學習下降,該怎么辦?
媽媽們焦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擔心孩子注意力、專注力不集中之后,引起的學習跟不上等一系列問題。
其實,在和媽媽們以及其他老師溝通交流之后,我們發現造成孩子注意力、專注力不集中的原因有2方面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時候,我也會給出相應的指導策略:
【1】孩子自身的客觀因素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其實是對于“某個時間段內,能夠對于一種或者特定的工作、學習保持專注集中的狀態”的能力。
這需要我們具備兩種能力:第一,“屏蔽”外界干擾的能力;第二,自主驅動學習或者工作的能力
(由于題主并沒有標明“孩子”的年齡,暫時限定孩子的年齡為3~11歲的幼兒園、小學階段。)
分析:在這期間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與刺激,很容易對事物引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且由于心智的成長不完善,孩子并不能自主控制“心猿意馬”的情況。
這是孩子自身的客觀因素,我們必須認識和接受。
所以,對于注意力和專注力,若以時間為評價和衡量的標準的話,不同年齡階段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3-4歲孩子,注意力能夠保持在6~8分鐘為正常;
4-5歲孩子,注意力能夠保持在10~15分鐘為正常;
5~6歲的孩子,注意力能夠保持在15~20分鐘為正常;
7~9歲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時長為25分鐘為正常;
10~12歲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時長在28分鐘為正常;
(以上注意力的保持時間標準是和工作接觸的幼兒園、小學老師進行商議后得出的。)
結論:如果孩子在閱讀、學習、畫畫過程前后,能夠保持在年齡對應的時間段之內(上下加減1~2分鐘),那么就說明孩子的注意力是沒有問題,家長也不要過分的擔心和焦慮。
策略:1-考慮到孩子易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和干擾,我們家長就需要在和孩子進行某項有目的的活動時,盡量給孩子提供安靜、外界環境刺激小的空間,減小刺激干擾,這是提升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給孩子進行游戲或者閱讀、學習的時候,要挑選能夠引起孩子興趣、激發給孩子好奇心的繪本或者游戲、學習材料。
【2】家庭養育方式的主觀因素其實,我們常說的主注意力和專注力的“培養”,這個培養并不是說憑空的給孩子“注入”注意和專注的能力,而是“挖掘”孩子本身所具備的專注能力,并且幫助孩子“鍛煉”這種注意和專注的能力。
分析:孩子在出生到3歲之前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而在這期間,是孩子的視、聽、嗅、味、觸敏感期的集中爆發時期。在孩子的敏感期需要滿足的時間段內,如果父母沒有給與足夠的刺激或者采取了某些“無意識制止”的行為,這不僅破壞了孩子的需要,也間接的破壞了孩子自身專注能力的發展。
舉例一:孩子口腔敏感期(5個月~1歲):這各時期是孩子喜歡吃手,這其實是孩子在用口進行嘗試、感覺,甚至是通過咬來建立一些抽象的概念。這也是孩子口腔發育的機會,父母需要讓寶寶吃個夠。
但是大多數孩子的父母覺得吃手不衛生,所以處于為孩子健康著想,一只阻止和訓練孩子不能吃手,這不僅破壞了孩子的口腔敏感期的需要和滿足,同時也破壞了孩子用口探索物品時候的專注時間!
舉例二:在家庭生活環境下,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正在玩某個玩具,但是,馬上就是吃飯的時間了。于是,媽媽要求孩子中止手中正在進行的事情,并且勒令孩子去洗手,還會加上一句“再不收拾,我就把你的玩具給扔了!”等等威脅的話。
這個時候的媽媽,就已經無形中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和注意力了,雖然媽媽的目的是督促孩子進餐,但是,沒有看到孩子正在專注于當下的游戲活動,就強硬的破壞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久而久之,孩子自發驅動的注意力自然無法形成。
結論:家庭養育過程中,父母除了要為孩子創造有利的環境,同時也應當注意避免無意識的破壞孩子的專注狀態。
策略:1-學習和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黃金敏感期,注意滿足孩子的需要,同時也是在挖掘孩子的無意專注能力;
2-在家庭生活中,當孩子當下處于某種注意力集中的場景,請盡量避免強行的中止和破壞等行為,這是在扼殺孩子的專注能力。
總結:注意力和專注力都是一種能力,是每個孩子都與生俱來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在特定的階段,滿足孩子的刺激需要,孩子在進行游戲、生活活動中,注意能力和專注能力是會不斷提升的。
而我們家長所需要的的“培養”的方式,大多都是通過獎勵、懲罰等外界的手段,以達到控制和延長孩子在某個時間段進行特定學習活動的時間。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是痛苦的,只是以強硬手段“延長”孩子學習的時間而已,是一種專注能力的外顯現象,不是孩子自驅動的專注能力的提升!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到更多人,我是小漠老師,關注我,獲得更多育兒知識。
我用我自己活生生的例子來告訴你,孩子真的會遺傳父母的性格。本人母親超級大美女,本人父親則是較為成功的小商人一枚。但是,我母親有一個問題就在于,她的雙商真的真的非常非常低,心智發育水平低,屬于那種你幾乎無法和她溝通的類型……
同款家長,孩子最后全靠自己悟性好,不然一生磕磕碰碰。其實不是遺傳問題,是小時候母親的性格,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你!父親忙,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長。自然的學習了她的行為和性格!會反思并改進說明你雙商沒問題,只是以前環境所致認知有誤。不然雙商低如何考上高中,大學,研究生的?一般人學習不努力都考不上高中的。
很多人的性格問題,很大年紀才重塑過來,但失去的已經永遠去,再也回不來,而未來也沒有機會再去改變。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經歷真的非常重要,別人在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本能就會的東西,我們卻要在長大后在無數多的痛苦當中認識到再有意識的去改變,是多么的艱難,會走多少的彎路,在這一路上失去多少機會,錯過多少美好的人,原生的家庭真的是一個人福報的體現。
我也是有爸爸媽媽的怪脾氣,成年后,在工作和婚姻中,不斷碰壁不斷反思,才終成為現在的自己,驀然回首,已是中年!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