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性格和父母一樣(小孩性格和父母一樣嗎)

admin時間:2024-02-07 14:48:25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現在有一種現象,父母只偏向自己喜歡的一方兒女身上,為什么?

一說“偏向”二字,首先就錯了。父母之愛子,首先應該從心理上剔除“偏向”二字。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魏晤愋偷摹捌颉?,都有可能離經叛道,走向偏頗。就像我父母,盡管目不識丁,沒念過一天書,但是他們認得公理,認得做父母的良心,認得子女各有各的值得愛憐的本真。

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么還會偏心?

本文源自三聯中讀作者:薄三郎,引自文章《爭寵的孩子,偏心的父母》。

孩子會爭寵,這是不爭的事實。瞧瞧《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里曹格家的一對活寶,你就能明白撒嬌耍潑爭寵愛,真是人類某種自私天性的真情演繹。不過,即使只有一個娃,他也毫不猶豫展露爭寵的本領。比如說,夜半啼哭就是一個妙招——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幾年前,美國的杰弗里·克魯格寫了本書,叫做《手足效應》,對兄弟姐妹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很明顯,孩子們會盡情展露自身優秀的一面,讓父母愛上加愛,比如在學校球場上表現優秀,在家里幫父母做點小活。

反過來說,父母倒也會對孩子“挑三揀四”。從常理來看,都是一個媽肚子里生出來的,父母的愛應毫無保留的給所有孩子。遺憾地說,很好的想法遇到了嚴酷的現實,父母總是會偏愛某一個孩子。

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里談父愛這個話題。“父愛代表著私有制的產生,因為家庭中的父親需要選擇最優的子女繼承家族財富、完成家族延續的使命而做出選擇。孩子相應依據此等條件發展出適應性,以滿足父親需要的愛來獲取更多父愛。”事實上,這里的父愛也同樣適合母愛。

從根本上說,父母會更偏好更有機會取得成功的孩子,喜歡長得好看的孩子——人人都是外貌協會的。他們才是代表父母優秀基因的健康后代,顯然有更高的概率將家族基因遺傳下去。這挺令人咂舌,卻是顛撲不破的動物本能所在。

來自挪威的一個研究就發現,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是最健康的,長的既高又壯。老大按說應該禮讓老二幾分,但智商平均比老二高3分。分析認為,老大在其生命早期可完全獨享來自父母的注意力,從而造成這種差距。家中老末如何才能后來居上?他們發展的策略是,展示自己的柔弱,用楚楚可憐來贏得父母的關注,心理學家們將之稱為“弱勢策略”。

如果難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的心理會發生悄然變化——接受現實,另尋出路。有些孩子可能陷入一生難以擺脫的心理怪圈,成為更易抑郁、自卑與焦慮的人。有些孩子出現逆反行為,與父母的距離拉的更遠。

當然,《手足效應》這本書還提到,異性的手足在年輕時一副“死對頭”的情景,隨著年齡漸長隔閡會神奇消失,手足之情也會日趨穩固下來。對父母而言,其中的積極意義顯然更大。

今年八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女兒對父母的照顧顯然優于兒子。用中國的話來說,女兒的確是父母的“小棉襖”。拿數據來說吧,女兒每月照顧年邁父母的時間是12.3小時,兒子只有5.6小時。這個數據,是他們對26萬例年逾50歲的老人調查得來的。掰開來看,當某位男士有姐妹時,他照顧父母的時間與精力驟然縮水,姐妹照顧父母的時間明顯增加。換句話說,男人將陪伴供養父母的責任部分退給了同胞姐妹。

當然,女性似乎是天生的“照看者”。女性從心理與生理上,都更傾向成為這樣的人。這或許與現代社會的男女分工不無瓜葛。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成為一位經濟提供者,支撐家庭的穩定發展,女性則更多承擔照顧的責任。

眼下,當中國二胎政策逐漸放開時,讓我們有機會再次審視上述問題。中國注重孝道,育兒方式與西方存在差異。我們無法確知上述研究在中國再來一遍,是否得到相同的結論。可以確信的是,親情并非無私,父母之愛具有勢利的一面。

我的小孩12歲了,性格暴躁,容易發脾氣,不聽道理怎么辦?

感謝這位家長的提問,這個問題也是比較有共性的,我能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從問題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情緒比較急躁,容易發脾氣,大人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來分析一下原因,先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首先,孩子的身高可能已經跟大人差不多高了,不需要像小時候那樣仰望父母,孩子的獨立意識會變得比較強,自己也可以獨立的處理一些問題了,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的獨立性,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家長幫忙的。

第二,他處于青春期的前期,孩子的生理發生了變化,他的情緒也會莫名其妙的煩躁,有時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莫名的心情不好,但是自己也說不上來原因。這個就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個心理特征,家長知道了這個心理特征后,就要理解并且接納孩子的變化,有了信任之后,當他遇到了問題的時候,會愿意的給家長講出來,同時家長要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比如對孩子少一些嘮叨,多一些認真的傾聽,過程中可以點頭示意或者復合,要認真的傾聽他的想法,給予孩子支持,這樣他才會更加的信任家長。

另外,家長跟孩子說話時不要帶有個人的觀點和想法,當交流的過程中他有問題問“怎么辦”的時候,再給他一些建議,如果沒有,那就聽著就好。問題中說到孩子不聽道理,建議家長可以嘗試給孩子寫一個小紙條,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或者給孩子發微信語音,用這樣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這是因為要讓孩子了解父母是關心他、愛他的。

總之,家長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嘗試改變跟孩子的溝通方式,然后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還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間,鼓勵孩子多出去運動,比如打球、跑步等等,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我相信通過家長的努力,孩子肯定會有所變化的,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咨詢師

內心敏感,脾氣急躁的父母該怎樣與孩子溝通?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發脾氣的時候。

其實,這是我們的“情緒炸彈”被引爆,孩子的行為僅僅是導火索,而炸彈早已經埋在我們心中。

處理這類事,有幾個小技巧和大家分享:

一、15秒呼吸轉念法,我們現在就可以一起練習,吸氣2秒(心中默數),呼氣5秒,吸氣3秒,再呼氣5秒,對了,現在看看自己的情緒是什么?想想此時的我該怎么辦?

二、冷靜角,我們提前就要預設好,家里的某個角落作為冷靜角,在這個當下,我們先對孩子說“我要走開冷靜下”,然后在冷靜角里,察覺自己的情緒,不急著離開,沒事,這里我們很安全,有足夠的時間,先照顧自己。

三、抗壓包,現在就可以去制作這個神器,它可以是個里面有海綿的布袋,有情緒時就反復的捏它,直到情緒平穩;也可以是個裝有彩色閃粉的瓶子,有情緒時就晃動,等瓶子的顏色穩定了,情緒也會跟著平穩哦。

四、正念法,平時就要想象一副美好的畫面,可以是自己的回憶,比如和愛人在海灘散步。然后用if...then...的方式給自己潛意識催眠,比如告訴自己一旦發脾氣,就想到這個美好的畫面。很快,你會發現情緒就平穩了

提醒下,這一切需要我們平時就反復練習,剛開始可能會很難,一定要堅持,尤其是平時沒情緒時。

我猜,等你運用好這些技巧后,情緒很快平靜,至于如何跟孩子溝通,你肯定有很好的方法。

期待早日取出我們自己的“情緒炸彈”。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