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7 17:08:1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謝謝邀請。
先聊聊“為什么16歲的高中孩子脾氣差”的話題。提出如此問題的父母,說明對孩子不同成長年齡段所呈現的性格差異不大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性格叛逆期,分別是兩歲左右——寶寶叛逆期、七歲左右——兒童叛逆期、12歲以后——青春叛逆期,孩子是16歲的高中生,正值青春叛逆的中期。青春期之所以稱為青春叛逆期,就是因為情緒易波動、行為無邏輯、言語動輒和父母沖突,給父母的感覺就是脾氣極差。
具體原因如下:生理變化。青春期是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期,身體急速生長發育,尤其是性的生理特征最為明顯,荷爾蒙大量外泄,使得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出種種“怪異”。人們的口頭禪是:都是荷爾蒙惹得禍。
心理變化。由于神經和激素調節,身體迅速生長,新陳代謝旺盛,易興奮、易沖動、易感情用事,難以靜下來;有強烈的自我獨立意識和自尊心,不愿服輸,愛表現自己;性意識開始萌動,對性知識發生興趣,對異性產生好感。
父母的影響。有些父母的脾氣就暴躁,尤其是教育孩子時,不是訓斥就是打罵,以封建式的家長絕對權威,對待孩子一切采用暴力。在如些家庭教育的環境下,孩子耳濡目染、躬身體驗,自然脾氣就大。
父母教育、引導的差異。據兒童專家研究,孩子2一6歲或晚到12歲是立規拒、抑制任性的最佳窗口期。如果父母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就會在這個年齡段有意識地教育、引導、訓練孩子的耐心、忍性的品格,抑制、化解孩子的任性、無理取鬧等不良的習性。這類的孩子以后到了叛逆期性格、脾氣,相對于那些沒有經過父母有意識教育的孩子就要好很多,最起碼讓父母的感覺不會太明顯。
當然,孩子脾氣大,不排除父母客觀的遺傳因素和生理的疾病。
那父母該怎么辦?首先,父母要反思自己。應該多學習育兒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作為父母的育兒素質,才能不錯過教育、引導孩子的最佳窗口期。
其次,父母要理解、寬容孩子。要認識到孩子脾氣極差是進入青春期叛逆的必然表現,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也是孩子發育正常、走向成熟的明證,所以對孩子的生氣要給予理解、包容,不要計較。
再次,父母要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沉默。尤其是脾性不好的父母,在孩子做錯事、發脾氣時要理智地克制自己,不要沖動地發脾氣訓斥、打罵孩子。記住,教育改變孩子要先從改變自身開始。
其四,以愛陪伴,永不放棄。盡管孩子良好習性養成的最佳窗口期是12歲之前,16歲的孩子要扭轉顯得有些遲,但遲只意味著改變起來較為困難,并不意味著孩子業已定型,不可再塑,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有信心、決心和耐心,在育兒的道路持之以恒,正確地教育、引導孩子。
其五,至于脾性太過嚴重的或由生理疾病引起的,不妨尋求專業人士輔導、醫治。
結束語:培養孩子是父母的頭等大事,教育引導并非易事,為人父母一定要清醒:光有愛是不行的,只靠努力的態度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堅持學習育兒知識,提高自身的育兒素質,運用正確的教育理念,適當的教育方法,才能實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
首先先靜下心來。
帶兩個孩子肯定比帶一個費心勞力的多。生活中瑣事太多,心情不好時孩子在哇哇大哭,肯定是雪上加霜。
脾氣誰都有,但是需要克制,一個人真正成熟了,就是喜怒不形于色。
說白了就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以至于有些手忙腳亂,心情不好時覺得孩子是負擔,心情好時覺得孩子是上天給的禮物。
脾氣暴躁要從自身出發,不要怨天尤人,那都是客觀原因,主要因素是你自己。
我一直在想,中國人一個孩子全家五六個人帶,美國人一個人帶五六個孩子。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國情不一樣,可是我們要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好的東西沒理由不學習。
觀念、方法、心態這三點到位了。做事就容易的多。
中國人帶孩子大多是父母公婆,形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
自己帶就覺得委屈,心里不痛快難免對孩子發脾氣。
我小叔子家兩個孩子,兩口子上班,孩子的外婆和奶奶都過去幫他們帶,現在兩個孩子都任性的很,很多壞習慣。
所以說孩子自己帶,是天經地義,真正愛孩子的是人從來不讓別人帶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名字就不得了,她女兒叫圓圓,從小沒離開過她,工作要做怎么辦?她工作時把孩子放在鄰居那,下班就接走。別為自己不能帶孩子找借口。也不要覺得委屈。到老了,你會覺得陪伴孩子成長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把自己心態放正,積極樂觀去生活,孩子和你一起成長,慢慢的,你會越來越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謝謝邀請!
這樣的孩子,缺失家庭教育是很明顯的,往往是一泡雞屎壞缸醬。遇到這樣的孩子也讓老師頭疼,打不得罵不得,校規校紀對他的作用會很小。
有人在悟空問答里就問過這樣的問題,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老師的問題是什么?
我認為老師的最大問題,除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最大的問題就是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現代教育離開家長的配合,僅靠老師的單打獨斗顯然不夠。
怎么辦?有責任的還是應該家訪或者請家長到學校來,就孩子的麻煩問題,與家長進行一下溝通。
我昨晚剛看了頭條有作者發文,大意思對學生的懲戒可以引用人民日報文章《懲戒孩子的十大科學方法》:
1.規勸。
2.打手心。
3.罰坐。
4.幫助做家務。
5.畫畫。
6.罰站。
7.看書、寫字。
8.沒收心愛的東西。
9.排豆子。
10.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我覺得這個太及時了,對家長對老師來說都有指導性意義,不妨可以參照執行。老師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不妨作為一項內容和家長進行一下溝通。如果家長理解,表示愿意配合,更好。
但老師有一點必須說明了,家長回家后不許苛責和打罵孩子,不然老師和家長再好的溝通,也是枉然。
都知道兇孩子不太好,但當媽媽的有時候忍不住發脾氣,真的值得理解。
育兒從來就不是輕松的工作。
尿布要換、吵鬧要哄、衣服要洗、食物要準備、玩耍時要注意安全……
身體上的勞累就算了,關鍵是,爸爸媽媽還可能時不時就會擔心或者自我懷疑:
“我做得對不對?我帶娃帶得好不好?”其實,再好的爸媽也會出錯,“失策”本來就是養育孩子的一部分。
錯了就錯了,接受這一點,再想辦法改進就好。
努力養育孩子的爸爸媽媽應該被理解、被支持,而不是應該被責備和挑剔。
來分享一些支持父母,減輕父母壓力的小策略。
一、無條件地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當爸爸媽媽自己感到筋疲力盡的時候;
當爸爸媽媽嚴厲地批評自己的孩子的時候;
當爸爸媽媽非常自責的時候;
不管是穿衣還是吃飯都免不了跟孩子之間發生一場戰爭的時候……
我們不妨想想:
其實我也知道大喊大叫發脾氣沒什么好處,但我為什么還會這樣做呢?因為我很生氣!很沮喪!很難過!很憤怒!
接受所有的感情,哪怕是很消極的感情,這非常重要。
了解自己或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就能更耐心地回應自己或是孩子,不至于太過于沮喪和自責了。
如果爸爸媽媽還能夠更詳細地了解孩子每個月齡的發展特點,那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一些“看上去不太好”的感受和行為,對于別人的“質疑”和“人云亦云”,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不容易惶恐。
這樣一來,可能原本覺得是個大問題的問題,就變得不是問題了。
二、先想象一下孩子的感受,再做出回應會更有效孩子不想睡覺、不好好吃飯、發脾氣大哭的時候,我們先別急著想法“搞定”孩子,而是先停下來想象一下:
“作為一個孩子,現在應該是什么感受”?那我們接下來的處理方式,自然而然就充滿了愛和同理心。
三、管理自己的感受和反應要當一個帶孩子的爸爸媽媽,就難免有沮喪或生氣的時候。
失望、生氣、難過這簡直太正常了。
一旦意識到“自己現在情緒很不好”,就盡量先不要在“沖動”和“壓力”下,對孩子做任何回應。先關照好自己的心情。
可是,怎么能在“無理取鬧”的孩子面前還保持冷靜呢?
第一步就是——啥也不做。
深呼吸、暫停一會兒,讓大腦清醒一下。
具體做法:
1.開始慢慢呼吸。一次呼吸周期應持續約6秒鐘。
2.通過鼻子呼吸,通過口腔呼吸,讓您的呼吸輕松地流入和流出您的身體。
3.放下你的想法吧。放下今天晚些時候你要做的事情或者需要你注意的待定項目。只需讓自己的思緒上升和下降,并與你的呼吸融為一體。
4.有目的地注意你的呼吸。
做完后,關注一下自己的身心情緒
只要孩子沒有危險,只是哭鬧、耍賴,那家長暫時地“什么都不做”,平靜后再回應,說不定比急著“搞定孩子”結果更好。
如果爸爸媽媽在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都能保持冷靜,孩子也會更有安全感,他會覺得:
任何情況下,我都能夠相信、依賴爸爸媽媽。孩子有安全感,也會更快地平靜下來。
四、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同理心當孩子感到非常沮喪和難過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這根本不是啥大事兒啊”!
可我們眼中的小事兒,還真是孩子們眼中的大事兒。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我們對孩子自然更有同理心。
比如:孩子一秒也不想在安全座椅里坐著了,可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再堅持幾分鐘,馬上就要到家了。
這個瞬間,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應該被理解。
因為每個人都不好受,每個人都在掙扎,每個人都在堅持,有這樣的感受都很正常。
我們不應該批評、指責自己,相反,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甚至同情自己、安慰自己。
五、全神貫注地聽聽孩子的聲音我們大人專注力、目標性都比孩子強,這在大多數情況下當然是優勢。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很容易專注于自己的目標,而忘記關注孩子當下真正的需求。
比如,太想早點出門,太想趕緊把飯吃完,太想讓孩子趕緊“止哭”,而沒有關注到孩子此時真正的需求可能是:
我不想讓媽媽離開;我需要媽媽的擁抱;我希望媽媽知道我很難過……充分注意和傾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確的回應,比盲目地“講道理”、“談條件”、“哄孩子”更事半功倍。
當爸爸媽媽在為孩子的行為煩心的時候,幫助孩子也等于在幫助我們自己。
我是一年級老師,班里有個孩子也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孩子不是父母帶,是跟著爺爺奶奶,但是父母回家照顧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就極端不配合,甚至和母親動手撕打。
我對這個家庭了解不多,只是通過幾次談話知道父母也想讓孩子好好寫字。
母親曾經這樣說過,老師,我每次讓他寫字,他都不想寫,硬叫他寫,他會亂踢亂打。真的管不住他了。
我們來分析這話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當孩子不想聽父母的話,就敢和父母撕打,作為一個六歲的孩子,能打得過二十多歲的父母嗎?
顯然是不能,但是為什么這種情況還會出現呢?究其原因,就是父母溺愛。
明明認識到孩子的行為不對,但卻不去糾正。就像小樹苗,眼看著長歪了,卻因為怕它掰過來的時候會疼,而舍不得去掰。
于是,這棵小樹就越長越歪,到最后,想掰也掰不動了,長成一棵廢材。
孩子也是如此,易怒易燥是性格問題,這是家庭給他的榜樣,父母對他的影響。
原生家庭給孩子提供了性格成型的土壤,如果父母中有一個性格易怒易燥,那孩子會有樣學樣。
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呢?
第一、已經形成這種性格的孩子初期可以采取強制手段,在孩子對大人發火的時候,強制他安靜下來,并給大人道歉。
可以在家中設置處罰區,每到孩子這么做了,就懲罰他一個人坐到懲罰區,自我反省。
同時,家人之間一定要互相配合,不能一個管一個護。
第二、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輕易發火,給孩子做好榜樣。
因為父母的一舉一動就是一面鏡子,孩子嘴里不說,其實潛意識會模仿。
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到言傳身教。遇事想解決的辦法,而不是輕易發火。
第三、有懲罰就有獎勵。每到孩子順利度過一天沒有發火就能完成作業。給孩子一個小獎勵。
買貼紙,提前和孩子一起制定獎勵計劃。多少個星星換什么樣的愿望。計劃一旦實行就不能輕易改正。
總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其實折射的就是家庭教育帶來的問題。養不教,父之過。希望家長們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積極的家庭氛圍,孩子一定會快樂向上的。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