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7 18:42:4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100
收藏分享轉發到頭條復制鏈接微信微信掃碼分享新浪微博QQ空間舉報豆媽小薔
2019年02月28日
關注我家寶寶今年也四歲了,偶爾發脾氣也會假哭和打人。
但是我覺得是一個過程,沒必要擔心,只是在他發脾氣打人的時候,我會蹲下來問他為什么要這樣,這個時候他肯定會各種委屈的告訴我各種理由。等他訴說完后就抱他到一邊冷靜再跟他苦口婆心講道理。這個時期的孩子能聽得懂大人說的任何話了,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當然在他有一次淘氣不聽話的時候,當時本就心情不佳的我也失控了…
那次他正在喝酸奶,不記得當時具體什么情況就和他姥姥吵起架來,吵架我并沒阻止,因為平時覺得小孩子和大人吵吵架還能鍛煉語言組織能力呢。但后來他卻罵臟話了,當時我火冒三丈,一巴掌就把他拿在手上的酸奶給呼到墻上去呵斥他。孩子當時嚇壞了,瞪大個眼睛望著我。之后我就不理他,上樓洗漱打算睡覺,他就在衛生間門口戰戰兢兢的說“媽媽,我錯了,可以抱抱我嗎?”。雖然心里早就不怪他了,但我還是不理他。他就在門口一直站到我弄結束,我洗漱的時間偏長,期間我余光看著他貌似眼皮在打架了。我說快進來洗臉睡覺,他這個時候立馬精神起來,堆著一臉討好的笑意說“媽媽,可以給我講個故事嗎?”我說“今天就不講了,因為要懲罰你今天犯的錯”。
等把他抱上床他睡著后,我躺在他身邊,心里突然很后悔當時的沖動。因為孩子是一張白紙,讓他接觸了各種環境,自然會沾染各種不好的東西,所以不能要求他做到完美,更不能立馬強逼著甚至怒罵他改正掉錯誤。
我想任何第一次做父母的同齡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我們接受的教育叫我們對待孩子不能太兇了要注意素質要溫柔,一方面又受上一輩人的理念說“棍棒底下出孝子”。
總之,要中西結合吧。平時該科學教育就科學教育,屢教不改該有懲罰的還是要有的。但一定要自己保持理智,這是關鍵!
所以在育兒路上年輕的我們是一路實踐一路摸索。
好了,就寫到這里。
我是豆媽小薔,一枚80末4歲的寶媽。陪伴孩子成長,共享歡樂時光。歡迎大家吐槽、評論、互動,讓我們一起探索育兒路上的奧秘吧!
文章引言:會教育的父母很輕松,不會教育的每天很遭罪,父母感慨孩子的教育問題,其實問題都出自本身。父母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從小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做好溝通引導,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其實不難!
非常樂意回答你的問題。孩子啥也不愛學習,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唯一喜歡的就是和其他孩子玩耍,父母急在心里,卻不知該怎么辦?
一、我想用“三個恭喜”告訴你,你有一個健康的孩子首先,恭喜你,你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好動是男孩子的本性,從你的描述我看到了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其次,恭喜你,你有一個開朗,會與人打交道的孩子。能與小朋友一起開心玩耍,證明孩子的智力很健康,可能還挺聰明。
第三,再次恭喜你,你的孩子喜歡亂翻東西,證明孩子具有探索精神,是一個智力,身體發育,身心健康的男孩子。
二、父母對子女的最大憂慮來源于自我認知水平的差異你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只是你有憂慮,憂慮的主要來源是對比心理??吹狡渌⒆佣加幸患贾L,會背誦古詩,會唱歌,會跳舞,一般父母都會覺得自家的孩子太平常了。
我想告訴你的是,大多數的天才兒童都是與眾不同的,而且只有少數家長能察覺到孩子的不一樣,進而挖掘出孩子的潛能,讓其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當你很困惑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屬于這少數的家長,還是屬于大多數家長的類型:“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
三、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是所有初為人父母的必修課每個孩子自呱呱落地以來,都是一張白紙。想在這張白紙上添加多少染料,是繪就一幅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圖案,還是只添加寥寥幾筆的黑白畫,全靠父母的培養和孩子的悟性,而孩子的悟性主要來源于家庭最親近人群地正確引導,顯然父母是最佳角色。
俗話說:“三歲看老”。對于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啟智,尤為重要。父母不應該錯過最佳的啟智期,三歲內的孩子一切都是未知數,這個階段最能建立起孩子的根基。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我們不能被孩子的粗淺表現蒙蔽了眼睛,看到孩子好動就認為孩子缺乏自制力;看到孩子學習不專心,不愛看書就認為孩子不愛學習;看到孩子用木棍敲書桌就認為孩子是調皮,搗蛋鬼……
父母對子女越早定性對子女的發展越是不利。或許你可以換個角度想:孩子好動是因為身體在發育;孩子學習不專心是因為有其他更好的東西在吸引;孩子用木棍在敲書桌是因為他發覺打擊能產生不同聲響……
只要你善于觀察,你就會不斷看到孩子的各種優點,當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你的孩子,你就能發覺孩子的優點在哪?知道孩子的優點后就會停止那無端的猜測,而詆毀孩子的教育就不會發生。
四、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需要父母身體力行,溝通引導為主,批評教育為次家里有搗蛋的孩子,首責在于父母。當發現孩子有搗蛋的行為后,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立即制止,大聲呵斥,批評,甚至是打罵,這是人之常情,但卻不是最佳做法。
搗蛋行為是嬰幼兒探索世界的途徑,他不知對錯,你的大聲呵斥,破壞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孩子的自衛心理此時在告訴他,這件事最好不要做,要不就會受批評,但他會選擇當你不在時再進行搗蛋,其結果是孩子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正確的做法是溝通—引導—再溝通—再引導。
例如:孩子用木棍敲打書桌,明知此行為不正確,但請提醒自己要克制,不要立即把木棍搶走,然后大聲呵斥孩子,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此行為是錯誤的。
我們可以用書桌擬人的方法和孩子溝通:“你敲打書桌弟弟,你看它這凹一塊那凹一塊,它說它好疼啊,請你不要再讓它傷心了好嗎?”然后引導孩子安撫一下書桌,再告訴孩子“書桌弟弟原諒你了。”這個方法既解決了問題,又提高了孩子的情商,還讓孩子意識到了問題,大人可以不發脾氣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辦法。
嬰幼兒正處在探索階段,他仍然會再犯同類問題,這時需要父母耐心,一次地溝通不行,就兩次。通過不斷強化孩子的行為,達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目的。
如果孩子敲打書桌,通過溝通發覺是因為喜歡這種音樂節奏,那么我們就買來其他的打擊樂器以此引導他喜歡上音樂。孩子的其他行為以此類推,只要細心觀察,我們總能在生活中挖掘出孩子的閃光點。
當你抓住了孩子的優點后,只要不斷地強化,孩子的優點就會被無限放大。這也將成為一個引子,引出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優點,孩子有了自身這些優點后,至于之前說的唱歌跳舞讀書寫字等等,那都是只要想學就一通百通的事,哪來的煩惱?
我是@銳談教育育人先育己,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是你我的共同目標。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請聯系刪除。
孩子們相互打鬧是這個年齡的特征,如果老是受到同一個學生的欺負,可以通過老師或者家長協調一下,協調不能起到作用,不妨鼓勵孩子與對方打一架,一味地忍讓只會讓孩子變得懦弱。
孩子受到不是同一個孩子的欺負,父母還可以這樣處理:
一、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當孩子受到傷害時,父母首先要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可以用力推開對方,情況緊急時要跑開,必要時要尋求老師的保護。
二、多讓孩子看英雄類的故事書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主要是孩子不夠自信,所以父母可以用給孩子買一些英雄類的故事書,讓孩子模仿他的偶像,這樣孩子在受到欺負時,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大。
三、和好朋友一起抵抗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可以聯合自己的好朋友,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我是侯媽,多平臺簽約作者,歡迎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培養優秀孩子。
662
收藏分享轉發到頭條復制鏈接微信微信掃碼分享新浪微博QQ空間舉報元寶爸爸聊育兒
2019年12月01日·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關注孩子不敢去幼兒園,這是現象,家長要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
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沒有朋友?幼兒園是個大群體,如果孩子在群體中被孤立,則自然會產生逃避和抵觸的心理。
這個答案家長可以通過與老師的溝通和自己的觀察來了解。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經常一個人呆在角落、經常怯怯的看著其他小朋友玩、經常一個人玩玩具……就基本可以說明孩子的交際面是沒有打開的。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班上其他小朋友的名字,看他是不是都知道。
如果他能說的上來,說明他心里是愿意交朋友的,他有留心。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多幫孩子創造交友的環境和機會:主動請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幾個家庭一起約著出去玩……。
如果孩子不能說出來大多同學的名字,那么可能孩子心理上就有交際障礙和恐懼,家長就要更加注意引導和溝通。家長可以通過適合的圖書、畫冊形象、生動的向孩子講明什么是友愛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家長可以針對孩子可嫩遇到的交往問題向孩子提問:“兩個小朋友如果只有一個玩具怎么辦?”……讓孩子自己主動找到辦法,自己總結處理矛盾的正確方法。家長要鼓勵孩子能在班上多展現自我,讓他能得到更多小朋友的掌聲和關注,幫助他獲得更多的自信。還應及時跟班級老師溝通,要老師重點關注孩子,有針對性的幫助孩子融入集體之中。老師可以多安排一些情景式的交友游戲,和相關話題的討論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孩子是不是不適應規則進入幼兒園,孩子會開始接受一些規則和約束,有些在家自由自在慣了的孩子就可能表現出不適應,而不愿意去幼兒園。我家小小第一天上幼兒園就被老師要求“食不言、寢不語”,這可把我家那個話嘮的小嘴巴給憋壞了。做為家長要理解并支持老師立下的規矩和要求,并積極引導孩子去適應、接受、遵守,并且應該在家里同步執行。
孩子有沒有在幼兒園被不合理對待現在也頻繁曝出幼兒園老師虐待孩子的事件,家長還是有必要引起警惕的。對孩子的情緒反常表現,要鼓勵孩子說出原因、講出想法。發現問題要及時收集證據和理性維權。最重要的,要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盡快幫助孩子走出陰霾。
學習,就是習慣,就是培養好的習慣。
鑒于你孩子的情況,我建議從反思家庭教育環境、家長習慣以及對孩子的影響開始,全家一起努力,以“責任”促習慣,以堅持養習慣,以交流監督習慣。
至于字的教學,最好爭取老師的幫助,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士去做。
作為家長,焦慮不要寫在臉上,當孩子需要你時,需要你的理解時,不要責怪、不要走開。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