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3歲是什么性格(小孩3歲是什么性格的人)

admin時間:2024-02-08 04:42:1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孩子三歲了,總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該怎么疏導?

三歲多的孩子因為自主意識發展,喜歡跟大人對著干,就容易被大人誤以為是不聽話,愛亂發脾氣,愛造反等等!但是其實這種大人所謂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壞事情,而是好事!怎么說呢?

我們來問問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么時候都聽話嗎?

下面是同一個孩子在兩個不同情景中的真實故事。

情景1:

爸爸開車帶游游(4歲)回家。停好車以后,游游要求從車庫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繞遠,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線。

但今天爸爸手里拿了很多東西,因此希望走B口。

游游想方設法堅持自己:“我可以幫你拿東西?;蛘?,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p>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手里拿著大包小包,此時多半會有點惱火吧:這孩子為什么就這么不聽話呢!

情景2:

放學后,幼兒園門口,游游和果果約好要去果果家玩。這時另一個小朋友佳佳來了,邀請游游去她家。

游游說:“不行,我已經跟果果約好了?!奔鸭押懿桓吲d,威脅說:“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那么你會希望孩子接下來怎樣做?應該會希望孩子堅持自己吧。

我們有時候希望孩子聽話,有時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見。這兩種希望矛盾嗎?

很多人會說,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該聽話的時候聽話,該堅持的時候堅持呀。

可是現實中的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或者說并不如我們所愿。

例如,在美國一份關于青少年吸毒狀況的調查中,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發現: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齡人拉去的。這些孩子當時都知道:這是一件不該去做的事。但是出于種種原因,他們抵抗不住同伴軟硬兼施的誘惑或者威脅,還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對的,知道應該堅持不去,但是卻沒有堅持自己的能力。

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要想能夠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我們自己的經歷中就有很多證據。)

但也許,我們不了解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

人腦中,“懂道理”和“有勇氣”,并不是同步發展,而是有先有后的。

誰先誰后呢?各個領域的專業研究一致認為:

第一,“懂道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能力,這個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這一點并不新鮮,我們自己的人生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二,“有勇氣”并不需要從0開始培養,它是人腦先天自帶的功能,在早年就開始自動發展。(我們之前的文章介紹過一些腦科學的發現)只不過“勇氣”發展的表現方式,就是我們經常為之煩惱的“不聽話”。

《游戲力》中對此也有專門的闡述:

“幸運的是,天然的發育過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適應這個世界的經歷中,獲得一波又一波積極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剛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蹣跚學步時,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并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如果這種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愛的約束,而非被權威鎮壓,那么成長中的孩子就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而不會傷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p>

“不聽話”不僅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自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神經科學近年的研究結果也進一步印證了心理學的這個觀點。

例如,神經生物學家雅克·潘克塞普認為:探索環境,不斷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動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人腦的原始結構中,具有專門的神經生理結構,來負責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不斷探索環境,如果遇到阻礙和限制,就盡量突破。如果被強加他人意志,就盡量反抗,擺脫控制,爭取主動權。(前提是反抗不會導致生命危險。)

因此,“不聽話”是動物(包括人類)的生存本能,而且這項本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潘克塞普把這項本能稱為動物生命力的發動機,挑戰困難的勇氣之源。其它學者更把這項能力稱為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們急于讓孩子早早“聽話”、懂道理,不僅不符合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更嚴重的是可能會阻礙勇氣的自然發展。

對于人類,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動的配合與被動的屈從是兩回事。

討論到這里,也許有人會提出:堅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堅持,不會服從,恐怕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這個看法沒錯,更準確地說,生存的另一個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過,我們在這里說的合作應該是“主動的合作”、“主動的服從”,這與“被迫的屈從”是兩回事。

也許我們會認為,自主和服從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

但實際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蓋樓”來比喻更加貼切。在“性格”這座大樓中,自主和服從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過一個是在上層的高級能力,另一個是下層的基礎能力。

正如下圖顯示,“自主”是基礎能力。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上層的“服從”才是自主的服從,而自主的服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對此,游戲力有一個通俗的解釋:健康的心理意味著,我可以不聽你的,但是我決定聽你的。

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動合作行為更好。

面對孩子“不聽話”,大部分父母的擔心是:“他現在就那么淘氣(固執己見、不守規矩),再長大些可怎么辦?”

而關于“保護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會帶來顧慮: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他會不會得寸進尺?。

無論是親身經驗還是大量研究的結果都表明: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動合作行為更好。尤其是到小學之后,孩子的主動合作行為相對會更加突出。

也就是說,對于孩子早年的不聽話,如果我們能以恰當的方式應對,那么孩子長大以后不但不會“得寸進尺”,而且還會在應該合作的時候更加主動地合作(即便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約束的情況下)。

盡管“不聽話”會給我們造成不少麻煩,但是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我們討論不聽話的積極意義,不是宣揚“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為了要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從而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而且,必須強調的是,當孩子大發脾氣、滿地打滾的時候,更不應該通過滿足物質或行為要求來緩解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認同:“不聽話”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并且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境時,我們就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或者擔心“他長大了可怎么辦”。

新的認識會轉變我們的心態,而在更加輕松的狀態里,我們也更容易找到既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讓孩子愿意合作的方法。

了解更多請關注游戲力工作室頭條號!

寶寶三歲,脾氣大,什么原因?

我家大寶4周歲,剛從3周歲的階段過來,所以經驗分析是有3種情況的:

1、無名火:

主要還是體質問題,肝火旺,就跟大人一樣,需要調理下身體問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情緒就沒那么大的波動了。一般遇到這個問題,我們家都是做小兒推拿解決;

2、家庭環境:

朝夕相處的家庭成員有人脾氣大,情緒化,愛發脾氣,大人言傳身教,孩子想要性格溫和都很難,像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一起調整情緒,用心養育孩子的過程,本身也是家長審視自我、改正自身缺點的過程;

3、到了孩子的情緒敏感期,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如何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情緒,比如“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很難過”,當孩子表達情緒時,我們就應該蹲下身用溫和的語氣去追問孩子,比如“寶貝,可以告訴媽媽你為什么生氣嗎?媽媽非常希望能幫助你”。這樣既能教給孩子溫和的溝通方式,也能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情緒的良好方法~

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一起成長,用心去觀察,用愛去溝通~

3歲孩子太皮,一天嘮叨不斷,有什么辦法讓他老實一點嗎?

孩子在成長中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嘮叨不斷和皮,恰恰是孩子聰明和思維敏捷的表現啊。這個有什么好煩惱的?

我閨女三歲,現在每天嘴都沒停過,不是跟我們說,就是自言自語。

她和我們說時,我會很認真的和她對話,包括家里人也讓他們別敷衍孩子。

她自言自語時,我們不笑她更不多關注她,就好像她在喝水走路一樣自然,雖然我一直在旁邊偷偷的聽她在說什么。

我覺得聽著她的自言自語,可以更多的了解她的思維目前在什么地步,邏輯性,社會性,以及自我認知。非常有意思,我會不自覺的聽著就笑了,很開心。

孩子自己玩或者自言自語時,千萬別打擾她,會影響她的專注力。笑話她,會讓她覺得不自信或者產生羞愧的感覺,以后不太敢表達。

我閨女是對著視頻都可以給別人跳舞,做節目介紹她玩具的的。

我覺得父母更多的是接納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去還改變孩子。

希望對你有幫助。

[心][心]

孩子三歲了,脾氣很壞該怎么辦?

孩子的脾氣很壞怎么辦?

我想問一下,家長的脾氣怎么樣呢?或者說孩子周圍的人的脾氣怎么樣?

孩子是模仿高手,脾氣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周圍人的脾氣,可以先在孩子面前做個表率。

家中男孩三歲,說話老是嗲聲嗲氣的,怎么教育?

3歲的孩子正處于從語言準備期(1-3歲)向語言完備期(3-6歲)過渡的階段,只要孩子會運用已經掌握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意愿,簡單描述內心想法,同時發音正確,說明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正常的。

這時期的男孩子,如果說話嗲聲嗲氣,也屬正?,F象。因為3歲的孩子還沒形成特別明朗的性別意識,也許是覺得好玩而去模仿這種說話語氣,也許是因為孩子說話速度慢而又細聲細氣的,聽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嗲嗲的。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擺脫嗲聲嗲氣,使用正常語氣說話呢?可以從性別啟蒙教育、性別語言訓練這兩方面同時進行。

1、性別啟蒙教育

首先要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男生、女生大不同。

我是男生,我有小麻雀,我是站著小便的。男生頭發比較短,女生頭發比較長,還喜歡扎辮子。男生說話比較爽快、大氣,女生說話比較細致、溫柔。

簡短的幾句話,就把男女生的區別大致講清楚了,讓孩子清楚明白自己是男生,男生說話是什么樣的。

想到我家小淘氣剛上幼兒園時,老師就告訴班上的小朋友,男孩子說話就要大氣一點。當時孩子對這個“大氣一點”理解的意思是,男生說話要大膽、大聲,有什么都可以報告老師,而他也是這樣做的。

2、性別語言訓練

當孩子了解了男生應該怎么說話之后,就可以開始給孩子進行性別語言訓練。俊媽最喜歡的方法就是利用繪本閱讀,來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既方便,又有效。

孩子最喜歡的是父母的陪伴,由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讀繪本,大家分別讀不同人物的對話,到爸爸讀的時候聲音可以稍微短、平、快,媽媽讀的時候稍微放緩些速度。讓孩子感受男生,女生說話聲音的大不同。引導孩子說話方式向爸爸發展。

或者一人分別讀幾個不同人物的對話,用聲音的粗細、快慢來清楚區分男女聲的不同,然后讓孩子來進行模仿。同時引導孩子,我們是男生,應該是這樣說話的。

父母的高效陪伴,從共讀一本繪本開始,當孩子對繪本產生較大興趣時,要多鼓勵孩子自主閱讀。讓孩子用平穩的語調來讀書或者讀古詩,都是不錯的方法。當孩子習慣了之后,自然而然,說話時就能有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男生語調了。

孩子說話的習慣,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形成,在這期間,可以讓孩子多與男性親人相處,多與男性說話,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男生,男生就是要象男人那樣說話的。

我是俊媽,分享育兒經驗,講述育兒故事,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歡迎大家交流。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