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8 17:53:20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三歲多的孩子因為自主意識發展,喜歡跟大人對著干,就容易被大人誤以為是不聽話,愛亂發脾氣,愛造反等等!但是其實這種大人所謂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壞事情,而是好事!怎么說呢?
我們來問問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么時候都聽話嗎?
下面是同一個孩子在兩個不同情景中的真實故事。
情景1:
爸爸開車帶游游(4歲)回家。停好車以后,游游要求從車庫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繞遠,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線。
但今天爸爸手里拿了很多東西,因此希望走B口。
游游想方設法堅持自己:“我可以幫你拿東西?;蛘?,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p>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手里拿著大包小包,此時多半會有點惱火吧:這孩子為什么就這么不聽話呢!
情景2:
放學后,幼兒園門口,游游和果果約好要去果果家玩。這時另一個小朋友佳佳來了,邀請游游去她家。
游游說:“不行,我已經跟果果約好了?!奔鸭押懿桓吲d,威脅說:“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那么你會希望孩子接下來怎樣做?應該會希望孩子堅持自己吧。
我們有時候希望孩子聽話,有時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見。這兩種希望矛盾嗎?
很多人會說,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該聽話的時候聽話,該堅持的時候堅持呀。
可是現實中的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或者說并不如我們所愿。
例如,在美國一份關于青少年吸毒狀況的調查中,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發現: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齡人拉去的。這些孩子當時都知道:這是一件不該去做的事。但是出于種種原因,他們抵抗不住同伴軟硬兼施的誘惑或者威脅,還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對的,知道應該堅持不去,但是卻沒有堅持自己的能力。
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要想能夠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我們自己的經歷中就有很多證據。)
但也許,我們不了解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
人腦中,“懂道理”和“有勇氣”,并不是同步發展,而是有先有后的。
誰先誰后呢?各個領域的專業研究一致認為:
第一,“懂道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能力,這個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這一點并不新鮮,我們自己的人生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二,“有勇氣”并不需要從0開始培養,它是人腦先天自帶的功能,在早年就開始自動發展。(我們之前的文章介紹過一些腦科學的發現)只不過“勇氣”發展的表現方式,就是我們經常為之煩惱的“不聽話”。
《游戲力》中對此也有專門的闡述:
“幸運的是,天然的發育過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適應這個世界的經歷中,獲得一波又一波積極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剛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蹣跚學步時,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并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如果這種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愛的約束,而非被權威鎮壓,那么成長中的孩子就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而不會傷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p>
“不聽話”不僅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自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神經科學近年的研究結果也進一步印證了心理學的這個觀點。
例如,神經生物學家雅克·潘克塞普認為:探索環境,不斷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動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人腦的原始結構中,具有專門的神經生理結構,來負責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不斷探索環境,如果遇到阻礙和限制,就盡量突破。如果被強加他人意志,就盡量反抗,擺脫控制,爭取主動權。(前提是反抗不會導致生命危險。)
因此,“不聽話”是動物(包括人類)的生存本能,而且這項本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潘克塞普把這項本能稱為動物生命力的發動機,挑戰困難的勇氣之源。其它學者更把這項能力稱為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們急于讓孩子早早“聽話”、懂道理,不僅不符合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更嚴重的是可能會阻礙勇氣的自然發展。
對于人類,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動的配合與被動的屈從是兩回事。
討論到這里,也許有人會提出:堅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堅持,不會服從,恐怕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這個看法沒錯,更準確地說,生存的另一個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過,我們在這里說的合作應該是“主動的合作”、“主動的服從”,這與“被迫的屈從”是兩回事。
也許我們會認為,自主和服從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
但實際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蓋樓”來比喻更加貼切。在“性格”這座大樓中,自主和服從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過一個是在上層的高級能力,另一個是下層的基礎能力。
正如下圖顯示,“自主”是基礎能力。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上層的“服從”才是自主的服從,而自主的服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對此,游戲力有一個通俗的解釋:健康的心理意味著,我可以不聽你的,但是我決定聽你的。
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動合作行為更好。
面對孩子“不聽話”,大部分父母的擔心是:“他現在就那么淘氣(固執己見、不守規矩),再長大些可怎么辦?”
而關于“保護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會帶來顧慮: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他會不會得寸進尺?。
無論是親身經驗還是大量研究的結果都表明: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動合作行為更好。尤其是到小學之后,孩子的主動合作行為相對會更加突出。
也就是說,對于孩子早年的不聽話,如果我們能以恰當的方式應對,那么孩子長大以后不但不會“得寸進尺”,而且還會在應該合作的時候更加主動地合作(即便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約束的情況下)。
盡管“不聽話”會給我們造成不少麻煩,但是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我們討論不聽話的積極意義,不是宣揚“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為了要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從而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而且,必須強調的是,當孩子大發脾氣、滿地打滾的時候,更不應該通過滿足物質或行為要求來緩解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認同:“不聽話”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并且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境時,我們就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或者擔心“他長大了可怎么辦”。
新的認識會轉變我們的心態,而在更加輕松的狀態里,我們也更容易找到既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讓孩子愿意合作的方法。
了解更多請關注游戲力工作室頭條號!
照顧孩子本身就是挺耗精力的一件事,尤其您家還有三個神獸。我覺得首先應該找到他們三個能和平共處的模式。三寶已經兩歲,另外兩個可能也大點了,遇到什么問題讓他們自己解決。這樣一來,你也可以騰出手休息一下,孩子們可以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中也是有相互磨合的,磨合期一過,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三寶已經快上幼兒園了不是,堅定的相信生活終會越來越好
宸媽日記一則
2015年6月8日星期一晴
今天,宸哥兒終于“闖禍”了。
Mico老師在電話里簡單描述了事情的經過:
軟陶課上,有個小朋友不由分說,上來就搶宸哥兒的白色軟陶泥,宸哥兒先是奮起維護自己的利益,緊抓不放。眼看著小朋友力道越來越大,宸哥兒情急之下咬了小朋友的手。
宸哥兒很憤怒,同時很委屈地向老師反饋:“老師,他連問都不問,上來就搶?!边@一說法也得到了一起上課的其他小朋友的證實。
我知道,遲早會有這樣一天。甚至,我曾期盼過類似的事情發生,并想象過他在不可避免的沖突時會作何反應。
我承認,我不希望他慫。今天,他用事實告訴我,他竟可以如此彪悍。
我的宸哥兒,他日常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記得有一次,他在滑滑梯玩得正開心,突然來了幾個更大一些的孩子,很快就“搶占”了上梯的通道。他很快就回到我身邊,說咱們去散散步吧!我問他:“你不想玩了嗎?”他說:“我玩夠了,讓他們玩吧!”
幼兒園老師給他一顆核桃,他吃一半,剩一半揣在口袋里,等我去接他的時候,掰一半放進我嘴里,說剩下一半要帶給爸爸一起分享。
他的玩具和食物,只要小伙伴喜歡,他都樂于分享。
曾經,我既欣慰,又擔心。他如此溫順謙讓,遇到沖突,莫不是要退避三舍了?
如今,沖突實實在在地發生了。事實證明,他不是怕事的。但是,暴力也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一次交心地溝通是再所難免了。宸哥兒深知老師向我告了狀,回家一路沉默不語。我亦給了他充分的心理準備時間。
到家了,我問:“寶貝,你現在有沒有什么話想跟我說呢?”
我的和顏悅色并沒有讓他愿意馬上開口,開是我繼續默許他獨處,平靜一下心情。于是轉身進廚房忙活開了。
準備晚飯的過程中,我抽空悄悄給受傷的小朋友的家長打了電話表示歉意,對方很寬容表示不必放在心上。
晚飯時分,我示意宸爸暫時不提此事,大家平靜地吃完了晚餐,之后正式的溝通開始了——
我:“寶貝,來,咱們現在把今天的事情解決一下好嗎?老師已經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了,對于這件事你還有什么補充嗎?你可以說說你的感受?!?/p>
宸:“是他先搶的,問都不問一句,上來就搶?!碑斔_口敘述這件事,還是有一些激動,委屈的眼淚濕了眼眶。
我:“我知道,老師也說是他有錯在先。但是咱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比如請老師再分配一些軟陶泥給他,暴力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哦!本來錯在他,但是你卻咬了他,這就是你理虧了,知道嗎?”
宸哥兒沉默……
媽:“媽媽知道子宸一向都是善良的好孩子,我知道將來也是。今天的事只是讓我有一點點意外,不過我覺得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是嗎?”
宸:“嗯,以后我會好好說,不暴力?!?/p>
媽:“這就對了,那咱們現在買些好吃的一起去看看他好嗎?”
宸:“這……就不用了吧?”
媽:“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犯錯不可怕,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咱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去糾正和彌補,明白嗎?如果今天是你被別的小朋友咬傷,媽媽一定會很心疼難過的,現在宇軒媽媽肯定也很心疼,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你是我的孩子,你犯錯,媽媽也有責任,所以,剛才媽媽已經跟宇軒媽媽道歉了,她很寬容,讓我不要批評你。事實上,直到現在為止,爸爸媽媽也都沒有批評你的意思對嗎?無論發生什么事,我們都會陪著你一起面對,你看,你犯了錯,媽媽先要道歉,但我覺得你有必要當面跟宇軒說對不起。如果你愿意,我們會陪你一起去,好嗎?”
宸:“那好吧,宇軒喜歡吃西瓜,咱們買個大西瓜去看他吧?!?/p>
媽:“好啊,不過為了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擔當,買瓜必須用你的零花錢,如果不夠,我可以幫你補貼差額,可以嗎?畢竟,犯錯都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p>
宸:“OK,走吧走吧,快點快點?!?/p>
媽:“好孩子,媽媽希望你記住,咱們輕易不惹事,但遇到事也不要怕事,只是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沖突。萬一做錯了,也不要緊,馬上去糾正彌補,明白了嗎?”
宸:“媽媽,我知道了?!?/p>面對不可避免的沖突,你會希望孩子息事寧人,還是希望他打回去呢?
我希望是先禮后兵。
在幼年時期,孩子身邊通常都是父母或師長在旁。我會告訴孩子,遇到不公平待遇,先與對方說理,若是不依,再向師長訴說,尋求幫助。
敵不動手,我不動手。若遇到特別蠻橫的孩子,而身邊又一時找不到可以評理主持的大人時,對方先動手了,不要怯懦,不妨跟他打一架。
要打,一定要打贏。讓他下次不敢再小瞧了你,不敢再欺負你。
要打,一定要讓他疼,但不能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不準使用“武器”,不準擊打頭部等要害部位,同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不受到傷害。
要打,一定要盡快結束戰斗,畢竟“久戰”之下,受傷程度不好估量。盡量發出聲音和動靜,吸引大人們過來解決糾紛。
要打,要敢于承擔責任和后果。如果確實是自己做錯了,必須如實客觀地向父母說明,不能說謊以回避責任。
要寬容,孩子間的糾紛打鬧,過后要懂得放下。不要讓憤怒和怨恨傷了自己。有些朋友“不打不相識”,宸哥兒自從帶了西瓜去看望了被他咬了的小朋友,之后兩人奇跡般地變成了死黨。那位小朋友在幼兒園是個“江湖義氣”很重的“小霸王”,沒人敢惹。自那次以后,他跟宸哥兒勾肩搭背,逢人就說:“這是我兄弟,誰要是欺負他,我就打誰!”
所以,性格溫順謙讓的孩子,不見得會一定受氣!關鍵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讓孩子建立自我意識,讓具有界線感。屬于自己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值得奮起捍衛。
第二,悍衛自己權利的過程,應該注意的分寸和要點必須明了。
最后一點,讓孩子明白,只要他是在道理之上,情理之中,父母永遠與他站在一起,有了堅實的后盾,孩子才能更具有底氣和勇氣。
孩子脾氣暴躁不順心就發飆哭鬧的原因:
1.溺愛
2.家長無底線
3.學習母親
本質是沒有習得與年齡相符的情緒發泄方式,以及對發脾氣哭鬧的情緒發泄方式的效果深信不疑。
重點說一下“學習母親”這一點,因為在3歲前的孩子,其形成自我性格特點的重要參照對象就是母親,如果母親在此時期是暴躁易怒的狀態,孩子就會把這種性格特點內化為自己。
至于為什么重點強調是“母親”,因為3歲前的孩子扔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共生的,并在逐步走出這個認知過程的(這是3歲前孩子的主要成長任務)
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治本,了解本質問題只是治標。
是不是感覺有點反過來了?
因為要讓孩子學習新的情緒宣泄方式,并且對此深信不疑,這會相對簡單很多。
但如果我們一邊教孩子這些新發泄方式,而又繼續溺愛孩子、無底線容許他的要挾、或者媽媽一邊教孩子要好好說話又一邊自己很暴躁(說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必然是更改不了的。
感謝這位家長的提問,這個問題也是比較有共性的,我能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從問題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情緒比較急躁,容易發脾氣,大人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來分析一下原因,先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首先,孩子的身高可能已經跟大人差不多高了,不需要像小時候那樣仰望父母,孩子的獨立意識會變得比較強,自己也可以獨立的處理一些問題了,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完全的獨立性,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家長幫忙的。
第二,他處于青春期的前期,孩子的生理發生了變化,他的情緒也會莫名其妙的煩躁,有時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莫名的心情不好,但是自己也說不上來原因。這個就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個心理特征,家長知道了這個心理特征后,就要理解并且接納孩子的變化,有了信任之后,當他遇到了問題的時候,會愿意的給家長講出來,同時家長要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比如對孩子少一些嘮叨,多一些認真的傾聽,過程中可以點頭示意或者復合,要認真的傾聽他的想法,給予孩子支持,這樣他才會更加的信任家長。
另外,家長跟孩子說話時不要帶有個人的觀點和想法,當交流的過程中他有問題問“怎么辦”的時候,再給他一些建議,如果沒有,那就聽著就好。問題中說到孩子不聽道理,建議家長可以嘗試給孩子寫一個小紙條,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或者給孩子發微信語音,用這樣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這是因為要讓孩子了解父母是關心他、愛他的。
總之,家長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嘗試改變跟孩子的溝通方式,然后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還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間,鼓勵孩子多出去運動,比如打球、跑步等等,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我相信通過家長的努力,孩子肯定會有所變化的,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咨詢師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