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8 20:43:28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教育需要尊重,以心換心,教育才能成功。對叛逆期的孩子,要更有愛心和耐心,用通俗點的話說,大多數孩子是順毛驢,做為家長越大聲吼鬧,孩子越不聽你的。孩子也需要得到尊重,要照顧到他的自尊心,他感到被尊重,感覺到了愛的心理壯態下,你再給他提出批評,他會接受的。以心換心,教育才能成功。????????????
要解決叛逆期困惑,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叛逆期。
叛逆期=探索期
為什么要叛逆?
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存在。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所以,對于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決定。只不過,在他擁有的資源不完狀況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態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在三個探索期內,孩子分別會探索:
我的世界有什么?
我可以得到什么?
我可以怎么做?
當我們用全新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在這些階段成長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逐漸變得自信、陽光、有擔當。
雖然他們不是成熟的,但要作為成熟的人去對待。
而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成年人狀態,尊重孩子的獨立。我們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鼓勵他有更美好的愿望。我們為孩子創造寬松、積極的成長環境,讓他為自己的愿望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同時,哪怕我們不同意,我們也激勵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
有這么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么忙嗎?”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結果,原因就在于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么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里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么,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里也很好,于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并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于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并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親愛的粑粑麻麻,希望以上內容而已幫助到你,愿我們一起成長。祝生活愉快。
我是一位20年教齡的老師,也是一位家長。對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教育一直都在實踐和研究的路上。也曾改變過不少學生,幫助過不少家長,收到一定的成效。
我就把自己的經驗,感悟拿出來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
青春期判逆是一個不能逃避的話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一些孩子不愛學習,不求上進,不服從管理,頂撞老師,破壞公物,逃課、上網、打架、抽煙、酗酒、早戀等,對于老師、家長苦口婆心的教導他們從不在乎。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很聽話,很乖巧,也很懂事,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他們已經開始變了,再也不是家長眼中那個乖乖娃了。這其實,要恭喜你,你的孩子長大了,他進入了青春期,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叛逆期。他們渴求獨立,渴求自由,渴求擺脫父母的捆綁和束縛,渴求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渴求得到別人尊重、信任......等等。對這個時期孩子的教育,你不能再用過去對他小時候的教育方法了。
那么,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該如何教育呢?
孩子小的時候,衣食住行父母都為他安排好了,他所有的一切都完全遵照父母的要求做,父母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真是萬事不管懵懵懂懂的童年。
現在,他渴望擺脫這種束縛,渴望自己能與父母平等對話。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轉換角色,以前孩子聽你的,現在他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和分析,再也不是那個完全聽你話的懵懂小屁孩了。我們得轉化過來,接受他的這種轉變,面對他的這種轉變。
以前,你說什么他聽什么,現在也應該多聽一聽他的想法,他的愿望。千萬不能還是那個一言九鼎的一家之主,沒等孩子說完自己的想法就大發雷霆,沒等孩子開口,你就指著鼻子大吼:“閉口!”,然后,讓孩子嚴格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不能越過雷池半步。
孩子一回家,你就嘮叨個沒完沒了,橫挑鼻子豎挑眼,他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開口閉口都是否定,不容孩子爭辯半句,只要他敢爭辯,你就大聲呵斥。你這樣武斷的家長只能把孩子越逼越遠。即便孩子有什么心里的話也不愿意向家長訴說,有什么心里委屈也不愿意告訴家長,甚至連家都不想回,覺得家里沒有溫度,在家里不快樂也不自由。
作為家長,我們得放下架子,放平心態,靜下心來,多耐心、誠心、靜心的聽聽孩子的想法。下廚房燒幾個菜,爺倆促膝而談,引導孩子把心里的話說出來。不管他有什么想法,不管他說的不對不對,作為家長都要耐心的聽,因為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你聽了,你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想什么,你才能有針對性的給他建議、幫助和支持鼓勵。
很多家長困惑: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以前那樣聽話了。懷疑自己的孩子學壞了,怨怪自己的孩子學習倒退了。于是,苦口婆心的教導,大加訓斥的責怪,甚至還有家長會向孩子動手。這些都是錯誤的。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后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他們更渴望得到家長的尊重,渴望家長不要再沒完沒了的責怪他們,渴望家長能多給自己一點屬于自己的空間,渴望家長也尊重他們的想法。但很多家長總還把他們當成那個曾經的小屁孩,所有事情都為他們安排的妥妥當當,就連他們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什么時間干什么都提前為他們安排好。殊不知,這其實是錯誤的家庭教育。
我有一個學生,家庭條件很好,孩子挺聰明,小時候學習也挺棒。但到了初中后,就慢慢的倒退,以致于從一個乖乖娃變成了一個打架、抽煙、逃課的問題孩子。
究其原因,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后,父母在外地忙生意顧不上管,將其托付給祖輩帶管。孩子上初中兩年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總共不到兩個月,更不要說父母能夠做青春期的陪伴,情感的交流了。父母給孩子最多的就是錢,可以說滿足其所有要求。就連一雙鞋也是上千元的。但遺憾的是,錢不能當保姆,孩子并沒有教育好。
我與這個孩子聊過幾次,他說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只愛他們的工作不愛他。他不認為父母給他錢是愛他,他認為是父母欠他的,他們是用錢來彌補。他覺得很孤獨,只有大把花錢的時候才能找到一點刺激,其他事情都覺得沒意思。
后來,這個小孩的父母決定放下外地生意回來陪孩子,現在的情況好了很多。
孩子進入了青春叛逆期后,認知在發生變化,情感在發生變化,價值取向也在發生變化。學業壓力不斷加大,煩惱會莫名其妙的增加。這時候,很多孩子不會主動找父母訴說和交流,他們會選擇把自己包裹起來。如果父母不能主動的走進孩子心里,不能主動的做孩子的知心人,還是站在家長的角度要求孩子,其結果只能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有很多心里話沒辦法直面向父母訴說,有時候可能會覺得不想向父母訴說。這時,作為家長就要因時誘導,可以選擇用書信、便條,或短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不要輕易指責,也不要輕易否定,根據他們所說的情況,再有針對性的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積極的引導、激勵和鼓勵,給他們合理的建議和適當的幫助。讓他們覺得父母才知他們最貼心的人,從而愿意和父母走近,父母也才能更好的陪孩子走過青春危險期。
與孩子溝通,我建議家長不要開口閉口就是學習,似乎除了學習再也沒有什么話題了。如果只談學習,孩子會很厭煩,也不愿意和你多談,你們很有可能談崩。我們可以與他談其他話題,比如說孩子的愛好,他的一些朋友,他的愿望等等。
騰出一些時間,周末、節假日陪孩子郊游一次,放開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壓力,所有的不愉快,一家人真正的,徹底的嗨一次!多和孩子搭肩、擁抱、合影、共餐、共唱........;真誠的向孩子說:“以前爸媽真的疏忽了你的想法了,我孩子真的長大了,爸媽為你高興!爸媽相信你!”再次強調,真誠地說!必須說!
這么多年,我有一個體驗:我們一直說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實際上更需要教育的是我們家長自己身。
我們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家庭環境不改善的話,孩子的教育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家長自己得先改變。
趙廣宇教育漫談:躬耕教育基層,根植校園之中,身兼教師家長,用心用情教育,歡迎關注交流教育話題,也歡迎大家就這個問題發表不同見解!
謝邀。13歲,按照某種規定劃分,恰逢少年末年以及青年初年,也是由少先隊到共青團的年齡??梢哉J為,貼標簽為叛逆期須慎之又慎,有那么些許更年期的叫法,倒是更為合適。
原因種種,關鍵在于:叛逆期者為專門反方向作為和使勁兒,你要他往東,他偏要往西;更年期者則與之不同,是分歧、爭執、急躁、偏頗,但無逆向表現,不至于超乎一般想像。
把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期,諸如生理或心理的眾多表現,直接定性為叛逆期,多少有些過早、過分、過激的預先設定,將疏導、引導、開導變防御、防止、防范,會使正常變為異常。
時勢造英雄。英雄出少年。是講環境的重要和年齡的優勢。13歲,可以厭學和有所偏好,但是絕不可以毫無禁忌而行為不端。區別兒少和青壯的尺度,只在于人格獨立和責任擔當。
那處在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教育?還是那句老話,就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的意思是說,習慣成自然的“慣”,也是驕慣和縱慣的“慣”,只要毛病不在于此,“期”的早來會更好辦。
為了孩子的成長,我曾看過這方面的書——孩子的一生要經歷三個“叛逆期”,有責任心的父母常會和孩子交心,如孩子“入園”了,會密切老師的聯系,加強與學校配合。即使發現了孩子在“制造麻煩、困惑等”也不慌張。這個時期的孩子犯錯、叛逆、躁動都是自然現象,也是他們在走向成熟途中需付出的一部分代價。
建議家長和孩子盡量一起成長:能陪讀盡量陪讀,從安排同時準時作息時間開始,每天抽時間和孩子一起討論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至少每天和孩子共進一餐;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背誦、錯題訂正等情況;陪孩子一起讀書看報、散步聊天,每周爭取一起鍛煉身體或適當娛樂2~4個小時。
家長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并順其自然,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第一逆反期:兩歲半(甚至更早)到三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喜歡動不動說“不”。孩子口中的第一個“不”往往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面對這么小的叛逆,家長不宜限制,最好是接納,并引導——所有鞋子都整齊:這么整齊的鞋子更好看還是凌亂更好看?一好一壞,二選一。既以身示范了,又不是單純地命令他把鞋子放好來。這時段的孩子,往往還對大部分東西或事“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個時候家長更要有耐心,用心的導和解答孩子的問題,如此這個時候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或將有質的提升。
大約在孩子讀二三年級時,即7~9歲,又要迎來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小不點,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但又很依賴大人,愛哭、比較嬌氣??傢斪?,你說這樣,他就那樣、不講道理,等。
與其天天要求他這樣、那樣,不如幫他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幫孩子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孩子的要求跟其完成任務好壞掛鉤,以獎代罰、以獎代愛。孩子提的要求一定不能輕易答應,要他付出一定的代價:改正不良習慣,主動完成作業才能看動漫、才能去和小伙伴打球、下棋等。
12-15歲的青春期叛逆期最麻煩,稍不注意就易“崩盤”。因常發生在初二,又稱“初二現象”:這時的孩子更加“不按常理出牌”,成績或許越來越差;動不動頂嘴、逃學、吸煙、愛打扮、好面子;開始有個人的觀點、認識,不輕易服從師長的指導和批評,難溝通;多數還愛出風頭、耍哥們義氣(尤其有異性在場時);同時,又因長期低分、不受待見的雙重壓力下,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我行我素,自以為是……
其實初二學生的可塑性強、勇于追求獨立等特征,更是教育的關鍵期。作為家長更要時刻關注他們(寧愿少賺錢或不賺錢),找他約談注意方式方法,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對抗情形,并防止他們說謊、尋釁鬧事、跟壞樣等行為。
一個好家長勝過幾個好老師,而好家長更需要學習并進步!
(插圖均來自網絡)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