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9 03:23:1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準媽媽一定會和準爸爸討論這樣的問題:肚子里的寶寶是男是女?長得像誰?眼睛鼻子像誰?智商像誰?是什么樣的性格?今天我們將詳細討論下到底是誰決定了寶寶的智力和性格。
智力遺傳:更像媽媽
據科學家評估,智力有一定的遺傳性,同時受環境和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響。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占50%-60%,就遺傳而言,媽媽聰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聰明,如果是個男孩子,就會更聰明。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女性有2個X染色體,男性只有1個,所以媽媽的智力在遺傳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可能會有人覺得疑惑,為什么生男孩的話,智商會更像媽媽呢?而女孩的智商,則是受父母雙方的影響?
男生是XY,X(卵)是來自母親,Y(精子)是來自父親。
女生是XX,X(卵)是來自母親,X(精子)是來自父親。
由于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自然分布,就是倒鐘狀,中間最多,兩邊較少。然后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所以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哦。
性格:受父親影響更大
性格遺傳父親的會比較多。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影響。相比較而言,爸爸的影響力會大過媽媽。其中,父愛的作用對女兒的影響更大。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父親在女兒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溫柔個性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有一位專家提出,父親能傳授給女兒生活上的許多重要教訓和經驗,使女兒的性格更加豐富多彩。
所以……如果爸爸是個暴躁脾氣的話,當心將來孩子的性格也比較狂躁哦!除此外,還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寶寶將來喜歡誰,喜歡跟誰在一起,可能會慢慢像那個人多一些,這可能也是有夫妻相一個道理吧!如果你有個急躁脾氣的老公,自己溫柔冷靜,那么將來爭取多跟孩子待一塊兒吧!最終孩子的性格如何,其實后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想要孩子性格好,一定要家庭和諧才行哦!
感謝邀請。
管教孩子就像是在拍皮球,你越用力,它彈的越高,所以對待孩子需要講究方法。分析孩子叛逆原因,然后對癥下藥。
大多數處于12-14歲的孩子,都是青春勵志,卻經不起風雨,做事好沖動,還不服誰,總感覺自己長大,喜歡被關注,被尊重,作為家長,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千萬不要居高臨下,最好平等對待,視為朋友,肯定其自尊心,又能恰當不失孩子面子的情況下,讓其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其次,尊重孩子隱私,沒經過孩子同意,千萬不要打著各種想法去翻看孩子日記手機什么的,給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再一個,千萬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要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激勵孩子,給孩子多點正能量和積極的暗示,相信你對孩子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對待孩子成長道路上出現的各種問題,適當放慢腳步,耐心引導,讓孩子自己發現正視并改正,相信孩子能做到的!
8歲孩子愛玩,做作業愛拖延,寫字丑非常慢怎樣糾正?
一:愛玩
8歲孩子愛玩很正常?。弁媸侨说奶煨?,到80歲還愛玩呢!
小孩在玩的過程中,鍛煉身體,茁壯成長,玩著玩著,小孩大了。玩著玩著,增加免疫力,不易生病,即使生病,好的也快??!
小孩在玩的過程中,增長智慧。還記得“司馬遷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嗎?一群小孩蒙起眼睛做捉人的游戲,有一小孩躲到假山上去了,一不小心滑落到盛滿水的大缸里了,有的小孩急的大哭,司馬遷撿起一塊大磚石砸缸,缸破,水流出來,落在缸里的小孩得救了,大人趕來時,紛紛夸司馬遷聰明。司馬遷的媽媽說:我就喜歡司馬遷和小伙伴們玩,玩的過程中,碰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介決了,增加了能力。玩的過程中,增加了友情。事實證明,她媽媽說的對,司馬遷日后還做了高官,寫出了“史紀”,有見識,有膽量,這和愛玩也有關系吧!因為愛玩,腦發達,記憶力好,書也讀得好。
你的孩子愛玩,恭喜你!聰明伶俐的小孩才愛玩。
小孩愛玩,家長要小孩把時間都放在學習上,所以家長心里急。家長有時間時,可陪伴小孩玩些智力游戲,比如教小孩識字,先拿出6張卡片,教他6個字后,再一張張取出,讀出的,在本子上打上紅五星。別認為一點小事就打“紅五星”嫌麻煩,這其實是培養小孩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時間長了,小孩會自己要求自己做好。就是我們大人,不也是有記錄比沒記錄要重視很多嗎?做的好與差都做過算過,風過無痕,就沒有責任心了。還可適時做些其他益智游戲,如撲克牌玩“二十四點”;背些適合小孩的詩歌;現在電視里經典詩歌很多的,早晨起來,打開電視機,里面就有圖文并茂的詩歌,有小孩動聽的朗讀聲,還配有音樂,有的還載歌載舞。持之以恒,你也不費勁,詩歌也背了,日積月累,小孩將來的作文就寫的好了。
陪小孩玩,增加感情,增加知識,教育孩子,也是一門學問。
二:做作業拖延
做作業拖延,這主要是沒養成好的字習習慣。家長要按排好小孩子的學習環境,如小房間,書桌。訂出學習時間表,玩的時間。如拖延學習,就會占據玩的時間。小孩也會橫量的。小孩做作業時,家長有空就陪伴一下,但不要自顧自看手機。家長可看看書,做做小孩愛學習的榜樣。一個家庭,父母愛學習對小孩是無聲的教育。什么樣的父母出什么樣的孩子,大致如此。
小孩做作業拖延,其次是貪玩。這主要是孩子沒有獲得學習應得的成就感。學習其實很有趣,很多學霸越學越愿意學,學會的東西越多,在課堂上可展示自己學到的知識,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他就會越來越愿意學習,幾乎不要家長督促。而不喜歡學習的小朋友,學不好,抓不住技巧,越學越迷惑,循環下去,學習的動力消磨得一干二凈了。
跑步比賽,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一聲令下,大家沖出去……但你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是在一個起跑線上嗎?不一定的,別人也不告訴你的。你的孩子8歲估計上二年級了,別人家的孩子早把二年級的課文預習過了,上學只是復習一下,做作業又快又好,得到老師的表揚了,你的孩子對課本上的內容還有迷惑呢!做做作業還錯了,錯了訂正,又占了時間……別人家的孩子,這時己在做提高題了……如此循環,又拉下了!這叫什么?。俊捌鹪绲镍B有食吃”。
小孩做作業拖延,一定要培養好習慣。家長要善於引導,督促,堅持21天,習慣會養成。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是科學家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不信,你試試看吧!你的孩子如21天養成好習慣了,恭喜你!如還沒有,再堅持21天吧!肯定成。有志者事竟成!
三:寫字丑還非常慢
首先,你要告訴孩子寫好字的重要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般情況下,字就是寫給別人看的。當一個老師在批改作文時,看到一個學生的字寫的很秀美,或雄渾端正,她用欣賞的眼光看,心情愉悅,批分時肯定會多得幾分。也是公平的,字寫的好,也是知識好的一部分??!當一個學生字寫的歪歪扭扭,老師邊看邊猜,累,煩,心情不好了,少批幾分也很正常了。而面臨考試升學,差一分也會名落孫山啊!
字寫的丑和慢,主要還是在方法和勤字上下功夫。首先要握筆姿勢正確,其次要筆劃規范,再次要貴在堅持,每天半小時即可。
8歲的小孩,要達到握筆姿勢正確,家長要耐心的手把手教幾次和常督促,家長有能力可請書法老師教,回家后,家長只要督促練字即可了,“學術有專攻”??!誰能樣樣精通呢?如經濟條件不能達或請不到書法老師,那么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寫字吧!這方面的學習資料很多的。字帖也很多,臨摹帖也多,有的臨摹后,紙一掀,又空白了,反復可練。電視里,手機上,都有書法學習課。陪孩子練字“教學相長”,到時,你的字也會更漂亮了。
陪伴孩子玩,陪伴孩子做作業,陪伴孩子寫字,是人生幸福的一部分,好好珍惜吧。
怎么培養孩子的自律?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先思考孩子為什么不自律?表現在具體哪個方面,還是全部?背后的誘導因素又是什么……只有這樣分析,我們才能準備的找準方向,有的放矢,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導致孩子不自律的原因有哪些?
一,家庭環境。
是否有一個幫他養成好習慣或自律的環境?
如果孩子的學習環境過于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于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或者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解決方法:
這個問題,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一個整體的安排,盡量讓孩子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可以安靜的不被打擾的進行。
如果實在做不到不被打斷和打擾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打斷后,補償的規則。
二,我們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一)、粗暴的教育。
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好壞,最惡劣的教育方式莫過于棍棒教育,責罵和體罰的背后并不能給孩子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還會起到負面作用,這種教育方式本身就違背了自律的原則,強權之下有多少“自愿”是被迫的?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就要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而不是通過專制的力量。
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千萬不要一個不耐煩就對孩子說:“不管你了,你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吧!”這些話無疑是讓孩子自律的反面教材。
其次,懂得運用恰當的督促、適當的鼓勵和表揚以及必要的懲戒和責備都可以巧妙地引導孩子,讓他們養成自律的習慣。
最后,遇到棘手問題,先分析,再想方法解決。比如孩子犯錯了要怎么辦?逃課?撒謊?打架?賴床?這些又該怎么辦呢……
我們先是溝通分析問題,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然后教育,用正確的態度和方式教給孩子應該怎么做,這樣長久下去,孩子就會有自動避免那些錯誤,漸漸地也就有了自律的能力。
(二)、早期的包容式教育或溺愛式教育或是放羊式種下的后果。
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過于溺愛,包容,享樂主義,導致后來想約束,卻無從下手,直接采用放羊式或是粗暴式教育。
解決方法:
父母首先要教導孩子一種“先苦后甜”的思想觀念,而不是“享樂主義”為先,并且加以監督和深化,讓這種思想變成孩子內在的一種行為模式,這樣孩子就會“自律”。
其次,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安排時間計劃,剛開始時不用事無巨細,先讓孩子養成掌控時間的習慣。
然后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自行地填充內容,讓孩子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地寫下來,并每天自己監督完成情況。
當然,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多點耐心,多點鼓勵,循序漸進。
(三)、過高的期望與繁雜的任務,導致孩子抵觸,消極應對。
家長很多時候為了孩子能達到一定的目標,而給孩子們額外制定計劃、委派任務。結果卻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于是,他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蒙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解決方法:
家長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同時制定規則的時候,要盡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因為孩子們更傾向于聽從喜歡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所以說充分跟孩子溝通,是解決孩子抵觸情緒最好的方式。
(四)、家長的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家長自身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原則、注重自我約束,并體現在行動上,就會對孩子起到強有力的模范作用。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家長喜怒無常、做事隨心所欲,不考慮后果,孩子就會學到同樣的行為風格。
解決方法:
家長可以在家里建立合理的家庭制度。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契約教育”。家長跟孩子定好規章制度,比如玩游戲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規矩一旦定下來就不許變動,孩子和家長都要遵守。當孩子行為不合規矩的時候,家長就要跟他講道理,告訴他,他越界了。要受到相應的處罰,比如一定時間內不能干什么娛樂活動。
三,孩子自身是否存在相應的問題?
(一)、孩子害怕挑戰,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復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愿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后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解決方法: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鼓勵,循序漸進的來,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關鍵在于孩子肯開始第一步,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當孩子完成一個大的目標時,父母可以先把它拆分成小的計劃,一項項完成。
相信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非常有信心的說:我能完成!我能能追得上!
(二)、受電子產品影響,對什么都沒有興趣。
解決方法:
首先,家長要采用恰當的方法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其次,通過運動轉移注意力,逐漸培養自控能力。運動是培養意志力的重要途徑,能讓孩子擁有更持久的耐性、頑強的毅力。當然,這需要爸爸媽媽們抽出時間陪伴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并有意地選擇能幫孩子培養自控力的運動。
最后,將逐漸養成的好習慣轉移到學習等方面。
當然,這個過程中,同樣要循序漸進,允許孩子犯小錯,多點耐心,多點鼓勵。
關于如何培養孩子自尊心,結合我家孩子的成長經驗,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榜樣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起到模范作用。
家長的模范作用對于孩子自尊心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因而家長平時要舉止言談文明,注意個人形象。如果家長不顧對孩子的影響,言語粗魯、骯臟,衣冠不整、花哨,舉止行為粗野、不文明,那么孩子得到的可能就不是自尊心了。同時,孩子也會在內心將自己父母與別人父母的比較中,會覺得自己的父母不如別人的父母。
另,有的父母拋棄了家庭、孩子,有的甚至做了違法犯罪的事,這些都會讓孩子在同伴面前抬不起頭,讓他們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打擊。因而,父母在做什么決定時一定要顧及孩子的內心。即使無法解決個人問題,也要與孩子解釋清楚,不要讓孩子內心有陰影。
二、懂得愛護與尊重孩子。
我們首先要愛護他們。因為在家里受到關心、愛護的孩子,容易形成一定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平時要多關心孩子。如果孩子生病、受傷、在外受到欺負,作為家長要愛護孩子,帶他看醫生,給他安慰,通過正當的途徑讓對方教育他的孩子注意玩耍時的文明禮儀。關心、愛護,可以讓孩子產生自尊心。
其次,我們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中應該受到家里人的尊重,雖然他是小孩子,也是應該尊重的。我們要把他看成是家中重要的一員,有事要吸收他參加討論,采納他的正確意見。這種民主和諧的氣氛,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叮囑一下: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家庭中不要隨便取笑孩子。因為在家中經常受到取笑的孩子,長大以后可能沒有羞恥感。
三、家長要讓孩子積極參加實踐活動。
平時,我們要讓孩子參加實踐活動,比如在家庭里,可以讓孩子分擔家務;在學習上,讓孩子自己先嘗試去做;與鄰居的交往,讓孩子自己嘗試加入等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得到表現、鍛煉自己的機會,提升能力與信心。但是,我們也要防止孩子過度表現。因為這樣會讓孩很有面子,而導致長大后心胸比較狹小,容不得相反評論,從而適得其反。
四、千萬不能放任孩子。
放任是孩子成長的天敵,如果孩子任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么孩子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壞的影響。比如有的家庭對孩子過于溺愛,他想要什么就給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下去的結果,孩子一旦離開家庭,就不能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了。那時,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極大的打擊,從而走上極端。
五、教育孩子時,要恰當表揚與適當批評相結合。
孩子在平時做事時,如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事,我們要恰當地表揚孩子。只針對他做好了這件事,而不是隨便表揚。這樣,孩子更能夠冷靜客觀地看待自己,并在今后繼續做那樣的事,而不是一朝給自己貼上標簽,永遠都是那樣的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恰當的自尊心,而不是自尊心不足或過分。
如果孩子犯錯了,我們應適當批評孩子的行為。注意這里主要是批評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本人,不能說“你真笨”,點到為止。這樣,孩子更能夠從事件中吸取教訓,培養適度的自尊心,而不是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有的家長,動輒訓斥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這樣做,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了,那他就可能再也不作任何努力了。
六、家長要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家長平時要告知孩子什么是對錯,什么是輸贏。同時不要對結果的過分執著,做好引導工作,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怕,關鍵是勇于挑戰。必要的時候讓孩子經歷一些事情,學會自己的思考方式,坦然的面對失敗和困難,才能讓孩子心理上更加堅強和健康。
希望以上幾點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個自律的孩子能擁有開掛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這樣父母就不會那么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從小開始培養,最好是從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開始,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正面管教中說到: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們父母就是要為孩子營造出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家庭氣氛。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養孩子自律的品質。
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難把握和善而堅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堅定呢?現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里會看很長時間的動畫片。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孩子也不愿吃,繼續看。父母會感到很頭痛,在對孩子說上幾遍而不起作用后,于是會開始上演一場父子大戰。我們來看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控制型)
父:快來吃飯,別看動畫片了。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沒有?吃飯了。
子:我這一集還沒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飯,不準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這集馬上就看完了。
父:你聽到沒有?過來吃飯!
子:等下。
“啪!”父親一巴掌打了過去,電視關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氣憤。他氣勢洶洶的對爸爸說:憑什么你們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飯了。
孩子不愿聽。
場景二:(溺愛型)
父:兒子,現在要吃飯了。不看動畫片了好嗎?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兒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嗎?
子:不行,我還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鐘吧?
10分鐘到了。
父:兒子,我們來吃飯吧!
子:這集還沒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場景三:(和善而堅定)
父:兒子,媽媽做好了飯菜,我們要吃飯了。(和善)
子:……(看迷了,沒有反應。)
父:看看現在幾點了?我們要做什么了呢?(走到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說話。)
子:要吃飯了,但我還想看。
父:這部動畫片非常好看是嗎?(帶著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歡看。
父:嗯!有些動畫片確實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歡看。不過我們現在到了吃飯的時間了。(認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這一集。
父:這一集還要看很久。兒子,來看看媽媽做了什么好吃的菜?我們一起來吃飯吧?(轉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還記得我們以前的約定是什么嗎?(啟發式提問)
兒子不說話。
父:我們說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鐘的。是你關電視還是我來關呢?
兒子有點生氣了。
父:如果你不想關那我就來關了。
父親把電視關掉了,拉著兒子的手去吃飯了。盡管孩子不高興。(堅定)
父親并沒有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也沒有打孩子、罵孩子。他認同了孩子的感受,這使得孩子不會感到父親太強勢。接著用啟發式提問去問孩子,讓他自己去思考該做什么?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后在孩子不關電視的情況下保持了堅定,自己關掉了。
當爸爸把孩子的電視關掉后,雖然孩子會不開心,但是這讓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說的話是說話算話的。爸爸不會答應他不合理的要求。他會堅持原則幫助他做到。當孩子按照每天的時間安排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秩序就建立起來了。時間長了,就會培養出自律的品質。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打不怕、罵不聽的現象呢?打孩子會造成孩子憤恨、報復、叛逆和退縮的行為。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我是一個壞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干脆就繼續扮演一個壞孩子的形象,與父母對著來。還有的孩子已經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當時會聽,但是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就又恢復了原樣。并不能真正培養出孩子的自律出來。
而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堅持原則的決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樣才能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在糾正前要先與孩子連接。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父母總會去指責孩子哪里做得不對,卻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溝通方式有哪里不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幾個方面:一、要詢問孩子的感受,并運用反射式傾聽。
沒有誰喜歡聽命令的語言。用啟發式的提問去問孩子,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去接納他們的感受。當孩子在說時,不要馬上打斷他們。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讓他知道你是很關注他的,并對孩子的話要有所回應。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評價。
當孩子不自律時,我們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評價。說孩子:你真是個懶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們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見你的床上堆滿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現在還沒有寫作業。當孩子聽到你這樣說時,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當父母有了某種感受和想法時,要誠實的表達出來,不要隱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寫作業,很想發脾氣。但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于是就忍著,最后孩子以后媽媽允許他這樣做。媽媽可以表達出來:我感到很擔心,因為你今天玩了很久還沒寫作業,我希望你能早點把作業寫完。通常,當父母這樣表達出來后,孩子們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語言態度也影響著孩子對你的態度。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里,既照見了孩子,又照見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就讓我們一起走在這條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后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下方進行留言。感謝您為我點贊并關注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