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時間:2024-02-09 08:24:36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深度解析(第35篇)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孩子在進入前青春期或青春期后(依據這個問題,我判斷孩子的年齡大約是在前青春期或青春期),除掉原來就有的學習問題外,玩手機和叛逆的問題也多半會凸顯出來,父母們面臨的挑戰將更多。造成這樣的情況,我覺得還是要從父母給的家庭教育以及孩子所處的年齡——青春期角度考慮。
現在,我們就來深入分析一下——不學習、玩手機、叛逆這三個典型問題,并分別給出相對應的建議:
★不學習:
孩子不學習可能有下面4個主要原因,
原因一:孩子不認為學習是為自己學的。孩子的學習是他自己的課題,但由于父母經常越俎代庖,屢有干涉、代勞,導致有些孩子會認為學習是父母的事情,和自己的未來沒有什么關系。于是就會出現父母不催他就不學,越催可能還越慢,能不學就不學。
比如說,我表妹家6年級的兒子,為了寫作業的事情,幾乎每天晚上都要上演“母子大戰”,最后總是在孩子的哭聲和媽媽的罵聲中勉強寫完。
原因二:孩子對學習就是不感興趣,在其中體驗不到快樂。也許是因為他感到學習內容比較難,他不會做,讓他沒有成就感,最后就越來越沒有興趣和信心學。
原因三:也許孩子是在用不學習這件事來獲得父母的關注。有可能孩子在表現好的時候,父母沒有關注到他;也有可能是平時父母就忙自己的事,很少陪伴孩子。當孩子發現自己不學習時,父母就會來關注這件事時,他就找到了一個好途徑來尋回父母的關注。因為在孩子看來,即使是被批評也比被忽視強。
比如說,我們鄰居一個孩子,父母忙于生意,孩子丟給老人帶。每次父母見到孩子,問得最多的就是學習。因為學習的事兒父母會數落他很久,父母很奇怪為何數落不見效果,但其實孩子就希望以此來得到父母的關注。
原因四:孩子不想聽從父母的安排和控制。父母想讓他做的事,他就是不想照做。比如說,孩子想放學后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而父母就要求他寫完作業才能玩;孩子想集中到周末再統一背英語單詞,可媽媽就要求讓他每天晚上都背單詞。
父母們可以試著“對號入座”,看看孩子是屬于哪一種情況。
?4個建議:
建議一:父母需要明白自己將來不能代替孩子生活,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不需催促孩子的學習,告訴孩子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他需要自己來安排,要自己承擔好好學或不好好學習的后果。但是,父母要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他支持。
建議二:當孩子感覺學業很難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問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每當解決完其中一小塊后,孩子就能體驗到成就感和學到知識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不要有任何批評,而是要多多鼓勵。
比如說,我親戚孩子有一次在我這兒寫暑假作業,有些題目他一直沒有寫,開學前我檢查時發現都是完全需要自己創作的題目,其中一道是畫天安門城樓,那天他死活就是不愿意畫這個。后來我跟他一起列出天安門城樓都由哪幾部分組成,列出來之后,他就笑了,開始動筆畫了。
建議三:父母可以向孩子道歉,說以前對他的關注和陪伴不夠。父母要多花出時間用心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關心和愛。在孩子表現好的方面,父母要及時的給予認可,讓孩子明白他不需要用故意做不好的事情來尋求父母關注。
建議四: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原來總是希望孩子聽從他們,這樣是對孩子不尊重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權,父母相信他有能力把自己的學習安排好。同時父母需要放棄對孩子的懲罰和獎勵,懲罰和獎勵都是對孩子的控制,其根本還是想以此讓孩子聽自己的。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說:如果孩子真正懂得了學習的喜悅和獲取新知的快樂,即使無人強制也會主動學習。
小結一下,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越督促,他就會越反感。父母要對孩子的內心有更多的關注,拉近跟孩子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天天只問學習。同時通過幫助孩子樹立其他方面的自信,來帶動學習方面的信心。
★玩手機:
孩子玩手機有下面4個主要原因:
原因一:尋求歸屬感。看到周圍同學朋友在玩,自己也就跟著玩,這樣大家在一起有共同話題,他不會感覺脫離群體。
原因二:尋求價值感。比如說手機游戲中的各種勛章、各種獎勵、各種級別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能力,這些有可能在現實世界中他感受不到的。
原因三:缺乏自律。其實我們大人也經常是拿起手機放不下,更何況是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孩子們,他們的自律能力更需要大人的刻意培養,單靠他們自己的意志去抵抗手機的誘惑,那時非常非常難的。
原因四:孩子可能是在給自己找理由。幻想自己就是玩手機才導致學習不好,如果不玩手機,自己就能學習好。
比如說,父母有時會對孩子說,你這么聰明,你把用來玩手機的勁頭用在學習上的話,你肯定能學得很好。父母以為這樣說能激勵孩子放下手機去學習,但其實只會讓孩子繼續活在幻想中。
?4個建議:
建議一:父母引導孩子參加一些諸如打籃球之類積極的集體運動或活動,或者是給他創造一些與愛學習的孩子相處的機會,逐漸以“好”伙伴替代“壞”伙伴,但是不能強制孩子。父母也要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
建議二:父母可以真心地向孩子請教一些孩子擅長的問題,讓孩子幫助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提出請求讓他幫忙做家務,然后父母要向孩子表示由衷地感謝,讓他感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建議三:針對使用手機跟孩子進行約定。
比如說什么時候玩,每次玩多長時間,可以玩哪些不可以玩哪些。這些約定一定是父母和孩子都同意的,制定之后所有人都要嚴格維護。
比如說,父母不能以有特殊事情,就不讓孩子在可以玩手機的時間段玩手機。也不能以當天的作業提早完成了,就允許孩子超時玩手機。當孩子不按約定時,父母只要平靜地把手機拿開,不需說教、嘮叨、責罵。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慣例表》,讓孩子按照慣例表上的規劃來安排他每天的學習和生活。
建議四:父母可以找一個輕松的氛圍下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談,我想和你談一談玩手機的事情。如果孩子同意,那父母就可以說出自己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同時尋求孩子的幫助,讓他給出一些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其實是有自己的辦法的。父母不要再說,別玩手機了,去學習吧這樣的話。這些話其實是無效的。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說:
在學習如何使用電子媒介時,他們沒有我們的那種挫折感。無論他們做的對不對——即便錯了——這些電子產品都不會責罵、挖苦、羞辱、責備他們,而只有一個鼓勵他們再試一次的提示,直到他們作對或者向兄弟姐妹、朋友或父母尋求幫助。
小結一下,父母可以想一下是手機里的什么在吸引著你的孩子,讓他不能放下。然后從這方面著手,想想父母能給到孩子其他什么可以替代的,同樣能夠吸引他的,同時需要幫助孩子培養他的自律性。
★叛逆:
孩子為什么會叛逆,我列舉了以下3個主要原因:
原因一:父母管得太多,管得太嚴。其實想一想,即使是我們成人,假若旁邊總有一個人時刻盯著你,說這個應該做,那個不應該做;這樣做不對,那樣做才對;做不對或者做不好,就會挨批挨罰。那么我們也會痛苦萬分,不想受他控制。更何況是不斷成長想要探索的孩子。
原因二: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雖然在我們眼里他還是孩子,但他覺得他已經“無所不能”了。他想要做各種嘗試,各種探險,想在各方面證明自己是個大人,他的這些“個性化”行為和以前那個事事需要父母操心、包辦的小孩子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在父母看來就是叛逆。
原因三:孩子在青春期前后,伴隨著體內荷爾蒙的作用,會讓他出現比較激烈的情緒起伏。比如說,前一秒跟父母還是母慈子孝,后一秒又表現的完全和父母對立,不贊同聽從父母。
?3個建議:
建議一:父母對于孩子的事情平時不要干涉太多,孩子在逐漸長大,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節奏;他們需要父母的信任,需要父母的放權,需要自己的空間。當他做得好的時候,父母需要及時看見和肯定。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想要做得更好,而不是父母的嚴密監管和責罰能讓他做得更好。遇到事情,多傾聽孩子,不要著急給出建議,等孩子需要的時候再給予支持。
建議二:父母需要提前給孩子上好“安全”這一課。
比如說交友,網絡陷阱、性教育、身體健康等等。在這個前提下,允許孩子去嘗試一些在他年幼時,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情。比如說,與同伴一起去做短途旅行。但是,需要把各種可能的后果跟孩子講清楚,他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建議三:當孩子莫名有大的情緒波動時,父母不要理他就是了??梢宰鲆恍﹦e的事情等待他自己回歸平靜,而不要責罵他頂撞父母,因為他也不是故意的。此時你的包容可能會換來他的感謝和道歉。
小結一下:俗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雖然我們跟孩子是父子關系,母子關系,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今后也需要獨立的生活,我們需要允許他有自由意志,同時也要尊重生命的生長規律。父母做好自己該做的,就可以耐心等著青春期過去。
美國兒童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如果父母將每一個反抗的舉動都看作對自己個人威望的威脅,他們當然會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服從。但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意味著沖入的開始,而這種沖突本是應當且可以避免的。
好,現在我們做個全文的總結:父母們每遇到一個孩子的挑戰,往往會覺得如臨大敵,想要馬上把他解決掉,但很多挑戰其實是階段性的、是和孩子年齡相關的,同時這些挑戰往往也是與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的。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是互相作用的。
有句話說,父母一小步,孩子一大步。就是說當父母稍稍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時,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會發生大的轉變。
說到這里,還是舉個例子,來幫助大家深入理解一下前面的這些建議:
場景:表妹家11歲的兒子,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玩《王者榮耀》,怎么說都不管用,晚上的作業寫得馬馬虎虎,而且還常常寫不完。
表妹給我打電話問,怎么辦啊?愁死了!
我給了她6個建議:
建議一: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比如周末,大家都不忙的時候,心平氣和得和孩子探討,問問他這個游戲吸引他的地方在哪?甚至可以讓孩子給父母演示一下怎么玩,給父母講一下他現在的級別,他的裝備等等。然后讓孩子講講他是怎么樣達到現在這個級別的(目的是讓孩子跟父母炫耀他的能力)。
建議二:孩子再跟父母談起這個游戲時,父母不要批評、勸說、制止,也不要表現出厭惡、失望、憎恨,而是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建議三:再找一個合適的時間,跟孩子談一下自己對他玩游戲的擔心。比如說,壞眼睛,耽誤學習等等。問問孩子對這件事情是怎么想的,他覺得有什么辦法可以改善現在的情況。當孩子說出一些辦法以后,父母問問孩子想不想聽一聽自己的一些建議,如果孩子不愿意聽,那就不說;如果孩子愿意聽,那么由孩子自己從剛才他說的和父母說的所有建議中選擇一些他愿意嘗試的方法。
建議四:隔一周左右的時間,跟孩子一起回顧一下上次的方法執行的情況怎么樣。是否需要作出調整,是否需要父母的幫助。
建議五:周末的時候,一家人一起多出去走走,尤其是孩子爸爸要多帶孩子運動運動,跑跑步,打打籃球,或者到郊外走走。讓孩子習慣活動起來,休息的時候減少在家里待著的時間。
建議六:如果孩子暫時聽了話,沒過幾天又恢復原樣,不要生氣,更不要懲罰孩子,跟孩子重新按上述建議三討論這個問題。要相信孩子,他也希望自己是個好孩子。
最后,我想用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的一段話作為我們今天話題的結尾:
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如果始終在繃緊的套子里掙扎,他就不會有健康的翅膀。許多時候,他們需要放松,他們需要屬于自己的天空。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p>
我是【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經驗和你一起,我們共同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個有溫度的答案。
謝謝持續關注我,感謝!
玩手機帶來的傷害要看程度,如果孩子把玩手機當作消遣,每天玩半個小時這樣,就很正常吧。
我們說孩子玩手機不好,主要是因為孩子過度玩手機,變得沒有節制,這個時候危害是很大的。
近視、脊椎病、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發育遲緩、學習退步、叛逆厭學、輟學休學等等,甚至很多孩子因為手機與家長發生大大小小的沖突,離家出走、割腕自殘、跳樓自殺等等并不少見。
孩子沉迷于手機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影響孩子的學習。作為家長,如何將孩子從癡迷手機中“拉”出來呢?是像漢中那位“恨鐵不成鋼”的家長用自帶的鉗子當著班主任面夾碎手機嗎?這樣偏激的做法千萬不能用,否則會將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
孩子玩手機,一開始并不會黑白顛倒,但是家長沒有原則,沒有引導孩子建立手機網絡底線,那最后孩子就會演變成沉迷手機作息混亂。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讓孩子在現實世界里建立手機網絡、學習、作息、運動的邊界,正常的學習生活。
有的家長說孩子根本不聽管,建立界限,約定時間這個方法行不通,但其實問題也不在孩子,更多的是我們家長操作失誤。比如我們規定孩子上學期間不能玩手機,周末定時玩手機,那么作為家長就一定要監督孩子按規則執行,并且在不能玩手機的時間內,管控好家里的手機或電腦,避免讓孩子輕易接觸。
那有的家長是讓孩子每天晚上玩半小時或者一個小時手機,不要等時間到了,催孩子說,到點了別玩了這樣的話,我們一定要做好預警,以及提醒,如果預警三次孩子還是不主動上交,那家長再直接拿走手機終止孩子拖延的行為就可以。只要堅持三五次之后,孩子就懂得要遵守規則。
所以,孩子規則意識的建立,更多的是在考驗家長。很多家長不想發生親子沖突,或者不太忍心,孩子一哭一鬧就心軟,其實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是有獎有懲,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建立手機網絡、學習、作息、運動界限的規則意識。
手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深深地困擾著我們,對小孩子尤其如此。小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必須高度重視,否則,將會后患無窮。
小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1.智能手機中豐富的圖片、文字、視頻對小孩子有極強的吸引力。小孩子重直觀感受,而智能手機中海量的圖片、文字、視頻恰好滿足了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
2.智能手機能解決小孩子的孤獨問題。有些家長為了工作、生活或自己的休閑娛樂,無暇或不愿陪伴小孩,當小孩子吵鬧時,就將手機丟給他,時間長了,小孩子就自然離不開手機了。同事張某夫婦喜歡打麻將,4、5歲的兒子每次一吵鬧,就讓他玩手機,上學后也是如此,以至于眼睛嚴重近視、學習成績長期墊底、性格孤僻冷漠,現在夫妻倆后悔不已。
3.智能手機中的游戲具有無窮誘惑力。許多小孩子玩手機,主要是玩游戲,而這類游戲軟件在開發時,就考慮了人們,尤其是小孩子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所以,自制力缺乏的小孩子一旦上手,就欲罷不能。
小孩子沉迷手機的危害。1.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小孩子正是身體發育時期,長期使用手機,對身體影響很大。小孩子長期沉迷手機,將引起近視、頸椎腰椎變形和生長發育,嚴重的甚至猝死。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學生中的近視,56%與玩手機有關。
2.嚴重影響學習成績。沉迷手機的孩子,基本上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時間無保證,學習任務不完成,學習成績較差。小明小學時成績一直優異,進入初中后,由于喜歡上了玩手機,常常躲在房間里甚至被子里玩至深夜,上課時長期打瞌睡,作業基本上不完成,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由入學時的年級第五名降至500多名。
3.嚴重影響思想品質。一些無良之徒,為了一己私利,經常在網絡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小孩子辨別能力較差,容易受影響,對其健康成長十分不利。據公安部門反映,未成年人犯罪,大部分與網絡影響有關。
4.嚴重影響個性性格。沉迷手機的孩子,大都性格孤僻、固執,缺乏親情,藐視法律。某地一中學生殺人案,就是受手機上一款游戲軟件影響引發的。
小孩子沉迷手機的辦法解決。1.培養孩子正當的興趣愛好。喜歡沉迷手機的孩子,基本上沒有其他正當的興趣愛好,家長、老師應該依據他的實際情況,科學培養其興趣愛好,讓他從手機中解脫出來。
2.家長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沉迷手機的孩子,喜歡獨處,朋友較少,不善與人溝通相處。家長一定要抽時間多陪陪孩子,與他們溝通交流,帶他們多外出參加活動,指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讓他們充分感受家庭和朋友的溫暖。
3.家長、老師要加強對孩子的督促。小孩子自制能力較差,尤其是沉迷手機的孩子,家長要和老師經常聯系,關注孩子的情況,共同做好督促工作。
4.家長要收繳孩子手機或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最好是收繳孩子手機,因為孩子自制能力畢竟有限,很難經得住手機的誘惑。
5.尋求專家幫助。沉迷手機的孩子,有的很難擺脫手機的誘惑。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孩子在家長收繳手機后,采取偷家長錢買手機,自己聚錢買手機的現象,也發現有的孩子為了手機甚至走極端,疫情期間,我縣就有一名初中女生為了找父母索要手機跳河自盡。遇到特殊的孩子,家長要求助老師,甚至心理專家的幫助,尋找更科學的解決辦法。
總之,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必須高度重視,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積極尋找科學的處理辦法。
1.制定每天玩手機的時間,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是不會玩的,要讓孩子吧幼兒園的好習慣帶到家里,孩子在家制定手機的游戲時間,15分鐘分階段.
61
收藏分享轉發到頭條復制鏈接微信微信掃碼分享新浪微博QQ空間舉報用戶lm91
2020年01月15日
關注實話說,手機的魔力太大了,上到老下到點點大的幼兒,沒有不想擁有手機的,初三的學生心智還不成熟,而且還叛逆,一定要好好引導,千萬不要走向極端,具體怎么做,就要根據各人個性來安排了,所謂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說明利害吧,沒有良藥哦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